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即便是pony不來,徐川也在著手準備推動國內航天領域民營企業的發展了。
原因很簡單,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正在進行,而按照馭星工程目前的撞擊實驗數據,能夠重啟火星內核生成磁場的概率高達78.21。
這是一期馭星工程六顆隕石分三個批次撞擊后由智能大模型AI通過無極量子超算中心計算出來的。
而在馭星工程完成對火星的磁場重啟后,后續的火星大氣改造、生態環境建設、初代移民城市的修建等等都需要龐大的人力物力資源。
尤其是初代移民城市的修建。
盡管馭星工程重啟了火星的磁場,甚至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火星土壤中蘊含的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氣體,以及隱藏在地殼中的水資源,形成地面海洋。
但它終究不是地球。
首先是改造初期的火星磁場不會太穩定,在面對太陽風暴和宇宙輻射的時候可能會出現部分區域或短時間的漏洞。
當然,這不是致命的問題。
對于移民的人類以及生態系統來說,致命的是火星的大氣層。
雖然通過隕石撞擊的手段能夠在激發火星土壤中蘊含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制造出一個大氣層。
但相對比地球大氣來說,火星新大氣層的成分、厚度、大氣壓等各方面都遠遠達不到可以讓人類自由活動的程度。
如果是在自然演化的條件下,可能需要經過數千萬年數億年乃至更遙遠的的時間,才能讓一個改造后充斥著二氧化碳火星變成擁有繁盛的物種、且相對宜居的世界。
但如果是人為改造的話,這個時間能縮短到數百年甚至是更短。
不過即便是數百年的時間對于當前的人類而言也是一個無比漫長的過程。
這不僅需要堪稱海量的多孔液態DAC二氧化碳捕集系統來處理二氧化碳,更需要從土衛六運輸大量的氮氣以填補火星大氣層,制造適應人類居住的環境。
那么在未來幾十年乃至數百年的時間徹底完成對火星大氣的改造前,修建‘全封閉’的初代移民城市是必然的。
而航天局和下蜀航天基地不可能將所有的工作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他們手中的航天載荷與相關的技術也完全不夠。
這個過程必須要有其他的企業深度參與進來。
寫了一封開放室溫超導材料開放性建議與航天領域加速布局發展的信件遞交給北海小島那邊后,徐川回到了CRHPC機構,繼續主持超光速航行技術的驗證實驗。
在上一輪的驗證實驗中,他們成功的讓一束光粒子通過了曲率空間以2.5倍的光速飛躍到了木星軌道,但卻沒能夠成功利用木星自身的引力干擾曲率結構接收到這束光粒子。
如果是單純的對于驗證是否能進行超光速航行來說,上一輪的實驗已經足夠成功了。
但對于徐川而言,這還遠遠不夠。
能夠通過量子引力模擬接收裝置順利的接收到超光速的光粒子,對他來說這場實驗才是真正的成功。
CRHPC機構。
總部的八卦大樓中,雖然相對比上一輪的驗證實驗已經走了不少的物理學家,但這里依舊人山人海。
作為取代了CERN之后的新世紀物理學圣地,如果說以前的CRHPC機構僅僅是依靠環形超強粒子對撞機來吸引各國的學者。
那么現在的CRHPC機構已然成長為了一個集結了對撞航天的‘綜合性’物理學研究機構了。
這里不僅僅有大型粒子對撞機,還有的還有回旋加速器、直線加速器、同步加速器等等各種物理實驗設備。
與此同時,CRHPC機構在那位徐教授的影響下還能借助金陵那邊的下蜀航天基地往太空發射各種科研裝置。
甚至是借用到一部分‘昆侖’外太空望遠鏡的觀測資源。
這些都是以前的CERN機構所沒有的資源。
所以每天在這里做研究的常駐學者超過了一萬兩名,是CERN機構巔峰時的近兩倍。
這些由物理學家、工程師、學生及訪問學者組成研究團隊在龐大的科研資金的支持下,幾乎每個月都能弄出來一些新的成果或者是技術。
比如最近來自反物質研究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們弄出來一種新的‘反物質量子位技術’。
簡單的來說,這群研究團隊將一個反質子(質子的反物質對應物)懸浮在電磁阱系統中,并抑制了環境干擾,以免破壞粒子脆弱的量子態。
而當該粒子處于被稱為“自旋”屬性的未定模糊狀態時,研究人員小心地使其振蕩,并在長達50秒的時間內進行了測量。
徐川了解過這個項目,主持該實驗的物理學家斯特凡·烏爾默教授表示,這種實驗可能有助于揭示物質與反物質之間更多的差異,進而回答一個涉及到宇宙大爆炸根本性問題。
那就是‘我們是如何在一百多億年前本應湮滅所有物質的反物質大災難中幸存下來的?’
理論上來說,宇宙大爆炸應該創造了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它們本應迅速相互湮滅,使宇宙如今變得空空如也。
但實際上如今的宇宙充滿了各種物質,可見當初大爆炸的時候所誕生的反物質和物質間是有偏差的。
而這個實驗可以進一步揭示宇宙起源。
當然,除了理論上的重要性,這項技術或許在未來還可能成為另一項重要技術的‘支撐理論’。
那就是反重力技術。
在虛空場理論中,引力的來源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截然不同。
愛因斯坦將引力重新定義為時空彎曲的表現,引力的‘起源’變成了物質和能量的分布,空間的彎曲程度決定了引力的強弱。
而在經歷了漫長時間的物理學發展,以及對常規物質和暗物質的深入研究后,徐川則將引力的來源定義到了另一個方向。
引力不源于質量,也不源于時空彎曲,而是源于粒子在虛空場破缺時所產生的能量波動。
這也就意味著質量越大的物體具備越多的虛空破缺行為,造成的能量波動也就越大。
而即便是在虛無的真空中,不斷產生和湮滅的虛引力子在常規狀態下會使得引力的凈效應為零,維持著背景時空的平坦。
但當存在質量時,費米子(如電子、夸克)會與這些虛引力子發生相互作用,導致其周圍的虛引力子云產生凈極化效應,表現為我們感知到的‘引力’。
簡而言之,質量并非直接‘彎曲’時空,而是通過虛空破缺效應極化其周圍的量子真空來間接產生引力場。
而通過CRHPC機構的最新研究成果‘反物質量子位技術’抑制背景噪聲,隔離粒子,并使粒子能夠在量子模糊狀態下保存。
如果在此基礎上利用外力使得該粒子反旋震蕩,那么其產生的‘引力荷’也與普通物質相反。
即正物質,如質子的虛空破缺過程中極化真空產生‘正引力場’,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引力,而‘反物質量子位技術’控制的反旋震蕩虛空破缺極化真空會產生‘負引力場’,也就是斥力場。
當然,這僅僅是理論上‘看似’的可行性。
至于是否能可行,這就是未來的事情了。
至少現在是做不到的。
(要是D老師早點出來就好了,當初的我也不至于為了思考一個理論上過得去的引力理論而掉無數的頭發了,ε(ο`*)))唉)
CRHPC機構的總部大樓中。
在經歷了兩天的間隔時間準備后,第二輪的超光速航行理論驗證實驗正式開啟。
母恒星太陽的逐日點軌道上,一架二代航天飛機早就已經準備好了。
已經釋放出去的量子引力模擬激發設備正漂浮在太空中,在霍爾推進單元的控制下,它正在緩慢的旋轉著調整著自己的狀態。
很快,一道智能AI的匯報聲在航天飛機的駕駛艙內響起。
“空間校準裝置對準完成,時空坐標同步完成,能量場穩定在閾值峰值!”
量子引力模擬激發器的空間端口對準了遙遠的木星。
“量子引力激發端口打開!”
“聚變能源輸入成功!”
“大功率超強脈沖激光發射器啟動!”
伴隨著一系列的指令匯報聲響起,無窮無盡的能源輸入了量子模擬激發設備中。
在目前已知最穩定的計時工具,理論誤差僅為每20億年1秒的高精度激光鐘的控制下,殼層坍縮激波制造被熔化,借助恒星的龐大引力場,一個能支撐超光速飛行曲率空間結構被制造了出來。
與此同時,光粒子束發射裝置在這一刻同步啟動,一束光粒子投入了這個曲率空間,朝著遙遠的木星軌道飛去。
“光粒子束發射成功!”
另一邊,CRHPC機構總部的控制中心,太陽軌道上實驗成功的消息通過增強中繼衛星傳遞了回來。
看著面前落地大屏幕上反饋回來的信息,徐川稍稍松了口氣。
激發成功了,那么剩下的就是接收了。
雖然說這兩天的時間中太陽和木星的軌道一直都在運動,但這對于目前的人類來說精確的計算它們的運行軌道并不是什么難事。
相關的計算數據也早就通過量子超算中心完成了計算,并傳遞給了太陽和木星軌道上執行任務的航天員與工程師進行調整。
簡單的來說,就是CRHPC這邊已經完成對一束光粒子通過超光速航行的曲率空間飛行到木星需要多長時間的精確計算。
而通過激光鐘表的超高時間精度,兩邊可以做到億分之一秒內的時間同步,確保量子引力模擬接收裝置啟動的時候正是超光速飛行的光粒子束抵達的時候。
對于已經掌握了量子計算機技術的華國來說,這并不是什么難事。
與此同時,另一邊,遙遠在數億公里之外的木星軌道上。
早已經做好了準備的量子引力模擬接收器完全展開了自己的形態,正安靜的漂浮在大紅斑的高空軌道上。
透過舷窗,負責帶隊執行這次任務的劉楊目光落在了云騰云起的木星上,注視著那直徑達4萬公里,足夠容納三個地球的超級大紅斑。
毫無疑問,對于當下的人類而言,這是一份顛覆認知的奇觀。
在大紅斑與周邊大氣交接的地帶,云墻崩塌與重組卻在數小時內完成,慢速的毀滅與瞬時的創造同時上演。
每平方厘米超1000萬伏特的電場引發持續閃電,紫色電蛇在紅云中炸裂時,激發的輝光足以照亮上百萬平方公里大小的區域。
然而在大紅斑那無比龐大的體積中,閃電能夠照亮的區域不過是芝麻與西瓜而已。
收回了注視大紅斑的視線,劉楊看了一眼手腕上的高精度手表,上午10點35分。
還有十分鐘的時間,超光速粒子就會抵達木星軌道。
“做好回收殘骸的準備!”
駕駛艙中,劉楊深吸了口氣,下達了指令。
雖然是女性,但長時間執行過各種航天任務的她已然成長為了足夠在超光速航行驗證實驗中擔任隊長一職。
副駕駛的位置上,另一位航天員裴文瑞點點頭,操控著電腦提前設置好各項參數,為接下來的航天行動做好準備。
十分鐘的時間并不漫長。
寂靜無聲的深空中,超光速航行的光粒子束已然接近了量子引力模擬接收裝置。
在激光鐘的精確控制下,早已經高做好了準備的接收設備迅速完成了硅燃燒光致蛻變,通過本征模頻率共振場牽引動了木星的時空曲率。
深邃的太空中,一團閃耀的光點亮起,在硅燃燒聚變產生的龐大能量下,量子引力模擬接收裝置變成了飛向四面八方的廢銅爛鐵。
然而沒有人關注它,所有人的注意力全都在那實時反饋回來匯報上。
“光粒子束接收成功!”
那航行于超光速曲率空間中的光粒子,成功的被量子引力接收裝置所捕捉到了。
第二輪超光速驗證實驗,再一次驗證了引力與時空共振時空曲率臨界點理論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