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攻略第500章 洪熙大閱兵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靖難攻略 >>靖難攻略最新章節列表 >> 第500章 洪熙大閱兵

第500章 洪熙大閱兵


更新時間:2024年05月08日  作者:北城二千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北城二千 | 靖難攻略 


“東洋日本國主足利義嗣,朝貢天朝黃金二千兩、硫黃十萬斤、赤銅二十萬斤、屏風十面……”

萬眾矚目下,鴻臚寺卿開始唱禮,首當其沖站出來的,則是日本國主的足利義嗣。

他率領日本使團上前,在眾目睽睽下五拜三叩,獻上了自己的貢品禮單。

鴻臚寺卿高聲唱出日本貢物,結束后再將禮單送至高臺內。

亦失哈接過禮單,轉交朱高煦手中。

坐在這里,朱高煦可以居高臨下的看著跪在地上的足利義嗣及日本使團。

七丈的高度,就好像在七樓俯瞰跪在一樓的人一般,讓跪拜之人感到了自己的渺小,也讓身在高臺之上的人徒增一種高高在上的心理。

“日本國忠心侍奉天朝,賜五丈臺,列首位。”

朱高煦輕描淡寫的開口,鴻臚寺卿聞言作揖,轉身對鐵皮喇叭傳唱。

“賜日本國五丈臺,列首位!”

“臣足利義嗣,叩謝圣天子恩賜!”

足利義嗣用三個沉悶的響頭結束了自己的流程,并在禮部官員帶領下來到離地五丈的高臺座位處入座。

“這里的風景,果然與下面的不一樣!”

盡管距離天子所在的七丈臺還隔著親王的六丈臺,但能坐在五丈臺已經足夠讓足利義嗣感覺到自己在天子心中的份量。

“東洋朝鮮國權知事李裪,朝貢天朝黃金一千五百兩,白銀五千兩,白棉綢五百匹、龍文簾席五十張、人參三百根……”

尚未得到大明認可的李裪,只能以屈辱的“權知事”頭銜匯報自己的身份,并念出了自己帶來的朝貢物。

他跪在地上五拜三叩,卻遲遲沒有等待高臺上那位的回應。

一字時的時間緩緩過去,就在他膝蓋疼痛發麻,整個人汗流浹背的時候,高臺上終于傳來了聲音。

“賜朝鮮國五丈臺,列第三位!”

“第三?”聽到這個排序,李裪攥緊了拳頭,卻又無可奈何,只能老老實實的起身作揖,畢恭畢敬的在大明禮部官員的指引下來到了第五臺第三位,低于日本兩位。

朝日本就在昆侖洲和對馬海峽沖突不斷,如今朝鮮落后日本兩個身位,這讓李裪倍感屈辱。

對此,日本國主的足利義嗣則是挑釁又略帶輕蔑的瞥了一眼李裪,使得李裪心中屈辱更甚。

“帖木兒國世子兀魯伯,朝貢天朝汗血馬十匹,大食馬三百匹,黃金五百兩,玉石三百枚……”

跪在高臺下,身為中亞霸主帖木兒國未來蘇丹,當下突厥斯坦及河中地總督的兀魯伯心頭壓抑,他沒想到自己居然還有一天要這樣屈辱的給人下跪,甚至自己都看不到自己所下跪之人的一面。

“賜帖木兒國五丈臺,列第二位!”

兀魯伯的屈辱時間沒能持續太久,隨著鴻臚寺卿唱禮,帖木兒國的位置被宣布,僅次于日本,高于朝鮮與諸國之上。

由于日本在昆侖洲的作為,以及他們時常會前往帖木兒國貿易,所以兀魯伯還是知道日本國情況的。

在他看來,日本國遠不如帖木兒國實力強盛。

如果沒有大明,這些國家都應該向帖木兒國朝貢……

想到這里,兀魯伯帶著一絲不自然坐在了位置上。

“米昔兒國國使……”

隨著被大明所關注的三個王國國主及世子落座,接下來各國也紛紛站出,對那難得一見的大明圣天子皇帝陛下上貢,并被安排座次。

七十余國依次自報家門,同時唱禮出自家的貢物。

第五臺有七個位置,最終落座的是日本、帖木兒、朝鮮、馬穆魯克(米昔兒)、暹羅(泰國)、甘孛智(柬埔寨)、察合臺(亦力把里)。

這七個國家除了察合臺汗國人口沒有突破百萬外,其余基本都是人口突破百萬,擁兵最少十萬的國家。

察合臺能坐在這里并非實力強大,而是因為貢物足夠豐厚。

在第五臺下方的第四臺,這里入座十八國,分別是孟加拉(榜噶喇)、章普爾(沼納樸兒)、維查耶納伽爾(阿難功德)、德里(底里)、東國、南國等十八國。

他們之中有人口數百萬的,但因為國力孱弱而被放在第四臺。

在他們之下,還有一些人口十數萬乃至數萬,兵馬幾千到不足一千的小國。

當諸多藩屬國紛紛入座,鴻臚寺卿開始大聲唱禮,站在太子、太孫、親王兩側數百名大漢將軍也如彩排一樣隆聲唱禮。

“煌煌大明,萬國朝宗,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洪熙八年閱兵典禮……開始!”

數百人異口同聲的聲音,讓就近的諸國使臣只覺得耳邊仿佛有雷霆不斷炸響。

“嗚嗚嗚——”

沉悶的號角聲吹響,不是幾個號角,而是數以千計的號角由天子高臺向左右兩側不斷吹奏的號角聲。

在閱兵臺的最高層,延綿數里的號角、擂鼓紛紛作響,擊打在擂鼓上的鼓槌,仿佛每一擊都砸在了觀禮的近二十萬君民心頭。

此刻,距離他們四里外,一支延綿數里,分成數十個方陣的“浪潮”正在準備。

這是此次大閱兵的受閱部隊,整支部隊由十萬零八百人組成,共分為十八個梯隊,其中野戰步兵梯隊四個,攻城炮兵梯隊四個,野戰騎兵梯隊十個。

參加此次受閱的共有五萬六千余名騎兵,輕型作戰的野戰炮二千一十六門,中型作戰的攻城炮六百門,重型艦炮二百四十門門。

為了讓這些火炮出現在眾人面前,閱兵儀式調動了八千余匹挽馬,并修建了一條七里的鐵路。

這條鐵路上,如今已經有十輛火車等待上場。

當洪熙八年六月二十日午時正刻到來,馬背上一身甲胄的陳昶瞬間吹響哨聲。

“全體都有……出發!”

一時間,十萬身穿鴛鴦戰襖、外披扎甲,腰束皮帶,腳下長靴,手上粗布白手套的明軍開始行動。

率先走向閱兵長道的是四個輕步兵方陣,他們手中緊握經過改良的燧發槍,刺刀已經就位,每排一百人,前后間四尺,巍峨壯闊。

閱兵臺上人山人海,所有人翹首以盼,都在等待了閱兵隊伍進入閱兵長道。

“轟轟轟——”

“媽呀!”

忽的,轟隆隆的禮炮聲奏響,許多百姓被這禮炮聲給驚嚇到,就連挨過明軍火炮的日本、帖木兒、東國、北國等國家使團都下意識脖子一縮。

在禮炮的回聲還在廣場上空激蕩時,遠方開始傳來了沉重卻清脆的腳步聲。

一面高懸半空中,被北風吹動獵獵作響的“朙”字軍旗率先進入大明門廣場。

在軍旗的引導下,代表這個世界最強武裝力量的方陣,自豪地走向了天子高臺。

“你們看他們!”

“這動作怎么都一個樣?!”

“這這這……”

首先受到震驚的是大明本國的百姓,他們看到了明晃晃的明軍隊伍,也看到了那反光的刺刀。

四萬人的四個長方陣整齊劃一,雖然是四萬人,但卻只有一道腳步聲。

士兵們以“端槍式”齊步走向前方,為隊伍左右閱兵臺上的百姓所觀察。

無數百姓情不自禁的站起身來,伸出頭想要多看一會,但情況卻不允許。

在他們之后,接踵而來的是輕型的野戰炮部隊,由多匹挽馬拉拽的野戰炮和四個炮兵方陣如前方部隊一般,整齊劃一的齊步走向前方。

他們身后的騎兵部隊雖然因為馬匹腳步不一而凌亂,但根本不會有人將注意力放在馬蹄是否整齊劃一上,他們所看到的,近六萬騎兵雄赳赳、氣昂昂的經過這一段閱兵長道。

當百姓們以為結束的時候,十艘蒸汽火車以極慢的速度拉拽著一車車士兵,一車車艦炮出現在了廣場的鐵軌上。

“嗚嗚——”

汽笛聲從閱兵廣場的東方傳到了位于正中間,面對大明門的天子臺。

諸國使臣紛紛有些坐不住,都想起身去看看東方遲遲還未出現的閱兵部隊,但擔心失禮的他們只能如坐針氈的坐在位置上,伸出脖子,對即將到來的閱兵隊伍充滿了好奇與期待。

“來了來了!”

“吼吼吼——”

閱兵臺上的百姓們紛紛起身,以一種“人浪”的方式從位置上站起來,歡迎著面前的雄壯之師。

午時二刻五分,閱兵隊伍終于出現在了諸國使臣的面前。

他們邁著整齊而又剛健的步伐,數萬人仿佛變成一個人,正步走來。

橫著看他們是一條線,豎著看他們也是一條線,即便是斜著看,他們依舊還是一條線。

他們像一座座威嚴的大山,構建成大明朝的萬里鋼鐵長城。

那鏗鏘有力的足音,有大明洪武年間收復燕云十六州時數十萬雙草鞋的腳步聲。

那勇往直前的英姿,有捕魚兒海之戰,數萬鐵騎縱橫漠北的雄壯,也有漠北擊破韃靼、瓦剌,俘虜阿魯臺及元主本雅失里的威武。

“正步劈槍!!”

在聽到端槍口令時,所有兵卒在保持正步前進,齊聲吶喊的同時,右手將手中裝好刺刀的火槍移至右肩前,同時左手接握護木。

在他們向前一步的同時,他們的右手移握槍頸,于左腳著地時,兩手將槍導向前,槍面向上,左手掌心轉向右,槍頸緊貼右胯,右臂與兩肩約在同一平面,刺刀尖約與下頜同高,并在右肩的正前方。

從提槍到端槍,數萬士兵在整個過程簡潔而有力,動作整齊劃一,威武雄壯。

面對眼前這龐大方隊中以整齊劃一的動作完成“三步劈槍”,諸國使臣紛紛倒吸了一口涼氣,哪怕是大明的百姓也不禁看得頭皮發麻。

就如隊列與正步那樣,“三段劈槍”在閱兵場上的壯美,完全展現了明軍在戰場上那一往無前的雄渾氣勢。

朱棣與朱高煦在三段劈槍前便已經起身走出了高臺,他們站到了高臺前,俯瞰著閱兵隊伍的雄姿,將三段劈槍盡收眼底。

他們以三步劈槍來到了天子臺前,陳昶所率的武官隊伍氣沉丹田,聲音鏗鏘有力:

“向右…看!!”

“殺!!”

一聲喊殺,讓許許多多藩國使團汗流浹背,而閱兵臺上的前北元太師阿魯臺,大蒙古可汗本雅失里更是面色慘白。

明軍籌備北征的消息他們已經知道了,以當下這十萬人展示出來的面貌,即便他們沒有演習那些繁瑣的陣型與沖殺,但沒有人會懷疑這樣的軍隊是否有戰斗力。

別說直面明軍的他們,就連閱兵臺上的察合臺、月既別、帖木兒等汗國都感受到了冷汗滲透衣服的錯覺。

至于南洋、東洋、西洋的各國面對這樣的軍隊,更是憑空生出了一種絕望感。

壓在歐洲人頭頂的羅馬帝國已經消亡,而壓在東亞諸國頭頂的華夏卻一直在。

昆侖洲的資源,滋生了他們心中的野心,而今日的洪熙大閱兵,無疑粉碎了他們這才剛剛冒頭的野心。

足利義嗣、李裪、曇摩羅阇四世(暹羅)、索里約波(柬埔寨)、范陽邁(占城)等東洋、南洋國家的國王坐立難安。

對于洪熙皇帝為何舉辦這次大閱兵,他們比誰都清楚原因。

他們只是沒想到,洪熙年間的大明朝不僅保持了強盛的武力,甚至還遠遠超過了永樂朝。

如果不是典禮還沒有結束,他們興許已經開始去偈拜洪熙皇帝,以此來挽回本國在這位皇帝心中的形象了。

“向右…看!”

炮兵方陣與騎兵方陣紛紛經過,面對數量龐大的火炮與騎兵,饒是月既別、察合臺、帖木兒這些以騎兵為自豪的汗國都不由得瞪大了眼睛。

兩千余門火炮,這是他們在座所有國家火炮加起來都達不到的數量。

明軍火炮的威力已經不用贅述,在座的大部分國家都是因為鄭和所率艦隊而加入大明宗藩體系的。

旁人或許不了解,但他們可太了解大明火炮的威力了。

當然,相比較火炮,眼前那近六萬甲胄俱全的騎兵才是令他們顫栗的存在。

在不考慮后勤補給的情況下,這六萬騎兵完全可以把整個西域、河中、突厥斯坦等地打穿。

“興許,我們該慶幸……”

“嗚嗚!!”

兀魯伯、也先不花等人還來不及慶幸大明朝無法將數萬騎兵投送到西北的時候,嗚嗚作響的蒸汽火車提醒了他們一件事……

如今的大明,已經不再是那個受限于地理的大明。

亦或者說,他們正在解決那限制他們統治整塊大陸的地形。

火車上,敞篷的車廂上站立著握槍而立的明軍兵卒,他們的身后是一門門長丈許的艦炮。

火車拉拽著他們向西方移動,而他們則是對著高臺行著注目禮。

盡管他們看的是天子,而非諸國使臣,可諸國使臣心中依舊升起了一股寒意。

拉拽著他們前進的火車,仿佛將未來展示在了諸國使臣眼前。

只要他們與大明為敵,火車就會拉拽著明軍前往他們的國家,將阻礙兩國關系的一切都全部摧毀。

“老二這陣仗可太大了……”

坐在第六臺的親王位置上,朱高熾直擦冷汗,雖然心中驕傲,但也被閱兵部隊的三步劈槍震驚得冷汗直冒。

不止是他們,就連朱瞻壑、朱高燧、朱瞻基、朱祁鉞等人都是如此。

這一日的閱兵,遠比永樂大閱兵的聲勢更為浩大,更為精銳。

在眾人的注目下,最后的火車部隊消失在了閱兵廣場的盡頭……閱兵典禮中的閱兵式宣告結束。

“太強大了……”

足利義嗣滿臉汗水,不知道是因為北京的正午太熱,還是因為被剛才那閱兵儀式所震撼得冒出了冷汗。

他緊了緊自己的拳頭,又想到了國內的關西、關東等勢力,瞬間改變了思路。

“大明越強大,我的地位才會越穩固!”

足利義嗣眼神閃爍,不由得看向了高臺上的朱高煦、朱棣二人。

不止是他,幾乎是所有國家的國主、世子和使臣都起身面向高臺上的這對父子。

他們保持作揖的動作,仰望著那站在所有人頭頂的父子,百感交集。

“這次閱兵辦得好,看來接下來十幾年,這些家伙都能老實老實了。”

朱棣一手放在腰間的玉帶上,一手撫摸自己的大胡子,對此次閱兵十分滿意。

這次的三段劈槍,比永樂年間的三段劈槍更為精彩,帶給人的感覺也更加震撼。

哪怕是他這種南征北戰的人,也忍不住仔細回味起來。

“一場閱兵,能夠震懾一些宵小之徒,保障朝廷利益十幾年不受侵害,這也是值得的。”

站在一旁,向來不支持鋪張浪費搞工程的夏原吉也忍不住作揖贊同,其余郭資、黃福等人也紛紛點頭。

顯然,他們都從諸國使團的表情看到了此次閱兵的圓滿成功,尤其是當火車拉拽士兵與火炮出現的時候,幾乎所有使團都如坐針氈,仿佛那輛火車并非演習,而是真的要前往某處,搗滅他們之中其中一個國家。

“陛下,可以返回華蓋殿舉辦國宴了。”

禮部尚書宋禮站出來作揖稟告,朱高煦頷首,臉上流露幾分驕傲:“走吧!”

他開口后,朱棣也高興的撫須想著高臺下走去。

“跪!”

鴻臚寺卿唱禮,所有使臣連帶文武官員紛紛下跪。

在百姓們的注目下,朱棣與朱高煦下了高臺,并登上了那輛由大象拉拽的大輅。

在他們之后,太子朱瞻壑、太孫朱祁鉞、漢王朱高熾、趙王朱高燧等人紛紛走下高臺,地位分明。

隨著宗室盡數離去,各國使臣才走下高臺,登上了本國使團的馬車。

回到馬車后,這些使團也開始了內部的激烈討論。

其中,又以帖木兒汗國內部討論的較為激烈。

“我們必須要改換方向,不能繼續對察合臺作戰了。”

坐在馬車上,兀魯伯黑著臉說道:“我們和察合臺作戰,一旦戰事偏向我們,歪思那個家伙就會向大明求援,而我們的疆土有海洋也有陸地。”

“一旦明軍向西北深入修建鐵路,那我們日后就得面對兩路夾擊。”

聽聞此話,作為沙哈魯次子的依不喇卻皺眉道:“我們不打,那就是留給大明打。”

“大明得先對付漠北的衛拉特和察哈爾!”兀魯伯黑臉道:

“況且,我不認為我們是大明的對手,我們必須學習大明的文化和知識。”

“你如果這么做,那就是背叛了真主!”依不喇是一個狂熱的宗教繼承人,兀魯伯也是,但兀魯伯很清楚戰場上的事情不是靠喊兩句真主就能解決的。

“只有學習了大明的技術,我們才能把真主的榮光傳播到整個世界,不然等待我們的只有毀滅。”

“我會向父親譴責你!”依不喇冷臉將頭轉過去,兀魯伯也黑著臉掃視了眾人。

面對他的目光,眾人紛紛轉過頭去,顯然他們都不想接受大明的文化傳入,哪怕他們知道唯有學習大明的文化技術才能讓帖木兒國強大。

“一群蠢貨!”

瞧著自己的這群兄弟,兀魯伯在心底暗罵,同時也準備在晚上的宴會好好表演,以此爭取到洪熙皇帝的支持。

懷揣這樣想法的不僅是他,還有察合臺、月既別,沼納樸兒、底里等國。

不過由于宗教問題,他們并不敢過多討論這個話題,只能把問題交給本國的大汗、蘇丹來做決定。

相比較他們,中南半島和東北亞的朝鮮、日本、暹羅、甘孛智等國,乃至南洋同樣信仰宗教的滿剌加等國都已經開始磨拳擦腳,準備在晚上的宴會上向洪熙皇帝表示本國對大明朝的忠誠。

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從大明的指縫里獲得一些資源來發展本國。

不然僅靠他們自己研究,恐怕一輩子都無法從洪熙皇帝治下的大明朝獲得關鍵的技術。

這位洪熙皇帝對大明朝的把控,遠超洪武、永樂這兩位皇帝。

有他在位的大明,無疑是諸國面前無法逾越的大山,除了表現得乖順些外,他們別無其它選擇……

(本章完)


上一章  |  靖難攻略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