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玉道:“我擔心你,一日得不到你的消息,我便一日不得安寧。”
君澤摸了摸顧玉的臉頰,眼中含笑:“禍害遺千年,我哪兒那么容易死。”
顧玉卻絲毫輕松不起來,“我怕極了,怕我最后等到的消息是你的死訊,便不顧一切出來找你。”
君澤道:“不會,我不會死,我會一直陪著你。”
顧玉點點頭,被子之下跟他十指相扣。
君澤道:“下次不要以身涉險了,西戎危機四伏,你只帶五千騎兵,就敢走這么遠,萬一出了危險,叫我如何是好?”
顧玉攬著他的腰,亦是心有余悸:“不會了,我以后再也不會以身涉險了。”
以前君澤警告過她許多次,不讓她以身涉險,可她總是當成耳旁風,以為自己運籌帷幄。
而這一次,她在聽說君澤失蹤之后,可謂日夜難安,也體會到之前君澤在她涉險時,身在局外的心情。
每時每刻都是煎熬。
君澤摸了摸她的頭,語氣里滿是笑意:“你今天好乖。”
顧玉埋首在君澤的頸間,溫聲道:“君澤,我再也不要跟你分開了。”
君澤的心軟得一塌糊涂,今天的顧玉真的好乖。
他抱著顧玉,一股暖流不斷涌入心中。
“嗯,不分開了,我們再也不分開了。”
然后君澤又問道:“你呢?這一年里京都都發生了什么?”
雖然西北和京都一直通信,但信中寥寥幾筆,君澤總也窺不到當時的情況。
更何況有很長一段時間,他只收到旁人的來信,沒有顧玉的筆墨。
他知道定然是顧玉受傷了,只是不知傷得有多重。
顧玉沉默幾息,將京都這一年中發生的事情簡單說了說。
哪怕略去了那些危機四伏的情景,君澤還是從中感受到了膽戰心驚。
他也將顧玉的手牽起來,看到了手掌的傷疤,用手指一點點劃過,滿眼心疼:“還疼嗎?”
顧玉唯有在君澤面前可以卸下所有負擔,此時哽咽道:“疼死了,怎么喚你,你都不回來。”
拔劍的時候,她在朦朦朧朧中看到君澤的身影,卻怎么也抓不到人。
只是人真真切切在她面前,從前受的傷,吃的苦也就不值一提了。
君澤虔誠地親吻她的掌心,心疼得無以復加。
顧玉沒告訴他身上的肩傷,只緊緊抱著他,所有苦澀便都消散了。
外面風雪肆虐,君澤和顧玉相擁入眠。
他們都許久沒有睡過一場好覺了,現在依偎著彼此,連夢都是溫暖香甜的。
隔天君澤帶著顧玉去見了文秀和烏丹。
當時文秀正在往外倒水,哪怕身處環境惡劣的西戎,她也盡可能將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就像在大禹朝一樣。
看到顧玉的那一刻,文秀還當自己眼花了,直到顧玉清清楚楚喚了一聲:“文秀。”
文秀手中的木盆一下子掉落,她眼淚就止不住往下流,趟著雪,跌跌撞撞就撲到顧玉懷里。
“國公爺!”
她的聲音悲切,蘊含著對家鄉,對同胞滿腔的思念。
分別時,顧玉說給她十五年的時間,一定會來西戎接她。
可當時文秀覺得她未必能在環境惡劣的西戎活十五年,抱著視死如歸的念頭離開大禹的。
卻沒想到短短四年,她們便已重逢。
顧玉擁著文秀道:“我來了,我來接你回家。”
四年的時間,文秀變了許多,發間藏著許多銀絲,皮膚特粗糙干燥,滿是皺紋。
唯一不變的,是她一身書香氣質,無論落到什么地步,她都沒有丟掉大禹文人的風骨。
此時烏丹聽到這邊的動靜,也走了出來。
看到顧玉和文秀相擁,他臉色僵硬了一下,伸出手卻不知道該干什么,只能不尷不尬放下。
顧玉看到一旁的烏丹,便對烏丹客氣道:“烏丹可汗。”
一句可汗算是認可了烏丹的身份,也表明大禹朝會站在他這邊,幫他上位,而后讓西戎繼續臣服大禹。
烏丹道:“許久不見,鎮國公可安好?”
他的中原話比之四年前流利許多,是在文秀的悉心教導下學的。
顧玉頷首:“我很好,中原有句話叫做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不知烏丹可汗聽說過沒有。”
烏丹道:“文秀跟我說過。”
顧玉道:“烏丹可汗真是讓我刮目相看。”
烏丹笑道:“四年前國公爺說我不值得您押注,不知現在,我可值得?”
顧玉與他對視起來,或許是因為烏丹已被許多部落奉為可汗,底氣自然比四年前足。
顧玉忽然笑道:“自然。”
比起一心想要入侵大禹的烏赤,跟烏丹合作顯然是一條明路。
烏丹對顧玉一抱拳。
顧玉也回之一禮,不過她還是道:“多謝烏丹可汗這些年對文秀的照料。”
烏丹變了臉色:“鎮國公此言何意?”
顧玉道:“文秀是大禹人,我要接文秀回家。”
烏丹著急起來,看著文秀道:“可是文秀早已嫁到西戎!是西戎人!哪怕在大禹,也是夫唱婦隨。”
顧玉道:“烏丹可汗,文秀在西戎過得并不好,也并不適應這里的環境,我想您是知道的。”
烏丹看向文秀,眼中透著傷感:“文秀,你也這樣想嗎?”
一向溫煦的文秀忽然冷漠起來:“烏丹可汗,您娶我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大禹朝會幫您奪位。”
烏丹臉色大變,像是從來沒有認識過文秀,流利的中原話又磕磕絆絆起來。
“這四年來,你,你當真,對我沒有絲毫感情嗎?”
文秀握緊了雙手,說沒有半分感情是假的。
她是抱著私心而來,烏丹也是抱著私心娶她。
一個年過三十的平民縣主,一個不受重視的牧羊女之子。
二人抱著私心相互利用,卻也相互扶持,在西戎度過了無數艱難的日子。
文秀道:“文秀多謝烏丹可汗這四年來的照料。”
“但文秀生是大禹朝的人,死是大禹朝的鬼。”
“還請烏丹可汗放文秀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