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攻略第532章 耕耘海外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靖難攻略 >>靖難攻略最新章節列表 >> 第532章 耕耘海外

第532章 耕耘海外


更新時間:2024年05月24日  作者:北城二千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北城二千 | 靖難攻略 


作者:北城二千

“放!”

噼噼啪啪——

八月,在大明北部一些地區已經開始飄雪的時候,距離大明萬里之外的東洲西北部山區內卻爆發著一場大的動亂。

上萬礦工手持各類開采工具朝著一處營地發起沖擊,而面對這場沖擊,營地內的近千明軍結陣射擊。

面對標準化生產出來的燧發槍,赤膊上身的上萬礦工只是一個照面便被打死數百人,而這只是開始。

“放!”

“轟轟轟——”

火炮發作,填裝霰彈的炮膛在一瞬間打出數以千計的鉛彈,而這樣的火炮足有二十余門。

只是頃刻間,近千土人紛紛栽倒,而營地營門大開。

“殺!!”

近百騎兵在一名將領的率領下沖出營地,對被挫去銳氣的數千土人發起突陣。

近百騎兵左右奮擊,而營地內的明軍也開始走出營地,結陣出擊。

在上千明軍的配合下,這場聲勢浩大的叛亂在不到一個上午就被徹底鎮壓下去。

土人礦工死傷近半,而面對如此場景,一名騎兵策馬來到正在用水囊沖洗自身的年輕將領身旁。

“宣慰使,我們戰死十七個弟兄,輕傷二百一十六人,土人戰死不低于兩千,負傷三千多。”

“以前的規矩是怎么樣的?”年輕將領擦了擦臉上的血跡,那騎兵也作揖道:

“按照以前的規矩,負傷的就地處置,免得浪費藥材。”

“……”聽到這話,年輕將領皺眉道:

“以前怎么做我不管,但現在朝廷要求德治東洲,那就要安排人給他們治病。”

“另外查清楚這次為什么會叛亂,前幾天我來還好好的,怎么回事?”

“是!”騎兵聞言作揖離去,而年輕將領也擦干凈了臉上的血跡,坐在了一旁的矮凳上。

大約過了一個時辰,直到戰場上大部分受傷土人都被集中一處安排醫生救治,并且營地已經飄出飯香味的時候,那名騎兵終于返回。

“吁……”

騎兵翻身下馬,年輕將領也梳理干凈,露出了二十七八且五官清秀的模樣。

他換了一身白袍坐在營地的門口,氣質很出塵,與剛從率領百騎沖陣的勇猛形象十分違和。

“如何?”

他開口詢問,那騎兵也作揖道:“問清楚了,是此處礦場的主事、吏員貪墨了礦工的工錢,礦工們包圍那主事的院子,卻被主事持槍打傷好幾人,故此礦工作亂。”

“那幾名主事和吏員都被礦工生生打死,主犯也死在了剛才的戰事中。”

“荒唐……”將領冷哼一聲,那騎兵也唏噓道:

“確實,以朝廷給礦工的工價,這一萬三千余名礦工三個月的工價也不過七千八百貫。”

“就為了七千八百貫,不僅把自己和五名吏員害死,還讓礦場的五十名弟兄折了,算上我們剛才的死傷,一共折了六十七個弟兄,光撫恤都得七八千貫。”

騎兵說罷,那將領也冷聲道:“看樣子得對宣慰司的官吏動動手,要不然他們指不定會給宣慰司惹出多大麻煩。”

“另外這些土人也是不可理喻,發生此等事情,居然連上報都不知道。”

“東洲宣慰司的律法得重新普及普及了,今日的事情我會上疏朝廷的。”

年輕將領起身,隨后對不遠處的一名軍吏開口道:“陳駿,你親自提領一百弟兄坐鎮此處,我會讓人派八千貫來此處為礦工發俸祿。”

“末將領命!”那年輕軍吏作揖行禮,將領也轉頭對騎兵道:

“吃過午飯后,全軍隨我返回西丘城!”

“是!”騎兵應下,而將領也返回了營地。

半個時辰后,近百騎兵與八百余名馬步兵乘騎馬匹走出礦區,沿著水泥路向北方走去。

水泥路并不寬闊,僅有兩丈,故此大軍隊伍拉得老長。

隊伍之中,“楊”字旌旗獵獵作響,而結束這場鬧劇的年輕將領,便是當下越國公楊展之長子楊朔。

二十八歲的楊朔不斷戰功赫赫,但他的戰功卻并不少,所以是累功成為的東洲宣慰使。

之所以派遣他來東洲,是因為他與他父親一個性子,而這個性子最適合來東洲。

百余里長的水泥路,讓軍隊趕路有了一個比較好的條件,但即便如此,從礦區前往西丘城還是花費了兩日時間。

所謂西丘城,是一座興建不到四年的城池,而在后世它的名字叫做拉巴斯,是玻利維亞的首都。

西丘城四周擁有銅礦、金礦等大明所需要的資源,除此之外還有錫、鎢等大明暫時不太缺的稀有金屬礦脈。

西丘城四面環山,被群山所包圍,城池有兩丈高、一丈六尺厚,周長四里的混凝土城墻包圍,其中居住一千兵馬,另外有流放的漢口二千余人和被錄入百姓的三千余名歸化人。

雖然僅僅開發不到三年,但西丘城外卻有足足兩萬土人在開荒勞作,城外耕地也多達八萬余畝。

即便如此,當地的糧食卻依舊不夠吃,或者說整個東洲宣慰司都在依靠北洲宣慰司供給的糧食。

大明設立東洲宣慰司多年,加上后來設立的許多獎懲制度,如今的東國雖然還有國王,但百姓基本都是由東洲宣慰司管轄。

東國治下一百六十余個城邦都在為宣慰司開采金銀銅礦,而宣慰司給予交換的物資也十分豐富。

當地使用大明永樂通寶作為貨幣,但一斤糧食三文錢,而各個城邦百姓前往礦區務工一天則是十文錢,也就是說務工一天的工錢可以買到三斤左右的糧食。

這個糧食足夠保障務工者自己可以過得不錯,同時還能養活家里部分人。

當然,城邦如何壓榨他們,那就不是宣慰司會去主動插手的了,反正來到東洲宣慰司這么久,據楊朔所知,各城邦都會從礦工手中抽取一些工錢。

良心的抽取一文,沒良心的就是五文。

這些城邦抽取工錢是為了滿足城邦貴族們享樂的心理,因為相比較平民只想填飽肚子,貴族們更多是想著穿上絲綢、用上瓷器、吃上紅糖等物資層面的享受。

在東洲,一個青花大瓷瓶價格達到三千文,一套絲綢成衣則是兩千文,紅糖則是五十文一斤。

貴族們為了享受,不斷地壓榨著礦工,而大明需要的是礦區穩定生產。

正因如此,明軍偶爾會去幫助城邦鎮壓叛亂,但如果城邦陽奉陰違,宣慰司也會主動去煽動礦工造反。

西丘城內被錄入的三千多歸化城,便是曾經這片土地上某個城邦的平民。

他們推翻了城邦貴族的通知,將土地交給了明軍管理,所以獲得了進入城池居住的資格。

城內的一些維護工作需要他們出力,但這些工作給他們的工價就高出礦工很多了。

在城內掃掃地,一天便有二十文工錢,清理水渠、修建修葺一些城墻、房屋,亦或者出城指揮修路都有二十文到三十文不等的工錢。

在外,他們不用親力親為的修路,因為他們只負責指揮土人們修路,而土人的工價是每日十文。

煽動當地城邦貴族與平民的階級矛盾,在城邦覆滅后接手城邦的土地與城池,這是此前宣慰司慣用的手段。

正因如此,在過去幾年里,東洲的城邦已經覆滅了十三個,日后還會更多。

宣慰司要做的,就是在城邦覆滅后推行儒學和官話,讓當地的秩序與大明內地的城池一樣就足夠。

相比較官學,儒學更適合在東洲推行,因為這里要的是教化。

來到西丘城,興許是因為機會太多,加上沒有貴族的壓榨,故此即便是城外的土人,也能身穿布衣來遮蔽身體。

在城外還有幾處院子,而那些院子便是儒學。

七歲以上孩童前來參學,每日中午一頓午飯管飽,這就是讓當地百姓送孩子讀儒學最大的動力。

面對楊朔所率的兵馬返回,在耕種的百姓紛紛朝隊伍看來,投來羨慕的目光。

宣慰司兵卒每歲軍餉為二十貫基礎軍餉,三十貫海外補助,合計五十貫。

對于當地的土人來說,五十貫足夠他們過上半輩子不愁吃喝的生活。

只可惜宣慰司不在當地募兵,不然許多男人都會踴躍報名。

“這些土人,等他們都會說官話的時候,他們就是我大明的百姓了。”

馬背上,楊朔瞥了田地之中的土人一眼,隨口給出一句評價,不過也僅限一句評價。

他率領兵馬返回了西丘城,然后派遣五十余名騎兵護送八千貫前往礦區,自己則是將東洲的一些事情寫成奏疏,派人送往了西門港。

騎兵帶著奏疏送往西門港,每日趕路二百里,也足足花費了三日才抵達了西門港。

相較于西丘城,興建許久的西門港就顯得繁華了許多。

三萬漢人百姓與七萬多歸化人在西門港開辟了數十萬畝耕地,勉強可以自給自足。

碼頭上船只進出港口十分頻繁,基本都是糧船。

由于距離太遠,這些糧船會在北國、東國換成其他糧食運往南邊,運抵這里的時候,除了少量米麥,其余基本都是玉米和土豆、番薯了。

奏疏被大寶船的艦隊帶往了大明本土,飄揚過海一個月多月后抵達了檀香千戶所(夏威夷)。

在這里經過短暫休整,他們繼續向西南沿著島鏈向西航行,如此一個月后便能抵達呂宋港。

至于前往北京,則還需要兩個月的時間。

也就是說,正常一支艦隊從東洲跨越大明洋返回北京,需要整整四個月的時間。

如果遭遇了暴風,甚至有可能需要五個月乃至六個月時間。

正因如此,每次大寶船艦隊抵達天津港,無疑都能吸引到大明百姓的圍觀。

一些膽子大的少年人會詢問兵卒們東洲的一切,而兵卒們因為返鄉而高興,所以會與少年人們聊著東洲和北洲的趣事。

在他們閑聊中,奏疏與一箱箱黃金、白銀、銅錠被送上連接港口的軌道火車。

在“嗚嗚”的汽笛聲中,它們被送往了北京東站,而一同被送去的還有楊朔的那本奏疏。

“今歲東洲的大寶船艦隊送來黃金二十三萬四千六百三十二兩,白銀五百五十九萬二千四百兩,銅錠六百六十五萬四千余斤,黃金現已存入金庫,而白銀與銅錠可鑄錢約八百萬貫。”

“這賬目,顯然與此前幾年核對不上……”

武英殿內,朱高煦坐在金臺上閉目養神,身前站著朱瞻壑與亦失哈。

臺下六部尚書與六軍都督府、殿閣大學士、都察院等二十余位官員。

楊榮開口提及東洲的賬目,而他想說的眾人都清楚,無非就是金銀銅礦輸京數量一下子多了那么多,是不是代表此前的東洲宣慰司官員一直在貪墨。

“這份是東洲宣慰使楊朔的奏疏,楊朔提及了官吏貪墨礦工工錢,故此引發暴動的事情。”

“礦區的官吏,可都是吏部派遣過去的,而軍吏管理礦區的時候,從未出現過問題,這是否說明東洲還是需要以軍管為主?”

盡管不愿意入閣,但既然入了閣,就得干好該干的事情。

陳昶拿著楊朔的奏疏提及這次礦區暴動的事情,楊榮卻靈活道:

“肇州侯的意思是,夏尚書有問題嗎?”

楊榮在明知故問,楊朔的奏疏在視朝前眾人都閱覽過了,而奏疏中明確提及了那名礦區主事的名字。

礦坑只需要吏員,唯有管理礦區才需要官員,整個東洲宣慰司被派遣過去的官員也不過幾十人,而這個主事是在當初顏李案過后被拔擢派遣的。

以他的籍貫和舉薦他的人來看,可不正是江南的守舊派嗎?

“我并未說與夏尚書有關,只是某些人舉薦的人有問題罷了。”

陳昶隆聲回應,不待楊榮答話,楊溥便開口道:

“舉薦此人的官員確實有失察的罪責,不過這名主事在過去幾年也確實勤勤懇懇,此事會不會有貓膩?”

“須知東洲宣慰司遠離廟堂數萬里,倘若將官員全部趕走,那便真成了都督府的一言堂了。”

“我并未要趕走所有官員!”陳昶連忙打斷,并對朱高煦作揖道:

“陛下,臣的意思是,對宣慰司官員的任期可以從五年縮短為三年,與海外駐軍一樣。”

“哼!”聞言楊榮連忙開口道:“不對吧肇州侯,這種事情,不應該讓都察院調查嗎?”

楊榮對朱高煦作揖,同時目光一直看著陳昶:

“陛下,臣以為,也是該對海外宣慰司進行京察了!”

此話一出,殿內眾人紛紛皺眉。

海外宣慰司是個什么情況,能在這里站著的,又有哪個不知,哪個不曉。

真的對海外宣慰司進行京察,都督府恐怕有許多人都要被入獄論罪,流配起步。

當然,海外那數百名官員也會因此遭罪,但用數百正八品、正九品的官員換都督府的那些大人物,顯然是筆劃算的買賣。

楊榮并不準備真的對海外宣慰司動手,他只是想提醒陳昶,大家屁股都不干凈,別把自己搞得和圣人一樣。

面對他的提議,陳昶這個武官出身的人還是被懟的說不話來,而朱瞻壑見狀也主動開口道:

“楊學士此言過分了,東洲宣慰司如此,不代表各地都如此。”

話音落下,朱瞻壑轉過身對朱高煦作揖行禮道:“陛下,兒臣以為可以在各地宣慰司設置府、縣官員,同時派駐巡查御史來監察海外。”

朱瞻壑想把海外正規化,并從軍政都分別實控,不過這么一來,朝廷的海外開支就加大了。

府縣設立最困難的不是官員的俸祿,而是府縣有自己的兵馬司。

按照海外的情況,一旦海外府縣設立,那起碼需要兩萬的兵馬司駐守城池。

即便兵馬司俸祿低于軍隊,但起碼也得要有三十貫才行,如此一來就是六十萬的開支。

如果再加上后勤補給,那恐怕不會低于百萬貫。

當下大明在海外每年歲入除去黃金,基本都在八百萬貫,而海外支出則是在二百萬貫左右。

現在再加一百萬貫支出,那無疑會讓朝廷財政積存減少。

這種提議,也就是朱瞻壑才敢提出來,換做旁人是絕對不會的。

現在大明在不斷進行基建,每年投入在千萬貫左右。

如果朝廷少了一百萬貫歲入,誰知道地方會不會少一百萬貫投資。

“此言倒是不錯,海外也該設立府縣了……”

朱高煦忽然開口,而且意思居然偏向朱瞻壑,這就讓群臣有些坐不住了。

“陛下,設立府縣就得設立兵馬司,如此一來朝廷歲入減少,得不償失。”

楊榮主動站出來反對,而陳昶卻作揖同意道:“陛下,臣以為可行!”

陳昶是軍隊的人,地方投資一百萬貫也進不了他們的腰包,他自然不用反對。

“陛下,臣附議……”

王驥、陸愈、江淮三人先后站出來作揖附議,如此一來內閣就有四個人贊成這項提議了,即便薛瑄加入楊榮等人,他們也只有三人罷了。

“陛下,臣等同意!”

六軍都督府的位置上,楊展主動開口附議,朱能見狀也跟著作揖,其余四名都督見狀有些搖擺不定,但還是起身作揖表示附議。

一時間,支持朱瞻壑的達到了十人,而六部之中的新任兵部尚書趙羾也作揖表示附議。

接下來,工部尚書黃福、吏部尚書夏原吉都表示附議。

如此一來,局勢明顯,楊士奇還沒來得及表現便已經結束。

“既然如此,那便擬旨從即日起海外各地宣慰司設立府縣及兵馬司。”

“此外,南洋都司早已設置府縣,而今漢口也達到一百四十余萬,朕決意設南洋三司治理南洋。”

朱高煦話語結束,大明朝便從兩京一十七三司,變為兩京一十八三司了。

當下除了漠北、烏斯藏、朵甘、大寧等都司還未設置按察使司和布政使司外,其余地方都已經設置了三司。

這四個地方若是要設置三司,最快的恐怕是大寧,畢竟大寧當下人口隨著東北鐵路完工,以及漠北胡患結束而驟增。

尤其是在顏李案結束,數十萬人遭遇發配后,大寧人口更是更進一步的來到了八十萬的門檻。

細細想來,頂多再過五六年恐怕就會設立三司了。

“陛下,近來滿者伯夷與我朝海軍在滿者伯夷海域發生了不少沖突。”

“滿者伯夷不滿朝廷在東山等地設置千戶所,更是對朝廷獨占南洲而不滿。”

身為越國公兼海軍都督的楊展主動開口,可見這件事情份量輕重。

對于滿者伯夷,朝中早就有出兵將其覆滅的言論,主要原因還是對方是南洋諸國中唯一不接受漢化和儒學的國家,并且還擋在了舊港前往南洲的航道上。

此外,滿者伯夷還擁有爪哇那么肥沃的土地,萬一日后起了野心,其隨時可以中斷南洋前往南洲的航道。

這些諸多問題疊加,廟堂之上對滿者伯夷的存在自然也就不滿了。

更何況對于南洋諸國來說,在大明未深入南洋以前,滿者伯夷毫無疑問是南洋霸主,許多國家都遭其入侵。

當下的滿剌加國的前身三佛齊,便是遭到滿者伯夷入侵而覆滅,不得已逃到馬來半島上延續國祚。

如果大明要對滿者伯夷用兵,估計滿剌加第一個舉雙手同意,甚至會派遣軍隊跟隨報仇。

此外,滿者伯夷對勃泥、蘇祿、蘇門答臘等國也態度強硬,如果不是大明介入南洋,恐怕他早就把四周打了一個遍了。

楊展突然開口,就是希望朱高煦能同意海軍對滿者伯夷用兵。

不過對于這件事情,朱高煦的態度還是偏向保守。

“禮部遣使調查事情,若是滿者伯夷有過錯則叱責,倘若滿者伯夷屢教不改,那天朝也不介意教教它什么是王化。”

先禮后兵,讓南洋諸國看到大明的態度,這是朱高煦所要的過程。

不然貿然出兵覆滅滿者伯夷,只會讓南洋諸國生出恐懼抗拒之心。

“臣領旨……”

楊士奇作揖行禮,將此事應下,而朱高煦見狀也開口道:

“上次的建設國債已經償還完畢,故此朕想繼續發行一筆建設國債,爾等以為如何……”

(本章完)


上一章  |  靖難攻略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