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女史第379章 尉窈初次寫駁奏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大魏女史 >>大魏女史最新章節列表 >> 第379章 尉窈初次寫駁奏

第379章 尉窈初次寫駁奏


更新時間:2025年01月03日  作者:悟空嚼糖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代情緣 | 悟空嚼糖 | 大魏女史 

廣平王元匡極有才華,也在門下省任職,和尉窈的官職一樣,都是次官“給事黃門侍郎”,不過元匡司掌的事務是“諫諍糾察”和“斗尺權度”兩項。

宗室大臣里,論正直和犟膽,尉窈最佩服元匡,此人生來一雙鷹目,好彈劾同僚,而且是皇帝寵信誰,他就彈劾誰!

言歸正傳。

尉窈來門下省的時間短,常做的事是出入禁中,在皇帝、門下省和各曹尚書間傳達詔命章奏,只有在皇帝召她問答的時候,她才有資格干預朝政奏事。

可是當著皇帝的面贊、駁奏事,與提前裁決大臣奏事、之后呈交給皇帝閱看,是兩回事!

前者可以察言觀色,隨時改變應對策略,后者落字為實,一旦忤逆皇帝的意愿,會立刻被厭惡!

尉窈先提出合理要求:“請侍中讓下官閱看奏章。”

她得知道元匡彈劾二王的內容分別是什么。

元暉擰著眉頭“嗯”一聲。

尉窈就近而取,先拿在手的,是彈劾清河王元懌的奏章。

內容是:元懌仗著天子的寵愛,將府宅修繕得堪比皇宮,尤其府宅西北角建了座高樓,形制似皇宮西北角的凌云臺,但是比凌云臺還高,好比古詩里寫的“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

此條彈劾的最后,元匡痛斥清河王借凌云樓臺自詡才華,想向世人彰顯他的才能凌駕于皇宮里的天子!

尉窈輕吸口涼氣。元匡文字簡練,通曉古今,才能把古詩和心志恰好結合,使目的明確,直劈清河王的命門。

真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只這一份奏章,就讓她增長見識,學到什么叫真的“狠”!

彈劾清河王的第二條罪狀是:元懌在府宅西北高樓的西南位置,建有廣宴賓客的“延賓堂”,延賓堂的形制似北宮苑里西南位置的清暑殿。元懌時常邀洛陽才子、隱士在延賓堂里琴笙并奏,并唱古詩《鹿鳴》。

仍是在彈劾的最后,元匡直言清河王效仿《鹿鳴》詩里的“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把自身歌頌為周文王,把妄談國事的賓客歌頌為賢臣,實則清河王位尊而德薄,猶如好苑囿之樂的漢梁孝王!

尉窈心下再道句“狠”。

這位梁孝王劉武,是漢景帝劉啟的弟弟,劉武當時為竇太后喜愛,生活豪奢無度,最終起了篡位心思。

這一紙彈劾的可怕在于,清河王是孝文先帝的第四子,先帝在時,清河王遠比當時的二皇子、現在的皇帝元恪受寵,只因為太子元恂被廢掉后,長幼有序,元恪才能接替廢太子,被孝文先帝立為太子培養。

相比較,第二條彈劾,比第一條厲害多了。

接下來是元匡參任城王元澄的。

他先彈劾任城王在擔任尚書右仆射期間,趁著郭祚才上任吏部尚書,不熟悉政務的時候,改動吏部任命官員的文書,并擅自增、減官員的考績記錄,以此盜取官職、改官員品秩。

尉窈相信元匡有任城王犯錯的把柄,只待皇帝允許徹查此事。

她再取一卷,繼續看。

彈劾任城王的第二條罪狀是:元澄被解除官職后,連續出入宗王、勛臣的府邸,上至太師元勰、太傅元詳,下至各曹尚書,公然行結黨、賄賂之舉,以致元澄不在尚書省,仍把持官員任用實權,干預諸曹的奏事。

尉窈蹙眉,一時分不清此參奏是真的狀告任城王,還是放暗箭,目的其實是彭城王元勰或北海王元詳。

尉窈取最后一卷閱看,還是參任城王的。

彈劾內容為:元澄清理府邸魚塘,將魚捕盡后,與府吏、賓客交談間,涕淚俱下念誦古詩《魚藻》中的二句“魚在在藻,有頒其首”,并接續另首古詩《靈臺》里的二句“王在靈沼,於牣魚躍”。二首古詩句,皆為孝文帝游覽洗煩池時,借沼與魚表達君臣同樂,百姓與臣子都爭相依附君王。

彈劾的最后,元匡大罵任城王狼子野心,罵任城王懷念孝文帝、懷念故經歷是假,實則不滿被解除官職的現狀,不滿天子對其一時的冷落!

門下省的差事不好干啊,尉窈全部看完了,對元暉說:“我初次學習如何寫駁奏,侍中有經驗,先選吧,剩下的歸我。”

她想讓元暉教她是不可能的,就算他教了,也必然處處挖坑害她,當然也不能拒絕此事,說她不會寫駁奏,因為這么說的話,那往后她都別想接手駁奏之權了。

元暉語調緩緩道:“元匡彈劾任城王的奏章為三,你初次寫駁奏……”

尉窈微露一絲欣喜,很難察覺,而且稍縱即逝。

元暉一直注視她,捕捉到這絲欣喜,他繼續道:“按理,該給你彈劾清河王的這兩份,但是上疏的數量多少,和批駁糾正的難易無關。我這樣說,你懂吧?”

尉窈:“侍中的意思是,你選彈劾清河王的奏章?”

元暉點頭:“嗯。”

尉窈:“既如此,我這就回廨舍思考如何屏抑不奏。”

元暉看她捧走三份奏章,陰冷而笑。其實他早想好了如何駁彈劾清河王的奏章,且這樣選,可討好清河王,必能得到不少珍寶好處。

廨舍里一離開人,真冷啊,尉窈點上火盆,鋪紙磨墨,邊思索。

剛才她露出的欣喜破綻,是故意的,阿母離開京城后,她正憂愁怎么避開皇帝的眼線和任城王接觸呢,這不,機會來了。

駁奏之權,首先要明白的是,皇帝并非不知道元匡這回的奏事!

因為百官奏事呈交的文書,均為正、副二封,內容一樣,“正封”在皇帝那,“副封”才在中書省或門下省。皇帝政務繁忙,一日萬機,且不想把奏章上的事拿到朝堂上讓百官議論決策,才讓門下省寫批駁之言或委婉的糾正,如果駁議合皇帝心意,就可避開公卿大臣的論辯,直接對元匡、任城王下達訓斥或安撫的詔令。

由她寫的駁奏,到時皇帝下達詔令時,才有可能是她向任城王傳達。

上親皇帝,下接百官,這便是門下省被朝官羨慕嫉妒的原因!

承多貴的榮顯,就得擔多重的責任。

字字句句,漏刻點點滴滴,尉窈從坐下,到夜半鐘聲,終于寫完了草稿。

她和侍中元暉比著熬夜,比著當能臣,門下省的同僚不得不跟著比拼勤勉。


上一章  |  大魏女史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