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攻略第421章 新年氣象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靖難攻略 >>靖難攻略最新章節列表 >> 第421章 新年氣象

第421章 新年氣象


更新時間:2024年04月01日  作者:北城二千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北城二千 | 靖難攻略 

作者:→

熱門小說

“對對對,再往左一點……對!就這里!”

初二的清晨,隨著一個青年爽朗的點頭,東河屯內的一處院門上也在他的吆喝聲中掛好了兩個大紅燈籠。

青年人一身圓領袍,雖然只是普通的絹布,但穿上去十分得體。

在那紅燈籠的背后,門楣背后的“陸院”二字讓他臉上浮現笑意。

“大哥,這燈籠得花不少錢吧?”

從竹梯上小心下來,少年人詢問自家大哥,而他的大哥便是兩年前拖家帶口,帶著一堆養濟院弟弟妹妹前來呂宋東河屯安家的陸愈。

“不貴,正月初二都沒多少人上街,燈籠便宜。”

陸愈笑著回答,而在他們身后街道上也路過了一些農夫,笑著調侃道:“陸童生,你這年紀掛燈籠莫不是要尋親啊?”

“姐姐說什么呢,這十里八鄉誰不知道陸童生的名氣,上門的女子都差點把門檻踏平。”

“對對對,陸童生,我家那閨女……”

“你們這是……”陸愈哭笑不得,他二弟則是帶著老三抱起竹梯,拉著自家大哥回了院里。

把門關上的之前,陸家老二還伸出頭來宣誓道:“我家大哥要娶也是娶美嬌娘,你們別想了。”

“誒!陸渾伱怎么說話呢!我……”

兩個婦人的話還沒說完,陸渾便關上了門,而這一切則是被陸愈看的清清楚楚。

曾經面黃肌瘦的少年人,如今經過兩年的努力,不僅養活了弟弟妹妹,還在鎮上就讀了官學,名列前茅,今年的他則是準備報名科舉,借機參加童試。

一個十六歲才上正經官學,十八歲就準備報考童試的人,若是放在其它地方,必然會被人嘲笑。

然而在呂宋這種幾乎都是窮苦人遷徙討生活的地方,這卻代表了一定的能力。

由于呂宋只是宣慰司,因此舉辦童試還是比較困難的,各鎮、縣官學也并非報名就能參加童試,而是要先在當地官學考核,而后得到舉薦,才能參加童試。

一般來說,各鎮官學的童試名額都十分有限,因此像陸愈這種學習兩年就能獲得參加童試資格的人來說,說句十里八鄉的俊后生倒也不為過。

“這群婦人真愛嚼舌根。”

陸渾拍了拍手上不存在的灰塵,陸愈聞言則是溫暖一笑。

在兄弟二人站立的院子內,曾經只有一座主屋的陸院,此刻卻已經有了左右的耳屋,以及靠院門的兩間倒座房。

院內的土地被混凝土鋪設,并撒上了足夠的水泥灰抹平。

天井邊上還有石桌、石墩,主屋內還有許多價格不便宜的家具。

這些東西,都是陸愈展露出能力后,鎮上和縣里嘉獎他的東西。

如今的呂宋宣慰司下轄三個縣,從北到南分別是金山、呂宋、東明三個縣,人口十幾萬。

東河屯隸屬呂宋縣治下的高山鎮,高山鎮則是下轄七個村屯,東河屯便是其中一個。

“大哥元宵結束就得去鎮上參加童試了吧?”

陸渾詢問自家大哥,陸愈聞言也點頭道:“正月二十再出發,畢竟童試二月初一才開考。”

“考完之后,我估計還能回家一趟,與你們忙完農忙的事情,我再去官學讀書,同時查看成績。”

陸愈笑著說出一切,陸渾聞言卻緊張道:“大哥你緊張嗎?”

“我看你比較緊張。”陸愈打趣一句,隨后便聽到身后傳來女聲:

“大哥、二哥,你們去菜園弄些菜回來,順帶去田地把老五他們尋回來!”

“好!”聽到自家妹妹的話,陸愈應了一聲,沒有半點架子的便要出門。

陸渾準備跟上,不過陸愈卻抬手安撫道:“你在家里幫三妹做飯。”

“行吧……”陸渾點點頭,目送自家大哥離開后,這才去了后院幫忙。

關上大門,出現在陸愈面前的是夯土路和沿街建造的混凝土院落。

整個村莊的建筑沒有風格可言,畢竟當年來到這里的眾人,只要有一個能遮風擋雨的地方就足夠。

因此他們的房屋,基本就是混凝土的圍墻和平房。

除了建筑格局和家具與這個時代相符,其它沒有一項符合這個時代的審美。

“日后有了錢,恐怕會搬離這里吧。”

站在自家門口,掃視了一圈東河屯后,陸愈心中萌生了這樣的想法。

當然,他想搬去的地方不是廣東和福建,而是高山鎮、金山縣或者呂宋縣。

畢竟在那些地方,不管是生活還是學習都方便許多。

這東河屯雖然幫助他起家,可終究太偏僻了,就連去鎮上都得走二十里路,極不方便。

他的那么多弟弟妹妹,除了他以外都沒有讀書。

之所以這樣,也是因為之前家里的情況只能供一個人讀書。

他選擇自己讀書,是因為他清楚自己年紀最大,讀書過后才能改變家里的情況,而不是讓給弟弟妹妹來承擔這份壓力。

他每日只睡三個時辰,剩下的時間都用來了讀書。

除了農忙和收割他會返回家里幫忙,其他時候他都把家里的事情交給老二陸渾來做。

正因如此,他的做法讓整個東河屯和高山鎮的人都說他自私自利,不顧家里弟弟妹妹。

只是這一切,從去年他成為年級第一,并被舉薦參加童試開始發生改變。

曾經說他自私自利的人,得知他的近況后,無不是改變口風,紛紛夸贊起了他的決定。

若是沒有此前的經歷,那恐怕此刻的他會覺得身邊都是好人。

走在出村的夯土路上,陸愈面前的風景也逐漸開闊了起來。

曾經一片草木灰的土地上,如今已經開辟成了一畝畝熟田,一眼看不到邊。

陸家的田地在鎮口不遠處,由于有耕牛,加上當地石頭不算多,因此兩年半的時間里,他們幾兄弟開墾了六畝耕地,加上朝廷發給的糧食,也足夠吃。

當然,這樣的日子并不好過,依舊緊巴巴的,要不然也不會只能供得起一個人就讀官學。

不過現在好了,只要陸愈能在童試取得成績,那資助他們家的人會更多。

盡管陸愈知道,這一切的資助都是需要回報的,但為了家人能過上更好的生活,他只能接受所有資助,然后發奮努力的爭取考上舉人,乃至進士……

“老五,回家吃飯了!”

走到田埂邊上,陸愈便看到了在田里拔除野草的自家兄弟們。

他一聲召喚,幾個弟弟妹妹立馬起身朝他這邊小跑而來。

“走吧,回家吃飯了。”

交代一聲,陸愈便帶著弟兄們踏上回家的鄉道。

走進東河屯的時候,卻正巧碰上了運著一堆東西出走吏員劉全。

“劉先生……”

陸愈看到劉全,當即畢恭畢敬的作了個揖。

對于劉全他還是十分敬重的,在過去兩年半時間里,是劉全照顧著他們,并且提醒他去村上就讀官學,唯有官學能改變他們一家的命運。

同時,劉全這些年也參加了科舉,閑暇之余會時常為他解惑。

正因為劉全覺得他具備了參加童試的資格,所以他才敢于在官學之中報名。

如今劉全任期已滿,日后想要再見他,估計十分困難了。

“起來吧,不用這么畢恭畢敬的。”

坐在驢車上,劉全頷首示意陸愈起身,同時開口道:

“我當下便要前往呂宋述職,元宵過后會有新的吏員前來。”

“這次的科舉我也會參加,希望能聽到你的好消息。”

劉全一如既往的說話簡練,將自己想說的話全部說了之后,他便坐在車上安靜看著陸愈。

陸愈欲言又止,最后還是以作揖作為開始。

“承蒙先生照顧,日后若是能踏上仕途,愈還愿與先生作伴。”

“你若是與我作伴,那我反倒看不起你了。”劉全搖搖頭,他看著陸愈走來,深知他不容易。

以養濟院的身份走出,并且還要養活家里一堆弟弟妹妹。

在這些牽絆下,他還能在短短兩年半的時間里獲得童試資格。

這樣的表現下,只要他正常發揮,劉全甚至覺得陸愈很有可能是呂宋走出的第一個進士。

當然,就算高中進士,那也是幾年后的事情了。

但只要他能考中舉人,那前后生活卻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的。

“走了,你們也快回家過年吧。”

抖動韁繩,劉全架勢驢車離開了他陪伴兩年半的東河屯,陸愈則是帶著弟弟妹妹們對著他的背影躬身作揖,直到再也看不到他才緩緩起身,向著家中走去。

幾日時間一晃而過,待劉全返回呂宋城后,他便將東河屯的《黃冊》、《魚鱗圖冊》盡數交給了縣衙。

縣衙經過匯總,最終整理出來,遞交到了許柴佬的案頭。

“十三萬九千五百人,嗯……不錯!”

宣慰司衙門內,許柴佬看著愈發壯大的呂宋,心里止不住的高興。

尤其是其中記載了土地數量的《魚鱗圖冊》更是讓他高興的合不攏嘴。

“五十一萬七千六百余畝,這份功績足夠我今年再評一個甲等了吧?”

許柴佬笑著對面前坐著的蔣貴炫耀,蔣貴聞言卻皺眉道:“前些日子的黃山之亂,動靜鬧的可不小。”

“甲等是別想了,能評個乙等就謝天謝地吧。”

蔣貴看得很清楚,黃山之亂的影響很惡劣,甚至影響了移民的情況。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兩人去年是不可能評到什么好成績的,能得到一個乙等就已經十分不錯了。

“這群蠻子,真是壞事!”

見蔣貴提起黃山土人的事情,許柴佬只覺得十分晦氣,同時不免升起一絲報復心理。

“我聽說交趾那邊接待了下西洋東洲先遣隊的船只,上面有能治瘧疾的一種藥材。”

“你說要是我們有了這些藥材,那能不能深入山林之中,把這群蠻子都給解決?”

許柴佬沒有反省自己,因為他覺得沒有必要。

與其反省自己,倒不如把南邊的蠻子消滅個干凈。

“如果真的有用,那我應該能帶兵一點點的將他們驅趕到最南端,然后一起消滅。”

蔣貴略微思考,便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聞言的許柴佬十分高興:“那我稍許就上疏詢問朝廷,如果真的有,先讓朝廷調些給我們。”

“這先不急。”蔣貴打斷許柴佬,前傾身子皺眉詢問道:“金山的情況如何?”

金山即呂宋北部開采金礦和銅礦的海港城池,不同的是那里由呂宋衛駐扎,并且主要由許柴佬管理,而且漢民數量稀少,多以土人戰俘為主。

這些戰俘數量足有十余萬,若是鬧出了什么事情,便是連蔣貴都會覺得有些棘手。

“放心,黃山之亂后我就降低了他們入民籍的標準,并且給他們一人一天兩文錢作為工錢。”

“現在的他們,都忙著攢錢,等待入民籍后好好生活呢。”

許柴佬說到一人一天兩文錢的時候,臉上還浮現了肉痛的神色。

顯然在他心里,土人的勞動力只配免費,但凡出一文錢,都是極大的開支。

“金銀銅礦開采如何?”

蔣貴聞言頷首靠在了椅子上,心不在焉的詢問起了金銀銅礦的開采。

“金礦比較多,當下每個月都能產出八百多兩,今年產出一萬兩黃金估計沒問題,伴生的白銀產出比較少,最多三萬兩。”

“至于銅礦那邊,當下每個月能冶煉五萬斤銅錠,數量太少了,最少得再開五十個礦坑,才能達到向朝廷許諾的百萬斤銅錠數額。”

“五十個礦坑,起碼得再弄兩三萬人才行。”

“另外今年入民籍的土人起碼有七千人,這也得早做準備。”

許柴佬口中的準備,無非就是讓蔣貴再俘虜多一些土人。

當下呂宋的高速發展,可都是建立在這些土人每年貢獻價值十幾乃至幾十萬貫的金銀銅礦。

一旦開采速度慢了下來,那呂宋的發展也就慢下來了。

在金山縣的礦場內,一座座大山表面都是礦洞,密密麻麻的,看得人頭皮發麻。

盡管有混凝土和木樁加固,但誰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會坍塌。

許柴佬不管這些,他只希望別耽誤自己拔擢的機會,要知道他今年已經五十歲了,這個年齡在這個時代已經邁入老年,能活到六十都算不錯了,七十是想都不敢想的存在。

正因如此,他才準備在呂宋干完,拔擢后提出致仕,領個散階回福建老家養老。

“我會想辦法的,你也想辦法看看能不能弄來那種可以治療瘧疾的藥材。”

“我辦事,你放心。”

蔣貴起身向外走去,口中不忘交代。

許柴佬聞言笑呵呵的回答他,在他走后便連忙奏疏寫給了南京。

與此同時,距離此地數千里海疆之外的江南卻熱鬧了起來。

“嘭!”

“錦衣衛辦案,敢問哪位是前任戶科給事中張匡!”

常州府金壇縣內,隨著一處府宅的大門被暴力撞開,一臉陰鷙的錦衣衛便涌入這座府邸前院,數量足有數十人之多。

雖說只是前院,可這院子面積足有畝許,并且還有許多太湖石雕作為擺設。

這樣的環境,可不是一個從七品官員能住得起的。

府內下人被嚇得臉色煞白,不多時一名六旬左右,胡須花白的老儒生便杵著手杖走到了前院。

“老夫便是張匡,不知犯了何事……”

張匡表情難看,但這已經是他在盡力壓制脾氣了。

他致仕九年,期間并沒有犯過什么大錯,自認為沒有什么把柄在錦衣衛手中。

“洪武三十年,戶科給事中張匡與戶部主事倪荏私下修改金壇縣戶籍,將三十七名上戶改為中戶,此事你可認罪?!”

錦衣衛百戶官拿出了一張帖子,而這張帖子便是刑科發給的駕帖。

有了它,錦衣衛才能肆無忌憚的抓人。

“荒謬,這不過是誣告罷了!”

張匡心中慌亂,可還是強硬反駁。

“既然是誣告,那就請您陪我們走一趟。”

百戶官收起駕帖,隨后左右錦衣衛便上前將張匡給架了起來。

“你們干什么?!”

“你們居然敢這樣對待我,我一定要啟奏陛下,讓陛下懲處你們!”

“放我下來!放我下來……”

張匡被架起關入馬車的場景,為其左右鄰里所瞧見,而能住在他左右鄰里的,無不是金壇縣有權有勢的人物。

瞧著張匡被抓走,其中不少與張匡有瓜葛的人便不由得心虛了起來。

這種心虛不是沒來由的,因為錦衣衛自江東六府全面新政以來,凡是被他們帶走的人,大多都招供,并供出了許多牽扯之人。

一時間,江南被捕富戶數量繁多,交到朱高煦案頭的書冊上,幾乎每日都在以數十上百的速度不斷刷新著。

這樣的情況,自然引起了群臣的不滿。

“江東六府冤案甚多,牽連甚廣,錦衣衛濫用私刑,致許多致仕之臣多死冤屈……”

“臣戶部主事馬英(御史陳孟旭),懇請陛下治罪紀綱,罷停新政!”

西角門外,烏泱泱百余名官員下跪作揖,聲音隆隆。

瞧著他們那大義凌然的模樣,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們一個個都是圣人。

面對他們的逼宮,西角門內王彥帶著十余名錦衣衛緩緩走出。

他手中拿著圣旨,不多時將圣旨展開后,當即唱聲道:

“戶部主事馬英督查江南戶籍,隱報常州府高夢等七十二家富戶水田,私下篡改文冊,依《大明律》,流放蠻莫!”

“御史陳孟旭受賄枉法、隱報鎮江府富戶李昭殺人一事,又私下盜取銀稅,依《大明律》,流放蠻莫!”

“王彥,你也蒙蔽了圣聽嗎?!”

當王彥念完圣旨,馬英與陳孟旭便指著他開始破口大罵起來,然而他們的大罵并沒有對王彥造成什么影響。

在王彥的注視下,他們被錦衣衛給架出了宮去,而剩下的官員則是如驚弓之鳥一般,心情忐忑的等待王彥發話。

“還在這里跪著做什么,不當差嗎?”

王彥陰沉著臉吐出這句話,只見下一秒這群臣子便紛紛起身,低著頭四散而去。

這樣的軟骨頭,向來為王彥所看不上,畢竟他也是跟著朱棣南征北戰過的人。

解決了這場鬧劇,亦失哈轉身走入了西角門樓內。

在門樓內,一個長寬各兩丈的巨大沙盤擺放在正中間,而作為皇帝的朱棣則是在打量沙盤上的一切。

此刻的他,已經全身心投入其中,而王彥返回后也沒第一時間打擾他。

過了片刻,朱棣才回過神來詢問道:“都走了?”

“回陛下,都被趕走了。”王彥畢恭畢敬的回答,朱棣則是捋了捋自己的大胡子。

“嗯,這群人還真是欺軟怕硬,不敢去找老二求情,跑來我這里逼宮。”

朱棣似乎在說自己這邊才是軟柿子,然而王彥聽后卻笑道:

“他們被殿下嚇破了膽,卻忘記了陛下您也是尸山血海中走出的錚錚漢子。”

“哈哈!你這話說的不錯!”

王彥的話說得朱棣心花怒放,確實這些年他當習慣了老好人,但這不代表他是好脾氣。

紀綱和陳瑛弄死的那些人,大半可都是他授意弄死的。

只是在朱高煦那種動不動就要株連幾百、幾千乃至幾萬人的家伙面前,朱棣反倒顯得可藹可親了。

“陛下,這群人估計明日還會再來,您看……”

王彥小心建議,朱棣卻打斷他道:“不用管他們,告訴李失、王忠他們,大軍明日北上。”

“北征期間,戶部與工部、刑部、禮部等奏疏都送至春和殿,吏部和兵部、六軍都督府的奏疏抄錄兩份,一份送往春和殿,一份送往軍中。”

“另外,召大學士金幼孜、胡廣、黃淮、楊榮幾人,連同六部左侍郎隨軍北征。”

“是!”聽到朱棣這么說,王彥連忙應下,隨后才道:“那奴婢去與殿下說一聲,好讓殿下有個準備。”

“嗯,去吧!”朱棣大手一揮,王彥也親自前往了春和殿。

不過在他走后,朱棣便瞥了一眼身旁的班值太監。

那太監年紀三旬左右,身材肥胖,看上去人畜無害。

瞧著他,朱棣開口道:“你走一趟,告訴紀綱,讓他趁機把都察院那幾個人處理處理。”

“奴婢領命!”班值太監連忙作揖退出春和殿,朱棣見狀也捋了捋自己的大胡子,好似調侃般說道:

“老二,你這日子也不能太舒坦,得替俺擔些事情。”

今天二更在下午四點到五點之間。

明天和后天得忙我奶奶下葬的事情,和之前說好的一樣,這兩天的更新是每天一章,另外更新時間有些不太能確定。

我也是第一次忙這些事情,估計會比較拖拉,更新估計不是下午就是晚上。

下葬結束后,22號恢復兩更,謝謝體諒。

(本章完)


上一章  |  靖難攻略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