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手搓CPU開始橫掃宇宙第四百六十四章 天量工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科幻>> 從手搓CPU開始橫掃宇宙 >>從手搓CPU開始橫掃宇宙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六十四章 天量工程

第四百六十四章 天量工程


更新時間:2024年05月28日  作者:彩虹之門  分類: 科幻 | 未來世界 | 彩虹之門 | 從手搓CPU開始橫掃宇宙 
對于一顆即將發生超新星爆炸的藍巨星來說,就算是平常時候,想要抵近對它進行觀測就已經足夠艱難。

它的物質拋射實在太過劇烈,對外輻射也太過猛烈。這導致任何探測器都很難靠近它。或者就算靠近了,也根本支撐不了太長時間了就會被摧毀。

而,相比起真正發生超新星爆炸之時,這顆藍巨星在平常時候的輻射又根本算不了什么。

一旦發生超新星爆炸,在那一瞬間之中,單顆恒星的亮度甚至于能將一整個銀河系,數千億顆恒星加起來的亮度壓下去,如此猛烈的輻射,恐怕不管韓陽做出什么樣的防御手段,都根本無用。

既然如此,那該如何對超新星爆炸,宏觀黑洞形成之時的具體過程展開近距離的有效觀測?

韓陽的結論是,這根本無法做到。

但這是否意味著韓陽無法近距離的獲取到相關數據?

并不是。

早在從銀河系出發之前,韓陽便已經有了一整套完整的方案。

這個方案,在人類文明晉升為五級文明,對那顆中子星進行觀測之時,韓陽曾經使用過。

那便是,以數量來換取質量。

單獨一顆探測器,哪怕只能在超新星爆發之時,進行一微秒,一納秒的觀測與數據收集,都已經足夠。

一顆探測器不夠,就上十顆。十顆不夠,就上一百顆,一千顆,乃至于一千億顆,一萬億顆!

只要數量足夠多,就總能積累起足夠的觀測時長,收集到足夠多的數據!

但相比起當初對那顆中子星進行觀測,此刻的工程難度無疑更加提升了許多。

關鍵難點在于,韓陽必須要對這顆恒星進行多種手段,多種維度的觀測,而不再像是當初那樣,只要觀測一點即可。

中微子、伽馬射線、紅外線、引力波,乃至于暗能波動,空間曲率,以及必定會發生的空間撕裂等等,全部進行觀測。

每一種觀測需求都需要不同的觀測設備。而這些觀測設備,譬如中微子望遠鏡,就需要建造一層厚厚的屏蔽層,加上至少數十萬噸純水才行,一個探測器的總質量就能達到百萬噸以上。

一個一百萬噸以上質量的探測器,僅能進行一微秒觀測的話,要積累起一秒鐘的觀測時間,就需要100萬座以上的這種探測器,這是何等浩大的工程?

這才僅僅只是中微子觀測一種。再加上其余的探測需求,其總工程量,就算是韓陽都感到了巨大的壓力。

“恐怕就算銀河系之中不存在銀盟,任何五級文明都能自由的對超新星,對宏觀黑洞的形成過程展開探測,想要獲取到足夠的資料進而成為六級文明,都是一件艱難到無法想象的事情,都是大部分五級文明根本無法完成的任務。”

韓陽心中微微有些感慨:“恐怕大部分五級文明都會選擇依靠漫長的時間積累來完成晉升,而不是想著通過一次觀測就獲取到足夠的數據。”

工程量太大?那我就少造一點探測器,一次宏觀黑洞形成,我只收集一點數據,等下一次再有宏觀黑洞形成,那就再收集一點。

如此,以時間換工程量,依靠漫長的時間積累,一點一點的收集到足夠的數據并完成晉升。

但這一方式很顯然不適合韓陽。要那樣的話,恐怕沒有個幾萬年時間的積累不可能完成。而韓陽卻并不打算在大犬座矮星系之中停留太久。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再度發揮自己的工程優勢,以工程量來換取時間了。

于是,在距離超新星爆炸,宏觀黑洞形成僅剩下約500年的時候,韓陽鑄劍為犁,馬放南山,將一百多萬艘戰艦全部閑置,將幾乎所有算力都投入到了工程建設之中。

數萬億,數十萬億的機器人、智能機械,以及數百萬艘運輸船、空天母艦、擺渡飛船,還有位于星球地表的總計上千萬座大型工廠,在這一刻同時開始了忙碌。

韓陽火力全開,全力以赴。

在這種情況之下,第一批50萬顆伽馬射線探測器建設了出來。

這些探測器俱都具備厚重的防護層,內部甚至還自備小型的夸克裂變聚變雙重反應爐以提供能量,并可以支撐起一定功率的防護罩。

它們被韓陽派遣運輸船,運輸到了距離這顆恒星足足3光年遠的地方,在那無盡的浩瀚虛空之中停留了下來,對準了這顆藍巨星。

之后,是第一批中微子望遠鏡。

這些中微子望遠鏡具備同樣的防護力量,但單個質量就大了許多,達到了約50萬噸。

韓陽造了一萬臺,同樣放置到了距離3光年遠的地方。

再之后,其余各種類型的探測器總計造了超過10億臺,全部放到了那里。

它們整體呈現出均勻的分布。以這顆藍巨星為球心,以3光年為半徑,隱隱將這顆藍巨星環繞。

再之后是第二批探測器。這一次,韓陽將它們放置到了距離藍巨星2.9光年的地方,總量同樣約為10億顆。

再是2.8光年,2.7光年,一直到距離1光年為止。

此刻,韓陽總計制造了300多億顆探測器,令其大致均勻的分布到了藍巨星周圍。

其中,距離藍巨星越近,防護等級越高。

在1光年范圍以內,韓陽布設的探測器密度陡然提升。從1光年距離到1光月距離之內,空間縮小了許多倍,探測器的總數量卻提升到了1000億顆。

1光月之內,探測器密度再度提升。

并且,從這個距離開始,韓陽所制造的所有探測器,無論它是哪種類型,全都具備了大致相同的外形,也即類似于釘子的形狀。

在面對藍巨星的方向,是一層直徑較大的圓形釘帽。這層釘帽將起到類似于盾牌的作用,盡可能保護身后的主要設施。

釘帽之后,則延伸出一條圓柱體。

在圓柱體之內,則是韓陽所制造的探測器的探測模塊,或者是伽馬射線,或者是引力波,或者是中微子。

在這個距離上,來自于藍巨星的輻射已經相當猛烈,探測器必須要考慮到防護與散熱。而在真空之中,熱量只能通過輻射來傳遞,效率較低,韓陽便只能制造出圓柱體的外形,盡可能的將過多的熱量散發出去,以保護核心裝置。

韓陽便以這樣的形式,一點一點的向位于核心的藍巨星延伸。且越接近它,各種探測器的密度越高。

在距離縮短到僅剩10億公里的時候,探測器的鋪設戛然而止。

但探測器的制造并未停止。非但沒有停止,韓陽反而造出了更多。

在距離藍巨星10億公里到3光年之間,如此廣袤的空間之中,韓陽一共才只鋪設了總數不超過3000億顆探測器。

但單單只在距離10億公里以內,韓陽便總計準備了超過4000億顆探測器!

以平均一顆探測器質量為一萬噸計算,這便是總計4000萬億噸的質量!

作為類比,地球大氣層的總質量,也不過才5.15萬億噸左右。而此刻,韓陽便將相當于地球大氣層總質量的80左右,全都造成了探測器,準備鋪設到藍巨星周圍!

之所以此刻沒有鋪設過去,是因為就算此刻藍巨星還未爆炸,其周邊輻射也太過猛烈,就算是專門為藍巨星周邊環境所設計的探測器,都無法在那樣的環境之中生存太久,最多能正常工作個十個小時罷了。

現在就鋪設過去,基本上等于白白扔掉。

韓陽打算等到超新星爆發發生之前幾個小時的時候再鋪設過去。

為此,韓陽專門研發了一種重載特制空天母艦。

這種空天母艦,一艘就可以載重超過100億噸。但同時,它沒有超光速航行模塊,沒有武器系統和常規防御系統,有的僅僅是一些專門針對藍巨星周邊環境定制的防御設施,和一些大功率的推進器而已。

這樣的話,造起來就簡單了許多,造一艘正規空天母艦所需要消耗的時間內,韓陽能造出100艘此刻這種空天母艦。

無非是堆料而已。

這樣的空天母艦,或者更準確一點說,是超大型的恒星系內運輸船,韓陽一口氣造了40萬艘,然后,將所有的探測器都裝到了這種空天母艦內,同樣令它們大致均勻的分布到了藍巨星周邊約10億公里的位置。

在這里,空天母艦的厚重裝甲與防護罩可以支撐很長時間。

此刻已經一切布置完畢。各種各樣的探測器都已經造了出來。探測計劃也已經制定完善。

就等著最終時刻的到來了。

據韓陽估算,此刻距離這顆藍巨星發生超新星爆炸的時間已經不足十年。更具體一點,則是在第七年第六個月,與第八年第二個月之間這總計八個月的時間之內。

這段時間韓陽也沒有閑著,而是控制著外圍已經鋪設好的那些探測器,盡可能詳細的收集著這顆藍巨星此刻的狀態信息。

就算它還未爆炸,這些前期醞釀的過程數據也具備極大的價值,不可或缺。

同時,韓陽也再度將空閑的算力利用了起來,開始制造出巨量的一次性探測器,像是當初探測那顆中子星那樣,造出來后就直接向藍巨星扔過去,依靠被毀滅之前那可能僅有幾微秒,甚至幾納秒的時間,盡可能的抵近對其展開探測。

在這種情況之下,巨量的數據開始源源不斷的生成,然后被韓陽存儲了起來。

當然,以韓陽此刻自身的能力,是沒有辦法對這些數據進行太過深入的解析的。也即,就算收集到了足夠的數據,韓陽也沒有辦法憑借一己之力晉升到六級層次。

早在當初人類晉升為五級文明的時候,韓陽便已經察覺到了這一點。

自己的算力雖然足夠,但智慧卻并不是簡單的算力疊加。缺少了人類文明之中,那高達幾十億上百億名科學家的智慧,自己根本不具備足夠多的靈感和方向,無法將理論體系拓展到足夠的寬度與深度。

這一次大犬座矮星系之行,韓陽也根本沒打算依靠一己之力完成突破。他的目標,本來就僅僅只是收集數據,然后將這些數據帶回去而已。

到時候,自己與人類科學家的結合,便具備極大的希望能真正將這一層障礙突破。

時間便在韓陽的等待之中慢慢流逝。這段時間之中,這顆藍巨星也一如既往的向太空之中揮灑著自己的熱情。

韓陽注意到,它的輻射強度一直在不斷的提升之中。光度達到愛丁頓極限甚至于超出的次數越來越多。而每一次超越,都意味著少則相當于十顆,多則相當于幾十顆地球的質量被拋灑出來。

時間過去了三年,韓陽將最終的爆發時間段框定在了四個月之中。再過去三年,時間便框定到了一個月,在之后,時間被框定到了五天,最終又變成了三天。

就在未來72個小時之內,這顆藍巨星必定會發生超新星爆炸!

到了這一步,對于爆炸時間的預測便已經到了極限,無法再進一步精確。而韓陽所準備的高達4000億顆探測器,僅能在此刻輻射強度下生存不超過十個小時的時間。

而鋪設它們也是需要時間的。

以韓陽準備了數百年的鋪設方案,將這4000億顆探測器全部鋪設到合適的位置,只需要大約七個小時。

這便為韓陽帶來了一個難題:如果鋪設的早,很有可能自己這些探測器耗盡了生存時間,結果它還沒有爆炸,一切白白浪費;

如果鋪設的晚,則有可能韓陽還未鋪設完畢它就已經爆炸,同樣是白白浪費。

時間必須要不早不晚,恰到好處才行。

這個矛盾看似無法解決,但韓陽沒有絲毫慌亂。

他仍舊在靜靜的等待著。

因為韓陽知道,通過外部大模型無法進一步提升預測精度,但卻可以通過另一種方式來更為精準的預測藍巨星發生超新星爆炸的時間。

在真正發生爆炸之前,這顆龐大的恒星會主動對韓陽做出提醒。

耐心的等待過程之中,距離這顆藍巨星最近的一座中微子望遠鏡忽然間向韓陽報告了一個數據。

它所探測到的中微子數量忽然間暴增!(本章完)


上一章  |  從手搓CPU開始橫掃宇宙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