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攻略第449章 繁花似錦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靖難攻略 >>靖難攻略最新章節列表 >> 第449章 繁花似錦

第449章 繁花似錦


更新時間:2024年04月14日  作者:北城二千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北城二千 | 靖難攻略 


作者:北城二千

“放!”

“轟轟轟——”

江東門碼頭上,隨著禮炮作響,數十艘馬船與寶船緩緩駛入港口之中。

三年的時間一晃而過,轉眼間,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已經是三年前的事情了,而如今卻已經來到了永樂十四年的臘月。

趕在新春前,鄭和他們回來了,并且帶來了對天下來說,足夠份量的禮物。

“臣下西洋正使鄭和,率海軍凱旋而歸,請殿下檢閱兵馬,閱覽文冊!”

鄭和不卑不亢的聲音在碼頭上響起,在他身后則是一箱箱被搬運的貨物。

這其中,有一些裝在人頭大小箱子里的東西,看上去十分沉重,居然需要兩個人才能搬運。

這樣份量的東西,不用多說也能知道是什么。

站在華蓋傘下,朱高煦接過禮單,迫不及待的將其打開。

每每鄭和返航,最激動人心的往往都是這個時刻。

當禮單打開,其中內容立馬讓朱高煦倒吸了一口涼氣。

金七十六萬四千五百二十七兩四分,銀一千二百七十六萬五千四百二十七兩,銅錠六萬斤,金銀器件一萬四千六百七十二件,金雞納樹皮二百七……

價值遠超兩千萬貫的金銀銅錠讓朱高煦攥緊了文冊,目光忍不住看向了鄭和的身后。

不同于南洋的香料,這些東西可是實打實的真金白銀。

“你這些金銀器件,與南國有什么關系?”

朱高煦壓下激動詢問鄭和,鄭和聞言不假思索道:“原本是要貿易交換,可南國國主襲擊我師,奴婢無奈,只能反擊自衛,這些金銀大多都是繳獲,價值應該在三千萬貫以上。”

群臣看不到文冊內容,因此只是清楚鄭和帶回金銀,卻從沒想到鄭和居然一口氣帶回價值三千萬貫的金銀。

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大明境內大部分金銀礦場已經被朝廷收回國營,但即便如此,每年產出黃金也不過十幾萬兩,白銀最多不過二百萬兩,折色起來最多三百余萬貫。

鄭和這一次性帶回的金銀,便是大明全國十年的金銀開采量,同時也是南國積攢二百多年的所有金銀。

知道了這批金銀的來源,朱高煦反而鎮定了許多,甚至在他看來,印加帝國的人完全浪費了當地的礦產資源。

上千萬人的印加帝國,兩百多年的積攢居然只有三千萬貫。

要知道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開采金銀礦后的一百年里,幾乎每年運回歐洲的金銀礦價值都能折色為八百萬貫永樂通寶。

在三百年時間里,歐洲各國前后從美洲掠奪三十五億兩白銀,六千多萬兩黃金,這還沒算上走私的數據。

可以說,印加帝國積攢了二百年的財富,不如十六世紀初期歐洲殖民者三年的開采量。

如果是大明前往美洲開采金銀礦,朱高煦都不敢想象大明每年可以從美洲得到多少金銀礦。

“走,金輅上說!”

想到美洲的礦山,朱高煦抓住鄭和手腕,眼神示意他和楊展跟上,十分著急。

鄭和與楊展見狀連忙跟上他的腳步,好在北京遷都,留在南京的官員已經不足三年前的一半,因此沒有浪費多少時間幾人便走到了金輅上。

屁股剛剛坐下,朱高煦就詢問起了鄭和在東洲和北洲的安排,同時詢問起了他最關心的金銀礦。

這些貴金屬即便放到后世都依然值錢,哪怕人類邁入太空都不會被淘汰,可以說是永久的硬通貨。

這些東西,原本會成為歐洲的原始積累,但現在將會成為大明的原始積累。

想到這里,朱高煦不免想起了后世的那個梗,即慈禧賠的錢給后世十四億人能分到多少……

如果朱高煦沒有記錯,慈禧賠的錢似乎是十二三億兩白銀,而現在擺在朱高煦面前的,是三十多億兩白銀和六千多萬兩黃金!

英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花費了三百多年才開采了這么多,而比較他們,大明有一個它們無法比擬的優勢,那就是龐大的人口市場。

盡管戶部的《黃冊》還沒有交上來,但根據江西和廣西的情況來看,大明今年起碼有七千七八百萬人。

與之相比,現在的歐洲正處于中世紀晚期,饑荒,瘟疫和戰爭無處不在,歐洲人口被顯著地削弱,在大明人口用不了幾年就突破八千萬的時期,他們的人口卻在七千萬的標準線岌岌可危。

大明朝的人口數量,是當下西班牙等四個國家四到五倍,生產力就更不用多說。

從紡織到鋼鐵,大明朝都全方位的碾壓整個歐洲,這樣的“工業”實力是他們難以比擬的。

美洲的金銀礦,朱高煦不管用什么辦法都要弄到手上,哪怕攢在國庫里不花都行。

“東洲宣慰司和北洲宣慰司的設立和制度都很不錯,北洲宣慰司就派張純去吧,我相信他能行。”

朱高煦定下了北洲宣慰使的人選,同時對于東洲宣慰使三年后的人選也有了想法。

“殿下,需要出使西洲(歐洲)嗎?”

鄭和突然開口詢問,朱高煦聽后本想答應,可想了想卻還是搖頭道:

“不必,現在的他們沒有什么值得朝廷需要的東西。”

朱高煦這話倒不假,且不提前往歐洲一路上需要鋪設補給站耗費時間,單說現在歐洲的物產,朱高煦還真的想不到有什么需要的。

或許夏爾馬、約克夏豬不錯,但這些物種完全不需要派遣艦隊前往,只需要花幾千上萬貫,就可以雇傭阿拉伯的商人購買帶回。

當下由大明所掌握的世界里,印度是人口市場,美洲是資源及人口市場,中東和東南亞同樣是人口市場。

與歐洲相比,這些市場更近,更容易開發。

倒不如讓歐洲各國在歐洲自娛自樂幾十年,等他們打完才會發現,外面的世界已經變天了。

“浙江那邊,我稍許回去問問,現在新政推行,很容易就能遷徙幾千上萬人前往北洲和東洲。”

“不過這些過去的人,你們要注意一些,別讓他們攜帶疾病,尤其是天花過去。”

“東洲和北洲的那些人沒經歷過這些疾病,很容易就會被感染致死,這也是我之前再三提醒你們的原因。”

當下朱高煦還準備扶持東洲三國來幫自己挖礦,可不準備把他們解決,到時候又得從昆侖洲抓人。

維持東洲的局面,獲取足夠的利益來開發中南半島、東北和西北、南洋才是朱高煦想要的。

美洲很好,但畢竟太遠,而且在沒有進入工業化前,北平大平原的颶風就是農業殺手,只有西海岸的中央谷地適合農業開墾和生存。

對于這片大陸,朱高煦可以慢慢來,但對于三宣十慰和南洋、乃至南洲(澳洲)等地他就得加快動手。

整理了心情,朱高煦帶著鄭和他們前往長安門舉行了又一場的國宴,隨后令楊展將出海艦隊分別交給各地船廠維護。

雖然下西洋不一定繼續了,但這些艦隊朱高煦依舊需要,畢竟南洋和小西洋、大明洋的航道還需要它們。

酒過三巡,朱高煦醉醺醺的回到了乾清宮躺下,同時也見到了許久未見的郭琰。

郭琰服侍他更衣洗漱并躺下,用腿給他枕著,梳理那剛剛洗好擦干的頭發。

“浙江的新政快結束了,這次你的動作小了很多……”

郭琰談論著浙江的事情,朱高煦閉著眼睛應了一聲:“留著它們,有用。”

他話不多,但卻在回答。

“還有三個地方需要推行新政,等它們推行好,你就要做皇帝了?”

郭琰詢問這個外人不敢詢問的事情,朱高煦抓住了郭琰的手:“說實話,我還沒好好想過,如何做好一個皇帝。”

“雖然在外人看來,我現在與皇帝無二異,但我清楚,我如果是皇帝,那必然是個不合格的皇帝。”

他此言不假,他的許多政策,都是在推翻皇帝天人感應的那套規則,這從長遠來看,對天家弊大于利。

“我這些年清明都會回濠州,路上見到了許多新鮮的事物,也聽到了許多新鮮的事情。”

郭琰答非所問,朱高煦卻明白她想說什么。

“我經過的地方,沒有一處地方不是在贊頌你和陛下的,千百年后后人會評價你和陛下是不是好皇帝,但就現在來說,天下的百姓都覺得你們父子是好皇帝和最賢良的儲君。”

“古往今來,暢談均田者甚多,可唯有伱與陛下做到了這一切。”

郭琰給出自己的看法,朱高煦聽后嘆了一口氣,緩緩睜開眼睛:“我覺得我有些對不起爹。”

若說對不起,朱高煦對不起的人并不多,除了渤海一開始的將士們,便是徐皇后和朱棣。

徐皇后是他在躲避,朱棣則是因為不久后的即位。

歷史上的永樂有二十二年,而如今看來,恐怕最久也不過永樂十六年了。

相比較心思縝密的徐皇后,性格直爽,大大咧咧的朱棣對于朱高煦來說更容易親近。

興許從當初他說要造反,朱棣選擇憋屈的被他圈禁兀良哈禿城開始,他便把朱棣當成了自己的父親,而徐皇后則是很晚。

“陛下應該是驕傲,驕傲有你這樣的一個兒子。”

郭琰為朱高煦梳理頭發,安慰著他:“不管是太祖高皇帝,還是我爺爺,他們都看錯了……”

“其實我看對了,我很早就知道,你不會甘心當一個小小的渤海郡王。”

郭琰眼神明亮中帶著幾絲傾慕,這么些年來,她對朱高煦的喜歡沒有隨著時間推移而平淡,反而隨著他做出一件件大事而更加濃烈。

“如果他們不逼我,我寧愿做一個小小的渤海郡王……”

朱高煦這句話是真的,他雖然外貌只有三十四歲,可心理卻已經六十多了。

面對朝政,他也會感到疲倦,也想過過平淡舒坦的日子。

如果不是老朱用馮勝和傅友德的性命讓自己知道什么是權力,如果不是朱允炆步步緊逼,不給自己留活路,如果不是歷史上朱瞻基對自己所做種種……

如果不是這些,朱高煦根本就不會走上這條路,他會走上這條路,完全是被一個個人,一件件事給逼到這種地步的。

他不是沒和朱允炆示好過,服軟過,可他沒給自己機會。

“我已經有十五年沒有走出應天府了,也有十五年沒有執鐵槍,騎快馬,奮勇廝殺了。”

朱高煦聲音中帶著幾絲唏噓,皇帝固然好,可戰場上那種熱血澎湃的感覺他卻難以忘記。

他瞧著自己的手,隨著年齡增長,他的力氣越來越大,對于兵法也更為深透,可他卻再沒有上戰場的機會。

“我有些想吉林城了……”

呢喃一聲,朱高煦緩緩放下了手,閉上眼睛緩緩睡了過去。

郭琰拿來枕頭給他靠上,自己則是依偎在了他的懷里。

這樣的溫存沒有持續太久,不過三個時辰,朱高煦便被宮女叫醒,疲憊的穿著常服前往了春和殿。

他來到春和殿的時候還是卯時,雖然朱高煦不舉行早朝,但架不住六部的這些尚書覺少,一大早就來春和殿找到了他。

“殿下,千歲……”

唱禮聲響起,朱高煦昨夜的埋怨便蕩然無存,他繼續恢復平日的穩重,大步越過群臣,走上位置坐下。

“平身、賜座!”

熟練的話語再度說出來,朱高煦想看看夏原吉他們幾個到底想干嘛。

“殿下,經過昨日一天一夜的核查,三寶太監帶回的金銀與貨物數量確實和文冊上相差不大。”

“此外,這份是浙江新政推行查抄文冊,一共查出涉賄官員一百二十四人,胥吏一千七百五十六人,豪強富戶八百余戶。”

“查抄金六萬四千余兩,銀一百七十五萬三千余兩,錢四百七十萬余貫,寶鈔一千三百二千余萬貫,宅院……”

“新政推行中,有一萬六千余名暴民阻礙,均被緝拿扣押。”

戶部尚書郭資畢恭畢敬的將浙江新政推行情況稟告,主要說了查獲金銀的情況。

說實話,以浙江的體量,查獲金銀和涉事的官員只會比江西多,不該比江西少。

如果不是出于均衡新政派的想法,浙江這次起碼要被朱高煦掘地三尺,而浙江鄉紳富戶的反抗力度也會比現在更大。

朱高煦提前兩個月提醒,興許大部分士紳豪強根本沒辦法聯合官員胥吏修改文冊。

現在被推出來的這群人,不過是給朱高煦一個交代罷了。

“七百余萬貫,也不錯了……”

朱高煦聽后頷首,對夏原吉和郭資同時說道:“吏部和戶部相互配合,此次涉事的暴民牽連父子三代,發配琉球府。”

“官員及豪強富戶、胥吏,同樣牽連父子三代,發配……北洲宣慰司。”

朱高煦雖然不想弄死浙西派,但不代表他會對這群豪強士紳和貪官污吏縱容。

發配北洲宣慰司,這興許比殺了他們還難以接受。

要知道現在的大明洋航道還不健全,按照過往的經驗,這二千八百多人起碼能牽扯出兩萬人。

發配兩萬人前往北洲,最后能活下來多少真的很難說。

“臣等領命……”

夏原吉與郭資領命,朱高煦繼續道:“現在國庫之中還剩下多少存金和可用白銀、銅錢?”

“此外,永樂通寶又發行了多少,有多少流通海外?”

朱高煦的兩個經濟問題提出,郭資不緊不慢道:

“黃金三百九十六萬余兩,白銀三千二百六十余萬,舊錢及銅錠折色約兩千萬貫左右。”

“永樂通寶發行至今,合計發行四千二百余萬貫,由于面額不同,所以具體的枚數還得去鑄幣場查才行。”

“至于銅錢流通,基本都是在國內,但隨著商人在小西洋和朝廷在東洋貿易,因此有不低于三百萬貫流行海外。”

郭資開口解釋,朱高煦點頭道:“不用收緊,朝廷現在發現了不少銅礦,銅料充足。”

“這四千二百萬永樂通寶背后,想必回收了不少錢吧?”

“回殿下,確實如此。”郭資汗顏道:

“過去十四年,回收舊錢近六千二百萬貫,經過重鑄后,僅的錢五千七百余萬貫,少了五百萬貫……”

“這么多?”聽到消失了五百萬貫,宋禮與金忠嘖嘖幾聲。

“舊錢市場如此,總歸會有消耗,朝廷不擔著,就只有百姓擔著。”

朱高煦對宋禮與金忠不滿道:“這擔子太大,百姓擔不動,只有讓朝廷擔著了。”

在朱高煦看來,十四年五百萬貫并不多,最少比起日后海外的七八百萬金銀來說,五百萬貫并不算多。

這些年市場上的假錢越來越少,被搗毀的假錢工坊也越來越多,漸漸鮮有人敢于鑄造假錢。

等永樂通寶徹底占據市場,屆時大明的經濟環境會好上不少。

“既然朝廷有錢了,那么云南的改土歸流也就加快進度吧,這次依舊是黔國公和曹國公掛帥,穎國公協從。”

“除此之外,鎮遠、建昌、寧遠、隴川等侯伯爵一應參加,四川、湖廣、貴州、廣東、廣西、交趾等六個都司兵馬皆聽從三位國公節制。”

朱高煦對不遠處的班值太監開口,同時又對郭資道:

“撥五百萬貫給三位國公,此戰要打得漂亮,我不希望再看到叛亂土司。”

“臣領教令……”郭資爽快應下,畢竟現在國庫里確實充裕。

“明年募吏員五萬,教習十萬,對湖廣、福建、廣東推行新政。”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朱高煦終于將新政對向了剩下的三個布政使司。

不出意外的話,新政最遲在永樂十六年就會結束,朱高煦也會在那一年給朱棣一個滿意的答卷。

“殿下,是否要對西北、西南、東北進行鐵路勘察?”

工部尚書黃福突然站出來開口,在他看來朝廷現在確實有錢了,既然如此,那完全可以提前勘察另外三條鐵路的路線。

要知道這三條不比兩京鐵路,不管從地理還是地勢都難過兩京鐵路太多。

兩京鐵路的勘察都花了一年半,更別說這三條了。

“勘察可以,但修建還是等一等。”

朱高煦交代了一聲黃福,又對兵部尚書金忠道:“鐵道兵馬司可以籌建了。”

“臣領教令……”

金忠作揖應下,朱高煦掃視眾人一眼,滿意點頭:“無事便都退下吧。”

“臣等告退……”

夏原吉幾人作揖告退,朱高煦也坐在位置上,安靜看著他們離去。

坐了一會兒,他起身走出了春和殿,在南京紫禁城內走動起來。

巔峰時文武近萬,吏員數萬的南京城,由于遷都而變得冷清了起來。

殿閣的大學士前往了北京,紀綱和陳瑛等人也是一樣。

六部衙門和都察院北遷半數人,拖家帶口近二十萬。

雖然沒有走出紫禁城,但昨日南京的情況朱高煦已經看了,確實比之前冷清了些。

不管是在文華殿前的廣場上,還是在武英殿、奉天殿的廣場上,能見到的兵馬和官員數量都比曾經少了太多太多。

相比較外廷,內廷更加冷清,曾經的十幾位妃嬪和上千名宮女,兩千余名太監紛紛隨朱棣前往了北京。

現在維護內廷的,是朝鮮國王李芳遠上貢的三百朝鮮太監和五百朝鮮宮女。

不出意外,他們會在這冷清的南京宮城待一輩子。

南京的宮城會冷清,但南京城卻不會。

現在的南京再怎么冷清,十幾年后也會變回曾經的繁華,甚至超過。

遷都北京必須要走,而北京也是最合適修建鐵路的國都。

南京有長江,西安太貧瘠,洛陽面積太小,開封無險可守,唯有北京才適合大明,而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也將成為北京面對海上的炮臺。

只可惜,雖然各類條件都是北京占優,但是面對自己居住了十幾年的南京城,朱高煦還是不免發出唏噓。

“不知道我還能在這里住幾年,日后是否又還會回來。”

走在城墻馬道上,朱高煦腦中冒出這個念頭,卻又在片刻后被他笑著搖頭清空。

“去了北京又如何?”朱高煦站在一楚女墻,眺望著宮城外的皇城,心里有些難受。

“不過是又換了一處‘囚禁’我的地方罷了……”

念頭落下,朱高煦轉身繼續在城頭馬道走動起來,背影越來越小,直至消失不見……

(本章完)


上一章  |  靖難攻略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