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萬妖之祖291 宗室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仙俠>> 蜀山萬妖之祖 >>蜀山萬妖之祖最新章節列表 >> 291 宗室

291 宗室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04日  作者:蓬國公  分類: 仙俠 | 古典仙俠 | 蓬國公 | 蜀山萬妖之祖 

泰昌帝叫來內閣首輔,以及相關的各部大臣,詢問相關事宜。

如今朝堂正被東林黨所把持,一聽說皇帝要在全國各地修道觀,立刻跳出來反對。

皇帝耐心地給他們講,元陽真人是真正的仙師,有真正的神通法力的。

大臣們依舊不干,內閣首輔葉向高帶頭沖鋒,說天下各地方連爆災荒,賑濟銀子都捉襟見肘,怎能大興土木,到處修道觀?

皇帝說不用國家花一文錢,都由元陽仙師自己解決。

大臣們依舊不同意:“道士若不為錢,必然為地,皇帝旨意一下,勢必在全國各處巧取豪奪,搶占良田,與百姓爭地。”

皇帝又拿出時飛陽給他畫的圖紙:“全國各處總共七十二座州府,每處分別于城東、城西各建一座道觀,全在城外郊野高崗處,每座道觀占地不超過二十畝,也不派發田產,全由其香火自給自足。”

“那也不行……”

大臣們又舉出一大堆歷史上道士禍國殃民的例子,并且說皇帝如果不聽他們的勸,繼續下去,就會得到宋徽宗,宋欽宗一樣的結局。

泰昌皇帝氣得心里發堵,時飛陽不管他,讓他自己想辦法解決,如果他解決不了自己就走了。

泰昌皇帝對時飛陽所說未來陰盛陽衰之說很是相信,因為這些年已經出現了各種征兆,天下也已經出現了災荒。

況且時飛陽可是他父親盼了一輩子也沒盼來的人,如今終于從天而降要幫助自己度過整個王朝的災劫,可不能讓他就這么跑了。

很快,泰昌皇帝想出來一個辦法,傳旨給各地的宗室,讓他們拿出地來給國師修建道觀。

明朝宗室分封在全國各地,幾乎每處都有大量的田產地產。

這些宗室藩王們,都聽說了萬歷皇爺當年遇仙的事跡,那么嚴重的足爛見骨,困擾半輩子的牙疼頭痛,仙人藥到病除。

萬歷皇爺為此修了那樣大的元陽仙宮,心中都充滿好奇,有不少藩王甚至想辦法找機會到京城來仙宮來看,即使本人不能來,也派人來打探,有的還讓畫師畫出圖本。

聽說元陽真人又回來了,要在全國修道觀,皇帝親自傳旨,各地藩王紛紛表示支持!

周王朱肅溱最先上表,說要把開封城外三萬畝地都獻給元陽仙師建造道場,另有十萬畝良田給道觀當產業。

接著鄭王、潞王、代王、秦王、晉王等等,紛紛上表,捐出大量田產地產,大的藩王動輒幾萬畝田地,有的捐一座山,有的直接捐金銀錢財。

泰昌帝很高興,宗室愿意捐,大臣們就管不著了。

明朝宗室很多都是超級大地主,當然很多大臣們也是大地主,各有家私,在不同的編制里面,大臣們就算再不爽,也只能干瞪眼。

時飛陽和泰昌帝在地圖上很快確定了一百四十四處土地,為了避免未來雪山和青城兩派弟子奢糜腐化,仍按照原來的計劃,每處只要二十畝地,修前后三重殿宇左右帶跨院的觀宇。

他畫了大概的圖紙,主要是東西跨院中觀天觀地的法臺,別的都不重要。

具體到施工,也不用他操心,更不用花一分錢,仍然讓各地宗室操辦。

宗室們對這個很感興趣,紛紛出錢出力,請最好的工匠師傅,有懂得建筑的,更是親自出手修建園林,有的奇石堆疊,假山環繞,有的雕欄畫棟,亭臺相連,弄得一步一景,十分清幽雅致。

這些家伙都想著把道觀造好,等神仙降臨,他們常來親近請教……

明朝宗室不能離開封地,想去京城得逢特殊情況,找到特殊的借口,仙人在京城,他們也想見一見的,如今只需要修一個并不是很大的道觀,就有機會能見到仙人,簡直不要太好!

各地道觀開始如火如荼地興建,宗室們砸了大量的錢,力爭建得最快,或者建得最好,期待神仙的早日降臨。

道觀的問題解決了,剩下的就是人手,時飛陽讓凌渾和姜庶盡快培養出得用的弟子。

兩家各有七十二處道觀,至少得各自培養出一百四十四個堪用之人。

兩人對這事頗為抵觸,他們都是“小班教學”,挑選弟子優中選優,前世今生都給算計的明明白白,確實可以培養的才會收入門下,哪能一概濫收,動輒以百為單位收徒?這種事傳到天下同道耳朵里,就是個笑話。

時飛陽嘆著氣給他們設定弟子等級:

每處由當地官府,或者是宗室提供三十個適齡少年,要求能夠讀書認字,會術數算學。

再由劉泉、楊詡等徒弟們去每個地方面試,從中挑出十個機靈懂事的。

這十個小道士負責道觀內的日常經營,每個月領二兩銀子,傳授一些基礎的吐納煉形,鍛煉養生的功夫,內煉外煉,拳腳器械,修煉十年以上,便能成為武林中的絕頂高手。

凌渾和姜庶也要挨個地方走一遍,從中挑選出三個左右收做記名弟子,傳授一些仙家筑基的功夫,還有就是觀天測地,術數推演之法。

這個工作量,對于兩人來說也是“巨大”的了,常年在山洞中清修的人,很不愿意跟凡人打交道,瑣碎混亂,又毫無意義。

但他們現在要做的事是有意義的,雖然心里抗拒,但還是要做下去。

時飛陽拿出兩萬兩白銀和兩千兩黃金,給他們拿去作為道觀的運營,并告訴他們:“《道德經》中有大量治國的內容,俗務雖然勞心,可若能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也是煉心的手段,況且又有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之說,修身治國所用到的道都是相同的。

你們可以讓弟子去掌管賬目,也可以找個凡人去管。”

姜庶說:“我原來要開宗立派,尋思仙家也要與各派之中合縱連橫,迎來送往,還要到凡間收徒傳教,也是俗務。陳太真有這方面的天賦,當時就在著意培養,如今讓他來管就好。”

凌渾聽了,尋思自己的兩個弟子劉泉和趙光斗都是山中清修之輩,不擅此道,要想管理這事,還得是前兩年新收的蕭逸。

蕭逸的父親是上代臥云村村主,他是這代臥云村村主,從小就被當作村主培養,平時掌管村中錢糧,分派任務,處理鄰里矛盾,這些全都是做的熟的,唯獨有些剛愎自用,聽信奸人挑撥,對妻子起疑心是個大錯。

不過當初叫他從元江步行到大雪山,又從山下一步一個頭磕到洞前,已經磨去了這點剛愎之性,倒是可以一用。

凌渾便把蕭逸叫來,做全天下七十二座雪山道觀的總住持,管理這些人間道觀中的人事錢糧。

青城派那邊則是五岳行者陳太真來做。

時飛陽把金銀交給他們,這些都是他當初打破傳燈寺、轉輪寺得到的戰利品,這幫蠻僧專會收刮斂財,所用器物都是金銀鑄造,鑲嵌寶石,動輒丈許高的純金燈樹,都被時飛陽用真火重新鍛煉,制成百兩一塊的金磚,至于銀磚數量更多。

兩派得了金銀,各自去挑選培訓可用的弟子門徒。

時飛陽又跟泰昌帝說起第二件事,便是造船通商。

明朝時期,海外各國開始有了一定的積累,跟明朝通商,明朝沿海地區的人經常出海經商。

期間為了整治倭患,朝廷發布過幾次禁海令,但始終未能完全禁絕,而且執行一松,商人們為了利潤就又開始往外跑。

朝廷本身也組織過的官方的船隊出海,最著名的就是鄭和七次出海,足跡和留下的文物遍布世界各地。

鄭和船隊負責記錄各地風土人情,測繪山海地圖,宣揚大明國威,帶回各地的特產器物,帶去歷法文明,賞賜大明寶鈔……

明朝跟外國的交流其實很多的,東南沿海,不斷有西方教的傳教士過來,甚至朝廷之中,有西方教徒做官。

因此泰昌帝對海外貿易并不反對,但是大臣們反對,尤其是東南沿海出身的大臣們,跳著腳反對,把先皇的禁令拿出來,大肆渲染出海勞民傷財,批判皇帝不該為了自己的面子,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做這種事……

泰昌帝跟大臣們幾番周旋,終于還是拗不過,委屈得跟小媳婦似的,滿懷歉意地跟時飛陽訴苦。

時飛陽聽完笑了笑:“既然這樣的話,不如還用前法。”

泰昌帝納悶:“什么前法?”

時飛陽說:“大臣們不愿意,那就還讓宗室來。”

聽了這話,泰昌帝臉色沉重起來,根據祖訓,明朝的藩王無詔不得離開封地。

明朝末年,崇禎時期,后金屢次殺入內地,唐王朱聿鍵自己出錢聚集兵丁進京勤王,最后的結果是被崇禎下旨貶為庶人,著錦衣衛押送鳳陽圈禁,期間被鳳陽守陵太監索賄不成,好生折磨,差點一命嗚呼,直到崇禎吊死滿清入關才被放出來。

因有明成祖朱棣靖難的先例,后代皇帝對藩王極度警惕,連擅離封地都會受到重罰。

時飛陽給泰昌帝分析利弊,在朝堂之上,他作為皇帝,權力已經被大臣們限縮到了極致,大臣們結成黨羽,互援互助,皇帝做點什么都要被集體反對,即便強行通過,也會用各種各樣的手段把事情攪黃。

這時候的泰昌帝要想做事,只能像歷史上天啟皇帝那樣利用宦官聚攏那些被排擠的官員進行奪權,過程會相當血腥……

萬歷皇帝攢下的豐厚內帑,這些年都被泰昌帝給花的差不多了,國庫里的錢他就不能隨便動用,大臣們會用各種方法阻止。

他又自己把礦稅給廢了,手上沒錢就做不了事。

時飛陽見他還是擔心,也不深說,他是仙人,不會具體去告訴泰昌帝應該怎么做,不能越俎代庖,他自己的事得自己去想辦法處理。

“陛下既然十分不愿,那便罷了……”

這話一出,泰昌帝又變了臉色,以為他生氣了要走。

好容易把這位仙師盼來,要這么動怒走了,泰昌帝得后悔一輩子,趕緊說:“宗室解禁茲事體大,倒也不是完全不能行,只是得再忖度斟酌……”

時飛陽笑著擺手:“這事你自己斟酌著,我只說既然朝臣們反對,宗室你又不愿意用,那就只能你自己去辦。這樣,你在天津建港,到時候我的船隊繞過東南直接過來,你要派錦衣衛去接。”

“就這樣?”

時飛陽點點頭:“天外仙國的人會帶著那里的特產過來,到京城來販賣,也會購買一些中土的東西帶回去,你要在京城弄個專門的市場。”

“這個容易!”(本章完)


上一章  |  蜀山萬妖之祖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