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第145章 三個月河東,三個月河西和對人才的期望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 >>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145章 三個月河東,三個月河西和對人才的期望

第145章 三個月河東,三個月河西和對人才的期望


更新時間:2024年02月11日  作者:小兵王2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小兵王2 | 秦末 | 我成為了位面之子 
_

字體:

才的期望

孫叔通問道:“兄臺可知道孔奉常的府邸在什么地方?”

魯舒有點驚訝道:“先生可是百家宗師之人?”

孔鮒是招賢館主,陳郡找他的人,一般都是自認為學問很精,才干很出眾的人,最起碼魯舒是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是不敢去招賢館的。

孫叔通笑道:“孔奉常是家師。”

魯舒再次行禮道:“原來是孔大儒的弟子。”

而后魯舒恭敬道:“孔奉常的府邸晚輩不知道,但晚輩知道招賢館在什么地方,可以帶前輩去。”

孫叔通就讓魯舒在前面帶領了,路上兩人交談,他知道魯舒學的是論語更加驚喜了。有心教導他幾句,卻發現魯舒讀的《論語》非常不成體系,甚至有很多地方都是錯誤的。

這讓他有點生氣道:“以后出去不要說是儒家之人了。”

儒家子弟連《論語》都沒有學會,這樣讓其他諸子百家的人知道了,要被笑掉大牙的。

魯舒苦笑道:“晚輩當年頑劣學問不精,《禁書令》之后,家師被秦吏殺害,父母擔心秦吏迫害,又燒毀了晚輩的書籍,那些年晚輩甚至不敢在沙上寫字,致使學業荒廢。當年讀過的詩書,已經忘得七七八八了,晚輩即便是想彌補,也是找不到書籍啊。”

聽到魯舒的話,孫叔通也不禁感到悲傷,他當時在咸陽城,對這事情卻也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看著《禁書令》被頒布實行,六國的史冊典籍大量被焚燒,六國大量的士子被屠殺。

抱著這樣的情緒,他也不禁同情魯舒了,這也是一個被暴秦破害了的儒生。

于是在這一路上孫叔通重新教導魯舒《論語》,幫助他改正其中錯誤之處。

兩人一邊講一邊學,沒多久就來到了招賢館了。

孫叔通對侍衛道:“還請稟告,孫叔通前來拜見孔奉常。”

一個侍衛進去匯報。

沒多久孔鮒跑出來,看著孫叔通驚喜抓住他手。

孫叔通馬上跪下道:“弟子拜見老師。”

孔鮒馬上抬起孫叔通道:“不需如此多禮。”

看著有點落魄的孫叔通,孔鮒有點歉意道:“這次是為師牽連到你了,要不然你還是在咸陽城當博士。”

但再給孔鮒一次選擇,他還是會投靠徐凡,這是從始皇帝殺戮儒生就改變不了的事情,只是他愧疚牽連到孫叔通了。

孫叔通卻灑然笑道:“老師又不是不知道,始皇帝信奉的法家霸道之術,我等儒生在咸陽城不過是點綴之物,弟子這些年在咸陽城也是戰戰兢兢,生怕得罪始皇帝,項上人頭不保,這樣的富貴不要也罷。”

孔鮒聽到這話也覺得有理道:“好,你既然來到漢國了,為師把伱舉薦給漢王,漢王尊重百家人才,量才而用,以你之才可以成為2000石郡守,這比在秦國做一個點綴之物強多了。”

孫叔通笑道:“那弟子就拜托老師了。”

兩師徒共敘往事之后,孔鮒這個時候他發現了年輕的魯舒,于是他問道:“這是何家的子弟?”

魯舒馬上對孔鮒行禮道:“儒家弟子魯舒見過孔師。”

對魯舒來說見到孔鮒就像后世的校長一樣激動異常,馬上就自報家門了。

孫叔通只能苦笑的把魯舒的情況和孔鮒說了一遍,他是真擔心自己的老師考究魯舒的學問暴怒,干脆提前說出來,沒有期待自然就不會有失落了。

但孔鮒聽到孫叔通的解釋卻沒有生氣,而是同情說道:“暴秦之惡,荼毒天下,這是一個受到暴秦迫害了的受害者。”

“既然是考科舉,學問不精,可不行,這樣你這段時間來招賢館來找他,讓他來教導你幾天。”

本來孔鮒想要教導魯舒的,但馬上想到自己是這次科舉的主考官,需要避嫌,干脆就交給孫叔通。

想了想孔鮒進入招賢館,很快拿出一本寫著《論語》的書籍和一本寫著《小學數學》的書籍交給魯舒道:“這兩部書籍考科舉都用的上,你好好研讀,遇到不懂之處可以來找孫叔通。”

魯舒拿著手中的《論語》和《小學數學》激動無比,他來的陳郡也有幾天時間了,自然知道書籍的珍貴了,只可惜他囊中羞澀買不起,而現在孔鮒就是在改變他的命運。

他當即雙手捧著書籍對著孔鮒磕了九個頭道:“孔師,孫叔師,大恩大德小子沒齒難忘。”

看著離開的魯舒,孫叔通奇怪道:“老師很看好他?”

孔鮒搖頭道:“這些年來儒家的弟子太艱難了,能幫一個算一個吧。”

孫叔通想到在咸陽城因為刺殺始皇帝,而被徹底剿滅的秦墨感嘆道:“百家之人,何人不難。”

秦墨和秦國聯手上百年,秦墨的高層都在秦國有官位,雖然不算是位高權重也受到始皇帝的重視。但這些秦墨卻為了心中道義敢刺殺始皇帝,最后整個秦墨被滅絕,對這樣的義士他是敬佩的。

而后孔鮒帶著孫叔通進入招賢館,打算在空閑時間之后,再想辦法把自己的這個得意弟子舉薦給徐凡。

這個時間段孔鮒的確很忙,陳郡科舉的主考官就是他,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他都要為科舉考試而忙碌,根本沒有精力分心做其他事情。

而另一邊魯舒則開始去到街面上,找一份工作來養活自己,畢竟科舉還是有好幾天時間,他還要吃喝。

魯舒來到陳郡經常招工的地點,蹲著手中拿著《論語》小聲研讀。他的這番作為卻沒有人嘲諷他,因為這段時間來了太多像魯舒這樣的窮士子了,四周的人反而佩服他們的堅毅,窮成這樣了,還要堅持讀書真是毅力驚人。

而這種風氣的養成也和陳郡的大環境有關,徐凡的漢國規模越來越大,需要的讀書人自然是越來越多了,軍中監軍需要讀書人,龐大的手工業區需要讀書人,還有大量吏員空缺都是需要讀書人。

陳郡的百姓看多了窮困潦倒的讀書人被漢國看中,很快就成為了官老爺,最差也能混到一個吃喝不愁的好差事。

而且這不是一個兩個幸運兒,是大量的人因為讀書改變命運,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讀書真能改變命運,他們當然愿意投入了。

這些年在陳郡入學的小孩越來越多,光義軍辦的公立小學就有十余座,幾千學生在此讀書,陳郡的社會風氣自然發生了轉變了,陳平要是生活在現在的陳郡,他的嫂子絕對不會嘲諷他只會讀書卻不知道做事情,只會認為他志向遠大,他日必定會大展宏圖。

“招工了,招工了!”一個大漢猛叫道:“碼頭區招工,一天五錢工錢,還包吃包住,有愿意來的趕快?”

“五錢!”魯舒一聽馬上叫道:“我去!”

始皇帝36年11月4日。

這一天,天剛蒙蒙亮,東方剛剛露出肚白,天氣越發冷了幾分,好在今天還出現了太陽,溫度快速提升,算是冬日曬太陽的好日子。

陳郡無數身穿簡陋衣服的士子早早起身,將考試所用的各種物品準備好,而后向著陳郡外校場走過去。

此次科舉考試的人數太多了,超過了2000余人,陳郡暫時難以布置一個2000多人的考場,只能學習上一次在軍營當中設立考場。

“這次科舉我一定要考上。”魯舒暗自下定決心道,有像他這樣的考生還有不少,他們穿著簡陋的衣服,科舉成了他們翻身的唯一希望。

當然有像魯舒這樣緊張,期待命運改變的貧窮考生,也有豪強貴族的子弟,他們坐在馬車上,有著仆役幫忙他們筆墨紙硯和書籍,對這場科舉他們也沒有發現在心上。

沒別的原因,考題太簡單了,他們都得到了上次科舉考試題目的,發現上面的題目對他們來說一點難度都沒有,幾乎就不存在考不上的問題。

而且即便考不上,對他們來說也沒有什么,一個田吏而已,連百石俸祿都不到,他們根本不屑于這種小吏,要不是家族上的族老壓著他們要考,很多人都不愿意出現。

陳郡城墻上,徐帆帶著周章,張良,葉騰等人觀看著走出來的考生。

雖然雖然在江陵城稱王,但主要是因為江陵城是楚國故都,有特殊政治意義,徐凡卻不是以江陵為都城。畢竟江陵城還是太偏僻了,而漢國還要攻伐秦國,陳郡是更加合適的都城,當然這也只是暫時的,在這個時代,最適合做都城的還是咸陽城。

“怎么會有如此多的考生,這看上去怕有上千人。”徐凡有點驚訝的看著密密麻麻的人群。

周章苦笑道:“孔鮒統計了要科舉的士子,一共有2133名士子報名,我們卻只能招募200,大概是十分之一的名額,不知道多少人要落榜了,而且孔鮒還有一個擔心的地方,考題如此簡單,要是大部分人都通過了怎么辦?”

畢竟只是招募田吏,考試的難度并不算大,誰也沒有想到200名田吏的名額居然吸引到2000士子過來。

“他們是從哪里冒出來?”徐凡一直讓是想要讓士兵多點文化,當初義軍的監軍不但是要監督軍隊的紀律,參加軍隊的管理,還要想辦法教士兵讀文識字,但就這一點一直做不到,原因也很簡單,到處都缺有文化的士子,各郡縣都搶瘋了,軍中就更難搶了。

那些監軍大部分都是自學成才的,但是想教導士兵就更加難了。當初他把難度定的這么低,就是怕招不滿人,結果現在冒出一堆士子徐凡都震驚了。

張良道:“我軍連克秦國四郡。殲滅十萬秦軍,能給秦國帶來如此大的損失,當年也就是六國合縱聯軍才能做到了。現在天下人都不認為秦軍能打的過大漢,大漢的政權穩定了,自然有人就想要投靠我,屬下查看過士子的來源,其中有一半是從泗水郡和碭郡過來的,甚至還有少部分三川郡士子,所以才有如此浩大聲勢。”

秦末真可以說是風云激蕩的時代,30年河東,30年河西都趕不到上這段時間的變化,三個月河東,三個月河西還差不多。

三個月前天下的士子對徐凡還愛搭不理,并不認為當時義軍政權能抗多久,三個月之后徐凡吞并四郡,殲滅10萬秦軍,漢國的地域也膨脹到占據了整個楚國的精華地盤,即便是在戰國時期,也是一個強國的樣子,再也沒有人懷疑漢國的強大了,但徐凡卻頓時讓他們高攀不起的漢王了。

徐凡笑道:“這是好事啊,只要他們能滿足我們的要求,就全部錄取,不夠田吏還可以做其他的事情,只要他們愿意加入軍中,也可以先軍訓,再做屯監軍。還可以進入作坊做管事,進入學校教老師,我一直就想在整個陳郡普及教育,兩年下來也勉強只建設了幾十所小學,只招了幾千義軍子弟當小學生,還不是因為一直缺老師,這批成績差一點的,可以留下來當老師,這樣一來的話,陳郡的義務教育也算是普及開來了。”

因為缺乏人才徐凡很多想要做的事情一直沒有做成功過,想全面在軍中普及教育,但因為監軍的文化都不合格,自然很難普及開。還有他想要一些有文化的技工,普及教育都是因為缺乏人才只能小范圍的普及。現在多了這么多的士子,只要他們考核過關完全可以成為夫子來教導小孩啟蒙。

葉騰吃驚道:“大王,養士比養兵還要費錢,我漢國可養不起這么多的士子。”

葉騰在徐凡身邊待了一段時間之后,對徐凡有點了解了,是一個脾氣很好的主公,很少責罵人,可能出身草莽,可以很平等的對待四周的人,即便是氣憤也能忍住自己的怒火。對比始皇帝和當年的六國大王,徐凡這個漢王可謂仁慈之極。

但卻經常做出語不驚死人不休之事,像上次說什么把兵役和土地結合在一起,他甚至都能聽出這個漢王想要以公田全面取代私田的想法。

當時真把他嚇死了,這是連始皇帝都做不到,也不敢做的事情,他當時以為徐凡稱王之后就狂妄了,甚至后悔投靠徐凡,好在周章及時勸阻住徐凡,同時警告他們不能把這個事情泄露出去,才暫時阻止了漢王瘋狂的想法。

而現在漢王又想普及教育,我的好漢王,真以為養士那么容易,信陵君這些人各個位高權重有一國做支撐,但也只能養3000士。你這漢王卻想養3萬,30萬。

這真是心懷天下呀!

周章卻已經開始免疫徐凡這種行為了,畢竟他們兩人剛剛認識的時候,徐凡就是用這套語不驚死人不休的方法弄的他吐血。

他只是淡然道:“義軍現在要擴建30萬,錢糧都用在擴軍身上了,根本沒有錢來聘請如此多的夫子教導學生。”

周章現在終于學會了如何和徐凡相處了,只要漢王給你畫大餅,談理想,你就給他談現實,把他拉回來。

徐凡卻笑道:“普及教育說難很難,但說容易卻也很容易,準備一個校舍花不了多少錢,然后招幾個老師就能給孩子啟蒙,這樣花費算不算太高。”

即便在鄉村,只要有夫子愿意去教導小孩,漢國可以給老師100畝的職田,每年可以收獲上百石糧食,足夠當夫子的俸祿,再給學校留500畝的學田維持學校啊的日常開支,小孩子沒有錢的就有沙盤來當筆墨紙硯,書本沒有條件就不賣,盡量節省錢財,不需要以養士的標準,只讓他們讀書識字,不至于做一個睜眼瞎而已,這樣只要有600畝田地糧食的產能,足夠能養得活一個村里所有夫子和學生完成啟蒙教育。”

在這個人均30畝土地的年代,普及教育不是這個時代不能做到的事情,而是愿不愿意做到的事情,很顯然這個時代的朝廷是不愿意做這樣的事情,但徐凡卻愿意做。

徐凡這番話讓周章,張良和葉騰吃驚的看著他,要真按照徐凡這種方法弄,教育還真花不了幾個錢。

但張良卻小聲道:“大王想沒想過,如此多的人成為了士子,大漢卻沒有這么多位置安排,到時候怎么辦?”

張良畢竟是頂級貴族,他明白讀書人不是越多越好的,讀了書的人,有了見識是,不會安心耕作的,現在的天下需要的大量的農民和工匠,而不是大量的讀書人,徐凡越是制造讀書人,越是給漢國制造矛盾,一個不安分的讀書人制造的麻煩,可比十個百個乃至千個農民大多了。

徐凡笑道:“為什么讀書之后就要當官,做其他事情不可以,讀書之后讓開慧,這就是最好的農夫和工匠,你看農家,墨家這些人,他們有學問,有見識,同樣是天下最好的農夫和工匠。”

想要要啟動工業化,需要的人才會比封建時代多幾十倍乃至幾百倍,他還期待著帶領10萬小學生開啟第一次工業化浪潮。

張良搖頭道:“但這樣的人終究是少數呀。”

徐凡笑道:“要是天下人都讀書了,那么天下人就都不是讀書人了,而是一個個讀過書的農夫,工匠,商賈。”

徐凡的時代,九年義務義務教育普及,甚至連高中大學都開始普及了,但卻沒有多少會覺得文人階層,甚至因為了解的越多,對所謂的文人階層越是厭惡,什么公知大V粉飾太平,他們的名聲早就臭了。

陳郡校場。

孔鮒對所有準備考試的士子道:“進入考場只允許帶筆墨紙硯,其他的東西交給士兵看管,今日考兩場,每場半個時辰,爾等現在做好準備,進入考場之后不能外出,否則成績作廢。”

考生聽到孔鮒的話,先把自己的書籍交給士兵,而后只帶筆墨紙硯進入考場。

這次科舉的規模雖然大,但模式是和當初吳軍他們一樣,語文的難度不大,只有數學的難度稍微偏一點,考試的時間也不長,只有半個時辰就靠外了,兩場考試只花了半天時間。

而后這些學子紛紛離場,等待著最后的結果。

而這場科舉閱卷也非常簡單,首先是看文章,只要語句通順,表明這個人讀了書,即便有點錯字也可以過關,不過每錯一個字要扣一分,而后就是100道數學題,每道題目1分,因為有正確答案,改卷的人,非常快的改完了這些試卷。

徐凡來到閱卷的地方,他看著孔鮒問道:“有多少人合格?”

孔鮒苦笑道:“從現在來看合格的士子超過了千人,只有很少的不合格人。”

兩張卷子都是百分制,六十分就算是及格,寫文章的卷子大片是100分的,真正拉開差距的反而是數學。

孔鮒是擔心那些明明合格了,卻不能錄取的士子,從魯舒身上他了解有很多貧窮的士子,冒著極大風險才來的陳郡的,他們要是失敗了,一生都有可能被摧毀。

徐凡道:“只要合格了就留下來,我漢國還極其缺乏人才,怎么能把人才往外推,看看他們愿不愿意留在漢國成為老師,或者訓練之后成為監軍,公輸家族的機械廠,墨家的煉鐵廠也缺乏人才,只要他們愿意去這些地方,都可以留下來。”

孔鮒喜道:“大王真是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臣先替這些考試的士子謝過大王了。”

三天之后,200名考上的士子名單公布,他們將接受周章的調遣,去南郡,南陽郡,九江郡,衡山郡去均田。

而落榜的士子也公布了他們的名單和分數,這是想要告訴他們,你們不是不合格,只是他們的分數比你們優秀。

魯舒呆呆的望著露布上自己的大名,2133民考生當中,他不算差,考了441名,但這個名次對他毫無意義,不能成為田吏,他就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但這個時候高臺上的人大叫道:“沒有成為田吏的士子也不用失望,你們既然合格了,我大漢就會有安排,稍后你們可以去丞相府,接受丞相的調遣。”

峰回路轉,魯舒喜極而涕了,他可以留在漢國了。

均訂上2700多,只差一點可以上精品,求各位讀者的支持,能訂閱的就盡量訂閱。你們的支持是本人寫作的動力。

熱門、、、、、、、、、


上一章  |  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