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的前鋒戰船開始靠近。
“大將軍,吳軍有十艘戰船向我軍靠近。”呂據從最上面一層下來,指著前方,“那便是樓船,可乘三千人。”
李衡卻并未拿吳國水師當一回事,他真正重視的反而是建業的步兵。
孫權在建業,不像武昌的統帥剛到崗數日,建業無論是兵力,還是軍心,都遠超過武昌。
破城的時候,孫權真要鐵下心來打巷戰,建業是能打的。
不到必要時刻,李衡不想讓建業化作廢墟。
畢竟不是這一仗打完了,以后就沒戰事了。
“孫卿稍安勿躁,這里沒有李濟安的細作……”
“議和嗎?”呂據大吃一驚,怎么打到這里來了,還想著議和啊!
“不能議和啊,大將軍,我們此次出戰,攻克武昌,已經占據了極大的優勢,若議和,魏軍反應過來,一切都將前功盡棄。”
“陛下!顧譚他狡辯!他就是李濟安的細作!陛下……”
戰略縱深大意味著失敗可以是臨時的,資源多,可操作空間足,只要操作得當,可以反攻。
于是軍事上的雙重矛盾,演變成了朝堂上的政治矛盾。
“李濟安他糊涂,咱們不能糊涂。”顧譚繼續說道,“兩軍交戰容易,停戰難,一旦打起來,非死即傷,最后便宜的還是曹魏。”
“建業的步兵有多少?”李衡問道。
呂據立刻反應了過來,頓時醍醐灌頂。
孫權立刻召集了所有大臣。
“誒,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李衡笑道,“不得對使者無禮。”
“武昌城破的消息,應該在這兩日便能到建業,當吳主和他的臣子們得知武昌城破后,必然會受到打擊,我們再拋出議和的條件。”
當年,他跟隨諸葛恪一起平定過山越。
李衡問杜預:“元凱以為這一仗怎么打?”
一邊哭,還一邊用拳頭捶打地面。
顧承上船后,才得知漢大將軍親自前來,他被帶到李衡面前。
“陛下!陛下!如今敵人兵臨京師,我們不想著如何與敵人死戰,卻在這里商討議和賠款,這簡直就是奇恥大辱!我們應該立刻召集我們的將士,與敵人血戰到底!”
是孫權的使者過來了,是侍中顧承。
“在下奉我主之命前來詢問,漢吳并無交惡,大將軍因何興無名之兵呢?”
“卿此話何意?”
杜預道:“并非真的議和,議和是讓孫權和他的臣子們在絕望中再看到希望,挑撥他們內部的爭議,只要我們給議和提一個他們完成不了的條件,等時間一到,再動手,他們內部就會形成更激烈的纏斗。從內部進一步削弱他們。”
顧譚一改謙謙君子的姿態,大怒道:“孫弘匹夫!我忍你很久了!你休要血口噴人!”
“陛下,臣之意并非真的與李濟安求和,而是故意拖延……”
“那以卿之見,該如何是好?”
孫權一聽這話,立刻覺得有道理。
“此事為真,乃是諸葛元遜和呂世議親口所言。”
“陛下,敵人打到了家門口,哪有求和之理!這傳出去,我大吳豈不是要被人恥笑?”孫弘義憤填膺,“陛下!這朝堂上有李濟安的細作啊!”
“并非興無名之兵,我聽說吳主正在密謀奪取江陵,并多次派人到南郡潛伏,還抓捕了南郡百姓、商賈。”
然后,建業城內的大臣們卻并不克制。
孫權話音未落,孫弘卻跪在了地上,然后大哭起來。
顧承甩袖而去。
兩軍開始在長江上對峙,做試探性交鋒,但都還是很克制的。
從幾個關鍵因素上,你完全可以把目前東吳的局勢往靖康年間套。
“知道。”
仗還能這么打?
“大將軍難道不知道我建業尚有精銳二十萬嗎?”
不同的是,北宋戰略縱深比東吳大。
他不由得對杜預另眼相看,此人如此年輕,便懂得攻心為上。
大敵當前是主戰還是主和,這是大宋和大明最經典的場面。
恰好,派系斗爭是日常操作。
這就是東吳即便沒啥縱深,東吳也誕生了一派主和派的原因。
杜預道:“先不要動手,威懾敵人。”
顧譚正要說話,孫弘卻又嘶聲道:“陛下!顧譚他是李濟安的細作!陛下!若不殺此獠,后果不堪設想!”
“好你個顧譚!”孫弘立刻跳了出來,“看你長得濃眉大眼,沒想到你也是私通蜀賊的細作!”
顧承也是前丞相顧雍之孫,太常顧譚的弟弟。
顧承一聽這語氣,心中想著看來李濟安還是不會把事情做絕的。
為什么歷史上重復出現這種情況呢?
因為自己在軍事上的確還有貨,但敵人又打到了門口,而且打得非常猛。
于是這個政治矛盾就被派系斗爭借來用了。
“在下顧承,見過漢大將軍。”
這一刻,孫弘似大義的化身,身上仿佛散發出耀眼的圣光。
“若孫權要全力集結,步兵有五萬,城內有兩萬,城外兵營有三萬。裝備不可謂不精良!”
“知道還敢來?”顧承道,“大將軍現在退兵還來得及,莫要到時候建業沒有登陸,被武昌兵馬順江而下斷了后路。”
當然,吳大帝比趙雞強一點,東吳的精銳尚在京師附近,北邊還有一個魏國。
周圍的漢軍將領紛紛拔刀。
他一邊捶打地面,一邊痛哭流涕。
“何事?”
雙方的前鋒戰船最后相隔一百多米,沒有再繼續往前。
“陛下……”
在顧承回去匯報后,主和的聲音快速在朝堂上流傳開。
“如何威懾敵人?”
說話的是太常顧譚。
顧譚道:“可以送一些錢財,送一些美人,再承諾一些條件,讓李濟安退兵便是了。”
“你回去跟吳主說,就說我提兵前來問罪。”
他又想起了昨日李衡所說的上兵伐謀。
“此事不實。”
不多時,一個小船向這邊劃來。
接下來對魏國東南的鉗制,都必須依靠建業。
“陛下,臣以為現在沒有必要跟蜀軍硬拼。”
便在朝堂爭論不休之時,外面忽然傳來了急報。
“大事不好!武昌告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