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攻略第419章 亦步亦趨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靖難攻略 >>靖難攻略最新章節列表 >> 第419章 亦步亦趨

第419章 亦步亦趨


更新時間:2024年04月01日  作者:北城二千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北城二千 | 靖難攻略 

作者:→

熱門小說

“遵義知府徐碩,見過解參議……”

寒冬時節,在江南已經飄起白雪的時候,西南大山之中的遵義府遵義府衙外,擔任遵義知府的徐碩正在對一身素緞的文人作揖。

他的作揖點到為止,沒有討好和獻媚,也不讓人覺得疏遠。

被他所作揖的解參議,便是三個月前下放廣西承宣布政使司為官的解縉。

“徐知府,在下途經此地,不知道可有什么具有風采的地方可推薦安排?”

此刻身穿一身素緞的解縉作揖回禮,但頭卻并未低下來半點。

“南邊十余里外有一處始建于唐代大歷年間的寺廟,名護國寺(湘山寺),傳至如今已然六百四十余年,解參議若是感興趣,可以前往一觀。”

“剛好府衙之中有空車一輛,若是不嫌棄,可以乘此車前往。”

徐碩彬彬有禮的回答,解縉聞言也笑道:“既然如此,那在下便卻之不恭了。”

“趙同知,調車吧。”見解縉要去,徐碩也謙和的對身旁趙軌開口。

趙軌面無表情的作揖應下,轉身回到府衙后,不多時便見一輛挽馬車從府衙側街走出,來到府衙面前停下。

“這位是前往廣西就任的解參議,好生招呼,莫要怠慢。”

“是……”馬夫見徐碩這般說,作揖應下后便下車為解縉擺上馬凳,解縉也不客氣,抬腿上了馬車。

他身旁有六七名護衛,都身騎乘馬,因此倒也不用與他擠在一起。

“這馬自重慶府的驛站取來,便留在遵義府吧。”

解縉拉開車窗,將自己來時所乘騎的乘馬留下,顯然對馬車很滿意,想把馬車帶走。

趙軌聞言脾氣上頭,但徐碩卻先一步擋在他面前作揖:“既然解參議喜歡,便送給解參議吧。”

“這乘馬貴重,在下暫且為解參議保管,待日后解參議經過遵義府,再雙手奉上。”

“不必了,走吧!”解縉合上了窗戶,十分慷慨。

見他開口,馬夫也抖動韁繩,駕駛馬車向護國寺而去。

待他們走遠,趙軌這才皺眉道:“這解縉雖然出手大方,乘馬也比挽馬貴重,但這馬車畢竟是官家之物,豈能隨意贈予。”

“他風頭正盛,你我避一避也好。”徐碩輕笑開口,趙軌見狀生氣道:“你還能笑出來?”

趙軌與徐碩共事這些年,已經熟悉他的脾氣。

徐碩雖然八面玲瓏,也能容忍一些暗地里的小偷小摸,但像解縉這種光明正大要走府衙馬車的情況,他一般不會輕易容忍的,而如今……

“形勢比人強,人家若是計較,你我雖然不會遭受影響,但也會被人所針對。”

“遵義府情況稍好,你我也正是三年考核最后一年,何必與他計較。”

徐碩轉身向府衙內走去,趙軌雖跟上他腳步,但依舊不太高興。

二人一路無言,直到返回書房,趙軌才入座開口道:

“那解縉八月末便被陛下下放,如今已經臘月中旬,卻不過才來到遵義。”

“三個月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若是單純趕赴上任,走海路和珠江水路,頂多一個半月便能抵達桂林。”

“哪怕走陸路,從武昌一路南下前往桂林,也不過兩個半月。”

“如今他水陸并進,卻花費了三個半月,并且繞行遠路來了遵義。”

“我雖不在《邸報》中見到他消息,但三個半月的時間還繞道遵義,想來他這一路都是從南京順長江而上,沿途游山玩水,寫詩題詞。”

“這樣的人,怕是再給他一個月,他也不一定能抵達桂林。”

趙軌為人不善言辭,更討厭阿諛奉承那一套,只覺得自己與徐碩是朋友才與他說這些。

徐碩也清楚趙軌最討厭那些所謂清流,因此親自為他倒茶,安慰道:“稍稍放寬心,距離考核結束也不過只有半個多月了。”

“待考核結束,你我就能得到兩個月的長休,屆時也能好好放松休息了。”

“哼!”趙軌冷哼一聲,目光凌冽:“按照你我之前所說,屆時我二人皆要前往廣西,說不定還要與這解縉成為同僚。”

“與這種人成為同僚,恐怕你我日子就此難過了。”

趙軌擔心解縉在政務上指指點點,徐碩卻輕笑起來。

他的笑聲讓趙軌皺眉錯愕,徐碩則是胸有成竹道:“我估計,不等你我上任,這解縉便要鬧出不少事情了。”

“何以見得?”趙軌下意識詢問,徐碩卻抬了抬下巴道:

“就他這副做派,加上他背后那群人在廟堂的做派,殿下能讓他活到現在已經不易。”

“我估計此次若不是陛下開口,這解縉必然會因為他那些弟子之事遭遇牢獄。”

“眼下陛下寬恕他,只是下放為官,而他不僅沒有擺正態度,還沿途游山玩水。”

“這番做派,去了廣西之后,估計等改土歸流一開始,他便迫不及待的要返回江南了。”

“他一旦返回江南,陛下所知后必然震怒,故此他這條命……”

徐碩資歷確實不深,也沒蹚過廟堂的渾水,可架不住他背后有蹇義在指點。

蹇義是知世故而不世故,想要提點徐碩,那還是輕輕松松的。

雖說蹇義任四川布政使,但徐碩也清楚,蹇義恐怕沒幾日便要調回京城了。

屆時西南之地缺乏重臣坐鎮,而自己,興許便是這可以頂上的官員。

當然,這事情具體能否成功,還得看東宮的意見。

想到這里,徐碩整理了衣擺:“就今年衙門所記的情況,伱我想要拔擢已經不遠。”

“接下來只要等待吏部考核通過,想來便可平調至廣西,在那廣西繼續立功了。”

他話音落下的同時,趙軌也認可般的點了點頭。

與此同時的數千里之外,朱高煦也拿到了今年兩京十五布政使司及二十都司、三宣慰司的《黃冊》及《魚鱗圖冊》。

它們擺在朱高煦面前,任由朱高煦翻看。

“八千三百一十六萬五千九百二十七口,增長的情況很可觀嘛。”

坐在春和殿內,朱高煦看著相較于去年,增長了一百五十四萬余人口的情況,他并沒有流出任何不滿,反而十分高興。

他這番做派,倒是讓殿內被賜座的夏原吉和郭資搞得有些汗顏。

“當下推行新政之布政司已有九地,都司五地,宣慰司三地……”

“除南直隸、浙江、湖廣、江西、福建、廣東、云南幾處布政使司及都司外,便只有西番的烏斯藏及朵甘兩地都司未曾施行新政。”

“今歲之《黃冊》,新增之口數多以執行新政之地上交,未執行的這些地方不僅沒有新增口數,反倒減少了四十余萬口,根本不符合常理。”

“以臣之見,元宵過后,必然得先從江東六府著手,對江南推行新政。”

夏原吉開門見山的說著,話語中還帶著些脾氣。

這倒也不奇怪,畢竟當下大明雖然經過屢次遷徙,但新政之地口數加起來也不過四千萬口。

剩余四千三百余萬口,則是江南這些未曾推行新政的數據。

看上去似乎江南人太多,但實際上江南人口更多。

僅洪武十四年的《黃冊》來說,夏原吉所說的新政未曾推行的一京六省,在當年便有四千萬口。

如今二十九年過去,怎么會只增加三百萬人口?

而且這三百萬人口,還是從應天府和松江府、蘇州府查出的,其它地方不僅沒有人口增加,反而往少去報。

以三府的情況來說,整個江南之地的人口,保守估計都應該不低于五千萬才對。

“按照你說的,元宵過后對六府推行新政吧。”

朱高煦頷首認可,而他之所以這么不在意,只因楊展現在就在常州府編練海軍,數量四萬有余。

這次江東六府的新政推行,不僅有數萬吏員參加,還有四萬海軍和兩萬直隸兵馬參加。

軍政合作,吃不下它反倒奇怪了。

只要吃下它,那整個南直隸想要推行新政就更容易了。

“田畝數量倒是沒有增長太多,主要都是四川和貴州在增長。”

朱高煦低頭看著《魚鱗圖冊》,將情況說出。

郭資見狀也連忙作揖,刷臉道:“本朝對《魚鱗圖冊》登記十分上心,北方又以軍屯為主,因此裁汰北方屯田兵后,所丈量情況并不夸張。”

“今年耕地相較去年,增加七百余萬畝,也大多都是貴州土民外遷四川開墾,及貴州轄內自發開墾所得結果。”

“若朝廷口數有九千萬口,那六億三千萬畝耕地倒也能種起來。”

郭資還是知道農事的,以人力播種治理,哪怕健壯男子,也頂多一人照顧五畝地罷了。

六億三千萬畝耕地,主要還得歸功于關外的粗放式管理,以及大批耕牛挽馬的畜力。

“清查江東六府過后,我估計會有不少人被論罪……”

朱高煦合上《黃冊》,對夏原吉和郭資開口道:“這些人,罪大惡極者流放福建琉球府,次之流放貴州,再末流放甘、肅、瓜、沙之地。”

“殿下……”聽到朱高煦的流放方向,夏原吉作揖道:

“其它地方臣沒有意見,主要是西北的瓜沙之地,是否遷移太多人口前往了?”

“今年朝廷光是維持現有的瓜沙二州四萬余口,便已經調糧二十余萬石,當地情況恐怕很難自給自足。”

千年時間過去,西北之地的環境惡化比之后世還要嚴重。

后世的敦煌、瓜州還能看到許多綠色,但在這個時代,那種場景根本不可能。

哪怕是河流附近,也頂多有些綠草,根本不會有太多樹木,畢竟樹木不僅是建筑材料,還是供人取暖燃料。

如果不是朱高煦在瓜沙之地指出了煤礦,那二州的四萬余百姓光是燒水做飯的燃料就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二州雖然耗費不少,但畢竟是朝廷進入哈密的跳板。”

“這次趁著父親北上,我準備派郭鏞率騎兵三千,護送脫脫前往哈密,并擔任朝廷在哈密的衛指揮使,冊封安克帖木兒為忠順伯,將其內遷至蘭州,賞莊田三千畝。”

朱高煦要對哈密衛下手,哪怕當地的安克帖木兒對大明態度不錯,但這塊地方始終被他們所掌握,而非明軍。

唯有讓明軍在當地駐扎,利用水泥修建地下水渠和坎兒井,一點點在哈密恢復生態,耕種作物才行。

哈密也有煤礦,有煤礦和混凝土,那樹木的建筑和燃料作用就不大了。

在這樣的基礎上種植作物,將秸稈弄成草方格固沙,然后種植防沙林就容易許多。

“若是拿下哈密,那戶部這邊……”

夏原吉有些躊躇,畢竟維持瓜沙的難度就這么多,距離瓜沙還有五六百里的哈密就更難了。

“哈密內遷后,朝廷在當地只需要留駐一千兵馬就足夠,雖然有六百里戈壁灘,但之后瓜沙的兵馬可以調往肅州以東,只需要各保留一個千戶就足夠。”

朱高煦向夏原吉解釋著,夏原吉聞言也松了一口氣。

當下的瓜沙駐扎一個衛的兵馬,按照朱高煦說的,戰后瓜沙加上哈密頂多三千兵馬,雖然后勤壓力增加了,但至少沒有預估的那么大壓力。

“既然如此,臣便不再多說了。”

夏原吉放下了作揖的手,朱高煦見狀則是詢問:“今年戶部積欠多少,各庫之中還有多少?”

“今年戶部積欠錢糧折色后約七百萬貫,各庫之中錢糧香料折色后尚有二千七百余萬貫,不過其中有八百余萬貫是黃金。”

郭資提醒了朱高煦,如今大明庫存的黃金數量已然不少,足有八十四萬余兩。

這還是戶部沒怎么用心收集的情況下,如果戶部用心搜集,那還能更多。

“黃金雖然很重要,但必要時刻也可以用出去,不用專門提醒。”

朱高煦又不準備在現在就搞金本位,所以黃金對于他來說也是救急的東西。

過后三年的財政壓力會很大,可一旦渡過這三年,大明的財政壓力就會逐漸變小,達到最后的收支平衡。

“戶部有沒有計算過,這些年永樂通寶一共發行了多少,各類錢幣收集毀鑄了多少?”

朱高煦靠在椅子上詢問夏原吉和郭資,之所以詢問兩人,是因為永樂通寶從永樂三年開始大規模發行,而當時郭資還不是戶部尚書。

“先后八年時間,大約發行八千六百余萬貫,具體的情況得拿文冊才能了解。”

夏原吉不假思索的開口,同時繼續道:“至于上繳毀鑄新錢的數量,大概在五千萬貫左右。”

“這些情況,戶部都有造冊,畢竟每年舊錢鑄新錢,總歸會因為錢幣質量不一,從而導致火耗不淺。”

永樂通寶的質量不用多說,由于質量太好,從而導致了市面上敢于仿制永樂通寶的作坊十分稀少。

與其仿制永樂通寶,還不如仿制洪武及前朝的那些古錢幣。

“就市面的情況來看,你們覺得,朝廷還要多少年,才能徹底讓永樂通寶成為主流?”

朱高煦的話語中總是能蹦出新詞,這點夏原吉和郭資已經習慣了。

郭資盤算了一下,估摸著才說道:“上個月呂宋尋到了幾座銅礦,按照當地宣慰使許柴佬之言,明年這個時候就能穩定開采數十萬斤的銅錠輸送京城,幾年后可開采百萬斤。”

“如果這條消息屬實,那朝廷每年就能多鑄二三十萬貫,算上海外和西南的白銀和銅錠,每年新鑄七百萬貫不成問題,頂多二十年就能占據主流的市場。”

“百萬斤?”朱高煦詫異,他雖然知道呂宋銅礦儲備很高,但以當下這個時代的生產力,想在呂宋每年開采上百萬斤銅礦可不是簡單的事情。

“殿下,近來廟堂有不少人彈劾許柴佬……”

朱高煦詫異還沒過,一旁夏原吉便說出了廟堂對許柴佬的彈劾內容。

許柴佬畢竟之前是個商人,商人就是逐利的。

歷史上的這個時期,呂宋沒有任何產出,所以大明也沒給許柴佬什么資源。

許柴佬年老之后便從呂宋返回了老家福建,大明在呂宋的統治也隨著他率領同鄉離開后土崩瓦解。

而今不同,朱高煦點出了呂宋的金銅礦,許柴佬自然也就有了奔頭。

加上蔣貴麾下的兩衛上萬兵馬,許柴佬的野心自然也被放大。

呂宋的人口并不算多,發展至今也不過十三萬余,自然沒有足夠的人力去開采礦藏。

不僅不夠人力開采,就連開荒都十分緩慢。

正因如此,許柴佬便蠱惑著蔣貴去抓捕土人,利用土人開墾荒地,開發礦藏。

蔣貴倒也沒廢話,只要能對當地百姓好的事情,他便沒有什么可猶豫的。

因此在過去的幾年時間里,大片耕地被開墾,許多礦產被挖掘。

如今的呂宋,不僅可以自給自足,還能每年給朝廷上繳數萬兩黃金,數萬石稅糧。

作為宣慰使,許柴佬雖然不歸吏部管,但六軍都督府也有自己的考核官。

過往幾年,六軍都督府的考核官凡是去到呂宋而返回的武官,大多都會上疏呂宋之心,擔心苛責土人過甚,引起叛亂。

事實上,他們的擔心不是多余的,因為過去七年時間里,呂宋一共爆發了七十九場叛亂。

要知道即便是擁有文化的安南,過去幾年的叛亂也不過才六十二場,并且隨著時間推移,叛亂規模反而越來越小。

但呂宋不同,呂宋的規模一場比一場大,最大的規模便是三個月前發生的黃山之亂。

三十多個土人部落組成四萬聯軍,向呂宋城東部的黃山鎮發動襲擊。

不過這場聲勢浩大的襲擊,被蔣貴以六百騎兵踐踏縱橫,三千火槍兵擊破。

戰后蔣貴以五十二人陣亡,三百三十六人負傷的戰績,成功斬殺七千多土人,俘虜兩萬余人,其余土人逃入山中。

雖說不贊成蔣貴他們以壓榨的方式來治理呂宋,但六軍都督府依舊給蔣貴評功,并上呈到了朱高煦面前。

對于蔣貴,朱高煦十分熟悉,也并不覺得他的方式有問題,甚至將他拔擢到了海軍都督府都督僉事的位置。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規則,在二十世紀以前的規則就是弱肉強食。

比起西方殖民者,許柴佬他們在呂宋的那點事情根本不算什么。

別說當下這個十五世紀初期的歷史背景,就算到了十八世紀。

如果白人只要求黑人干三年活就還他們自由,還給他們糧食開墾自己的土地,那黑人估計得感動的流眼淚。

相比較之下,許柴佬在呂宋做的事情,朱高煦壓根就沒放在心上。

正因如此,面對夏原吉的話,朱高煦忍不住搖頭道:

“我們漢人有個習慣,但凡瞧對方可憐一些,便會有一群人心生憐憫,從而導致日后災禍。”

“這樣的例子,放在史書之上實在太多太多。”

“這樣的錯誤,我們也不能犯下,避免重蹈覆轍。”

朱高煦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夏原吉聞言則是皺眉道:

“這樣的事情只是發生在一地,那尚還好說,可若是置之不理,甚至對許柴佬及蔣貴加官進爵,那臣擔心各地會紛紛效仿……”

夏原吉不擔心呂宋一地的事情,他是擔心呂宋的做法被各地效仿,而這種風氣并不太適合治理復雜的地方。

若是在海上還好說,大明藩國眾多,可補給的地方也很多,對于一些沿海城鎮的叛亂,也可以依仗堅船利炮來進行鎮壓。

不過這種事情如果發生在三宣六慰、云桂等地勢復雜的地區,那就另當別論了。

“你這么說也有幾分道理……”

朱高煦放下茶杯,思考過后才說道:“以此為借口,將許柴佬和蔣貴二人今年的考核評為乙等吧。”

“這……太輕了吧?”郭資忍不住開口,夏原吉也皺著眉頭。

“在他們的經營下,朝廷和呂宋百姓都獲得了好處,苛責太甚也不好。”

朱高煦不想繼續這個話題,見狀的夏原吉和郭資也只能無奈嘆氣。

不多時,他們便改換方向,討論起了關于西南的問題……

(本章完)


上一章  |  靖難攻略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