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國搞經濟霸權第41章 我出個價:這些紙,三千石,一粒米都不能少!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我在三國搞經濟霸權 >>我在三國搞經濟霸權最新章節列表 >> 第41章 我出個價:這些紙,三千石,一粒米都不能少!

第41章 我出個價:這些紙,三千石,一粒米都不能少!


更新時間:2024年02月11日  作者:畫凌煙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畫凌煙 | 我在三國搞經濟霸權 
_

字體:

不能少!

“妙啊!”趙虞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紙,露出了癡迷的神態,小心翼翼地觸摸著。

“這紙杜君有多少?”

“數萬張。”

趙虞霍然站起,不可思議地看著杜預,脫口而出:“不可戲言!”

“不敢欺騙趙公。”

趙氏兄弟二人面面相覷,皆從對方眼中看到了激動和震撼。

想想人類第一次發電報,第一次打電話,第一次見到第一臺電腦,第一次見到第一臺智能機,會是什么心情?

這些都是人類科技史上劃時代的產物。

再想想,當一群原始人穿著獸皮,在林間狩獵的時候,他們的同伙最多有多少人?

在那個連文字都沒有的年代,組織大家一起狩獵,只能靠語言。

僅僅只有語言,一次性能組織起多少人呢?

一個上課的學生,如果不做筆記,當時對自己的大腦很自信,之后還記得多少?

在遠古時期,如何讓更多人凝聚在一起?

只能在獸皮上畫一些圖案了。

當大家看到那個圖案,就知道是自己的地方。

但這個時候,沒有更多的符號給人看,靠說話來管理大家,最多也就管理到百來人。

后來更多的符號出現了,部落認識這些符號的人也稍微變多了,他們成了符號表達意思的傳達者。

那些不認識符號的人相信了他們的話,都聚集了過來。

不相信他們話的人依然單獨行動,于是單獨行動的人消失在了廣袤的叢林中。

更多人加入生產中,部落變成了城邦。

符號有了一個登上大雅之堂的稱呼:文字。

它是解釋萬物的符號,只有智者才能認出它來。

在上古時代,如何讓小小的王國正常運作?

請一些學識之士,讓他們著書立傳,用這些書里的文字去告訴民眾:兼愛非攻,道法自然,尊卑有序,明其法禁等等。

后來,又有一個男人用文字告訴大家: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帝國的版圖第一次出現了大一統。

過一百多年,另一個男人也用文字告訴大家:獨尊儒術,天人感應。

帝國在接下來,終于對至高權力第一次達成一個共識,并且開始向一個統一的秩序演化。

再后來,在地球的另一邊,有人用文字寫了一篇宣言,大肆印刷,告訴大家,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

新的認知洪流開始蔓延全世界。

接著,人類用無數的文字累計了科學理論,建立學校,將理論記錄在書本上,讓更多人吸收。

工業革命時代,《國富論》、《進化論》、《資本論》等橫空出世。

不同的國家,日益緊密,貿易催發了契約。

世界需要更多的貿易。

于是,有人開始用文字告訴全人類:去消費吧!

人類發明的這種特殊符號,在生產力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起到了讓更多人快速達成認知共識的作用。

例如統一王朝需要儒家,不是儒家選擇了統一王朝,是王朝選擇了儒家,于是等級有序成了共識。

如果沒有共識,會怎樣呢?

春秋戰國因為沒有共識,打了數百年。

越龐大復雜的組織,越需要共識,越需要呈現出繁瑣的文字,來維持著統一性。

自然,就更需要更便捷的載體。

所以,在古代,朝廷要掌握兩根桿子:一是槍桿子,二是筆桿子。

豪強之所以是豪強,是因為他們祖上得到了發家機會之后,一代又一代開始積累。

他們掌握了龐大的資源,站在普通人無法企及的高度,他們看待事物的角度自然是普通人無法理解的。

趙氏兄弟第一次接觸這樣的紙,會感到很驚奇,但第一次聽說有數萬張,他們腦子里的一些想法開始發生變化。

“紙在何處?”趙虞忍不住問了一句。

“在我那里。”杜預說道。

“杜君在何處得到了如此多這等紙?”

“請趙公恕罪,這事暫時無法言明。”

“那杜君將這紙與我二人觀看,是何用意?”

杜預看了一眼周圍,趙氏兄弟立刻意會過來。

趙俊對周圍的人說道:“爾等先退下。”

周圍的人紛紛告退。

兩人滿眼期待地盯著杜預。

杜預看著趙虞,問道:“趙公可想要這紙?”

趙虞倒是怔了怔,說道:“卻有想法。”

“可以賣給趙公。”

趙俊卻問道:“為何賣與我們?”

“賺錢。”

趙俊又問道:“僅僅只是賺錢?”

“若是趙公有其他顧慮不方便要這些紙,在下不敢強求。”

“要,你這數萬張紙,開個價。”

“三千石糧食。”

趙俊搖了搖頭,說道:“杜君莫非是在開玩笑?”

“在下并未開玩笑。”

“你有幾萬張紙?”

“四萬張。”

“你憑什么覺得值三千石糧食?”

“如果趙公認為這個報價過高,便作罷。”杜預說道,“我們再談談絲綢的買賣,絲綢可以按照之前的價格來。”

“那伱這紙打算如何處理?”

“當然是派人運往隴西郡。”

趙虞和趙俊對視一眼。

趙俊說道:“兩千石可行?”

“趙公。”杜預起身,規規矩矩行禮,“我們還是聊聊絲綢的買賣吧。”

兩人眼中略有不悅,這小家伙明擺著油鹽不進啊!

趙虞問道:“四萬張紙,若是用完了,可還有?”

“源源不斷。”

“當真?”

“可隨時派人去京兆府杜陵縣找在下。”

“京兆杜氏乃是望族,杜君說的話,我們自然相信,只是三千石糧食實在有些多,你要給我們一些時間……”

“趙公見諒,在下此次出來匆忙,時間不多,不如我們談談絲綢的買賣?”

趙虞和趙俊臉上青一塊白一塊。

都是望族,裝什么裝?

三千石糧食確實很多,但對于你天水趙氏來說,也很多?

在大漢朝時期,一個太守一年是兩千石。

天水趙氏從宣帝時期開始封侯,世代累計為官。

尤其到了東漢,豪強并起,莊園堡壘經濟出現。

豪強進一步做大,圍田圈人,發展私人武裝,財政、人事、輿論一手抓。

曹魏建國之初,號稱舉國人口漢時一大郡。

季漢賬面人丁全部加在一起,也沒有東漢蜀郡多。

東吳更夸張,發展了幾十年,賬面人口直接負增長。

最有名的說法是三國時期總人口只有不到八百萬。

西晉統一之后一核算,結果有一千六百多萬。

排出不在籍的兵戶等等,人口數據差距太大。

西晉依然有諸多地方豪強,這個人口是否是準數?

足見這個時代的豪強本身實力之強悍。

熱門、、、、、、、、、


上一章  |  我在三國搞經濟霸權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