香港,新界。
新界多山多村落,有好多沒開發的地方,自然景觀不錯。其中有個景點叫烏蛟騰,是香港人徒步游玩的圣地。
烏蛟騰的村子以客家李氏族人為主,依舊保留著傳統客家民居的格局,祠堂、青磚房、鄉公所、天后廟等等,清幽安靜,仿若山中的桃花源。
這日上午,村子忽然熱鬧起來。
《小島驚魂》劇組主創,以及傅奇、石慧、施楠生全部亮相,直奔一處山坡下的烈士紀念碑。
翠綠山林環繞,碑高8米,正面刻著“抗日英烈紀念碑”一行字,基座是“浩然正氣”。旁有兩個矮身碑文座,用黑底金字刻錄著烈士姓名,另有碑文,記述了烏蛟騰村人的英雄抗日事跡。
一行人素衣打扮,來了先打掃,獻上鮮花。
而后整齊站列,傅奇站在最前面,神色肅穆,道:“三鞠躬!”
眾人一起鞠躬致意。
完畢,傅奇才走向當地鄉委會的人,握手道:“打擾鄉親們了,深表歉意!”
“哪里哪里!祭奠英烈怎么能說打擾?這里偏僻人少,難得有客人來,我們略備薄酒,不成敬意。”
“好好,麻煩你們了!”
傅奇沒有拒絕,新界尤其是靠近廣東這一邊的村子,與內地始終往來密切,關系不斷,與別的地方不一樣。何況此番拍戲還得叨擾人家,要懂個人情世故。
村里不到500人,稀稀拉拉的,年輕人都去城區了,多為老人孩童。
大家對劇組非常歡迎,擺宴招待。一行人也非常客氣,來者不拒,敬了就喝。龔雪咔咔咔連干三杯后,坐下面不改色,氣息都沒亂,導演許鞍華詫異:“龔老師酒量見漲啊?”
“練出來的,參加活動多,到哪兒都得喝。”
“你那些活動又不是土匪聚會大碗喝酒,不都是穿著高跟鞋,拿著香檳杯到處溜達,再小抿一口么?”許鞍華道。
“你看著古板,其實挺幽默嘛!”龔雪笑道。
“我不幽默,我只是講實話。”
許鞍華扶了扶眼鏡,配上一副陳年老姑婆的面容,更顯得冷幽默。
她是《小島驚魂》的導演,大家對她的刻板印象就是拍文藝片,其實人家新浪潮出身,早年很生猛的,《瘋劫》《撞到正》《投奔怒海》。
許鞍華是最早投左的導演之一,但與龔雪第一次合作。
飾演龔雪女兒的小演員叫唐寧,《大唐雙龍傳》演師妃暄那個,今年9歲,童星出身。演兒子的叫鄭柏林,別看只有5歲,已經拍過四部戲了。
另有:梁佳輝客串丈夫,鮑起靜演女管家,鮑方演男仆,攝影師是鮑德熹,一家人齊上陣。
還有個啞女傭人的角色,由黎姿飾演。
原版《小島驚魂》,說二戰結束后,在一座小島上,女主獨自撫養著兩個孩子,等待丈夫從戰場上歸來。結果家中發生了一連串怪事,讓觀眾誤以為鬧鬼。
結局揭開真相:女主、孩子仆人都是鬼,他們早就死了,丈夫自然也死了。
如今的版本大體脈絡沒變,背景換成了香港:香港被日本人侵占,丈夫家庭富裕,熱血報國,參加了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去抗日,妻兒躲在離島區等他歸來。
也是鬧鬼云云,最后揭開真相,丈夫早就犧牲了,女主、孩子和仆人也早被日本人殺死了。
當年日軍侵略香港,英國人抵抗了18天就投降了,別看只有18天,但英國佬各種猛吹,壯懷激烈。
當時唯一一支抗日力量,就是由我黨領導的港九大隊,屬于廣東抗日游擊隊的一個分隊。鼎盛時達到6000人,由農民、工人、海員、知識青年組成,不少人出身富裕,一心救國。
港九大隊干過一件大事:香港淪陷時,有大批愛國人士滯留,包括何香凝、柳亞子、茅盾、鄒韜奮等等,港九
大隊配合廣東游擊隊,營救出700多人。
另有英國戰俘、美國飛行員、印度人、丹麥人、蘇聯人等等。
一共800多人。
他們一直抵抗到日本投降,還協助港英維持治安,但幾十年來不被港英政府承認,直到香港回歸才得以正名——如果港英承認這段歷史,還怎么維護“殖民者的權威性”?還怎么“保護香港市民”?
而這個烏蛟騰村,便是當年港九大隊的一個根據地,全村500人,有450人參加革命,遭到日軍掃蕩,犧牲了一百多人。1951年,當地立了紀念碑,85年重修。
《小島驚魂》采用了這個歷史背景,所以前來祭奠。
許鞍華卻似乎不太滿足,道:“我查了好多資料,覺得港九大隊的故事可以深度挖掘,拍一部大片,僅僅作為背景太可惜了。”
“你想怎么拍呢”龔雪問。
“就拍他們營救的事情啊,他們還救了好多外國人的,這段歷史得讓大家知道!”
“會拍的,但不是現在。如果拍,肯定也是主旋律商業大片,投資過億的那種,要口碑要票房要愛國主義,你撐得住么”
“哇!我有自知之明的。”
許鞍華一聽,往后縮了縮。
龔雪笑了笑,她看完《小島驚魂》的劇本,就知道陳奇一定會拿這個港九大隊說故事,只是不清楚什么時候啟動。
香港不管怎么說,很多人對日本鬼子沒啥好態度,港片里各種暴打。距離回歸還有7年,對香港不能掉以輕心,需要愛國主義教育。
“誰干的?”
“誰干的?!”
片場,龔雪穿著一套幾十年前富太太的衣裳,神經質的、歇斯底里的死死攥住黎姿的肩膀:“你知道這里發生了什么?告訴我!”
“有人想殺了我的孩子!”
“有人拆了窗簾!”
黎姿演個啞女,害怕又委委屈屈。她這會皮膚還挺黑,青澀土氣,活像個鄉下女仆。
“咔!”
許鞍華喊了停,道:“龔老師,我們再來一條,會給你面部特寫,眼睛的戲要爆發出來。”
因為女主以為自己是人,性格設定就是神神叨叨的,固執的認為孩子對陽光過敏,白天也要拉著窗簾。
“咔!好,下一場!”
許鞍華很滿意,拍攝順利。
龔雪也沒啥波動,第一她案頭工作做的足,吃透了劇本和角色。第二經過這么多年磨練,演技遠超原本的水準,好歹提名奧斯卡,拿過威尼斯影后。
她沒按照鬼的邏輯來演,就是演一個神經質的、過度愛護孩子的母親,手拿把掐。
這部戲劇情其實很弱,故事性不強,關鍵就在各種鋪墊,營造懸疑、驚悚的氣氛,一點點誤導觀眾,讓觀眾掉進陷阱,但同時又給出種種暗示,暗示一家人是鬼。
這樣結尾反轉時,觀眾才會“哇”的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