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奇譚第九百七十六章 寺內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唐奇譚 >>唐奇譚最新章節列表 >> 第九百七十六章 寺內

第九百七十六章 寺內


更新時間:2024年05月14日  作者:貓疲  分類: 歷史 | 架空歷史 | 貓疲 | 唐奇譚 
莫高窟,因為當初的建造者樂僔、法良,居大漠高崖石壁鑿窟修行之故,而被統稱為漠中高窟,又演變成了莫高窟之說;而經過歷代不斷的開鑿和增建之后,更是形成了綿延數里的殿堂洞窟群落。

以年代最為古老的法祖洞\/樂僔、法良遺室為中心,分別在東西兩側分布著,北魏、西魏、北周、隋朝,歷代開鑿洞室和佛龕;但數量最多還是本朝開辟的佛洞,幾乎占據了三分之二的多處外緣。

其中最為顯眼的就是,被稱為南大像和北大像的兩處巨窟;分別是延載二年,禪師靈隱共居士馬祖等建造的十四丈彌勒座像;開元中的僧處諺與鄉人馬思忠等,營造的九丈彌勒座像。

由此,也將這片綿延數里的寺院洞窟,實際上分為南、中、北三片區域;分屬于本地僧團\/功德坊下屬的不同宗派管轄。

比如千佛南院屬法相宗、律宗;北院屬華嚴宗、三論宗;中院則是各家共管。

作為朝廷管理天下佛門的僧官體系,在朝廷中樞有兩京左右街功德使下,的僧錄、僧正、副錄、副僧正、首座、鑒義等等職階;又有專門遴選出來的

“十大德”僧團,以及歷代敕封的國師總其事。在地方也有專門的道、州僧錄司、分司;僧正,副僧正,僧判,管理區域內的僧侶事物;在一些佛法昌盛之地,還會有縣級的僧直司,任命僧首都專境內。

而像是瓜州這樣名山圣地則設置了僧統。也就是由不同宗派的各大叢林,推舉出的大德之士;組成的僧團來處理教門事務。

因此,作為河西僧統名下多方共管的超大型寺廟\/佛學院,在千佛崖寺同樣設立有,名為叢林兩序的日常管理機構。

西序稱六頭首,依次是上座、書記、知藏、知客、知沐、知殿;東序稱六知事,依次是都寺、監寺、維那、悅眾、典座、直歲。

各自又有若干執事、火工、雜役等僧屬。因此,光是在牒的僧人就多達上千,而不在牒而隨之修行的弟子、沙彌,乃至是外來掛單的沙門徒眾,自各處大小叢林舉薦而來修習精研的佛學生;數量更甚于此。

由此,也形成了周邊的服務業。其中既有日常寺院用途的,大小佛殿、僧舍、伙堂、經房、倉稟和作坊、法臺;也有回廊、懸梯和步道連接的諸多樓閣、亭臺和露臺、別院,以供諸多的俗家信眾和供養人,及其眷屬的停居之所。

但通常情況下,這些建筑都位于山腳下。而千佛崖的中上部分,才是僧人日常起居修行之所;一些苦修的僧侶,號稱數年、十數年不落地面,在崖璧上的方寸之間,完成漫長而清苦、孤寂的修行。

由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位于山腳河畔的樓臺館苑等,頗具生活氣息的廣大世俗建筑;與晨鐘暮鼓、佛法昌盛的崖上部分,形成了一靜一動的紅塵佛土,一體兩面、枯榮生息的某種韻味和景致;但也因為供養人大量捐造的緣故,在許多佛窟洞堂之中,呈現出的是當地普遍流行的,諸如地獄觀、孝親觀、凈土信仰、菩薩信仰、祥瑞文化和神仙信仰等,并且多少出現儒釋道三教融合的趨勢。

又有來自絲路上諸多異域外教\/大唐三夷教;曾經流傳和影響過的痕跡。

比如老子、佛陀和仲尼,共臨夢中的寄托畫;或是景教的光明天勝境\/清凈極樂凈土,飛翼天使抱光賜福和送子。

源自祆教風格的鷹身人首大神,撕裂混沌劈開光暗的創世故事;乃至摩尼教的圣光大佛,帶領五明子十二使者,腳踏暗黑之海中涌出的五類魔,十天八地的因果循環圖。

更有,道門靈寶派風格的《真靈位業圖》;北天師道特色的張道陵打鬼圖\/平定八方鬼帥傳;盛行關西、京師的樓觀道,所演繹莊子夢蝶、尹喜的關上受經故事;主打的就是一個多元、率性的特色。

當然了,這只是隨行引路的州衙官吏,在一路上的仔細介紹;若不是正好要務在身而十萬火急,江畋倒不介意在其中好好的游覽一番。

但現在嘛,還是不要讓好容易抓住的關鍵線索,乘機溜走才是。當兩三百騎馬不停蹄的飛奔到千佛寺山門前,自然也驚動了其中的僧眾和信徒;更有停在前庭的車馬涼棚下,有人沖出來喊道:“莫賀延守捉張上官、曹參軍,率眷屬在此禮佛,勿要驚擾則個。”

“奉瓜沙鎮守均令,查檢欽案的不法之徒;一應無關人等速速回避;所在官民人等竭力協從。”與此同時,一名隨行的州衙孔目官,也在馬上緊接無暇的厲聲道:“但有阻撓者,視同黨徒論處,”

“……”聽到這句話,這幾名緊身箭衣騎裝出頭喊話的伴當之流,就一聲不吭的連忙退了回去;反倒是一小群身穿赭色直綴偏衫和露肩交領大袖法衣的僧人,忙不迭的迎上前來道:“諸位且慢。”

“老衲真行,受河西功德坊、瓜州僧統之命添為本地知客,也曾受邀州衙,與防御府上有過數輪善緣;”緊接著居中最為年長的一位,頭戴毗盧冠的老僧,繼續喊道:“其中怕不是有什么誤會。”

“本寺乃是河廊的叢林首望,更是多方佛門弟子的精研、進修,乃至朝廷敕命的受牒之所;一貫秉持戒律森嚴、清心修持,更有護法晝夜巡禁;怎會輕易有人犯下罪案或是不法勾當呢?”

“豈有此理,面對朝廷的官文,爾等想要抗法不尊么?”然而,那名孔目官只用眼角余光,悄然瞥了一眼不動聲色的江畋,又厲聲道:“來人,搜拿青州僧正元、西海僧扶觀、天竺學問僧阿斜底……”

“……”但聽到這些名字的老僧知客真行,卻是面不改色的連忙側身讓開,任由馬隊沖上了山門內的前廊;同時口中還大聲合十道:“本寺一貫大開方便之門,接引各方佛法精深的同門與善信。”

“這幾位雖是外來的僧眾,卻也在本地修研佛法和講經論道,盤桓日久且結交廣泛,頗有些名聲和口碑;還請官人謹慎行事,稍留一些體面和分寸,以免驚擾了正在禮佛的貴眷,或是無干之人。”然而在他說話間,已有大片的馬蹄飛踏而過,貫穿了山下僧坊中的諸多堂舍、別院和小街,橫沖直撞的撲向,登上千佛崖的幾處階梯、廊道的開口。

而這時,才有鐘聲被敲響,并趕來大批的護法。這些麻袍短衫的武僧高矮不一,但個個都是肌肉勁健、身軀粗壯;手持鐵稍棒、長戒刀和鐵杖;齊聲頌念著降三世明王經,緩緩的擁上前來;然而見到這一幕的老僧真行,卻是臉色大變急忙喊道:“端明,端元、只章……你們這時在做什么!還不快快停下。”然而,被他叫到名字的護法\/武僧頭目之一,卻大惑不解的合手為禮道:“日職,莫不是您使人敲鐘,并通傳各舍前來支應一二么?”

“壞也……壞也……”聽到這句話的老僧真行,當即就忍不禁眼前一黑,突然就轉身對著身后的徒眾,垂手頓足的喊道:“是誰,誰人方才突然離開了;”片刻才有人回答:“是應明師弟不見了。”

“應明?怎么會是應明?”老僧真行聞言卻是恍惚了片刻,因為對方既是他名下最小的弟子,也是俗世殘留的一點親緣。

而后才沉重的跺腳道:“禍事,天大的禍事來了,快隨我上前,勿使事情……”然而,他才健步如飛的跑出沒多遠,前方的山壁腳下,已然傳來了大片的嘈雜和叫囂聲;緊接著,在一陣猝不及防的驚呼聲中,從崖壁高處突然接二連三的掉下數個物件,沉悶作響的砸落在人群中。

隨即就變成了短促的慘叫聲,以及激烈的連聲叫罵和怒吼起來;卻是成群持械阻擋在上山廊道和梯架上的武僧,與堵住出入口的一眾下馬官軍,當場沖突起來。

連老僧真行聲嘶力竭的喝止都被淹沒。真行見狀不由修行的寂靜心盡喪;一時間嗔怒攻心,一口腥甜翻上了喉頭;當場就在一片驚呼聲中,一口氣急上不來而昏闕了過去。

不知道多久之后,以為自己見了佛祖的真行,再被清涼熏醒過來。在一片呼喊和叫喚聲中,他不由顫顫巍巍的掙扎起身,向著山壁努力望去,卻未見預想中的血流遍地的慘狀。

但與之相反的是那些本寺的武僧,卻是鼻青臉腫的背靠背,反手捆綁著端坐一地哀嘆著。

但也不是真的毫發無傷,在灰白沙土的地面上,幾具摔得肢體翻折、血肉模糊的尸體,已經浸濕且凝固了好大一片地面;以至于迎來了嗡嗡飛舞的成群蠅蟲;而在巖壁上,官軍還在持續的搜捕各處。

將一群有一群的僧人、徒眾,給逐次押解下來;其中甚至不乏一些須眉斑白,滿臉褶皺與泛白瘢痕,顯然久未見光的老僧前輩。

這一刻的真行,卻是再度嗔怒、悲憤之心再起,恨不得自己未嘗醒來。

要知道,今天不過是他以知客的寺職,輪值兼理院事的第五天而已;就出了這么大的紕漏和嚴重是非。

然而,當他想要再度昏闕過去,裝作諸事不知的時候;外間再度傳來了喧嘩聲不絕和人馬嘶鳴。

隨著高舉在山墻外的旗幟抖擻,卻是瓜州本地的團結兵;也終于奉命從十多里外的州城,趕到了千佛寺\/莫高窟了。


上一章  |  唐奇譚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