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攻略第467章 建元洪熙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靖難攻略 >>靖難攻略最新章節列表 >> 第467章 建元洪熙

第467章 建元洪熙


更新時間:2024年04月30日  作者:北城二千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北城二千 | 靖難攻略 


“永樂十七年十二月庚戌,朕德薄能鮮,歷經艱難,仰賴天地祖宗庇佑,得以繼承大位,如今一十七年,于內宵肝憂勤,于外爬冰臥雪,不敢懈怠。今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東洲西番南島西洋諸夷,海內外……”

“今朕老邁且病,皇太子老成持重,賢圣仁孝,聞于天下,周知世故,久系民心……”

“皇太子可即皇帝位,朕稱太上皇帝,遷大明宮,群臣……”

永樂十七年臘月三十日,隨著朱棣的一份退位詔書被傳出,首先駭然的便是北京數十萬軍民百姓。

任誰也想不到,五十七歲的永樂皇帝會選擇在除夕這一日退位。

與此同時,紫禁城圜丘之內,朱高煦身著冕服一步步走上圜丘,在那里,同樣身穿冕服的朱棣正在靜靜等待他。

盡管這一幕已經在朱高煦腦中設想過無數遍,但當它真正出現的時候,還是令朱高煦久不激動的心情激動了起來。

祭告結束,朱高煦走下圜丘,群臣紛紛跪下作揖:“臣等參見洪熙皇帝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不過你不用太緊張,馬哈木上次被打疼了,加上太平和把禿孛羅不愿意與官軍交手,因此這次出塞,大概率是不會遇到敵人的。”

“這里就是火車站?”

在西南,經過改土歸流的大部分地區,被解放的農奴們則是根據本民族的神明稱呼,將其冠在朱棣、朱高煦身上,認為他們是神明附身。

相比較北方對朱高煦稱呼為汗的做法,西番之地的侯顯在昭告了西番臣民們洪熙皇帝即位后,他們便將朱高煦稱呼為洪熙皇帝兼金剛手菩薩。

走上火車車廂內坐下,不止是沐氏感到驚奇,就連朱瞻壑自己,以及護衛他的三十余名騎兵都感受到了驚奇。

朱瞻壑還在回憶自己的窘迫,站臺上的李失卻走上前作揖,解釋自己來接他的任務。

時間一點點過去,在他迷迷糊糊之間,沐氏突然拉了拉他。

“朕今日即位,對海內外諸國、對臣工、對宗親、對百姓各有政策與態度,今日與你們說清楚,避免日后無人遵守,鬧了笑話。”

“你這廝……”

對于傷殘退伍的將士,朱高煦也提高了撫恤,此外不準備新募軍士,并且將入伍的制度做出了修改。

“你小子吹吧,你還能見到殿下?”

話音落下,朱高煦等著郭琰回答,可郭琰卻笑道:“臣妾并非溺愛孩子之人,殿下盡管安排便是。”

“殿下,我奉陛下旨意前來接您入城。”

“平身吧。”

二人下了步輿,金臺上比起以往多了一張椅子,但它出現的頻率注定不會很高。

倒是在天下都討論洪熙皇帝即位,以及永樂皇帝五十八歲退位這件事情的時候,身為他們的子孫,朱瞻壑則是帶著自己的妻子沐氏往北京趕去。

在朱高煦之前的朱棣,則是被西番百姓稱呼為永樂皇帝兼文殊菩薩。

“唉,也不知道當初為什么不直接即位,如果直接即位的話,我們現在應該日子會過的更好。”

“剛才護衛來說,還有二十里就到北京了。”

“臣等叩謝陛下圣恩!”

對于她們,郭琰根據她們生兒子還是女孩來進行選擇冊封,朱高煦翻閱確認沒問題后便朱筆圈紅。

“我……見不到,但畢竟在一個人不是嘛……”

二人來到后殿將冕服更換為常服,走到門口時,朱棣瞧著步輿也唏噓道:

“我也是……”朱高煦點頭,同時說道:

“這次瞻壑回來,我準備讓他跳一年級,跟著父親去漠北看看。”

“現在的日子還不好啊,老馬你別得寸進尺,沒殿下推廣官學,你現在估計連名字都不會寫。”

在他們的注視下,朱高煦一步步走上圜丘,來到朱棣面前下跪作揖。

站在火車站前,沐氏略微詫異的看著眼前的火車站,同時跟隨朱瞻壑來到了站臺。

“三個多時辰吧,臣妾也不知道。”沐氏交代著朱瞻壑的睡眠時間,朱瞻壑見狀表情古怪。

但即便如此,歸順的兀良哈人依舊認為朱高煦是他們的博格達徹辰汗,寓意神圣且偉大的智慧大汗。

“很累吧?”

在他懷疑的目光中,火車繼續行駛了大概兩刻鐘,隨后緩緩降低了速度。

“登圜丘前,我便讓琰兒安排你的妃嬪們入駐了內廷,宮女太監若是不足,你就讓朝鮮、日本等國為你準備,亦或者從西南戰俘之中挑選,勿要損害普通百姓。”

“唱聲!”

不多時,火車停在了掛著火把的站臺前。

茶樓里,百姓們三五成群的湊在一起,他們穿著棉衣,三五人一起拿著一份報紙閱讀。

“全速吧。”朱瞻壑沒有詢問全速是多少,而這也將是他今日最后悔的事情。

“讓他跟著去,只是讓他看看如何調度大兵團。”

“雖說我不認為他有那份才干,但身為皇帝,不瞎指揮是必須要學的課程。”

聽著自己的稱呼發生變化,朱棣也接受了自己的身份變化,扶著朱高煦起身后,便主動走下了圜丘。

朱高煦根據大明的國情制定了新的軍事制度,盡管這條制度的出現,會讓大約十幾萬沒有指揮才能的兵卒面臨退伍,但他們熬到三十連一個總旗官都做不到,也說明了他們并沒有太強的指揮能力。

不多時,朱高煦低頭開始處理起了奏疏,而永樂皇帝退位與洪熙皇帝即位的事情則是在不斷傳播中。

“臣大明朱氏高煦,承大統永樂皇帝之敕令嗣位,是用以永樂十七年臘月三十日于之北京設壇備儀昭告昊天上帝、皇地祗,大明,夜明,星辰,社稷太歲,岳鎮,海瀆,山川,城隍,建元……”

“哼,那是你們漢人的叫法,在我們這里,殿下一直都是渤海大汗。”

他們繼續留在軍隊也無法得到提升,不如早早退伍進入社會,這樣做對軍隊有好處,對他們也有好處。

得到了朱瞻壑指令的司機當即全速向北京前進,由于拉拽了煤炭和水箱,因此速度最快能保證在每個時辰八十里左右。

“親王、郡王、公主、郡主各賞賜千貫錢,由內帑撥發。”

沐氏瞧著朱瞻壑的模樣,心疼的勸說著,但朱瞻壑吐干凈后稍微舒服了一些,立馬抬手強撐道:“無礙,我不過是午飯吃多罷了,等會就沒事了。”

百感交集的不止有他,還有圜丘之下的朱高熾、朱高燧、朱瞻基幾人。

如此反復折騰,直到他肚子里空空如也,他才稍微消停了下來。

“老實說,我還沒有做好皇后的打算,但沒想到來的這么快。”

此間,不少百姓也略有抱怨,畢竟過往新君繼位,通常都會蠲免些錢糧來表達大度,此次的洪熙皇帝卻沒有,因此民間對他詬病不少。

由于有兵卒護衛,朱瞻壑幾乎沒有人檢查就來到了站臺。

剛剛評價完,朱瞻壑想到了自己剛才在車上狂吐的畫面,不免尷尬:“若是我不會吐就好了。”

不過這次,他的步輿不是再前往乾清宮,而是向宮外走去。

見朱高煦不準備蠲免,許多人紛紛松了一口氣,畢竟府庫之中雖然說還有幾千萬貫,但一下子蠲免一年賦稅,那這些錢肯定不頂什么用的。

這時朱瞻壑他們才發現自己的座位下有木盆,紛紛拉出來,表情痛苦。

一時間,茶樓里的女真人與漢人開始對渤海大汗與洪熙皇帝的稱呼誰更威武來了場辯論。

對此,六軍都督府雖然有些都督不太認可,但畢竟是朱高煦提出的,沒有人敢提出反對。

朱高煦對兀良哈的殺傷最大,如果不是他幾次削弱兀良哈,兀良哈也不會在與朱棣一戰中顯得那么無力。

“這是臣妾整理的妃嬪冊封奏疏,您看看吧。”

在鴻臚寺卿“入班”的唱禮聲中,諸多使臣及武官文臣紛紛入列。

在群臣的唱禮聲中,朱棣與朱高煦起身離開了前殿。

話音還沒落下,朱瞻壑又抱盆猛吐起來。

交代一番,朱棣便坐上步輿離開了奉天殿。

同樣的辯論不僅僅在渤海,就連大寧都有爭辯,不過在大寧都司中,當年那群被招撫的兀良哈蒙古人則是認為朱高煦是博格達徹辰汗。

“這火車,果然是個好東西……”

“朕年號洪熙,便是寓意新朝浩瀚博大,天下興旺和睦、百姓樂觀開明之意。”

吉林城內,當《渤海日報》刊發,拿到報紙的百姓們立馬露出了笑臉。

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而且這樣的事態還在發酵。

可是相較于朱棣,朱高煦的子嗣便有不少是其他妃嬪所生,例如朱瞻圻的母親張奉儀便是其中一位。

除了北方鬧事的瓦剌和南邊云南的土司還需要收拾外,朝廷在短時間內是不會組織什么大的戰事了。

“怎么了?”

簡單來說,該打的仗已經在永樂朝打完了,新朝不是沒有仗要打,而是接下來的日子里,主要還是以治內為主。

父子二人走到了金臺后的屏風里休息,不多時錦衣衛的凈鞭聲響起,緊趕慢趕的群臣和諸國使臣紛紛走入奉天殿內。

瞧著隊伍漸漸離去,朱高煦也乘坐步輿前往乾清宮。

一些反應過來的衙門和百姓紛紛將家中永樂十八年的字樣抹除,換上了洪熙元年的字樣。

“松原離我們這不近啊……”

“看看、看看,殿下即位了,現在是洪熙皇帝了。”

文武官員紛紛作揖拜禮,朱高煦見狀頷首,示意平身后,又將目光投到了朱高熾等人身上。

朱棣低頭看著這個將自己扶上皇位的二兒子,心中百感交集。

那速度,幾乎與八百里加急差不多,因此剛剛火車出發沒多久,車上便有人開始嘔吐了起來。

沐氏的話讓朱瞻壑咋舌:“我睡了多久?”

朱高煦先說了藩屬國的問題,聞言的朝鮮、日本等國使臣紛紛跪下作揖:“臣等,謹遵陛下旨意。”

“稍許你詔書宣讀完,我便前往大明宮居住了,若有什么事情,我會召見你。”

步輿并排間,朱棣對朱高煦開口道:

“臣叩謝圣恩!”朱高熾等人跪下作揖行禮,朱高煦繼續示意平身。

圜丘之下,在京兩千余名官員,以及日本、朝鮮、暹羅、占城、甘孛智、滿剌加等大大小小數十個國家使臣見證著這一幕。

“殿下您也是第一次坐嗎?”

消息從北京向四方擴散,同時《大明報》、《直隸報》、《江西報》等兩京和地方類報紙紛紛報道。

募兵入伍的條件依舊,小旗官及普通軍士年滿三十者即退伍,若不想退伍,則是可以在軍中自學并參加考試,或者戰場立功來提升官職。

只是朱高煦自揭過錯,這讓群臣紛紛跪下表示慚愧。

朱高煦與朱棣不同,朱棣的子嗣基本都是徐皇后所生的,因此朱棣在徐皇后生前不立妃嬪也沒人會說什么。

伸出手拍了拍郭琰的手,郭琰也當即松手對朱高煦行禮,隨后離開了他理政的偏殿。

“伱還有政務要忙,我便不讓你去大明宮吃飯了。”

“哈哈哈哈……”

護衛他的百戶官與火車站的站長經過交流,站長立馬調配了一輛火車給朱瞻壑他們。

“今傳大位置予汝,汝當勉勵,勤政愛民。”

朱瞻壑剛剛說完,操作火車的司機便下車來到車廂,半跪在地上小聲詢問:“殿下,要全速前往北京,還是慢一些?”

朱高煦頓了頓,瞥了一眼在圜丘之下的朱高熾等人,定了定心神:“建元洪熙!”

“我也不敢相信我成了皇后。”郭琰輕笑著,同時看了看四周:

“快點不好嗎?”沐氏前一秒還在詫異,后一秒便感受到了一種推背感。

瞧著窗外的漆黑,朱瞻壑恍若隔世的詢問著沐氏。

見無人反對,朱高煦也簡單又說了幾句,例如冊封郭琰為皇后,冊封朱瞻壑為皇太子,冊封沐氏為太子妃之類的事情后便宣布了退朝。

畢竟現在的大明是軍隊輪換戍邊制度,內地各都司的軍隊基本都有最少兩輪的戍邊時間。

沐氏系好安全帶后詢問朱瞻壑,朱瞻壑搖搖頭:“不是第一次,但之前坐的時候沒有這么精美的車廂。”

六年戍邊時間里沒有立下一場戰功,這對于當下的情況來說也是比較稀罕的情況。

在唱聲中,朱高煦與朱棣起身走上金臺,幾乎同時入座。

朱高煦目光看著跪在地上的朱高熾與朱瞻基、朱高燧等人,最后將目光放到了站在原地的朱棣,開口平身后,便按照鴻臚寺卿和禮部的安排,前往奉天殿將即位詔書大致內容宣告群臣。

朱高煦示意他們起身,而后又交代了一些新朝大致的方向。

“笨蛋,可以坐船去松原然后坐火車去北京看殿下啊!”

“祭天吧……”

萬一熬到四十多歲還要上戰場沖鋒,那也說明明軍后繼無人了。

當然,這樣的思想也是分地方的,例如幫助朱高煦南下的從龍之地……渤海、遼東、大寧等地在得到消息后,百姓無一不是歡呼雀躍。

“陛下萬歲萬歲萬歲歲……”

隨著朱高煦開口,大明的新年號被制定下來,而他準備的即位詔書也將在明日張榜發布。

在他們起身后,朱高煦繼續道:“今府庫雖充盈,然外有北虜寇邊,內有水利、道路、鐵路修建,著實不可蠲免,此乃朕之過也。”

沐氏沒有什么暈車的感覺,反倒是朱瞻壑吐得不成樣子。

朱棣將手中大圭遞出,朱高煦雙手接過:“臣謹遵太上皇帝敕令。”

“內廷的妃嬪、宮女及太監已經都前往大明宮去了。”

沐氏還想說什么,卻見朱瞻壑一開口便朝著木盆吐了一堆。

“雖是新君即位,但也不用大費周章,各地臣工一如既往,無須上賀表奏疏,只需處理自己的分內事即可。”

“嘔!”

“殿下,這……”

上火車前,由于報紙上的時速寫著每個時辰三十里,他誤以為這是乘車時速,因此他故意吃了許多東西,擔心要到明早才能抵達北京。

“終于即位了,這一年我等了二十年啊!”

郭琰詢問他,朱高煦頷首:“真不敢相信,我居然是皇帝了。”

來到殿內,他便見到等候許久的郭琰。

除朱棣與朱高煦可以乘坐步輿外,其余人紛紛需要步行前往,因此這給了父子間不少談話的時間。

僅僅用了半個多月的時間,消息就已經傳遍了整個大明朝。

“海內外諸國,若有紛爭,可憑天朝駐該國屬國館向天朝稟告,由天朝調解,不得私下刀兵相見。”

“平身”朱高煦抬了抬手,又繼續道:

“自永樂元年至如今已有十七年,明日便十八年,天下物價增長不少,故此正九品以上大臣俸祿增加一成。”

“古往今來,皇帝即位皆大赦天下,然而新朝不必如此。”

圜丘上,朱高煦持著大圭,面對天穹作揖唱聲。

只是一開始,朱瞻壑就感覺到了不對勁:“這車……似乎起步的有些快。”

小旗官及普通軍士三十退伍,總旗官三十五退伍,百戶官四十歲退伍,千戶官四十五歲,衛指揮使五十歲,衛指揮使以上則以六軍都督府及本人意見為主來擇定退伍時間。

故此當眩暈感傳來,朱瞻壑立馬顧不得形象的抱著木盆猛吐起來。

哪怕是目不識丁的百姓,也在人們口口相傳中知道了永樂皇帝退位居住大明宮,新君洪熙皇帝即位入主乾清宮的消息。

“你現在是皇帝了,這洪熙雖然不如我的永樂來的威武,但卻也適合你。”

“我爹還真是神通廣大,我什么時候到他都能知道。”

走出車廂,朱瞻壑看著站臺上懸掛的“北京東站”三個字,表情比坐了過山車還豐富。

“古往今來,天下臣工皆需避諱,新朝也不必如此。”

“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他們互相對視一眼,隨后朱高煦才將精神放到了自己的即位詔書上。

“你們看,上面說通往松原的鐵路已經抵達永平,預計洪熙七年修抵松原。”

“去去去,老子也是讀過私塾的!”

“對了,現在要稱呼陛下了。”

“讓他跟著父親去,總能學到不少東西,這對他日后有幫助。”

“騎馬去北京最少要五天,乘車最多明早就能到,放心,我沒事的……嘔!”

“渤海大汗哪有洪熙皇帝陛下來的威武。”

不多時,刺耳的汽笛聲響起,拉拽著車廂的火車開始向著北方進發。

做完這一切,他來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坐下,郭琰也跟著過來為他揉捏了酸痛僵硬的兩肩。

“殿下,要不我們下車騎馬去吧?”

“草民領命。”聞言的司機作揖,隨后起身返回了駕駛室。

他們不會理解朱高煦要做的事情對于他們來說會產生多大的改變,他們只知道這次更換皇帝,他們沒享受到一點好處。

“二十里?”

從正月初一出發,他們乘船直到正月十八才抵達德州。

郭琰拿來了一份奏疏,不過這份奏疏是內廷的奏疏。

朱高熾和朱高燧頂多是唏噓,但朱瞻基卻有些不知道為什么的失落。

“嗯……”

“我帶老大和老三、瞻基他們去,你記得讓瞻壑到了京城后去大明宮看看。”

“嗯……”朱棣應了一聲,父子二人也在此刻來到了奉天殿門前。

“這東西速度有報紙上說的那么快嗎?”沐氏就好像一個好奇寶寶,但朱瞻壑很有耐心的解釋:“應該是。”

這是他第一次以宮殿主人的身份來這里,而這里的一切已經被布置的和春和殿一樣,除了宮殿大小有區別,其它便沒了區別。

朱棣說完了自己想說的,朱高煦聞言點頭:“父親放心,兒臣不管如何,依舊是您的兒子。”

好消息是,北方的鐵路已經鋪設到了獻縣,因此他們花費一日騎馬北上后,便來到了獻縣的火車站。

“陛下,臣等慚愧……”

朱瞻壑嘖嘖幾聲,隨后想到了自家退位的爺爺,以及自己即將隨爺爺北征的事情,瞬間干勁滿滿。

“爹,您瞧著吧,兒臣這次北上讓您好好瞧瞧兒臣的本事!”

(本章完)


上一章  |  靖難攻略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