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攻略第346章 鄭和回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靖難攻略 >>靖難攻略最新章節列表 >> 第346章 鄭和回國

第346章 鄭和回國


更新時間:2024年02月10日  作者:北城二千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北城二千 | 靖難攻略 

作者:→

熱門小說

“轟轟轟——”

永樂五年三月二十六日,伴隨著禮炮聲在南京城江東門外碼頭作響,歷經兩年而返的下西洋艦隊終于返回南京。

由于出海太久,所有戰船和馬船均要前往江南各處船廠接受檢修,所以抵達南京的僅有五十艘寶船。

南下時,艦隊滿載貨物,而它們回歸時,也滿載著貨物回歸。

當寶船停入船舶位,船梯很快被放下,碼頭上人山人海的歡呼聲讓甲板上的兵卒們十分激動。

過去的兩年,他們南下經歷了安南戰事、舊港戰事,深入叢林之中,許多戰友都因為疾病而離開了他們。

如今他們終于返回了南京,總算可以放松一段時間了。

他們不知道自己下次下西洋是什么時候,但只要朝廷需要,他們會義不容辭的上船南下。

“臣,下西洋正使鄭和,參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碼頭之上,身穿斗牛服的鄭和作揖下跪行禮,華蓋傘下的朱棣上前扶住了他:“俺這兩年都在等你的好消息,你送到武英殿的一些財貨奏疏俺都沒看,就等著你和俺親自匯報。”

“臣此次出使南洋,敕使占城,賓童龍,真臘,暹羅,滿剌加、彭亨、大泥、滿者伯夷、龍牙迦邈,淡洋,蘇門答剌,花面,龍涎嶼,翠蘭嶼等二十二個屬國,招撫了三十二個土司。”

“眼下這些國家的國王、使臣及土官都在船上,請問陛下何時可以召見他們。”

鄭和難掩激動,朱棣也目露精光。

毫無疑問,他們將中華朝貢體系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如果加上東邊的朝鮮和日本、琉球,以及西邊的東察合臺汗國,那現在的大明已經有了二十六個屬國。

要是硬要把三宣六慰的那些也算上,那大明屬國恐怕不低于一百。

“這還只是開始。”

二人還在激動,旁邊的朱高煦卻自信一笑:“天朝的朝貢體系,自然是要讓四夷賓服入貢!”

“對!”朱棣也驕傲挺起胸膛,同時對朱高煦吩咐道:“老二,招待各國使臣和土官們的宴會你準備,告訴俺時間就行。”

“陛下請放心!”朱高煦不會放過這個展示拳頭的機會。

“陛下,這是臣此次出使南洋所獲,現在為您誦讀。”

鄭和沒有放過這個為朱棣賺取臉面的機會,當著朱高煦以及六部、六府、都察院等數百官員的面,他開始誦讀起了此次南下所獲。

僅香料來說,鄭和滿載十二船胡椒、沉香、龍腦、檀香、薔薇水、龍涎香等香料,樹種和木料則是有老撾紅酸枝木,南洋移植的印度紫檀等。

除了這些,還有苦瓜、榴蓮等水果蔬菜的種子也被鄭和帶回。

至于紅寶石、藍寶石、珊瑚、珍珠、黃金等等珍貴東西更是不用多說。

“以臣估計,此次所獲數千萬,光是帶回的胡椒便有一百萬斤!”

鄭和激動說著,朱棣也激動地直捋胡子,唯有朱高煦一臉汗顏。

在眼下的江南,胡椒價格在每斤十幾貫,但之所以有這么高的價格,主要還是因為其稀缺性。

現在鄭和帶回一百萬斤胡椒,可以說整個南京城每個人都能分到手兩斤,那這玩意還能值錢才奇怪了。

這批胡椒,得分散來賣才行,不然一次收獲就夠江南胡椒價格打到地上起不來。

朱高煦還在盤算怎么解決這批胡椒,身后的不少官員卻面面相覷,顯然沒料到鄭和居然能帶回那么多東西。

其中最為高興的,恐怕就是戶部尚書郭資了。

有了這批貨物,光賣胡椒,戶部也能存錢上千萬貫了。

“陛下,如今還是先回宮吧。”朱高煦與朱棣說著,朱棣也高興的捋了捋胡子:“好好好,先回宮。”

瞧著他的樣子,朱高煦都能猜到朱棣現在打著什么算盤。

不出意外,朱棣估計已經在算著北征所需錢糧了。

“擺駕回宮!”

王彥唱禮,很快隊伍便散開,在京騎兵護送朱棣他們上了大輅、金輅,整支隊伍開始向皇宮返程。

朱棣在大輅上與鄭和討論著下南洋路上的趣事,以及南洋和北邊的有何不同,場面熱鬧。

相較于他們,朱高煦的事情就比較多了。

去年遼東十萬學子的畢業,以及四川新政的準備,還有西南要務,南洋、西北等各類事情等著他處理。

“大古剌土官派人上奏說他們有七個鄰邦,即小古剌、底馬撒、茶山、底板、孟倫及八家塔。”

“這群土邦以前從來不和中原交往,現在聽朝廷說要有恩于民,并且還要收拾八百大甸,因此都愿歸屬,請求朝廷派官統理。”

金輅上,聽著亦失哈的解釋,朱高煦心里覺得古怪。

倒不是覺得這群國家古怪,而是覺得這事情古怪。

如果他沒記錯,這事情明明是朱棣手拿把掐處理的,現在卻成了自己的事情。

“等著吧,過些日子我也給自己放幾天假。”

朱高煦在心底小聲嘀咕,隨后才開口說道:“這樣吧,在當地設宣撫使司二處,長官司五處。”

“大古剌、底馬撒二處地域廣大,各置宣撫司。”

“小古剌、茶山、底板、孟倫、八家塔各置長官司。”

“大古剌的土官以潑的那浪擔任大古剌宣撫使,底馬撒的土官臘罔帕為底馬撒宣撫使,張早等人為小古剌等地土官也各自擔任長官使。”

“告訴他們,每年需要給朝廷繳玉石、白銀、黃金等物為土賦,朝廷則是會派遣流官,攜帶吏員、工匠去為他們改善當地環境,讓他們的孩子獲得知識。”

“一旦他們遭受了什么天災人禍,朝廷也會出兵出糧幫助他們,不過首要還是修建一條驛道通往他們的城邦。”

朱高煦說到這里,不忘詢問道:“王瑄帶兵去平八百大甸如何了?”

“他剛剛從蠻莫返回隴川,如今還在召集三宣六慰的各地兵馬,估計四月初才能南下平叛。”

亦失哈解釋著,朱高煦也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

他的八字胡微微上翹,向兩側生長,平添幾分威武。

“西南的事情急不了,得一點點來,慢慢吃透。”

“曹國公、黔國公他們平定土司進展如何?”

朱高煦詢問起了前些日子西南瑤苗叛亂,李景隆與沐春平叛的事情。

對此亦失哈笑道:“半個月前已經結束,破苗瑤寨堡二十六座,遷徙苗瑤土民四萬七千余人進入四川、湖廣等地。”

“這些年外遷土民應該有五六十萬了吧?”朱高煦聽到僅是幾個月,一戰就遷徙那么多土民外出,不免有些感嘆。

“接近七十萬口了。”亦失哈說著西南的情況,這讓朱高煦有些唏噓。

前世他去西南旅游,對云貴等地少數民族接觸較多,如果沒有土司,單純治理的話,其實他們與漢人也沒什么區別。

說起來,只要吏治清明,他們在朝廷管理下,反倒比在土司手下生活好些。

想要漢化西南,必須要將西南那盤踞數百乃至千年的大小土司紛紛拔除才行。

“太學學子入學情況如何了?”

朱高煦詢問起了太學,而他已經三個月沒去太學了。

太學的教材他已經在去年編寫完畢,并且大概與學子們講述了內容。

第一批的太學學子已經自學完畢,并開始手把手的交代第二批學子。

他們學的很粗糙,可朱高煦也沒辦法,他沒有太多時間放在太學。

他現在想的是先把大概的知識交給他們,然后自己安心治理朝政。

等有一天自己真的想退下去了,到時候自己再去太學教習也可以。

“今年入學八百七十六人,為歷屆最多,都是甲等成績入學的。”

亦失哈感嘆著這批學子的不容易,畢竟是從十萬學子中殺出的八百多人,他們的學習能力毋庸置疑。

“太學送來的高壓鍋我看了,杜仲膠不耐熱,不過用來制作火炮的輪胎倒是不錯。”

朱高煦提到了一個名詞杜仲膠,而這個杜仲膠是大明的特產,可以通過杜仲樹來獲取。

除木質外,杜仲樹的葉、根、皮、種子都含有杜仲膠。

因此,朱高煦當初與太學的學子們提了一嘴,希望他們來試試看,是否能用天然杜仲膠來加強高壓鍋的密封性。

不過經過試驗,杜仲膠雖然具有橡塑的二重性,并且擁有絕緣性,耐水、耐腐蝕等優點,但它的缺點也很明顯。

彈性差,耐熱性差,別說承受高壓鍋的溫度,就算是滾燙的開水都能把它燙到卷曲變形。

因為它的特性,朱高煦只能寄希望于鄭和從美洲帶回橡膠樹,至于杜仲膠雖然缺點也很多,但也可以用在制造硬性橡膠制品,或者用來制作為車輪實心輪胎。

雖說不如橡膠樹的橡膠,但也比鐵輪和木輪要好太多。

“是,奴婢會轉告太學的學子們的。”

亦失哈應下同時,朱高煦也對他說道:“這次下西洋所帶回商品不能都放在江南販賣,光憑江南,肯定吃不下這一百萬斤胡椒,更別提其它香料了。”

“先把他們庫存起來,一點點放出。”

“那第二次下西洋什么時候開始?”亦失哈詢問朱高煦,朱高煦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先休息一年,同時把戰船檢修差不多后再準備。”

“對了,西洋貿易區的海商現在有多少報名了?”

“大小一百二十六家。”亦失哈回答的同時補充道:“聽聞朝廷可以保障航道安全,不少人變賣了手中土地,投身下海。”

“倒是聰明。”朱高煦輕笑。

雖說大明掌握了最大的香料市場,可印度與阿拉伯地區依舊有大明所需的許多舶來商品,一百二十六家海商,具體能活下來多少家,就看他們各自本事了。

“通知他們明年開始準備,第三次下西洋將由朝廷的船隊帶著他們前往西洋進行貿易。”

朱高煦并不準備按照原歷史上一樣的進行七下西洋,因為他的目標始終很明確,那就是將美洲的花玉米、番薯、豆薯、馬鈴薯、木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橡膠等水果蔬菜及植物引進大明。

有了它們,山區的糧食產量才能上來,大明的產油也就不僅僅依賴大豆了。

第二次下西洋,必須要抵達好望角,并在沿途籌建官廠。

等鄭和返程準備第三次下西洋的時候,那就是大明艦隊抵達美洲的時候。

做完這一切,朱高煦就可以安安穩穩的治天下了。

在他這么想的時候,金輅也駛進了西華門,向著武英殿進發。

來到三龍橋前,前方的大輅停下,朱棣牽著鄭和的手走上三龍橋,往武英殿里走去。

朱高煦見狀對亦失哈吩咐道:“你去春和殿幫我處理下奏疏,我忙完這邊的事情就回去。”

“是”亦失哈應下,同時起身送朱高煦下車后,他才步行往春和殿走去。

不多時,朱高煦跟著朱棣他們走進了武英殿,朱棣也讓人展開了《天下四夷賓服總圖》,指著南邊上了色的舊港和呂宋道:

“這就是你的功績,俺不能忘記,你也是一樣。”

“全賴陛下與殿下賜福。”鄭和沒有驕縱,而是一如既往的謙卑。

朱棣聞言自豪的捋了捋胡子,同時說道:“你帶回的這批貨物一旦販賣出去,朝廷起碼兩三年不缺錢糧。”

說罷,朱棣看向不開口的朱高煦:“老二,俺要北征了!”

“爹想帶多少兵馬北征,又想要對付誰?”朱高煦似笑非笑的看著朱棣,朱棣聽后卻不假思索的回答道:“自然是阿魯臺和鬼力赤。”

“漠東三衛的情況我知道,去年已經開辟了九萬畝耕地,今年遷徙的人更多了,只要渤海那邊多調些馴化好的耕牛,那湊個三十萬還是挺容易的。”

“三十萬畝的產出起碼二十萬石,從那里運往漠北東部頂多損耗五萬石,還有十五萬石可以用。”

“俺不去太久,帶五萬人去四個月就足夠。”

朱棣什么都算好了,朱高煦聞言卻笑著搖搖頭。

他這舉動,讓朱棣的臉色瞬間就黑了下來,只是不等他出口成臟,朱高煦就直接作揖道:

“渤海那邊兒臣查過了,存糧五十萬石,等到年末應該有八十萬石,這批糧食都可以調往鶴城衛。”

“鶴城衛通往哈剌溫山西面的驛道已經修建了大半,最多到年末就能開辟出一條兩丈寬的驛道,唯一的問題就是道路沒有夯實,所以運糧會比較慢。”

“兒臣的意思是,您點三萬騎兵,兩萬馬步兵,從遼東、渤海等地征調十五萬民夫,從鶴城衛發動西征。”

“大寧的糧食從遼東調,漠東三衛的糧食也率先供給給您,合計是一百萬石。”

“您這軍隊民夫合計二十萬人,從鶴城衛到漠北東部的齊王城差不多一千里,這一百萬石能運抵齊王城的差不多有四十萬石。”

“糧食運抵后,您怎么打就看您自己的,永樂六年五月動兵,打到什么時候全看您自己。”

朱高煦如實說著自己的想法,可他的這話卻聽得武英殿內所有人炸毛,朱棣更是被他給嚇到了。

只是反應過來后,朱棣立馬怒叱道:“伱少給俺陰陽怪氣的!”

“俺把胡人收拾了,到時候你坐江山才穩固!”

“爹,兒子沒陰陽怪氣,兒子說的是事實。”

朱高煦哭笑不得,他不支持要挨罵,支持也得挨罵,合著老頭就挑他一個人罵啊。

“事實?”朱棣愣了下,狐疑道:“你小子賣什么關子?”

“沒有,兒子就想提早把胡人收拾了,其它沒什么想法。”

朱高煦無奈,他總不能說,再不收拾阿魯臺和鬼力赤,過兩年本雅失里就帶著元裔身份回漠北,用這個身份不斷從歐亞大草原搖人了吧。

只要重創鬼力赤和阿魯臺,讓他們無法全力支持的本雅失里,那本雅失里恐怕得和瓦剌斗好幾年。

“俺不管你說的是不是氣話,反正你剛才既然已經說了,那就不能改。”

朱棣見朱高煦都這么說,連忙立馬擺上笑容,走到朱高煦身旁抓住他的手,拍了拍手笑呵呵道:

“就按照你說的,明年五月動兵,從鶴城衛西征漠北。”

“是您想打,什么叫我說的?”朱高煦感覺有點不對勁,目光不由放到了坐在角落的起居注官身上。

只見他低著頭,手上的筆寫的飛快。

“俺本來只是說說,沒想到你這么支持,那俺就放心了。”

“這樣,俺明年二月出發去漠東,到時候你提前一個月監國,熟悉熟悉。”

“四川新政的事情,你好好辦,俺回來后可是要檢查的。”

朱棣得了便宜還賣乖的模樣確實很腹黑,只是他畢竟是自己爹,朱高煦只能咬著牙,皮笑肉不笑的點頭。

原本朱高煦以為這就算了,卻不想朱棣又開口道:“鄭和這次下西洋帶回來那么多東西,俺剛才詢問過了他,那些戰船頂多十月就能檢修結束,所以這個下西洋啊,還得繼續。”

朱棣拍拍朱高煦的手,聲音略帶哭腔:“俺不容易啊,俺那三個哥哥都是四十幾歲就走的,俺也不知道俺還能活多久。”

“趁俺還活著,幫你多存點錢糧在國庫里,到時候俺身體不行了,你也準備準備上位了。”

“你和俺不同,你人聰明,身體也好,到時候你即位了,說不定能和你爺爺一樣,把這天下治理好。”

“到時候,俺們這大明,還能再興旺五十年啊……”

老手藝繼續上演,朱棣的餅朱高煦已經吃的夠多了,所以他現在看著朱棣的模樣,并不覺得他可憐,反倒是覺得這老頭在嘲諷自己。

不知道能活多久的人上馬殺敵,下馬治國活了六十五。

但凡他早死幾年朱高煦也就信了,現在他只覺得朱棣是得了便宜還賣乖。

“您要是這么說,那不如這次北征結束之后直接禪位吧。”

朱高煦無語的看著朱棣,那話一說出來,眾人心里一咯噔,朱棣的手更是懸在了半空中,尷尬的看著朱高煦。

好在他熟悉自家兒子,干咳幾聲便道:“俺也想,但是你現在還年輕,太早上位容易勞累,俺先幫你坐幾年,過幾年再給你。”

“咳咳,鄭和啊,說說南洋還有什么趣事給我們父子聽聽。”

朱棣調轉話題,不過朱高煦卻作揖道:“您自己聽吧,兒子還得去為您的北征調撥糧草呢。”

“去吧去吧,辛苦你了,老二啊。”朱棣拍拍朱高煦的肩膀,朱高煦見狀也笑著轉身離開。

瞧著他走遠,鄭和這才小心翼翼的作揖回禮:“陛下,殿下剛才不過是打趣罷了。”

“這個俺知道。”朱棣捋了捋大胡子,鄭和聞言愣了愣,他明明記得之前朱棣很擔心朱高煦的,怎么現在不擔心了?

自己才下海兩年,回來什么都變了?

“老二嘴巴不著調,別聽他說什么,瞧他干了什么就行。”

朱棣仿佛突然成長了,對朱高煦曾經的疑心也蕩然無存,讓鄭和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么:“您……您能這么想就好。”

“嗯,親人最重要,老二畢竟是俺兒子,京城又只有他一個人,他就算真要這位子,俺給他也行。”

朱棣笑著回應鄭和,可鄭和卻從朱棣眼角看出了一絲疲憊。

他想了想能讓朱棣這么疲憊的事情,心情卻沉到了谷底。

直到最后,鄭和才緊張的開口道:“皇后殿下,還好嗎……”

(本章完)


上一章  |  靖難攻略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