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第141章 ,穿越者的野望和民為法統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 >>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141章 ,穿越者的野望和民為法統

第141章 ,穿越者的野望和民為法統


更新時間:2024年02月11日  作者:小兵王2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小兵王2 | 秦末 | 我成為了位面之子 
142.

142.


其實比起什么登基為王的事情,徐凡覺得現在義軍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了,完成新占據四郡均田制度,完善四郡基礎的掌控,對四郡軍事動員制度的建設,建立新的手工業區,為即將擴編的30萬大軍準備充足的武器裝備和器械等,甚至想辦法多招募人才,充實占據義軍的政體當中。

這每一件事情都極其重要,關乎義軍的發展,每件也是極其繁瑣精力,這么多重要的事情不做,為一個稱王浪費太多精力不值得。

英布這批武將走之后,徐凡留下周章,陳崗,張良,葉騰等人繼續商議后續均田事情。

但周章面色凝重道:“將軍秋收還好辦,但均田卻很難在一時半會兒完成,現在我軍奪了四郡之地,缺乏大量的官吏,本就勉強維持了,均田事情可不是短時間內能完成的,這需要有大量的人手,而偏偏我們人手不足。”

本來只勉強維持兩個郡的人才,現在忽然面對6個郡,多了兩倍的工作量人手不足是必然的事情了,而均田又是一種極其繁雜的政務,這就導致義軍需要更多的人手來完成。

徐凡他們雖然殺秦吏,但不可能真把秦吏全部殺光,只是殺了一些民憤極大領頭酷吏,大部分本土的秦吏還是保留職務了,只是均田這么大的任務,沒有充足人手很難在短時間完成。

徐凡想了想道:“我們舉行科舉,不管什么人,只要能讀會寫,還懂得計算田地的面積,我們就招募他們為田吏,暫時定下每郡招募200名這樣的小吏,這些田吏當中均田做的好的,有功勞的就予以提拔。

同時我們在潁川郡,陳郡調撥一些有經驗的亭長來這四郡做鄉長,縣郡曹吏,他們雖然文化差一點,但他們深入鄉村,更加了解郡縣的情況,不容易被蒙騙,讓他們充實到郡縣府衙當中。

這樣也可以減低一些人才的缺口,同時也算是培養了屬于我們義軍的人才,能做亭長就能做鄉長,能做鄉長,再培養一下就可以做縣令,這些人都是我們自己人比外來招募的人才更可信,有這些自己人在,我們才可以掌控住地方基層。”

“科舉?”這個時代還是第一次出現,不過徐凡說完他們就懂了,這就是招賢令的變種,而且比起朝鮮科舉的難度直線下降,一次招募的人才數量成倍提升,能讀會寫就算是人才,這也算是徐凡重新定義了士了。

周章遲疑道:“只是讀書認字會計算面積就招募,這不會讓其他人認為我義軍無能,即便是招募門客也沒有這么低的門檻。”

連詩書都不說了,周章真擔心一些剛啟蒙的小孩都來考試,要真被考上了,讓小孩子當曹吏,這不是讓天下人恥笑。

葉騰倒是眼前一亮,義軍如此缺乏人才,對他們來說是好事情,按照這標準,他家族連剛完成啟蒙的孺子都能算人才,滿足徐凡標準的,他們家能找出上百人。

但想到只是做田吏葉騰眉頭緊皺,這這個時代這種小吏被稱之為斗吏,他家族的子弟只怕看不上這些位置。

自己家族的子弟,葉騰深有了解,想做大事卻又沒有才干,又沒有義軍將領這種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決心,瑣碎小事他們又不屑于去做,志大才疏說的就是他們。

但義軍卻在高速發展當中,今天的田吏明天未必不能成為縣令,郡守,想到這里葉騰決定,即便是打斷藤條也要讓所有的家族子弟去考科舉。

以他們的學問考上不難,上百斗吏能歷練出十個人當縣令,那么葉家就算是賺了,要是能出一二郡守,他葉家也就算是全面復興了。

對于家族子弟成才葉騰很有把握,義軍沒有秦國那樣的天板,本身的理政人才又不足,在進步空間如此大的官場都闖不出來,那只能說明他們是廢物。

張良勸說道:“將軍把標準訂的如此低,只怕到時候我義軍容納不了這么多士人,招賢而不用,到時候引起士人的不滿,對我義軍的大業不利啊。”

戰國四大公子喜歡養士聞名天下,但他們定門客的標準也沒有這么低的。他張家以前也招過門客,要真按這標準來,他張家要養上萬門客,即便他當家是韓國的丞相,也要被這些世人吃的破家。

這個時代讀書人說多真不多,識字率連百分之五都超不過,但說少又真不少,戰國末期為什么會出現天下聞名的四大公子,就是因為當時的士人已經非常多,多到戰國所有的國家都吸納不了的程度了。

當時的百姓了大價錢和資源,供養自己的后代讀書,但讀了書,識了字,成為了士人卻沒有官當,再想要種田卻吃不了這個辛苦,想要經商操持賤業,卻聽不得街坊的冷言冷語,高不成低不就受人嘲諷。

這點和后世一樣,了幾十萬讀書,最后卻要大家賺3000一個月,這誰能忍,所以當時蘇秦張儀之輩頻頻出現,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挑起一場場諸國大戰,那段時間居然是戰國時期,戰爭最頻繁的時期,頻繁的戰爭讓齊國這樣的霸主國家一朝不慎陷入了衰落。

而后戰國七雄想找解決這些士人就業的方法,不安撫士人天下穩定不下來。

于是各國和后世一樣,不,應該是后世也借鑒了,那就是讓官員貴族大量的養門客,給點錢養著他們,不讓他們弄出大量的動亂。

所以那個時代戰國四大公子動不動就可以養三千門客,這既是因為貴族養門客多威風,也是不養著他們國家都會出現大的動亂。

徐凡卻搖頭道:“門檻定那么高做什么,你要人家做計吏去丈量土地,難道還想要弄到一些精通諸子百家的人才。即便是有這樣的人才,他也不可能去做計吏亭長這樣的小官。

科舉的時候說清楚,我們義軍就是需要一些丈量土地的田吏,誰要是認為自己有經天緯地之才,干不了這些小事情就不要了,來了,就跟我去丈量土地均田,做的好,我就賞賜你讓你升官,做不好我就罷免伱,要是有中飽私囊,我還要砍了你,只要把所有的獎懲設施都說清楚,擺在明面上誰又能說什么。”

徐凡記得看過一個叫馬督工的博主,說過科舉制度,歷代帝王本是想要招募一些能做事情的事務官,結果后世官員扭曲下,成了貴族制度的一種變種。

考上了就成為官老爺,最低也能成為百里侯,舉人就相當于西方的騎士勛爵,還沒有退出機制,變成了一種沒有世襲的貴族制度,官僚甚至還想辦法把科舉變成隱形世襲的制度,像宋代之后就有大量的科舉家族,只要有一人中舉,他們就有辦法讓他們的后代一直中舉下去,壟斷官位,侵占國家的利益。

而現在徐凡干脆一步到位,我考的就是小吏,你也不要去想什么“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樣的好事情,想要當官你就一步步升上去,想要吟詩作對風雪月,就不要去想當官。

即便后面徐凡真弄出完善科舉制度了,但也不會像歷史上那樣只錄取兩三百人,而是一場錄取上千人乃至更多,考上了就當縣令,想都不要想,全給我到基層去當亭長,薔夫,曹吏,官員多了也不怕,末位淘汰,定向反腐,只有你敢做,后世有的是方法和手段來解決這些問題。

周章這么一想也覺得有道理,一年幾十石的糧食,能招的只有這這樣的人才了。

徐凡道:“以后我們就要打出去了,鄉兵防御本土會越來越少,我們只要靠常備軍,所以這次我打算一步到位,每戶均田100畝土地,達到常備軍的要求。”

徐凡剛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還是受到了后世的影響,覺得100畝土地太多了,這個世界的人耕作不過來,但現在他才明白,這個世界的100畝地的產能,甚至比不上后世五畝田地,五十畝土地只能讓他們勉強養家,所以這次他打算一步到位直接均100畝。

徐凡這種也不能說是常備軍,反而是一種不用自己準備武器裝備的府兵,只是義軍的戰爭太頻繁了,士兵常年在軍營,也有大量的賞賜和津貼,以至于不是常備軍也成為了常備軍了。

同時徐凡也享受到了亂世的紅利,只要能打出去,就能占據一個或幾個富裕的郡,戰爭的紅利遠遠超過了軍費的開支,所以徐凡才能養得起30萬大軍,但他必須為以后想了,天下一統之后再也不會有這樣的好事了,士兵只有50畝土地就不夠養家了。

周章這倒是能理解,想要擊敗暴秦只怕這30萬大軍都不夠,現在提前做好準備也是有備無患了,反正南郡和南陽郡的土地多,分50畝也是分,分100畝也是分,那還不如分一些可以打出去的常備軍,反正打出去只要能占據更多的地盤,這種軍事行動就是巨大的收益。

徐凡繼續說道:“同時我也打算兵役和土地綁定,有100畝土地就要出一個士兵,有1萬畝土地就要出100個士兵,手中的土地越多,要承擔的兵役越繁重。”

徐凡早看那些豪強不順眼了,掌握大量的土地卻又不肯為義軍出力,爭權奪利卻是一把好手,這次干脆一步到位,你們手中田地多就多出人打仗。不想打仗,承擔責任也好,你們把手中的土地吐出來,均給愿意打仗的人。

周章吃驚道:“將軍您這樣做會出大問題的。”

他完全可以想象,這個政策真公布出去,會在義軍的地盤上爆發多激烈的矛盾,只要是個豪強都不能接受這樣的政策。

徐凡笑道:“這叫權責對等,要不然我們怎么消滅擁兵百萬的秦軍,只有招募比秦國更龐大的軍隊,我們才能戰勝他們。”

“你看我們在陳郡有2000萬畝土地,這就可以招募20萬士兵,在南陽郡有2500萬畝土地,只要分配好,就可以招募25萬士兵,我們義軍所有地盤,土地接近了1萬萬畝,按比例征召可以有百萬士兵,這足夠我們爭霸天下的了。”

秦末這個時間點卡的非常好,私田開始大量普及,但公田還是有大量保留,甚至可以說秦國的田產制度就是公田為基礎的,要不然他們的軍功授田制度也不可能執行的下去,畢竟你連田都沒有,又如何授給士兵。

只是秦國這個授予的方式不太平均,普通百姓只能獲得100畝土地,而貴族,官員卻可以獲得幾萬十幾萬畝的土地。

甚至等到始皇帝統一天下,面對關東六國龐大的私田,他也沒有辦法把這些私田變成公田,只能妥協不授田。

要是始皇帝真敢強硬下去,他死之后,六國貴族也沒有財力來造反了,當然更大的可能性是,那些貴族豪強馬上起來造反,這是始皇帝為了統一天下付出的代價。

而現在徐凡想要試一試,能不能通過這樣的方式把天下的私田變成公田,畢竟封建制度也不等于田地私有,其他文明出現私田也就是近代幾百年歷史,憑什么天朝就要如此特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私田雖然有一定進步意義,但面對工業化時代反而成為了阻礙了。

亂世就是一切洗牌的時刻,什么都可能出現,一個真假未辨的穿越者王莽都敢恢復井田制,我一個真穿越者恢復公田制不過分吧。

從他這個穿越者都出現了,這個世界的工業化必定會早上兩千年,既然私田存在的進步意義都消失了,那么何不一步到位,干脆連私田也給他弄消失。

以后世經驗來看,大國想要開啟工業化田地就必須公有,這里成功的例子有毛子天朝,失敗的例子有三哥。

公田讓整個天下有了最基礎的保障,只要百姓手中還有土地,他們就餓不死,后世的鄉村就是因為有屬于自己的土地,為工業化承擔了巨大的壓力,大不了工我就回去種地,這是多少人內心的想法,多少次產能危機又是靠著鄉村來解決的。

張良苦笑道:“即便您不怕義軍大亂,但我們也養不起如此多的兵,而且各地豪強也是支持將軍您的,您這樣做只能把他們趕到秦國。”

徐凡占據的地盤算是楚地最富饒的地盤了,但總人口也就是300400萬左右,百萬大軍幾乎是抽干了楚地的青壯。

但現實是不可能有這么多的士兵,畢竟土地要人種,作坊也要人生產商品,甚至連大軍也要幾倍青壯來做民夫來押送糧草,不可能所有人都成為士兵。

徐凡道:“這是我們地盤能征調士兵的總量,只要不是傻子不會真拿出百萬大軍去作戰的,但這些擁有土地的豪強,就要做好他們子弟上戰場的情況。

有恒產者有恒心,他們的土地財產都在這里,就應該他們自己出錢出力保衛,六國之所以被秦國兼并吞滅,就是因為六國的貴族把太多屬于他們的責任推給了百姓。

都說大秦是暴秦,但六國的百姓為什么不支持本國的貴族呢?就是因為這些貴族做的比暴秦還要可惡,大家半斤對八兩,百姓當然不會選擇他們。”

擁兵百萬不代表真可以把這百萬大軍調動出去戰斗,這個時代一個政權最巔峰的出兵能力就是60萬,兩次出現都是秦國,這也即便是是封建時代能出動兵力的巔峰了,后世王朝雖然動不動說什么百萬大軍,但他們真沒有能力動員60萬大軍出征能力。

而與之對應的是秦國最強大的敵人,趙國和楚國。出動兵力最巔峰也只有40萬,在面對亡國滅種的危機,兩國應該是壓榨出了他們最強大的力量,但他們的極限仍然比秦國差三分之一的力量,可見在軍事制度上,秦國是天下最強。

徐凡繼續說道:“只要我們這樣均田了,天下就沒有有能擊敗我們漢國的人,即便是始皇帝也不行。”

但這種制度防御幾乎是天下無敵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打進擁有百萬戶自耕農的國家,當然真要做到這步也不需要防御了。

其實這和后世國家強大也是一樣的,一個國家是在走上坡路還是下坡,看這些自耕農一樣的中產就知道了,中產在增加,國家就是在走上坡路,實力強大,足夠成為霸主,次點也可以稱霸一方。但要是中產逐步減少,國家的矛盾就重生,整個國家在走下坡路,直到所以矛盾總爆發,國家重啟。

封建國家軍事實力最強大的時候幾乎都是開國時期,就是因為封建時代最重要的資源是土地,國家可以把土地合理分配給百姓,創造出大批量的自耕農來保衛這個國家。后面貴族豪強貪婪,一點點消滅自耕農,消滅這個國家的根基,最后矛盾總爆發國家就滅亡了。

周章只能苦笑道:“將軍,事情要一步步做。忽然做這么多的事情只能讓義軍的矛盾激發,我們先弄好稱王之事如何?”

徐凡的雄心太大了,大到周章都害怕了,他干脆先易后難,先弄好徐凡稱王的事情再說。

徐凡想了想也覺得有道理就同意了。

南陽郡,白河里。

亭長昭虞召集所有村民道:“大家來到這萬民書上重新按手印。”

四周的村民聽到昭虞的話紛紛聚集起來,可以給村民們帶來利益,所以即便昭虞成為亭長不久,但威望卻非常高,大家都愿意聽昭虞的話。

老吳笑道:“怎么又來萬民書。”

這東西還是徐凡弄的,他不想像這個世界的豪杰一樣,弄什么斬白蛇起義,說自己是什么奉天承運,做什么老天之子,弄一些虛無縹緲的神跡來宣告自己政權的合法性。

天下萬民就是他政權合法性的來源,他覺得自己即便要稱王稱帝,也應該是在天下萬民推舉出來做王,他是奉民承運。

正好義軍紙張生產的效率越來越高,所以徐凡就弄出萬民書,讓義軍治下每個村里的百姓按手印,以天下萬民作為自己的法統。

這好歹比讓老天做法統更是進步一些。以后百姓造反也不需要裝神弄鬼了,就說某皇帝失去民心,他代替萬民推翻某皇帝。

昭虞怒氣沖天道:“還不是秦嘉這個惡賊,他知道我們將軍要稱楚王了,擔心我們將軍吞并他的軍隊,居然提前弄出一個楚王出來,我們將軍不愿意和義軍兄弟兵戎相見,沒辦法只能改稱漢王了,大家要記住我們以后就是漢王之子民了,我們的國家也叫漢國。”

“不叫楚國了!”老吳一臉愕然,內心還是有點空蕩蕩的。當然說有多失落也沒有,畢竟老吳出生的時候他已經是秦民了,對于楚國只是在他父親的口中,他唯一一次踏上楚國的土地還是作為一個士兵。

昭虞卻馬上說道:“你們說漢王對你們好,還是楚王當初對你們好?”

“當然是漢王!”幾乎所有的百姓都大聲叫道。

這點還真沒有爭議,當初義軍要征召民夫,每日家中發了一石糧食作物安家費,結果南郡之戰只打了半個月時間,大部分的民夫都沒有做滿12天,他們白得了不少糧食,而后慶功的時候,上柱國將軍也沒有忘記他們這些民夫,每個進入南郡的民夫都可以多得1石糧食,即便是在南陽郡的百姓也多得了半石糧食。

那可是青黃不接之時,上柱國將軍向整個南陽郡撒了十幾萬石的糧食,許多的百姓就是靠著這些糧食渡過難關,而義軍收購毛竹,木材一直沒有停止,他們也找到一個可以賺糧食的地方,可以說義軍雖然統治南陽郡只有一個多月的時間,但南陽郡的百姓已經完全認可徐凡這個統治者了。

最起碼最秦國的時候,他們做民夫一點戰利品都沒有,大部分的時候還要倒貼。

昭虞道:“既然漢國好,那你們還惦記楚國干什么,我可記得當年楚國還在的時候,我可是經常受到貴族的欺負,吃不飽穿不暖。”

雖然雞同鴨講(昭虞做過楚民)但白水里百姓想了想,和上柱國將軍比起來,他們沒當過楚國的百姓,不做楚民就不做楚民,反正他們也沒有做過楚民,南陽郡被秦國占據超過50年,在這里真做過楚民的還真沒有幾個。

昭虞繼續說道:“漢王說了還要進行均田,以后我們白水里每戶可以分100畝土地,唯一的要求是大家以后參軍也要打出去,但戰利品卻異常豐厚,對我們來說也是賺了。”

白水里當即歡呼道:“漢王萬歲!”

家中多了如此多的土地,大家覺得做漢民還是更好。

(本章完)

熱門推薦


上一章  |  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