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圣孫(我給爺爺哭墳,朱元璋你激動啥?)第098章 派往日本錦衣衛的回信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皇明圣孫(我給爺爺哭墳,朱元璋你激動啥?) >>皇明圣孫(我給爺爺哭墳,朱元璋你激動啥?)最新章節列表 >> 第098章 派往日本錦衣衛的回信

第098章 派往日本錦衣衛的回信


更新時間:2024年03月23日  作者:西湖遇雨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西湖遇雨 | 皇明圣孫(我給爺爺哭墳 | 朱元璋你激動啥?) 


用身體遮住屏風的朱元璋本來有些不悅,但聽聞此言,神情頓時一震,眼中閃過一絲精光。

他沉穩地走到蔣瓛面前,問道:“消息可曾確認無誤?”

蔣瓛點頭如搗蒜,回答道:“千真萬確,陛下!扮作商人派往日本的錦衣衛親眼所見,石見有銀山開采,不過開采量很少,應當是當地土人并不知曉這些寶藏的價值,只是將其視為尋常的礦產伴生的金銀,所以并沒有進行大規模發掘.而佐渡國雖然名為一國,但實際上乃是一個小島,用于流放日本貴族,防備非常松懈,因此不難潛入,而在島中河流,常有活不下去的日本貧民偷渡過來當淘金客,隨錦衣衛一同前往的探勘的匠人,也確定了島上一定有金山的存在,儲量很多,只不過開采應該較為困難。”

這些金山銀山,雖然在這個時代尚未開始大規模開采,但也早有種種預兆,實際上,一旦開采,那么其礦脈之豐富,足以令人瞠目結舌。

日本人對此幾乎一無所知,這正是大明國運昌盛的天賜良機!

朱元璋聽罷,哈哈大笑,聲音在華蓋殿內回蕩,他轉身走回御座,坐下后,仍然難掩心中的激動。

朱元璋深知,這些金山銀山的發現,對于大明來說,無疑是一筆可以支用上百年之久的財富,不僅可以充實國庫,增強大明的經濟實力,還可以用來對外購買所需的物資,或是用于賞賜功臣、使節之用.要知道,大明全國每年的白銀開采量只有可憐的幾萬兩,而且銀礦還在不斷地減產,朱元璋用來宴請大臣進行賞賜的時候,用的都還是元朝留下來的八思巴文銀幣,連新鑄一些銀幣都舍不得。

“錦衣衛做得很好,至于保密的事情”

“陛下放心,派往日本的錦衣衛,都是絕對忠誠可靠之人,不可能透露出半句,若是有半點風聲走漏,我先行了鎮撫司的規矩,再提著自己腦袋來見。”

蔣瓛這話說的挺狠,朱元璋點了點頭,只道:“好好做事。”

蔣瓛聞言,心中大喜,連忙叩首謝恩,他知道雖然自己沒有親自前往日本,但是這次發現金山銀山的錦衣衛的行動都是他全程策劃的,因此這份功勞肯定要歸到他的頭上,而這件事,也足以讓他在錦衣衛中的地位更加穩固,甚至更進一步,成為僅次于指揮使毛驤的皇帝心腹,這一點不需要皇帝明說,甚至有沒有官階或是物質上的賞賜,對于蔣瓛來說都不重要,簡在帝心比什么官階都有用。

而蔣瓛退下以后,很快,太子朱標及眾位國公就被召集前來了。

在華蓋殿前方的奉天殿內,朱元璋端坐在龍椅上,目光如炬地掃視著殿下站立的國公們,他的手指無意識地敲打著御座的扶手,這是他思考時的習慣動作,大殿內的氣氛凝重,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嚴肅。

“咱召集你們來,是為了討論一件大事——跨海遠征日本。”

朱元璋的聲音在大殿內回蕩,每個字都像是砸在眾人心頭一樣。

“父皇,難道是?”朱標忽然意識到了什么。

“不錯,錦衣衛回報,日本確實如英兒預測一般,出現了金山銀山!”

眾臣聞言都是心中一震,不過驚喜過后,還是開始認真考慮起了這件事情,此前雖然商議過,但畢竟情報沒有落實,所以做不得數,但現在錦衣衛既然已經篤定,在圣孫告知的坐標上發現了金山銀山,那么這件事情,就要慎重考慮了。

魏國公徐達首先發言,已經痊愈的他聲音沉穩有力:“蒙古人百年前兩次遠征日本,都以慘敗告終,如今我軍水師荒廢,且都是內河水師,尚不具備跨海遠征的條件,如果貿然行事,恐怕會步蒙古人的后塵,還望陛下慎重。”

蒙古人第一次跨海征日是在至元十一年的時候,以鳳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丘主帥,由水師搭載陸師,浩浩蕩蕩地開赴日本對馬島,這支軍隊由契丹人、高麗屯田軍、降元金人與北方漢人組成,可以說是雜牌軍。

而在元軍登陸九州島后,日本人的抵抗相當頑強,出發前元軍并沒有預計到這次跨海征日戰爭的困難,在后勤補給上沒有做太多準備,運送補給的船只又因為颶風無法抵達,餓著肚子的元軍被日本人趕下了海,僅有半數部隊逃出生天。

蒙古人第二次跨海征日則是在至元十八年,此役被日本稱作“弘安之役”,元朝汲取了上次失利的教訓,這次兵分兩路,北路軍還是契丹人、高麗人、金人、北方漢人的組合,而南路軍則是由精于水戰的宋朝降將范文虎率領,兩路軍中也有相當數量的蒙古軍官和士兵。

日本人也沒閑著,北條家沿博多灣海岸線修筑出很多高約兩三米、底部寬達三米的防御工事,取號“元寇堡壘”,用于觀察海面上元軍的態勢及抵御其搶灘登陸,但日本人的準備基本都白做了,一場被日本人稱為“神風”的颶風過后,元軍被摧毀殆盡,這次連登陸的影子都沒摸到。

蒙古人兩次遠征日本的慘痛失敗,距今不過一百一十年,所以對于這個時代的大明君臣來說,遠征日本,還是需要冒很大風險的,畢竟,當年橫掃天下的蒙古人都栽了,誰也不敢打包票說自己打這仗一定沒問題不僅這海上颶風有點邪性,而且日本本身也不容忽視,其國內雖尚未結束南北朝戰亂,但整體仍然是一個人口上千萬、兵馬數十萬的大國,就體量而言,甚至要大于北元,并且已經維持了數千年的獨立,絕非是一個能夠輕易攻取的對象。

韓國公李善長點了點頭,表示贊同徐達的觀點:“陛下,臣也認為消息雖然探明,但此時不宜遠征日本,最起碼,要準備好一支規模十萬人上下的遠洋水師,并且讓軍隊專門訓練登陸作戰,且準備好一旦戰爭陷入曠日持久之后還能夠充足供應的后勤物資,才有戰而勝之的把握。”

“而且,我軍既然已經在北方邊境上,準備發起對北元的總攻,還是應當以北元這個生死大敵為重。”

這話倒是沒錯,大明先后收復了云南和遼東,為的就是這最后一擊,跨海征日雖然重要,但還沒有覆滅北元重要。

鄭國公常茂則持不同意見,他上前一步,慷慨陳詞:“陛下,臣以為我們應該趁此機會遠征日本,日本雖然隔著大海,但本身此時尚處于南北朝內亂之中,我朝兵強馬壯,只要能夠登陸定能一舉成功。況且,日本對我朝一直心懷不臣,還敢殺戮我大明使者,此次遠征可以震懾他們,揚我國威。”

常茂口中的這件事,指的是當年朱元璋派遣使者前往日本,而日本方面不僅拒絕了明朝要其稱臣納貢的要求,并以明使無禮為由把主使楊載和副使吳文華扣押起來,最后還斬殺了五個人,可以說是對大明威嚴的挑釁,這件事情,讓大明的高層始終耿耿于懷。

曹國公李文忠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陛下,臣認為遠征日本有利有弊。利在可以獲得金山銀山,弊在可能會損耗國力勞而無功,但不論如何,都應盡早下定決心,否則如果等日本結束南北朝戰亂,再恢復過來,到時候打起來可能更費勁了。”

實際上,大明高層的判斷并沒有錯,眼下是洪武二十年,日本的南北朝分裂,已經進入了終局,南朝在九州、四國、本州等地,都陷入了全面頹勢。

而如果歷史走向沒有任何改變的話,那么再過五年,到了洪武二十五年,日本南朝的大覺寺統和北朝的持明院統,將在室町幕府幕府將軍足利義滿的主持下,締結著名的《明德和約》,締約后南朝的后龜山天皇將向北朝的后小松天皇讓渡天皇三神器(天叢云劍、八尺瓊勾玉、八咫鏡),從而結束持續了足足一甲子之久的日本南北朝分裂的局面。

朱元璋聽著眾臣的發言,眉頭緊鎖,他知道這是一個艱難的抉擇,稍有不慎就可能重蹈蒙古人的覆轍,但他也清楚,如果放棄這次機會,等日本重新完成統一,從南北朝的巨大創傷中恢復過來,那以后想打恐怕就難了。

而且,考慮到日本因為南北朝戰亂而產生的流浪武士,正在組成倭寇不斷的肆無忌憚地侵擾大明的邊境,難免日本恢復過來之后,反而會成建制的騷擾大明,此時不打,日后遺禍無窮,這也是一種隱患。

畢竟,再怎么說,自己主動出擊,也比等敵人緩過氣來以后被動挨打要強得多。

因此,經過一番思想斗爭后,朱元璋終于做出了決定:“日本,咱打定了,蒙古人做不到的事情,咱們漢人未必做不到!從今日起,訓練士卒,興建水師,儲備輜重,爭取五年之內,一舉征平日本!”

(本章完)


上一章  |  皇明圣孫(我給爺爺哭墳,朱元璋你激動啥?)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