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85Tev、100Tev、125Tev三個不同能級的鉛粒子對撞實驗,以及三組質子質子對撞對照組實驗,我們已經收集到了足夠的證據!”
“如圖所示,在100Tev能級的對撞實驗中,我們找到了引力波頻段的瞬態峰能譜數據,在重粒子的高能碰撞過程中,如同超新星爆發般的高能級反應對三維時空的結構造成了微弱的影響。”
“而在這個過程中,它表現出類引力透鏡形式,能夠對高速運動的粒子形成一定的干擾。”
“盡管這聽上去很不可思議,但我們所觀測到的現象卻是真實存在的!”
“這也意味著,在對時空蟲洞曲率存在性的驗證對撞實驗中,我們已經找到了一塊至關重要的拼圖!”
“而接下來CRHPC機構將圍繞時空蟲洞曲率性存在展開更多的對撞實驗,收集到更多的證據!”
說到這,徐川臉上帶著自信的笑容,目光在會場中掃視了一圈后,他繼續開口道。
“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當我們能夠真正的掌控跨越遙遠空間的時空蟲洞,并將它構造在現實中時,利用它來進行以光年為單位的航行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幻想。”
“當然,完整的實現這項技術或許還需要幾十年乃至百年甚至是更遙遠的時間。”
“但至少在今天,我們已經找到了它存在的線索,找到了屬于它的一塊拼圖。”
“好了,今天的報告會到這里正式結束,感謝各位從百忙之中的抽出時間參加。”
“謝謝大家。”
話音落下,徐川再度微微向著臺下鞠躬,隨即轉身走向了臺下。
與此同時,如瓢潑大雨般響起的掌聲在整個中宮報告廳中響起,如潮水般一波接一波不斷涌來,經久不息。
伴隨著報告會的正式結束,中宮報告廳內一片混亂。
當能夠穿越遙遠距離的時空蟲洞理論被驗證為真,CRHPC對撞機已經找到了一塊屬于它的拼圖時,整個現場已然沸騰了起來。
尤其是那些占據了走廊空間的媒體記者們,更是舉著攝像機和錄音筆瘋狂的朝著報告臺擠去。
當時空蟲洞的存在性得到了證實后,所有人都想知道,人類什么時候能夠正式完成這項技術,展開跨光年的星際旅行。
而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的,毫無疑問只有剛剛才完成了這場報告會的那個人。
報告廳中,奮力地舉著手中的鏡頭,來自英國《泰晤士日報》的記者努力朝著報告臺擠去,她倒不是想去采訪剛剛下臺的徐川。
很顯然,在這種環境下,別說是國外的媒體記者了,就是華國自己的媒體記者也沒機會采訪到那個人。
奮力的從走廊中擠到報告臺下,這位來自《泰晤士日報》的記者一邊近距離的拍攝著報告臺上的那幾面黑板和上面的數學公式,一邊用盡全身力氣地報道著。
“這里是CRHPC機構的總部,今天是2026年5月5日,來自華國的知名學者徐川教授在CRHPC的報告會上宣布了半個月前環形超強粒子對撞機的實驗發現,并對此前自己公布的有關于‘時空蟲洞’的論文進行的報告解釋!”
“據徐川教授報告,他已經從CRHPC對撞機找到了時空蟲洞存在的證據,證實了能夠跨越以光年為距離單位的時空蟲洞是可以在我們所生活的三維宇宙中成立的。”
“盡管徐川教授本人表示要實現這項技術還需要幾十上百年的時間,但毫無疑問這項技術將成為未來人類進軍宇宙,開拓全新世界大航海時代的至關重要的科技。”
“《泰晤士日報》為您報道,我們將在后續繼續追蹤相關的學術消息進展.”
混亂的報告廳中,涌向了臺前不只是記者們,還有來自全世界各地的物理學家,有些想上前找徐川交流一下自己心中的問題,也有些想和報告臺上的那幾面學術黑板一起合影打卡留念。
毫不夸張的說,如果未來的人類真的通過時空蟲洞技術做到了跨越光年距離的時空旅行,那么今天的這場報告會將具有跨時代的紀念意義,必然被載入史冊與教科書。
對于在座的所有人來說,他們此刻就是在見證歷史上所發生的那些奇跡。
就如同牛頓發表的三大運動定律,愛因斯坦發表的相對論一般,但凡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都無一不在未來而為之感慨。
而對于徐川來說,今天的這場報告會無疑是成功的。
不管現場超過兩千名的物理學家中到底有多少人聽懂了他的報告,但時空蟲洞曲率性存在的線索已經被他所找到。
這無論是對于他個人來說,還是對于物理學的發展來說,亦或者是對于整個人類文明的未來,都有著無與倫比的重要意義!
時空蟲洞被證實可以在三維宇宙中構建出來,人類文明的未來也將跟隨著拓展向更遙遠的宇宙深空。
至于什么時候能夠做到跨越光年距離的宇宙旅行,這個就不在徐川的考慮范圍之內了。
畢竟以現在的科學技術基礎,根本就無法支撐這項技術的應用。
這是二十一世紀末,二十二世紀乃至更遙遠的時間,那時候的人類需要思考的事情。
如果要說2026年最熱鬧被人討論的最多的消息,那毫無疑問是‘蟲洞’這個概念了。
自從徐川將那篇如何構建時空蟲洞的論文公開到Arxiv預印本網站上后,無論是學術界還是互聯網上,相關的討論就從未停止過。
“蟲洞”,一個令人著迷的科幻概念。
通常被稱為“愛因斯坦羅森橋”,在諸多科幻巨作中頻繁亮相。在那些作品中,蟲洞成為實現星際旅行,甚至是瞬移的途徑,穿越光速的限制。
而作為眾多引力研究中的一個分支,人們對蟲洞的研究已擁有100多年的歷史。
它是人們假想的存在于宇宙的一種時空結構,它扮演了時空橋梁或隧道的角色。
利用蟲洞,人們利用可以將一個單一宇宙的兩個漸**直區域或兩個漸**直宇宙連接在一起。
就像是在一座大山下挖出一條直接抵達對面的隧道一樣,它可以使得人們不再攀爬高聳的山峰或者是繞一個大圈而以最短的距離前進。
作為連接不同時空的橋梁,蟲洞讓人類對宇宙的無限可能充滿了遐想。
這個科幻上的概念是否真實存在,一直是科學界探討的重大課題。盡管目前只有理論支持,但蟲洞卻并未在宏觀世界中得到過任何的實證。
然而在今天,站在CRHPC機構的報告臺上,那個已經登頂了當代學術界第一人的學者,為全世界全人類帶來了一個無比振奮人心的消息!
時空蟲洞在三維宇宙中是可以存在的!
不僅僅是理論上的計算,更是通過CRHPC環形超強粒子對撞機找到了切實的證據與線索!
隨著CRHPC報告會的結束,整個物理學界,乃至全世界都被帶向了一個全新的領域中。
不僅僅是時空蟲洞的存在性證實,更是那個人在報告會上所做出的預言。
“不管宇宙的維度有多少,它們都是由宇宙之外的虛空衍生出來的。”
“宇宙誕生于虛空之中,如果將時空曲率張量的參數由時空離散點調整至通向虛空的節點,人類或許能找到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甚至是另一個宇宙!”
這樣一個預言,幾乎是徹底震撼了整個物理學界。
別說是專業的物理學家們了,就是普通人都很容易從中了解這個預言中透露的信息。
即宇宙可能和人類一樣并不孤獨,平行世界也有可能是存在的。
當然,除去了震撼外,它所帶來的謎團也一點都不少。
就比如宇宙如果是有限的,存在邊界可以突破,那么離開本宇宙的方式會是什么?
第六宇宙速度?還是那個人在預言中所描述的通過時空蟲洞來直接前往虛空?
而在虛空之外,又是一片怎樣的場景,我們的本宇宙又是如何存在虛空中的?是像一個氣球漂浮在天空中,還是如同一個木球浮于水面呢?
一切的一切,都有著太多太多的謎團等待未來的物理學界去研究,去思考。
對于學術界來說,這正是所有人都在期待的。
科學家喜歡謎團,更喜歡解開謎團的過程中所觸碰到的真理世界!
與此同時,這場轟動整個物理學界、學術界的大事件,也不僅僅是學術界引起了轟動。
當時空蟲洞曲率性存在性被證實的那一刻,世界各國的目光都緊緊的追蹤了過來。
能夠進行以光年為距離單位穿越的‘時空蟲洞’!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就是超光速航行。
正如徐川在諾貝爾講座上所說的一樣,學會仰望太空的文明才有足夠的潛力!
也正是在這一刻,各國對待外太空開發與航天技術發展的態度,有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的變化。
盡管做出預言的那個人表示要完成這項技術可能需要幾十年甚至是遙遠的時間,但這并不妨礙各國為此展開技術儲備和發展航天技術。
畢竟未來如果真的有一天時空蟲洞技術真的做到了,那么穿越它前往遙遠的宇宙也必然需要高超的航天技術作為支撐。
在新的宇宙大航海時代,人類文明能夠探索的,可不僅僅是地球上的幾片大陸。
其他的不說,光是銀河系,就擁有著超過兩千五百億顆恒星,即便是算上多恒星星系,整個銀河系也擁有超過一千億個星系。
而每一個星系所擁有的資源,都是難以想象的。
當然,對于現在的人類文明來說,開發其他的恒星系只不過是一個夢想,甚至是可以說是幻想。
但這并不妨礙人們想象幾十年,幾百年后的人類世界到底是怎樣的?
到了那個時候,人類是否已經移民到了比鄰星系,亦或者是更遙遠的宇宙深空?有沒有發現其他的外星高智慧文明?
不少人都開始暢想起未來,在互聯網上熱烈的討論著光年之外遙遠宇宙深空中的世界到底是怎樣的。
盡管在討論中有一小部分的人‘善于’給別人潑冷水,表示在討論這些任何意義都沒有,反正他們又不可能看到。
但大部分人對于這種觀點還是嗤之以鼻的。
畢竟文明在延續,人類始終在發展,如果是僅僅為了自己的話,他們都沒必要搞什么科學研究了,直接各種娛樂至死,躺平享受好了。
當然,也有一小部分的人對于有生之年能否看到時空蟲洞技術的實現抱有不小的希望。
在這部分人看來,只要那個人還在研究,說不定用不了一個世紀,也用不了幾十年的時間,說不定未來二三十年就可以做到了。
畢竟在他以前,可控核聚變不也被譽為需要‘五十年’才能實現的技術嗎?
然而當那個人涉及可控核聚變領域后,僅僅是兩年半的時間,它便已然化作了人工太陽,照亮了全世界的發展之路。
更關鍵的是,在可控核聚變技術實現后,人類的工業發展速度,遠遠不是以前能夠相提并論的!
在這種無窮無盡且廉價清潔的能源供應下,即便是再困難的工程,也有了實現的基礎。
因此,不少人對于自己是否能在有生之年看到的時空蟲洞技術的實現依舊抱有了相當大的信心。
當然了,不管學術界和互聯網上怎么討論,總之,時空蟲洞的存在性已然被驗證,而全世界也將圍繞著它發生一場全新且劇烈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