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林巷的街坊并不知道所謂焚香節有什么特殊的寓意,他們了解不深,但卻也能大概猜得出這似乎并不是一件好事,最起碼對于李縣侯來說應該不是什么好事。
畢竟哪有人前一刻還在對你喊打喊殺,下一刻就要邀請你去家中做客的?
望著戒難小和尚離去,街坊百姓都還在問李子冀關于焚香節的事情,得到安心的答復之后也沒有立刻散去,而是三三兩兩的聚在一起繼續聊著,有幾個膽子大的還在商議要不要夜里偷偷去長覺寺點一把火把山燒了之類的話。
圣朝百姓嫉惡如仇,心懷良善,但卻絕對和樸實這兩個字沾不上什么關系,骨子里就透著驕傲和好戰,絕對不會眼睜睜看著自家人被欺負,尤其還是為圣朝出過許多次風頭的李縣侯。
“看來以后還真不能得罪你,否則說不定哪天我家門口都要被人撒幾泡尿。”崔文若聽著街坊們的小聲議論,搖頭笑了笑,走進鋪子與李子冀調侃著。
這是一群十分可愛的百姓。
李子冀覺得能夠生活在南林巷本身就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焚香節不是小事,只是我想不明白佛門打算如何借著這個節日解決與我之間的問題。”李子冀坐在柜臺一側,那里放著蒲團和棋盤。
他與崔文若許久都沒有下棋了,剛好一邊下棋一邊聊一聊罰惡菩薩的打算。
焚香節并不是長覺寺臨時想出來的節日,而是佛門自創建以來就有的一個傳承,陣勢說大不大,說小不小。
和競爭比試之類的無關,焚香節只是單純交流探討道與法的盛會。
類似于這樣的活動佛門不知道有多少類似的,焚香節之所以特殊就特殊在其規模上,這并不單單只是佛門內部的節日,而是儒釋道三家共同舉辦。
也就是說,在焚香節當天,佛門,儒山,道門都會派人參加,整個節日就只有一個活動——悟道。
通過佛門流傳下來的偈語箴言,進行參悟破解,從中悟道進而提升自身實力,所以能夠資格參加焚香節的大多都是四境級別的修道者,畢竟四境以下的修道者與悟道這兩個字基本上沒什么關系。
焚香節大概會持續一個月的時間,在這期間儒釋道三大勢力以及收到邀請的人都會專心悟道,探討交流彼此見解,簡單來說,所謂焚香節也可以說是交流會。
和積沙寺論佛與觀圣卷不同,沒有名次高低之分,各人有各人的緣法。
但毫無疑問,能夠得到焚香節的邀請無疑是很榮幸的一件事,對于很多人或者各大勢力來說,能夠借著這次的機會與儒釋道加深感情關系,是絕佳的機會。
尤其這一次焚香節舉辦的地點還就在長安城外。
從焚香節的特性上來看,似乎與和李子冀和解這件事沒有任何關系。
崔文若執白先行,他的神色變得平靜且認真,就像李子冀從來不會辜負丹青與練劍,崔文若也從來不會辜負下棋這件事情。
“總不至于是把你騙過去殺掉。”
李子冀微笑道:“佛門想必還沒有愚蠢到這種程度。”
轉眼已落數十子,崔文若面不改色,從墓林走出來之后,除了實力的提升之外,他的心境愈發圓滿,三年蓄勢被破所帶來的影響也消失不見,心境圓滿,念頭通達,上下清明一片,毫無雜念,算力籌謀隨之提升,棋力自然也再度增強。
現在面對李子冀,他已經可以一較高下了。
“罰惡菩薩做事肯定有其道理,現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李子冀點了點頭,他并不抗拒參加焚香節,他也想看看佛門到底打算怎么處理這件事,畢竟誰也不愿意整天被這么一群和尚盯著。
崔文若道:“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梨園應該也收到了邀請。”
李子冀道:“你在我這里,穆小寧一定不會去,梨園還有誰會參加?”
梨園畢竟才剛剛創建三十幾年,固然梨園弟子天賦都十分出色,但要說達到世上最頂尖的,也就只有穆小寧和崔文若二人。
其他的都要遜色一籌。
這也是為何梨園四境弟子當中沒有能夠與三公子這種級別一較高低的原因之一,三十幾年的時間,對于一個頂尖的修行勢力來說實在太短。
最起碼也要等穆小寧入四境之后才能彌補這個空缺。
棋到中盤,正是最酣暢淋漓的時候,但崔文若此刻的目光中卻出現了一瞬的恍惚,拿起的棋子也重新放回了棋罐里。
“或許還有一個人會來。”
崔文若的臉上帶著黯色,似乎還有些惆悵與復雜。
李子冀也的目光也從棋盤上離開放到了他的身上,眼中帶著探詢,他實在想不到梨園還有什么人能讓崔文若在如此短暫的時間里展露出如此復雜的情緒。
崔文若沉默了片刻,然后問道:“你知道其實以前并不是只有三公子。”
圣朝三公子,李子冀已經見過了小劍仙,洛神都,只剩下周志還沒有見面,現在聽崔文若這話的意思,還有另外的人?
崔文若解釋道:“在最開始的圣朝人眼中看來,顧春秋之下,無數四境修士之上原本有四個人,分別是小劍仙歐陽梨花,洛家洛神都,齊白湖周志,還有梨園弟子衛酒徒,當世四人就已經隱隱有了無敵之姿,但類似于四公子的名聲還沒有落到身上。”
“衛師兄性情桀驁,看不上很多人,甚至與梨園弟子的關系也僅僅只能算是平常,那時候顧春秋才剛剛踏足第四境,衛師兄心高氣傲,自然不愿意有人站在自己頭上,何況他當時早已經名滿天下,于是便來到三千院,挑戰顧春秋。”
李子冀問道:“他敗了?”
崔文若點了點頭:“他敗了,自那之后一蹶不振,沒人知道他去了哪里,沒人知道他在什么地方,直到如今。”
李子冀道:“但他一定還活著。”
崔文若道:“并且他一定會來參加焚香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