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攻略第404章 怨種父子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靖難攻略 >>靖難攻略最新章節列表 >> 第404章 怨種父子

第404章 怨種父子


更新時間:2024年03月17日  作者:北城二千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北城二千 | 靖難攻略 


“天下古今事物散載諸書,篇帙浩穰,不易檢閱。朕欲悉采各書所載事物類聚之,而統之以韻,庶幾考索之便,如探囊取物爾……”

“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修輯一書,毋厭浩繁。”

“今敕命太子少師姚廣孝,殿閣大學士解縉、禮部尚書送禮監修,及侍郎孫鋮重修。”

永樂九年八月中旬,隨著朱棣的圣旨在西角門宣讀,沒有任何預兆,朱棣突然下達了他念想了近十年的修書工作。

動作之快,便是連在春和殿理政的朱高煦都沒反應過來,旨意便已經下達。

因此,當朱高煦急匆匆趕到西角門的時候,朱棣早已腳底抹油,溜回了幾筵殿。

等朱高煦趕到幾筵殿的時候,便見到了抱著自家娘親梓宮,肩膀一聳一聳的老頭背影。

“妹子,我今日算是完成了爹生前的一個愿望,只希望高煦不要怪罪我啊……”

朱棣早不說,晚不說,偏偏在朱高煦一只腳跨入幾筵殿的時候說出了這句話,很難不讓人瞎想。

“您怎么又扯到我爺爺身上去了?”

朱高煦無奈的瞧著假哭的朱棣背影,只是等朱棣回頭,他這才看到了朱棣眼角的淚花。

“真哭了?”

朱高煦愣了下,湊上前瞧了瞧,朱棣卻連忙擦了擦眼角:“風大,迷了眼睛……”

“風?”朱高煦看了看一副靈堂模樣的幾筵殿,所有的東西都安靜的掛著,紋絲不動。

“老二啊,你得成全我和你爺爺,爹知道沒和你打招呼,這事情不好,不過這修書也廢不了多少錢。”

“況且有孫鋮監督著,你放心,爹不會弄得太大的。”

當朱棣一開口,朱高煦就已經猜到了這老頭想說什么,他太熟悉這廝了。

果然,聽完他所說的這些話,朱高煦白了他一眼:“我爺爺怎么又扯進來了?”

“您要是閑著沒事,扯到我爺爺身上,等明天我就去孝陵給爺爺奶奶磕頭,讓老人家從下面給您托夢。”

“誒!沒大沒小的!”朱棣急了,他是真的怕老朱。

反應過來后,他又背負雙手,看著徐皇后的梓宮道:“爹可沒有瞎說,你爺爺生前確實想弄一部質量上佳的《類書》。”

“況且當年你也答應了我,說永樂九年便修書,這大半年都過去了,你那邊一點動靜都沒有,我不親自下旨,你還準備拖到什么時候去?”

說著說著,朱棣似乎底氣都足了不少,雙手叉腰,眉頭微皺:“我說太子爺,伱是不是瞧我老了,準備讓我學學唐高祖、宋孝宗啊?”

唐高祖,宋孝宗,這兩人可以說是被動退位和主動退位的典范。

不同的是,前者被動退位,但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后者雖然是主動退位,但生活卻因為兒子不孝而過得郁郁寡歡。

朱棣這話,頗有幾分質問的意思,不過朱高煦更直接:“那您為何不說兩宋的高宗與徽宗?”

宋高宗趙構,盡管也是主動退位,可趙構并非不理朝政,可以說是以太上皇身份干涉朝政最出名的皇帝之一,僅次于處處限制宋欽宗的宋徽宗。

不同的是高宗與孝宗還算是父慈子孝,徽宗和欽宗就鬧得有點僵了。

朱高煦在反問朱棣,他是想父慈子孝,還是想父子反目。

朱棣被朱高煦這么質問,雖說有些下不來臺,但還是能聽出朱高煦的意思。

朱高煦的意思很明顯,那就是讓自己別總是舉那些父子關系的例子,也就是說朱高煦是想和自己好好處關系的。

得到了朱高煦的態度,朱棣也就放松了些。

他坐在梓宮旁的地上,伸出手拍了拍身邊的金磚,示意朱高煦坐下說。

朱高煦也不擔心什么,干凈利落的坐在了旁邊,想看看老頭要說什么。

“唉……”

父子二人坐在地上,朱棣長嘆了一口氣:“爹就是不放心……”

“雖然我知道你干的不錯,也干的很好,但我還是不放心。”

“所以我仔細想過了,下次北征,我把瓦剌好好收拾過后,你也準備準備,準備一下你的即位大典吧。”

這話一經說出,朱高煦立馬就覺得老頭在畫餅,只是當他看向老頭的時候,他臉上居然罕見的露出了疲憊之色。

這種表情,是朱高煦與他相處那么多年都沒看過的。

他不知道這是不是朱棣因為徐皇后去世消息而陷入的頹靡,但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機會。

他一開始推朱棣上位,而非自己上位,其一是考慮到朱棣的身份更容易壓住局面,其二就是許多事情需要朱棣在前面頂著,他才能在后面慢慢綢繆。

如今,新政推行已經是大勢所趨,而局面也陷入穩定,那自己需要朱棣做的事情便已經做完了。

老頭子撈到了功績,而自己撈到了自己想要的局面,自己確實是時候該上位了。

不過,在此之前,朱高煦還得讓新政再往前一步。

如果老頭子真的愿意退下去做太上皇,那借助編撰《永樂大典》這件事,自己興許可以重創江南文人,因為他們的把柄著實太多了,而老頭也可以幫自己背完這個黑鍋再走。

想到這里,朱高煦瞇了瞇眼睛道:“您既然這么說,那兒臣也就不瞞著您了。”

“這個大位置,兒臣也想坐!”

朱高煦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這讓朱棣松了一口氣的同時,心里卻有些空落落的。

老二想坐皇位不奇怪,甚至他一直覺得老二很早就開始想坐皇位,因此他才會疑神疑鬼的。

現在老二將這件事情說了出來,他也可以憑借這次談話,將自己的心病給解決。

只是他盡管已經有了答案,但親耳聽到朱高煦這么說,他還是有些難受的。

“兒臣這么說,就是不想我父子生出間隙,因為當年打下南京的時候,兒臣便與您說過,父子之間沒有什么不能談的,兒臣也沒什么好隱瞞的。”

朱高煦直勾勾的看著朱棣,瞧著他臉色黯淡的同時,也不忘補充道:

“當然,誠如爹您所說的,兒臣即便要坐這個大位置,也不是如今,而是未來。”

“等您收拾完馬哈木,若是真的覺得乏了,那兒臣便頂上。”

“您若是覺得您還能繼續干下去,那兒臣也繼續支持您。”

“您若是當了太上皇,兒臣依舊孝敬您,不管是秋獵還是出巡、帶兵打仗,兒臣都不攔著您。”

當下的朱高煦,有底氣說出這番話,因為他即便把軍隊交給朱棣,軍隊會叛變的幾率也小的可憐。

細數一下,朱棣稍微有影響力的只有北平和山西以及陜西行都司。

這些地方的軍隊經過新政改制,頂多不會超過十二萬,而其它地方基本都被朱高煦麾下出身渤海的將領,以及李景隆等建文降將所掌握。

降將之中除了吳高與渤海關系不好外,其余關系都不算太差。

相比較之下,燕府和降將的關系可以說差到了極點,如果沒有朱高煦護著,李景隆他們這群人的下場比歷史上好不了多少。

屆時朱棣還是那個朱棣,燕府還是那個燕府,可南京城的皇帝可不是朱允炆那個容易被忽悠的家伙了。

更何況明軍當下的火器生產都在遼東,朱棣他們的火器只會越打越少,而自己軍隊的火器卻會越打越多。

這個道理,想必朱棣自己也清楚,所以面對朱高煦說出的這些他倒沒有半點懷疑。

“你要真的這么想,那爹倒也不是不能退去休息休息。”

“只是現在你答應的好好的,到時候恐怕爹真的想帶兵去巡邊,你便不同意了,如當下一般。”

朱棣酸溜溜的說著,滿口醋味,顯然還在因為明年不能北征的事情耿耿于懷。

對此朱高煦卻不緊不慢,輕笑道:“并非不讓,而是準備更好的火器,更有效的對付胡人。”

“老式的燧發槍您已經見過了,而新式的燧發槍卻并沒有。”

“一旦新式的燧發槍開始生產并裝備部隊,那部隊中的情況也會發生變化,長槍兵將漸漸被淘汰出戰場。”

朱高煦這次來找朱棣,也是為了說這件事,因此他從袖中拿出了一張折起來的圖紙,并在拿出來后,將圖紙給拿了出來。

“這就是新式燧發槍,比起老式多了一些設計。”

當圖紙遞到朱棣手中,相比較上次朱棣見過的燧發槍圖紙,這份圖紙中出現了類似短刀的存在。

“這是刺刀,長度在一尺左右,加上四尺五寸的燧發槍,套筒刺刀上去后可以達到五尺五寸(176cm)。”

“由于槍管外有一個突起的卡榫,因此士兵在套上刺刀后扭轉,就可以將刺刀轉入套筒的凹槽固定,能讓火槍手迅速轉變為長槍手。”

“盡管相較于軍中一丈三的長槍規制來說很短,但您見識過線列戰術和排槍的威力,您覺得如果敵軍能突破排槍,那他們還能剩下多少軍隊,如何能保證隊形不紊亂?”

在朱高煦看來,北方的胡兵要是能做到突破排槍而陣型不亂,那都能打穿大明朝了。

畢竟那樣的軍隊,除了后世抗戰和開國的時候,其它時候他還沒見過。

“這個刺刀這么輕薄,上了戰場恐怕會出現問題,另外這下面的這個是什么?”

朱棣聽后,很快意識到了套筒式刺刀意味著什么,同時也看出了刺刀的缺點。

確實,以這個時代的冶鐵水平,刺刀經過戰斗后的確會出現刀身變形等尷尬的事情。

對此朱高煦則是準備了后手:“有了刺刀,就沒有必要佩戴腰刀,因此可以常備兩到三把刺刀。”

“至于下面那個……”

朱高煦看向了圖紙下方,而那里則是一支比上方燧發槍顯得更短的一把燧發槍。

在十八世紀,燧發槍分為步槍、手槍和馬槍三種。

步槍最長,長度從四尺到五尺不等,手槍的長度最短,長度不過一尺左右,主要用于近戰。

不過由于燧發手槍的準確度和射程有限,所以除了經常進行接舷戰和跳幫戰的海軍士兵,以及陸軍軍官們,絕大多數士兵是不用手槍的,畢竟燧發手槍的有效射程實在太近了。

許多手槍射擊十幾米外的目標都射不準,對于普通士兵來說實在是太雞肋了。

因此朱高煦并沒有弄燧發手槍,而是將裁汰了手槍,只采取了步槍和騎槍,而這便是朱高煦執意要讓朱棣裝備了燧發槍再北征的原因。

騎槍介于步槍和手槍之間的款式,長度三尺,重量五斤,就像是被故意截短的步槍一般。

除了很少裝備刺刀以外,其他方面都跟步槍很像,甚至也擁有步槍式的槍托,只是長度比步槍短了許多,稱之為卡賓槍騎兵更加合適。

盡管在歷史上,士兵們卻不太愿意使用馬槍,甚至拿破侖自己也承認胸甲騎兵在馬背上使用馬槍十分困難。

但是騎槍對于當下的明軍來說,可以說是錦上添花的存在。

它的裝備,可以使得明軍騎兵在面對一些質量較差的部隊時,可以不用發起沖擊就能直接開槍擊潰。

之所以它在歐洲沒有大放異彩,是因為當時的軍隊質量普遍差距不大。

不過就朱高煦這么多年的經驗來說,馬槍放在這個時代,很少有軍隊能面對它而不潰退。

盡管它的破甲射程只有二十步的距離,但這依舊比弓箭要好上太多。

“這是馬槍,長三尺,重五斤,破甲射程二十步。”

“由于不需要點火手,因此燧發槍的射擊可以由士兵單獨完成,線列排槍時,隊伍的密度是之前的一倍,排槍齊射的威力也將會更大。”

“同時,因為不需要幫手,騎兵也可以獨自完成彈藥裝填,而三尺長的馬槍剛好能讓騎兵們在河曲馬的馬背上裝填。”

“如果騎兵裝備兩支馬槍,那就可以在戰場中使用回旋戰術,頻繁面突。”

“對于一些士氣不行的軍隊,只需要兩三輪就能打崩對面。”

“當然,面對同一水平的對手,那就顯得有些雞肋了。”

朱高煦解釋完,朱棣的目光也漸漸灼熱起來,愛不釋手的看著手上的圖紙:“什么時候能裝備軍隊?”

見朱棣詢問,朱高煦也指點道:

“鄭和回來后,步槍大概復加工三個月就可以裝備北征軍隊。”

“騎槍是從今年五月才開始生產,每個月產量在兩千支。”

“按照大古剌送來的消息,鄭和應該會在冬月抵達大古剌,明年四月抵達京城。”

“按照時間來算,如果加上步槍三個月的復工再生產,應該能裝備三萬支馬槍,按照一名騎兵兩支馬槍,也就能裝備一萬五千騎兵。”

“好好好……”聽到這話,朱棣滿意點頭,至于步槍的情況他上次已經了解過了。

按照生產再復工,明年應該能生產出九萬支燧發步槍,以及三萬支馬槍。

這看上去很多,但前者卻是朱高煦從兩年前開始綢繆的。

大明當下的火槍產量,基本在年產六萬支左右。

相較于火槍產量,大明的火炮產量才比較嚇人,年產超過六千門,可以說一年的產量,就超過當下世界各國火炮產量的總和。

正因如此,遼東基本上是當下軍工業最發達的地區,光是從事軍工行業的工匠數量,便多達六萬余人,而且都是男丁。

這六萬男丁背后,便是六萬戶百姓,遼東近七分之一的人口都依靠著軍工生存。

除了軍工,還有鐵礦、煤礦等礦產業,從事其中的男丁高達兩萬五千人,年產熟鐵九百萬斤,占據全國鐵料總產的三成份額。

這看上去很多,但實際上僅夠滿足軍工廠和遼東百姓的需求,連出口諸省的條件都達不到。

一旦海軍需要擴建,那甚至需要從外省調撥鐵料給遼東的軍械局。

正如當下,幾乎全國一半的鐵料都投入到了遼東的軍械局。

由于路途遙遠,許多官員頻頻上疏,覺得不應該將這樣重要的衙門放在遼東,而是應該轉移至江南,距離京城越近越好。

只是對于這些奏疏,朱高煦根本懶得搭理。

以大明的開采方式和效率,遼東的鐵礦足夠挖到大明傾覆為止。

況且,等日后他父子二人遷都北京,那遼東反倒是顯得剛剛好。

不依靠這些產業,遼東遲早會被關內甩在身后。

“鄭和明年四月回來,復工三個月的話,那已經是七月份了……”

朱棣突然反應了過來,無奈的看向朱高煦。

朱高煦感受到后也輕笑作揖:“正因如此,所以出兵只能是永樂十一年五月。”

“不過這樣也好,屆時軍隊能裝備更多馬槍和步槍,您應該高興才是。”

“此外,這次北征,兒子定然會讓您打得盡興。”

“遼東、渤海、大寧、北平、山西各處共有騎兵五萬,除山西需要保護河套外,其余四地的四萬騎兵盡數參與作戰。”

“同時,大寧、北平、渤海各調兩萬馬步兵參與后勤護送民夫的任務。”

“如今大寧的漠東三衛可征募民夫在四萬左右,但過后兩年間,關內罪犯都會盡數發配漠東三衛,趕在戰前民夫應該能達到六萬。”

“屆時,再從大寧和渤海、北平、遼東征募二十四萬民夫,那便可以達到三十萬民夫的數量。”

“如此多民夫,足夠將物資為您補給到忽蘭忽失溫一帶,甚至更往西。”

朱高煦今日格外大方,甚至大方的讓朱棣懷疑他是不是生病了。

“你這……老二啊……”

面對平日里“摳搜”的兒子,朱棣一時間居然不知道說什么。

“你這樣弄得,爹是不退位都不行了啊……”

“怎么會?”朱高煦哭笑不得,不得不解釋道:

“不管您退不退位,在兒臣預想中,這第三次北征都會是這個規模。”

“兒臣之前與您說過,胡人只要遭受重創,那就會變得畏首畏尾,不敢輕出。”

“如今您看看,韃靼被您一戰打疼,即便當下他們已經是大明臣屬,可他們在海喇兒的巡哨卻并不少。”

“兒臣可以肯定,這次若是您出兵不告訴阿力臺,那阿力臺絕對會在民夫大批運送糧草給海喇兒時向西遁去,甚至投靠瓦剌他也心甘情愿。”

“韃靼的阿力臺如此,日后的馬哈木也會如此。”

“若是不能一舉重創,那日后想要再找到這樣的機會就十分困難了。”

“所以兒臣準備這么多人力物力,就是為了讓您一舉打殘瓦剌部,起碼打出二十年的太平。”

朱高煦的話,說的朱棣熱血沸騰:“說得好!”

朱棣表情難掩激動,不自覺在原地渡步來回數次后才驕傲道:

“這次,俺要出大軍,一舉打殘胡人,給北邊打出二十年的太平盛世來!”

說到高興處,朱棣回頭看了一眼朱高煦,突然覺得讓位給朱高煦似乎也不錯,怎么看怎么順眼。

“老二,你真像俺……”

情到深處,朱棣又恢復了“俺”的自稱,不過朱高煦很清楚,老頭子完全是屬狗的,別看現在高高興興的夸贊自己,等自己干得不好了,老頭子絕對第一個罵自己“尖嘴猴腮”。

“既然事情說清楚了,那兒臣也就不逗留了。”

朱高煦作揖道:“修書既然已經開始,那就不用停下了,繼續修便是。”

“不過東宮這邊,我會選出五百官員加入修書隊伍中,另外這兩年也請您稍微注意些手腳,朝廷的財政確實不容樂觀,若是消耗過甚,那兒臣先前所說的北征隊伍,恐怕就得減半了……”

“你和你老子玩這套?”朱棣身為皇帝,一手蘿卜一手大棒的招數他再熟悉不過了。

如今朱高煦這些話,完全就是他施展在臣子身上的手段,卻不想被這小子用來對付他老子了。

“反正兒子這么說了,除了兒臣,廟堂之上估計也沒幾個人會支持爹您又修書、又修寺,并且還意圖北征了。”

朱高煦聳聳肩,不裝了。

朱棣瞧瞧他這模樣就來氣,立馬擺手:“滾滾滾!”

“領諭,兒子現在就滾。”朱高煦死豬不怕開水燙,轉身便一路小跑出了幾筵殿。

瞧著他跑遠的背影,朱棣捋了捋自己的大胡子,看向了一旁徐皇后的梓宮。

“徐妹子,老二這手段不做皇帝可惜了……”朱棣嘖嘖幾聲,卻又道:

“沒辦法,他太像俺了……”

(本章完)


上一章  |  靖難攻略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