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攻略第446章 遷都北京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靖難攻略 >>靖難攻略最新章節列表 >> 第446章 遷都北京

第446章 遷都北京


更新時間:2024年04月12日  作者:北城二千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北城二千 | 靖難攻略 

作者:→

熱門小說

時光流逝,只是一眨眼,便是幾個月的時間過去。

財政上的不足,讓大明在永樂十三年的動作收斂了許多。

除了維持江西新政和廣西改土歸流、河道疏通外,便只有鐵路勘查比較麻煩。

當然,這些都是經濟和政治類的事情,若說民生,那便要以太學農學院的新作物育種為主。

經歷兩年的時間,由東洲帶回的新作物經過培育挑選,最終選出了一些沒有什么問題的良種。

南京麒麟門以東的廣袤耕地被劃給了農學院,這塊土地上播種了土豆、番薯、玉米、西紅柿、辣椒、花生等十余種農作物。

除此之外,橡膠、木薯、地薯、金雞納樹等熱帶植物和作物則是被廣泛種植到了交趾、呂宋、舊港、廣東、福建和琉球府的部分地區。

在這些種植熱帶作物的地區里,大部分都是有漢人蹤跡的,唯有琉球府的漢人蹤跡并不算久。

從永樂八年朱高煦設置琉球府,置基隆港、基隆縣開始,琉球府被漢人所實控的時間不過五年。

前四年由于瘧疾、瘴氣存在,駐扎基隆港的琉球衛并不敢深入,基本是通過每年運送琉球的長山蠻來開荒。

不過自從金雞納樹皮傳入大明后,琉球衛的開拓速度也開始加快,并且福建、浙江移民琉球的政策也開始放開。

為了擴大漢人的生存空間,基隆衛向南方進軍,最后在琉球北部設置琉球縣(臺北)。

琉球縣剛剛修建不到三個月,但此時已經修建起了周長四里,高二丈,厚一丈六尺的城墻。

城外,數萬長山蠻在砍伐樹木,削剪枝丫。

他們將木料通過滾道拋入河中,隨后便放火將地上的雜草、灌木和削剪的枝丫焚燒。

在數萬人的工作下,琉球縣四周的叢林以每天后退數十步的速度在不斷后退。

燃燒幾個時辰后,這些草木灰被收集起來,運往了河道上的馬船,并通過這些馬船運往松江府和蘇州府。

那些木料也大差不多,基本都運往了浙江和江東這些需要木料的地方。

若是雇工來做這些事情,那一定會虧本,可長山蠻是戰敗被俘的勞改犯,他們需要勞改十年才能獲得自由身。

在勞改期間,他們每日工錢是三文,伙食是海魚、蔬菜和兩斤粗糧。

按照當下的進度,只要他們能活到勞改結束,那基本上能攢下十一貫,并且在琉球府安頓下來。

當然,琉球府的開荒并非是太平無事的,哪怕連生活在交趾長山之中的他們,也會沒有征兆的患上瘧疾和瘴氣。

因此在過去五年時間里,當初的六萬長山蠻只有不到兩萬存活下來,后續運送過來的十二萬長山蠻,也只活下來不到七萬。

九萬長山蠻,這就是當下琉球府能迅速擴張的資本,而金雞納樹皮的出現,也讓許多長山蠻浮躁的心情變得安定下來。

在開荒的路上,他們用不熟練的官話討論著一些以前的趣事,但仔細討論后,卻還是覺得現在的日子不錯。

雖然每日都干活,但自從金雞納樹皮出現,他們干活也不用擔驚受怕,而且這種能吃飽的日子也漸漸讓他們生出懶惰。

現在的他們,只想把接下來的六年時間渡過,然后在琉球府安家生活。

相較于他們,琉球縣城內的漢人百姓便生活的十分舒服。

數百福建移民走入城中,被吏員帶著前往分配居所。

呂觀是這次移民之中的一人,他孑然一身從福建南平府而來,除了一身衣服和當初分家所得的兩貫錢,他身上便再沒有任何東西。

“這是你的院子,稍許自己寫個木牌掛在門口就行。”

推開院門,一名二十來歲的吏員對呂觀說著,同時交給他一塊木牌。

木牌長一尺,寬一掌,上書長河巷第八弄。

“會寫字吧?”

吏員看著呂觀尷尬模樣,特意詢問一聲,呂觀則是尷尬道:“不會,沒讀過書……”

“嗯,我幫你寫,這是你的姓名,你若是日后想讀書寫字,可以去縣里的小學讀書,不過以你的年紀,每年估計要交五百文學雜費。”

吏員幫呂觀寫上了他的名字,并將木牌掛了起來。

他帶著呂觀往院內走去,邊走邊介紹道:“在琉球府,屋子只按戶數計算,不按口數,所以你算是撿到便宜了。”

“你的這處院子和其它院子一樣,二進出,占地五分,有主屋一間,側臥兩間,耳房兩間,柴房和廁所各一間,倒座房四間,馬廄豬圈一處,水井一口。”

“從今天開始,這里就是你的家了,這是鑰匙。”

吏員帶著呂觀在院內參觀一番,最后將鑰匙遞給了呂觀。

院內的“繁華”讓呂觀看傻了眼,不由得指了指自己:“就我一個人住?”

“嗯,一個人住。”吏員說罷,對呂觀繼續道:

“明日會帶伱們去分田,不過分田是按照人頭分的,你家只有你一個人,所以只能分到五畝,不過五畝都是水田,你也不用擔心不夠吃。”

“如果種不過來,可以去衙門招募長山蠻,每天五文工錢。”

“我的話說完了,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吏員用南平閩南語詢問呂觀,呂觀則是點點頭:“沒問題了,沒問題了。”

“行!”吏員點頭,最后提醒道:“琉球縣的兩條主干道分別是桃園街和琉球街,街道上都有賣東西的,你缺少的鍋碗瓢盆和被褥什么的都可以去買,不過價格會比在福建貴許多。”

話音落下,吏員轉身便離開了呂觀的家,而呂觀則是在吏員走后立馬關上門,轉身看著自己的二進出院子,臉上露出癡迷的笑容。

“嘿嘿,都說琉球會死人,原來都是騙人的……這么大個院子都是我的,就是鎮上的財主也沒我住的院子好。”

感嘆著院子的干凈整潔,對于前十八年一直住土屋的呂觀來說,他這輩子哪里想過自己能住這種好像用石頭壘砌的院子啊。

他這里走走,那里摸摸,對整個院子十分滿意,恨不得分出幾個分身,把院子住滿。

磨磨蹭蹭一個多時辰,呂觀才裝著兜里“沉甸甸”的兩貫錢出了院子,并小心記憶著巷子的信息。

走了幾十步,他便來到了主干道上。

由于不識字,他也不知道自己在哪條街,總之來到街上就看到了許多賣鍋碗瓢盆的雜貨鋪,以及賣菜和肉的菜販子,肉鋪子。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呂觀向來干活勤快,如果不是大哥結婚,必須騰出院子分家,他興許也不會被父母叫離身邊。

只是現在他反倒慶幸自己被分家,如果沒有分家,他就不會報名遷徙,也就不會住上大院子,更不會得到城外的五畝水田。

事實證明吏員的提醒沒錯,琉球縣的物價確實要比福建還貴,買了一套被褥,十幾對碗筷,兩口鐵鍋和一些蔬菜后,呂觀懷里的兩貫錢便只剩下了一貫四百多文。

資產瞬間縮水后,呂觀不免得有些牙疼,但轉念一下自己還有五畝地,他便興高采烈的回家,給自己好好做了一頓飯。

兩斤米飯,一盤加了油鹽的炒白菜,這便是呂觀慶祝自己喬遷的喜宴。

這盤白菜他放了“許多”油鹽,吃起來格外香甜,更慶幸自己來到了琉球。

要是沒分家,他每天做飯便只敢用豬皮刷一下鍋底,然后就得炒菜,根本不敢放那么多油鹽。

“分家好啊……”

吃飽躺在床上,摸著圓滾滾的肚子,呂觀臉上笑意怎么都遮掩不住。

這一日,他激動得直到半夜才睡著,而第二日的分地中,他也分到了五畝距離琉球縣西門不足二百步遠的水田。

琉球的氣候可以全年耕種,因此得到了水田后,他便立馬給自己的田做好了標記,前往衙門招募長山蠻,同時購買了稻種。

琉球縣的百姓只有二百多戶,一千多人,因此長山蠻的數量足夠他們招募,只是排隊要耗費不少時間罷了。

排到呂觀時,他大手一揮便招募了十個長山蠻,不過由于他不懂官話,長山蠻的官話也說的不算好,因此衙門的吏員詢問了他的想法后,便與十個長山蠻交代了起來。

一路上十個長山蠻與他沒有任何對話,只是用呂觀昨日買的農具就開始為水田松土、放水。

十個人的效率很快,不過幾日就把五畝水田料理好,而呂觀也遣散了他們,花費一個月時間育苗,最后招募幾個長山蠻幫他把秧苗播種到其它四畝地上。

忙完這一切,呂觀便只剩不到一貫錢了。

距離水稻成熟還有四個月,這四個月他只能節衣縮食,先把這段時間熬過去。

等水稻成熟收割,屆時他就可以留下自己要吃的糧食,剩余的糧食全數賣出去了。

這些日子里,每隔半個月就有幾百人來到琉球縣定居,不過相較于這樣的遷徙速度,長山蠻的開荒速度更快,因此琉球縣衙手中有許多開荒過后的熟地。

這些熟地價格便宜,每畝只需要一貫,而呂觀現在的想法就是在糧食收割賣出后,攢錢買地,讓自己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如果可以,他想在幾年后回家鄉娶個媳婦,然后帶著他們來琉球好好生活。

自己不識字不要緊,未來的兒子肯定得識字,他們老呂家也得在琉球繁衍生息,日漸壯大。

想到這里,站在自家田埂上的呂觀臉上露出了對未來暢想的美好笑容。

類似他這樣的人,放眼整個大明來說并不算少數,從琉球、交趾、呂宋、舊港到錫蘭,這些得到政策扶持的地方,無疑是當下最適合貧民擺脫階級的最好機會。

只是這樣的機會,往往只有少數人能抓到,大部分人都在觀望中失去了先機。

至于政策的走向,則是靠春和殿內的朱高煦決策而出,不過如今的朱高煦卻沒有在春和殿,而是站在了江東門的城樓上。

“慢點慢點!”

“前方的船只避讓!”

江東門碼頭上,此刻的這里人滿為患,充斥著大量拖家帶口北上的人。

自元宵開始,南京大量官員便隨著北京不斷完善而不斷北遷。

元宵之前,南京有文官三千八百余名,武官四千三百余名,吏員三萬四千余名,人口七十六萬五千余。

至如今五月,南京文官驟降到兩千六百余名,武官二千九百余名,吏員不足兩萬六千,人口六十二萬三千余。

一個遷都的舉動,便給北京帶去了十三萬余的人口,而南京的繁華也因此下降許多。

“這些官員遷徙后,北京的繁華會更上一個臺階,不過隨之而來的也有物價上漲的各類局面。”

站在城門樓上,朱高煦俯視碼頭的遷徙隊伍,頭也不回的對身后交代。

站在他身后的,是戶部尚書郭資及禮部尚書夏原吉,以及工部尚書黃福。

“當下北直隸人口數量多少了,耕地幾何?”

朱高煦詢問郭資,郭資稍微思考便匯報道:“人口大約三百六十萬,耕地三千二百余萬畝。”

“還不錯,起碼幾十年內不會出現什么問題。”朱高煦頷首,但隨即又評價道:

“不過,當下北方邊軍所需糧草耗費不淺,僅靠漕糧肯定不足,東北三地可以維持嗎?”

東北三地即遼東、渤海、大寧,作為朱高煦的基本盤,當地的開發不用多說。

“當下三地有四百二十六萬余口,二千七百六十五萬余畝,就是畝產不如關內,每年稅糧二百二十萬石左右,朝廷能從市面買到的糧食不能多余二百萬石。”

朱高煦聞言不假思索道:“也就是說,東北三地可以供給邊軍四百萬石左右?”

“差不多是這個情況……”郭資點頭,朱高煦也繼續道:

“當下維持甘肅、陜西、山西、北平、大寧等邊軍,日常口糧耗費幾何?”

郭資還在思考,旁邊的夏原吉卻不假思索道:

“北邊邊軍合計三十個衛,北邊各都司腹地兵馬算上渤海和遼東則是二十四個衛,合計五十四個衛,三十萬二千四百兵馬。”

“在腹地的二十四個衛還好說,基本可以在駐地購買糧食,耗費最多八十萬石。”

“最大的問題,是駐扎在邊塞的三十個邊軍衛,雖然只有十六萬八千人,可算上路上的損耗,每人每年平均卻需要消耗十二石,每年基本需要起運二百萬石才能滿足他們的口糧。”

“不過除了需要保障他們,他們的親眷也需要保障,他們的親眷大約在五十萬人左右,每年每年消耗稍低,卻也需要十石,算上邊軍消耗,合計七百萬石。”

夏原吉說完了全部,朱高煦頷首,對當前的情況十分滿意。

當下明軍對蒙古人已經形成了碾壓,相比較歷史上動輒六七十萬軍隊的九邊,大明即便把北方沿邊都司兵馬全部算上,也不過才三十萬二千四百余兵馬。

六七十萬軍隊的九邊,身后便是三四百萬的家眷,他們每年消耗的糧食是數以千萬計的,而當下的十六萬邊軍及其家眷卻只需要七百萬石。

武器更迭和戰力讓明軍可以用少量軍隊駐守北方邊塞,所消耗的糧食也就呈幾何的下降。

七百萬邊軍糧食,光東北就能滿足四百萬石,北平、山西、陜西、甘肅就更不用說了。

朱高煦算了算,正統年間以后的九邊軍費支出,基本占據大明財政的五成,而當下不足兩成。

一旦火車可以運行,那這個比例還會下降,因為物資的損耗會大大降低。

“以朝廷現在的情況,只需要一百個募兵衛,五十六萬人,就足夠維持疆域。”

“因此,臣建議殿下可以酌情裁軍,減輕軍費支出……”

和朱高煦走近了,夏原吉的詞匯也開始偏向朱高煦。

對于他的建議,朱高煦也在考慮。

“原兩京十三都司的屯田衛都需要裁撤,除了邊疆都司外,其余衛所只需要維持三個衛就足夠,除兩京外九個都司只需要二十七個衛。”

“兩京則是以上直二十六衛的方式,南北直隸各置八個衛,京城各置五個衛。”

“渤海和遼東、四川可以四個衛,大寧和甘肅、陜西、山西五個衛,交趾八個衛,云南十個衛,烏斯藏兩個衛,海外的四個宣慰司各置兩個衛。”

“除此之外,再加上海軍十七衛四所,合計一百三十衛四所,約七十三萬兵馬。”

朱高煦說出自己的想法,夏原吉卻皺眉道:“若是如此,那每年軍餉便高達一千四百六十萬貫,算上兵馬吃喝,便不低于二千萬貫,占據朝廷財政六成……”

夏原吉想把軍費控制在總財政五成以下,因此朱高煦的建議顯然超出了他的預算。

“東洋貿易建立起來后,每年能從東洋獲取的金銀價值不會低于五百萬貫,你可以把這個加上去。”

“五百萬貫?”夏原吉緊皺眉頭,但又搖搖頭道:

“即便有五百萬貫的金銀流入,但這樣下去二三十年后,國內錢荒就會結束,屆時涌入的黃金白銀只會成為負擔。”

“你忘記算人口增長了。”朱高煦打斷夏原吉,并繼續說道:

“黃金白銀涌入確實會造成通貨膨脹,以朝廷當下錢荒的局面,不過二十年就能陷入平穩。”

“屆時涌入的黃金白銀,必然會成為朝廷的負擔。”

“可如果朝廷每年增長人口都在二百萬以上,那這些黃金白銀就不是負擔,而是用來維持經濟市場所需的貨幣。”

歷史上西班牙等國家確實因為大量黃金白銀的涌入而爆發通貨膨脹,但這是因為西班牙的貴族們沒有把黃金白銀投入生產力提高,而是用來滿足自己的私欲。

貨幣的涌入,加上三十年戰爭的人口死傷,人口越來越少,黃金白銀越來越多,生產力沒有得到提高,也沒有新的市場出現,西班牙不通貨膨脹才有鬼。

相比較西班牙,明末的局面是白銀短缺,但問題卻不僅僅是白銀短缺,因為當時與世界其他地區一樣也出現了較嚴重的白銀貶值。

三十年戰爭和幕府閉關鎖國導致了白銀流入大明的數量下降,而士紳豪強大量囤積白銀,則是讓海量的白銀難以進入市場,無法流通。

當時許多名士認為應該廢除白銀,以黃宗羲為例,他主張廢銀的主要原因在于,當時的白銀過度集中在士紳豪強手里,社會上的白銀不足,已經失去了流通作用。

他提倡廢銀,其實是想消除白銀的財富分配功能。

在黃宗羲看來,這種價值極高的貴重金屬增加了社會的貧富差距。

當然,也有與黃宗羲持相反態度的人,例如宋應星就認為國貧民乏的原因并不是缺少白銀,而是社會物資匱乏,金銀沒有流通。

因此禁用白銀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這也確實符合當時瘟疫、災害橫行的大環境。

在朱高煦看來,兩者說的都有一定道理,但最主要的還是白銀過多聚集在了豪強士紳手中。

白銀無法流通,朝廷想要繼續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就無法繼續,因為百姓手里并沒有足夠的白銀。

這則辦法在朱高煦看來,完全可以用以工代賑的方式,把錢發到百姓手上。

晚明的局面是海外金銀都被豪強士紳掌握,朝廷無法對他們征稅,所以拿不到足夠多的黃金白銀。

可如果海外白銀直接被朝廷掌握,那朝廷就擁有了分配它們的權力。

這和大放水有異曲同工之妙,用基建來提高環境和生產力,然后在基建同時把白銀釋放給百姓,百姓得到白銀就會使用,白銀便能得到流通。

如今朝廷掌握了整個南洋和大明洋的貿易,這些地方的真金白銀都會流入朝廷手中。

士紳豪強的想要獲取金銀,只能在西洋范圍獲取,就他們那三瓜兩棗,即便都囤積起來,也擾亂不了市場。

每年六七百萬的白銀涌入,只要分配好了,對大明的經濟市場總體來說還是利大于弊。

況且自從醫院開始推行建設,各地的新生兒夭折率也開始下降,僅是去年,大明新生人口便存活下來二百二十四萬余。

相比較之下,七百萬兩白銀確實有些不夠看了。

歷史上明朝錢荒從明初一直鬧到明末,除了地方遭受災害,糧食與物資減產而爆發地方通貨膨脹,大明整體并沒有出現通貨膨脹的情況,所以朱高煦并不擔心通貨膨脹。

至于地方性的通貨膨脹,只要火車和鐵路可以覆蓋兩京十四省,這種通貨膨脹也可以通過中樞物資調配來解決。

看著夏原吉,朱高煦提醒道:“只要黃金白銀用到實處,便不需要在意通貨膨脹。”

“真正需要擔心的,只有類似寶鈔一類的紙幣,而這些紙幣也可以用黃金白銀來作為錨定物生產。”

話音落下,朱高煦也笑道:“當然,我也有可能說的不對,但具體的還是得走一步看一步。”

“海外的黃金白銀我們不開采,那便留給別人開采,與其給別人開采,倒不如我們自己開采。”

“實在不行,你盯緊市場,一旦有了不良反應,我們立馬處理。”

朱高煦拍了拍夏原吉的后背,隨后走下了城樓。

夏原吉與黃福、郭資相互對視,無奈搖了搖頭……

(本章完)


上一章  |  靖難攻略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