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攻略第461章 永樂十七年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靖難攻略 >>靖難攻略最新章節列表 >> 第461章 永樂十七年

第461章 永樂十七年


更新時間:2024年04月18日  作者:北城二千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北城二千 | 靖難攻略 


作者:北城二千

“噼里啪啦——”

鞭炮作響,硝煙繚繞,隨著鞭炮與硝煙出現,大明朝的百姓也跨入了永樂十七年。

在這樣的日子里,百姓們自然要吃上一頓好的,以此來慶祝新年,懷安縣的百姓也不例外。

自天下屯衛裁撤合并為縣鎮,大明的縣城便多了近二百余個。

懷安縣曾經只是山西北部邊塞的一個衛所,如今與四方的衛所合并后,卻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縣城。

由于有燕然都司和開平衛庇護,曾經邊塞的此地,如今卻搖身一變成為了內地。

一個安穩的環境,讓當地改為民戶的軍戶們能安安心心繁衍,但繁衍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環境上的問題。

被群山環繞的懷安縣,曾經還可以偶爾看到山上那稀少的樹木,然而隨著當地人口不斷增加,柴火需求不斷增加,成材的樹木仿佛成為了這片土地上的稀有物種,難以尋覓。

距離懷安縣最近的樹林在南邊四十余里外,而這樣的距離,足夠樵夫來往三日。

正因如此,一擔百斤柴火在懷安縣,完全可以賣到每擔六十文的高價。

許多百姓無奈,只能冷水將米泡發來吃,亦或者煮一頓米飯,分好幾日來吃。

若是米飯放久生硬了,那也沒有辦法,平日里只能忍忍。

在新年正旦的日子里,即便是最為貧苦的百姓,也需要吃一頓熱飯,因此爭搶柴火就成為了一份引人注目的戲碼。

一些樵夫租借了馬車,帶著數百斤柴火出現,瞬間便被搶購一空。

搶不到木柴的百姓,只能硬著頭皮進城購買高價煤炭。

不過讓人驚訝的是,以往七十文每擔的煤炭,如今居然降價了。

“掌事,你這牌子是不是寫錯了,煤炭怎么可能每擔六十文?”

“對啊,莫不是想等成交時坑害我等!”

“一定是,煤炭怎么可能比木柴還便宜?”

“對啊對啊……”

懷安縣內的主干道上,數十名百姓的討論聲吸引了四周行人的注意力,眾人紛紛將目光投向官營百貨的店鋪上。

站在那店鋪臺階上,一名四旬掌事對四周人作揖道:

“官營的煤價,不存在糊弄百姓這一說。”

“這煤價之所以降,據聞是南邊開采的煤礦便宜了,加上朝廷有政策便宜賣煤來禁止百姓砍伐樹木,因此才會有這每擔六十文的煤炭。”

“真的?!”聽到掌事的話,原本還持有懷疑態度的百姓立馬一改態度,紛紛掏出錢來購買煤炭。

由于擔心煤炭過后就會漲價,因此他們能買多少便買多少。

一時間,官營百貨店鋪前人頭攢動,只是半個時辰不到,便將今日運抵的二百擔煤炭賣的一干二凈。

沒買到煤炭的百姓,紛紛詢問明日煤炭什么時候運抵,價錢是否還是每擔六十文。

掌事聞言,連忙說自己也不清楚,以此讓許多百姓敗興離去。

至于那些搶到煤炭的百姓,他們則是高高興興的背著煤炭回家。

一擔煤炭,足夠他們燒兩個月的飯菜了。

兩個月不用吃冷飯,這樣的事情,想想都令人忍不住發出傻笑。

類似這樣的場景,普遍出現在了山西及北直隸地區,而這一切則是因為生產力的提高。

在百姓們高高興興過新年的時候,就連作為工業基地的房山工業城區也難得放了半個月假期。

大朝會剛剛結束,朱高煦便騎馬與朱棣來到了這處大明未來的工業城區。

周長十二里的丈許矮墻將整個工業區包圍起來,由于休假,因此城區內并沒有什么機器的嘈雜聲。

走入城區之中,占地五千畝的工業區內,大部分土地都裸露在地表,十分難看。

城區之中,為數不多的建筑是兵營和工人宿舍,以及成片的工廠。

“房山工業區目前有三座工廠,最大的工廠是制作機器零件和組裝,另外兩座就是抽水機和蒸汽機船兩個工廠,全年能產出二十輛蒸汽機車,以及五百三十臺抽水機。”

比較去年的年產五百臺,工業區實際運行后,產量比起預估的要高出不少。

朱高煦帶著朱棣走入工廠參觀,而朱棣也著實想不到,這些鋼鐵巨獸在人操作下運轉起來的模樣。

工廠的主事和掌事們親自動手,為朱棣與朱高煦展示了如何制作一根螺母。

在他們的操作下,全金屬制造的精密螺絲車床,在蒸汽機的工作下開始運轉,配合車床,工業所需要的螺帽和螺栓在緩慢生產,速度很慢,但已經可以保證標準化生產。

“這些東西能自己動,全靠水和煤炭,那你這個工廠每年需要消耗多少煤炭和水?”

朱棣拿著車床制作出來的螺絲仔細打量,口中也提出了疑問。

“每天消耗四十噸煤炭,正因如此才會把工業區放在房山。”

“至于水,北直隸的水資源十分豐富,不用擔心。”

朱高煦解釋了一番,而朱棣也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

這個時代的河北雖然因為氣候環境,降雨量不如后世的河北那么大,但問題在于這個時代的河北人口也不如后世那么多。

后世河北大地人口接近一億一千萬,而當下的河北僅有不足四百萬。

單單說人均水資源這塊,這個時代的北直隸是后世河北的近三十倍。

至于所謂的溫室效應,朱高煦恨不得多來點溫室效應。

如果可以,他甚至希望全球上升兩度,這樣他就不用擔心小冰期了。

只可惜,相比較自然,人的力量著實太小了,這種事情根本無法實現。

“這東西如果拿去制作兵器,恐怕生產速度也不會慢吧?”

朱棣看到這些機器制作螺絲的場景后,第一反應就是將其用作軍工。

對此,朱高煦也點頭道:“軍械局里面已經開始設計適合的車床,等火炮可以批量生產的時候,軍校之中的彈道學也就可以派上用場了。”

朱高煦雖然這么說,但他并不認為軍械局可以很快用上軍工車床。

他們是直接弄出來了蒸汽機,可與蒸汽機相關的許多行業發明他們卻沒有發明出來,只能不斷摸索。

另外,大明現在需要的不是讓蒸汽機進入各行各業,而是要解決人口貧困問題。

西北由于降水線向東南推移,曾經漢唐時期水草豐茂的關中、河套、河西等地都變得貧瘠起來。

這些地方可以發展工業,但它們生產的商品必須要有渠道賣出去,而這條渠道就是西北鐵路。

修建一條西北鐵路,朱高煦仔細觀察過,起碼能解決沿邊兩百多萬人的務工問題。

通過大基建來將海外金銀鑄造為貨幣發放給百姓,這是最不可能引起通貨膨脹,還能讓西北百姓富裕的手段。

想到這里,朱高煦對身旁的主事詢問道:“每年能增加多少產量?”

“大約四成”主事不假思索的回答,這讓朱高煦頷首道:

“倒也不錯,按照這么算,等兩京鐵路通車的時候,差不多能有近二百輛蒸汽機車可以通行。”

“按照當下的運力,二百輛車差不多能運兩萬四千噸貨物,如果是糧食,大概就是十五六萬石。”

“從南京到北京,只需要跑兩個月,這二百輛車就能運回三百多萬石糧食,同時南下時也能將兩萬四千噸煤炭運往南方。”

“運抵之后,除去消耗,即便每百斤煤價四十文,一趟也能為朝廷賺七八千貫,一年下來就是八十多萬貫。”

朱高煦說著兩京鐵路通車的好處,而煤炭只是貨物之中利潤最便宜的貨物,如果將其它利潤高的貨物運往南方,那價格將會更高。

按照這樣的盈利速度,刨除維護成本,大概十五年左右就能回本。

“賺錢這方面我是信你的,不過兩京鐵路還有四年多才能通車,朝廷的錢可不一定夠花四年。”

朱棣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朱高煦詢問頷首:

“這點父親可以放心,只要今年銀行不出問題,那錢糧的事情就好解決多了。”

“不僅如此,銀行如果可以搞好,日后朝廷賑災也會方便許多。”

說到這里,朱高煦想到了報紙:“現在《大明報》每個季度都能售出二百余萬份,可見百姓對于朝廷的政策還是十分關心的。”

“除了《大明報》,其它報紙的銷售也十分不錯,各類報紙全年銷售累計二千四百余萬份,算上廣告費,東宮這邊去年光報刊的收入就凈賺十九萬貫。”

“報紙的輿論力量,想必您也看到了,至于十九萬貫的利潤,兒臣屆時讓人送往內帑,伱好好花費便是。”

朱高煦提起報紙的盈利,朱棣聞言臉上浮出笑容:

“嗯,這錢不算多,但你既然給了,那我不花倒也不是了。”

“反正等我死了,這大明宮估計也是你在住,就當你自己提前出錢修建大明宮了。”

朱棣捋捋大胡子,朱高煦汗顏:“您如日中天,還是少說這種不吉利的話。”

“人終歸要死,你爺爺那么厲害,不還是死了。”

朱棣沒那么多忌諱,交代幾句后,便詢問說道:

“這五百多臺機器如果都投入礦區,煤價的波動會不會比現在更大?”

“會越來越低。”朱高煦點點頭,同時說道:

“不過和夏原吉說的一樣,即便再低,可百姓手里沒錢,他們依舊買不起。”

“山西與西北的錢荒您應該了解,因此修建西北鐵路勢在必行。”

“修建鐵路可以發給百姓上千萬貫,而鐵路修通后,百姓販賣糧食、蔬菜也會方便許多,商人收購糧食蔬菜同理。”

“交通一旦便利,百姓想貧窮都很困難。”

朱高煦還在討論西北鐵路的事情,朱棣聞言點頭:

“這事情你決定就做,不過還是得率先保障兩京鐵路。”

遷都這么久,朱棣也看出了北京的一些問題。

首先就是糧食問題,其次則是交通和政治問題。

遷都北京后,的確利于朝廷控制漠南和東北了,更使得北方終于有了一座人口大都市。

但遷都之后,北京的糧價肉眼可見的增長,遷都前北京糧價約每石四百文,如今卻已經漲到四百五十文了。

不僅是北京,就連整個北直隸的糧價都增長了許多,而且北京也與邊軍爭搶起了南糧北運的漕糧。

其次,北京的交通雖然可以,但通往西南的距離太過遙遠,控制西南很不方便。

政治上,就連新政派都在遷都之后產生出了南遷的聲音,可見對于遷都北京,許多官員依舊不看好。

除去這些問題,從經濟和軍事來看,遷都北京確實有利于朝廷控制北方,并且對于控制海洋也沒有太大的阻礙。

一旦兩京鐵路通車,糧食和交通問題也會得到解決,所以對于兩京鐵路,朱棣甚至比朱高煦還要上心。

“父親放心,我會準備好的。”

朱高煦作揖應下,朱棣瞧著他作揖,心里也有些說不清的滋味。

接下來的時間,他與朱高煦走遍了整個工業區,聽他闡述未來工業區的工廠,以及這些工廠的工業產量。

直到午后,他們才翻身上馬,向著宮城踏上歸途。

路上,他們能看到成片的耕地,由于正值正旦,這里倒也看不到什么百姓。

不過就耕地來說,耕地間的混凝土水渠,無疑是彰顯朝廷對農民的幫扶。

“這天下的人口和耕地都在你我父子手中得到提升,今年過后你好好干,以后我下去了,你爺爺問我事情,我也能挺著腰桿回答。”

朱棣捋了捋大胡子,顯然又是一次對朱高煦的試探。

不過這次朱高煦沒有回避,而是點了點頭。

見他這模樣,朱棣愣了愣,但很快反應過來,用欣慰的眼神看著他。

“稍許回宮,你讓禮部詔令海內外諸藩入京朝貢,屆時剛剛舉行你的即位大典。”

朱棣看出了朱高煦的意思,如釋重負的與他交代了起來。

朱高煦聞言點頭:“兒臣知道怎么做,請父親放心。”

“你知道怎么做就行,大明宮那邊我和老大去看過了,到今年年末,基本就能完工三分之二。”

“屆時我入住其中,有什么時候我就不進皇宮了,召你過去敘敘舊。”

朱棣談論著他退位以后的事情,朱高煦認真聽著,似乎要將所有話都記下。

父子二人騎馬緩緩抵達京城西直門,換乘馬車前往了武英殿。

路上,朱高煦想到了南京的姚廣孝,不由詢問道:“父親不召少師來北京嗎?”

“已經召了,大明宮里面,我為這老和尚修了一座寺廟,等他來北京,就讓他住那寺廟里。”

朱棣捋捋胡子,腦中想到了姚廣孝的面孔,不由露出笑容。

父子對視一眼,盡在不言中。

不多時,他們返回了武英殿。

隨著他們的理政,大明朝也在一點點的發生著變化。

進入永樂十七年,各縣知縣紛紛得到了戶部下發的圖紙,并選擇臨近縣兵馬司衙門的地方開始按照圖紙修建。

時間一點點過去,伴隨著時間進入二月,朱棣以洪武年間天下寺院皆已歸并,近來卻有不務祖風的人,仍于偏僻之處私建庵觀,僧尼混處,屢犯憲章,于是命禮部榜示天下,使之恪守清規,違者必誅。

同時,禮部也派遣快馬傳信,分別從大古剌、東海府、哈密府等地派出使臣兵馬,前往海外宣告諸國入京朝貢。

這其中,反應最快的無疑是近在咫尺的朝鮮。

從去年開始,朝鮮就加大了對昆侖洲的開發,并將昆侖洲視為練兵的最佳之地。

朝鮮的兩班為了昆侖洲的軍功和金礦,居然難得放下了黨爭。

作為國王的李芳遠見狀,也趁機提出了廢除世子李褆,改立忠寧大君李陶為世子。

雖然改立了世子,但世子依然需要大明朝的認可,所以李芳遠派遣李陶率領文武官員二十余人,攜帶二百秀女和三百太監前往大明朝貢。

與此同時,日本、暹羅、占城等國也先后得到消息,先后派出朝貢使團。

除了海外諸國的熱鬧,二月份最值得慶祝的一件事,無疑就是丁酉科舉的會試舉行了。

入選的貢生們經過等待,隨后在三月初一參加了殿試。

朱棣對這種監考的事情不在意,因此將殿試交給了朱高煦。

面對數百名考生,站在金臺上的朱高煦目光掃視一圈。

“啪!”

伴隨著錦衣衛的鳴鞭聲,數百百官及考生紛紛朝著金臺上的朱高煦跪下叩首。

在殿試開始之前,朱高煦將先對學子們進行“策試”。

策試的目的是測試考生的智力、問答題和口才,以確定他們是否有資格進入下一輪的考試。

通過策試的考生將進入下一輪,而其他考生則被淘汰。

掃視了群臣考生后,朱高煦入座,隨即開口道:“帝王治天下太平必要良臣輔弼,百姓富足亦需良臣治理,而見……”

朱高煦提出問題,那就是皇帝治理天下太平需要良臣輔弼,百姓富足也需要良臣治理,那么面對如今的局面,良臣到底應該怎么幫助皇帝治理天下才能太平,又怎么做才能讓百姓富足安康。

面對這個題目,入座的考生們思緒過后,最終提筆開始答題。

這一時間過得很慢,但所有人都在安靜等待。

期間朱高煦還讓亦失哈準備了午膳,其內容是每桌茶食五楪,果子五楪,按酒五般,點心一楪,湯二品,飯一分,菜四色,酒五鐘。

這樣的待遇,讓許多考生感受到了朝廷對自己的重視,紛紛小心翼翼的繼續回答題目。

兩個時辰緩緩過去,放下筆的考生也越來越多。

隨著三個時辰的時間結束,所有考生都放下了手中的毛筆。

見狀,亦失哈也帶著數十名太監開始收取各考生面前的卷子。

期間,亦失哈親自下場收卷,在路過一名學子身旁的時候,他還特意瞥了一眼。

被瞥了一眼,坐在位置上的江淮不免感受到了幾分壓力。

任誰也想不到,一個農奴之子也能通過鄉試、殿試,來到了這大明朝權力中心的地方參與殿試。

除了他,殿內還有一個比他更為傳奇的人,那就是呂宋府的陸愈。

“散朝……”

隨著鴻臚寺卿唱禮,群臣與考生們也紛紛作揖退出奉天殿。

一些考生如釋重負的離開了宮城,還有的考生則是戀戀不舍。

能走到殿試這一步,他們之中大部分人已經沒有了遺憾。

接下來他們要做的,就是等待殿試出成績即可。

與此同時,此次殿試的受卷官夏原吉、黃福二人匯總了所有試卷,經過整理后送至彌封官郭資處進行彌封。

與鄉試、會試不同,殿試的試卷無需謄錄,由掌卷官直接轉送至東閣讀卷官處閱卷。

讀卷官根據規定將試卷分為一、二、三等,優秀試卷供皇帝鑒定,確定排名。

正因不用謄錄,所以考生們的書面會毫無保留的被官員及皇帝看到,不過能走到這一步的考生,雖說算不得當代書法大家,卻也略有小成,不用為書面煩惱。

接下來的三天時間里,學子們十分忐忑,而朱高煦則是成為了一個毫無感情的閱卷機器。

三百多名考生中,除了少部分就讀了中學,其它大部分都只是讀了小學。

因此,他們對治理民生的辦法,還是比較偏向于經史典籍之中的那些辦法。

雖說天下沒有新鮮事,歷史一直在不斷重演,但對于朱高煦來說,他需要新的思想和辦法,而不是墨守成規。

正因如此,在三百余份試卷中,朱高煦經過翻閱,最終確定了他們的排名……

《明太宗實錄》:“十七年正旦,上召太子往房山去,敕禮部召海內諸藩入京朝貢,與六部議退位。”

《渤海紀事本末》:“十七年正旦,帝與上蒞房山,巡工業區而歸,路途中,帝曰:“朕不豫且老,大位當汝,若拒則逆父言。”,上聞,遂只能受。”

《祝氏野記》:“永樂間,聞帝與太子不和,太子效唐宗使帝退居大明宮,遂繼位。”

《永樂遺事》:“太子性狡黠,帝常不喜,然太子擁兵重,帝不得已使帝位予太子。”

(本章完)


上一章  |  靖難攻略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