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寧慕卿并沒有看到楚離軒的身影。
但她知道,楚離軒應該就在附近。
因為她體內的情花蠱并沒有發作,并且還能感知到楚離軒此刻內心非常平靜,他身上的傷也好了不少。
故而寧慕卿也就沒有管。
下了車,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精致的亭臺樓閣,牌匾上寫著“明鏡堂”三個大字,門頭是非常低調的那一類型,但通過觀察四周的擺件就知道是不差錢的。
寧慕卿不禁感嘆,“這么奢華的地方就只給楚離軒一個人做衣服?”
看來這男人是真有錢。
剛說完,明鏡堂的大門打開,一個婦人模樣的女人帶著幾個年輕的繡娘從明鏡堂里面出來,神色焦急。
“不知王妃大駕光臨,有失遠迎了!”
婦人一看到寧慕卿,臉上全是堆積的笑容,只是并不是真心歡迎而已。
負責護送的岳林看到婦人,問道,“你就是蕓娘?”
“是,我是蕓娘,平常負責王爺四季要穿的衣裳。”蕓娘對岳林要比對寧慕卿這個所謂的王妃恭敬許多,臉上陪著笑容,全是小心翼翼。
岳林打斷蕓娘接下來要說的話,直接道,“王妃在大街上站了許久站累了,先將王妃迎進去再說。”
“是是是。”蕓娘臉上的神色一僵,急忙對寧慕卿躬下身,“王妃,里面請。”
寧慕卿帶著湘湘往里面走,迎面便是一個三進的院子,到處都是繡房要用到的紡織工具,每一塊布匹都美輪美奐,處處彰顯著皇家風范和奢華。
空氣中還隱隱透著青草的熏香味道。
看來楚離軒身上的味道便是來源于此處。
岳林讓蕓娘走在最前面給寧慕卿帶路,一群人進了院子最深處的一個房間。
明鏡堂非常大,平常是不對外開放的,而且繡娘們還有丫鬟伺候著,擺設也是非常名貴華麗的。
蕓娘見岳林對寧慕卿態度恭敬,心里十分奇怪,安奈住這層詫異親自給寧慕卿上茶,“若是早知道王妃要來,便應該帶著明鏡堂上下出門來迎接才對,不過還好明鏡堂本來也不招待其他客人,王妃喜歡什么款式的衣服,要如何做,盡管挑和選,有任何要求也可以和蕓娘說,只要我等能力所及,必定辦到。”
果然,在達官顯貴身邊辦事兒的,都極為懂得察言觀色。
見著岳林對她恭敬,蕓娘也立刻轉變了態度。
寧王府養著這一個繡房,因此楚離軒對誰喜歡,對誰厭惡,是他們至關重要的關注點,蕓娘一見岳林的態度變了,也隨之改變了對寧慕卿的態度,非常識趣的端茶和點心,語氣也變得極其卑微,微孔對寧慕卿有不周到的地方。
“嗯。”寧慕卿表情冷淡,“我一會兒看看。”
湘湘進里屋,里面擺了不少明鏡堂之前的成衣,她好奇地問到,“為何這里全是男子的衣服,你們會不會做女子的衣裳?”
“原本明鏡堂只為王爺一人做衣裳,但是并不只會做男子的,也可以量身定制女子的衣服,若是王妃有喜歡的繡娘,也可以親自指派。”
蕓娘陪著笑說道。
寧慕卿聽完微微一笑。
她在來之前便聽說了,明鏡堂連皇后的面子都不買,而且只做楚離軒一個人的衣裳,專精這一門手藝,其他恐怕只有皇上來了,才能讓他們妥協。
結果,她來了之后,這蕓娘立刻就改口了。
寧慕卿終于親身體驗到了什么叫做“權利的小任性”。
寧慕卿看了一眼蕓娘,問湘湘,“湘湘,想不想穿新衣服?”
“不不不!奴婢哪里配穿這么好的衣服,而且今日是專門為王妃做衣服來的。”
湘湘搖著腦袋跟打鼓一樣。
蕓娘此時額頭冒汗,她自然知道寧慕卿不可能是那么隨口一說,這是借著給湘湘做衣服在敲打她呢。
明鏡堂只為寧王一人服務,寧王富可敵國。
從前都說寧王并不把這替嫁而來的王妃放在心上,甚至恨不得殺了冒牌王妃,故而蕓娘也對寧慕卿并不尊重。
但細想下來,若是真的不在意,為何要派岳林親自護送寧慕卿來定制衣服?
這就是對寧慕卿的重視啊!
“王妃若是有吩咐,湘湘姑娘的衣裳我們也可以一起做了!”
蕓娘趕忙賠罪道。
寧慕卿笑的云淡風輕,“沒事,她說不敢穿是真的不敢穿,若是真做了她指不定拿著衣服惶恐不安半天,這次過來是為了下個月本王妃的側妃典禮過來準備兩身衣裳,你有什么挑選的款式嗎?”
“王爺的意思是,兩身不夠,要你們為王妃多做一些,各種時興的款式都要來一到兩身,可以供王妃換著穿。”
還沒等蕓娘說話,岳林交代道。
寧慕卿,“……”
這真是楚離軒能說出來的話嗎?
“用不著那么多,我很多衣服。”寧慕卿皺起眉。
岳林卻是很嚴肅,“這是王爺的吩咐,他說作為寧王府的王妃,穿過一次的衣服便不能再穿出去丟人現眼了,寧王府不是出不起一套兩套衣服。”
寧慕卿,“……”
這可真像是楚離軒能說出來的話。
看他平常吊炸天的樣子,和一口氣包下一間繡衣坊只為他一個人做衣服的手筆,寧慕卿完全想象不到這人到底有多有錢。
“王妃不如先看看明鏡堂的手藝如何,說不定真有喜歡的,到時候再多選幾套,也方便和王爺交差了。”
岳林和寧慕卿提議道。
隨后湘湘想起來什么,轉頭又問,“你們這里有沒有女子穿衣要用到的布料,還有女子穿的已經做好的成品衣裳?”
蕓娘,“……”
如果不是寧王的王妃,還是他喊過來的,她們誰都不買面子,肯定是沒有的。
明鏡堂所出的每一件衣裳都是精品,光是王爺身上隨便穿的一件都得花費三個繡娘做一個月,每一天做王爺一個人的衣裳都做不過來,哪有時間做女子的衣裳。
全京城想要明鏡堂做衣裳的,不說一百個,也得有八十多個。
但是根本沒有人成功過。
故而明鏡堂的名聲越發散播開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