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攻略第324章 永樂三年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靖難攻略 >>靖難攻略最新章節列表 >> 第324章 永樂三年

第324章 永樂三年


更新時間:2024年02月09日  作者:北城二千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北城二千 | 靖難攻略 

作者:→

熱門小說

“鐺…鐺…鐺……”

“噼里啪啦!”

清晨,當鐘聲與鞭炮聲齊聲作響,永樂三年也如期而至。

街頭巷尾間,百姓們放著鞭炮,捂著耳朵,各家各戶都開始收拾家中,并購買雞鴨牛豬等肉食回家制作春節佳肴。

這樣的日子,即便是生活在大明疾苦地區的百姓也不會虧待自己,更不用說這天下最繁華之處的南京城了。

從昨日開始,便有數千上萬的牲畜被運到京城,在坊市的市場內肢解販賣。

濃濃的硫磺味宣示著新年的到來,各家各戶的縷縷炊煙也昭示著天下的太平。

奉天殿內外,數千名在京官員紛紛穿著朝服偈拜朱棣,而穿著冕服的朱棣也抬手示意群臣起身。

如去年一樣,戶部與六軍都督府分別匯報了去年的財政歲入情況,隨后由朱高煦站出來對今年的賦稅進行定額分配。

不過由于地方上沒有太大成果,所以朱高煦沒有增加減輕各省負擔,依舊保持著三千五百萬石的田賦定額。

他的安分,讓百官們松了一口氣。

待朱高煦結束定額的話題,群臣們也針對今年展開的甲申科科舉開始上疏。

話里話外,無非就是不想讓東宮摻和進科舉,但朱棣卻沒有理會,依舊維持去年的決定。

難得的是,這次的啟奏中,身為殿閣大學士的解縉、楊士奇、胡廣、胡儼等人沒有開口,禮部的李至剛也沒有開口。

都察院的陳瑛興許是沒有得到朱棣的會意,故此也沒有在這樣的氣氛下彈劾群臣。

總之,永樂三年的正旦大朝會在詭異的平淡的結束。

朱棣與朱高煦也在大朝會結束后換上常服,乘坐大輅、金輅前往華蓋殿。

華蓋殿內外,在京諸王及其王妃子女都出現在了此地,全因元宵過后便有不少藩王將要前往地方就藩。

這其中包括了嘉定的魯王,廣州的齊王,恩思的代王,重慶的韓王,敘州的遼王,常德的安王,衡州的沈王,以及朱高煦的弟弟趙王朱高燧,還有靖江郡王的朱贊儀。

可以說,除了還在大寧戍邊的寧王朱權,以及被冊封到云南,王府還沒修建結束的漢王、谷王、岷王,年紀太小的唐王、郢王、伊王外,其余藩王紛紛就藩。

至于朱高煦的五叔朱橚則是在去年就已經就藩了,畢竟是朱棣的親弟弟,朱橚也不敢在朱棣眼皮底下生事。

“俺到時候去了北邊,你得好好想個辦法把秦王和晉王整治一下。”

下了大輅,朱棣與朱高煦在諸藩王的作揖聲中走進了華蓋殿,朱棣帶著朱高煦走到角落交代了一句。

按照《祖訓》的兄終弟及來說,秦王和晉王對皇位的法理都要大過朱棣,雖說兩個兄弟已經死了,現在的秦晉都是子侄,但朱棣很清楚這兩個子侄并不服自己。

“兒臣倒是不覺得他們能鬧出什么,如果真的能鬧出點事情其實也好。”

面對朱棣的話,朱高煦坦然開口。

朱棣的想法他知道,那就是利用秦府和晉府的內部矛盾來把朱尚炳和朱濟熺給廢為庶人,扶持他們的兄弟上位。

朱高煦的想法更激進,他巴不得朱尚炳和朱濟熺搞出點事情來,然后自己趁機削藩。

不過就這兩兄弟在靖難之役的表現來看,指望他們弄出點事情來削藩,還不如自己以后釣魚執法。

“這事情你自己看著辦吧,總之要是他們不服俺父子,你便想想辦法收拾他們。”

朱棣對朱高煦還是很滿意的,除了偶爾被忤逆的時候罵兩句不像自己,其它時候都自己打臉說老二像自己。

如果朱高煦覺得秦晉安分了,那他也可以跟著放心了。

“走吧,出去和伱這些叔叔們飲酒吃飯,免得日后需要他們幫忙反而生疏。”

交代了對秦晉的態度后,朱棣便帶著朱高煦走出偏殿,叫上了即將就藩的朱高燧,以及明年才就藩的朱高熾開始沿桌去看望那群叔叔。

他們這群人中其實有不少人對朱高煦都有些不滿,例如被冊封到偏遠地方的代王、谷王和岷王。

然而在面對朱高煦時,他們還是得陪著笑臉與他演戲。

相較于他們三個,其它藩王對朱高煦的態度就很好了,畢竟他們之前就藩的地方都在北方苦寒之地,如今改封的地方不是四川就是湖廣,雖說不比江南繁華,卻也算是首屈一指的就藩地了。

與他們走了個過場后,朱棣就帶著三個兒子返回了主位,在這里與三個兒媳、五個女兒,及徐皇后坐下吃飯。

在朱棣入座后,朱高煦倒是沒有著急入座,而是走到了徐皇后身后,為她捏了捏肩膀。

“你干嘛?”

徐皇后還沒說什么,朱棣卻瞪著他,仿佛在問碰俺媳婦干嘛。

瞧著他那表情,朱高煦著實無語:“娘這些日子肩膀痛您都不知道?”

“啊?”朱棣聞言立馬看向徐皇后,徐皇后卻慈善笑著:“就是老毛病了,剛才確實有些痛,高煦捏了過后舒服多了。”

“你起開,俺來捏。”

得到回答,朱棣立馬起身,把朱高煦頂開,自己上手為徐皇后捏肩。

身為皇帝,在宗室家宴之中為皇后捏肩,這還是古往今來第一幕。

朱高煦看著朱棣那樂在其中的模樣,也笑著讓出位置給他,自己坐到了郭琰身旁。

“爹倒是對娘疼愛著呢。”郭琰羨慕的看著,朱棣與徐皇后,朱高煦見狀也笑道:“要不然我起身為你捏捏?”

“那還是算了,我這身子不比娘親,不受力。”

郭琰伸出袖子遮住半張臉,眼睛笑得如月牙般。

“瞻壑呢?”朱高煦笑著回應,隨后發現兒子不在身邊才開口詢問。

“這里太吵,沒帶他來,怕他哭鬧聲太大了。”

郭琰說罷,然后湊近與朱高煦小聲道:“剛才我與大嫂聊了聊,她說娘幫爹納了許多秀女,但爹一個名份都沒給。”

“他是這樣的,青梅竹馬能不疼愛嘛。”朱高煦倒不覺得奇怪,畢竟朱棣對徐皇后的愛放在歷史上也算典型的那幾個了。

想到這里,朱高煦倒是有些擔心的看向了徐皇后。

如今是永樂三年,不過按照歷史上來說,現在應該是永樂元年,而徐皇后是永樂五年病逝的。

也就是說,自家娘親頂多還有五年的壽數。

朱高煦不知道徐皇后的死是否與保衛北平那段時間的操勞有關,至少從如今看來,徐氏的身體還算健康。

“娘。”朱高煦對徐氏喊了一聲,徐皇后與朱棣都看向了他。

“兒臣想以后每年正旦過后都派女醫官入內廷為妃嬪診脈檢查。”

朱高煦其實想直接讓醫官們為徐皇后診脈,但是感覺這樣太刻意了,因此才改換成了為后宮所有妃嬪診脈。

“這倒是好事,你那東宮的女醫官我上次見他們照顧琰兒時照顧的不錯,給妃嬪們照顧一下也好。”

徐皇后倒也沒多想,直接點頭同意了。

“老二,你也給我送幾個醫官,我這幾天總覺得心頭悶悶的,壓著難受。”

聽到醫官的事情,一直在吃的朱高熾便開口打岔了起來,眾人聞言也朝他看去。

瞧著他那肥胖的體型,就連朱棣這個當爹的都嫌棄道:“你整日就知道吃,也不去騎馬散步,瞧瞧你那身子。”

“大哥,你得有二百斤了吧?”朱高燧也犯賤開口。

“兒臣這也是無事可做,只能滿足口腹之欲了啊。”

朱高熾無視了老三的話,無奈回答著朱棣,朱棣見狀也哼了一聲,顯然不太喜歡朱高熾那文弱的性子。

朱高熾見狀也不好繼續說下去,倒是朱高煦幫襯道:“口腹之欲也挺好,只要不要貪多就行。”

說到這里,朱高煦也開始說起了與肥胖有關的病癥,并舉例古代一些皇帝肥胖而引起的病癥。

例如宋代皇帝就是高發的心腦疾病,宋仁宗時常感到暴感風眩,在受朝時都需要冠冕欹側,才減輕負擔。

宋神宗更是直接對群臣說自己足跌頭痛,而真宗、英宗、高宗等人也有類似記載。

除此之外,朱高煦也說了一下食譜的問題:“就醫學來說,爺爺和爹你們的食譜倒是很均衡,大哥的就不太行了……”

朱高煦說著,眾人紛紛看向了朱高熾,就連朱高熾都覺得碗里的肉不香了,心虛道:“我的怎么不行了?”

“爺爺和爹的食譜里都有粗糧,蔬菜也比較多,但大哥你的……”朱高煦看了一眼朱高熾,不用他說,其他人都知道他想說什么。

朱高熾的食譜在北平時就很精細,能吃肉是絕不吃菜,而且吃的也基本都是精糧,可以說和朱元璋、朱棣反著來。

“日后王府的食譜還是得改改,得和高皇帝學學。”

張氏對朱高熾的身體還是比較關心的,見朱高煦這么說,不管是場面話還是心里話,她都附和了起來。

“高熾,你聽聽高煦的話,多吃些素菜,少飲酒。”

徐皇后也露出擔憂的表情,并拿起筷子為朱高熾夾了一盤青菜。

朱高熾見狀剛想感謝,就見自家爹不滿的看著自己,顯然是氣憤自家徐妹子第一筷子居然是給他夾菜。

“這個爹愛吃。”朱高熾忐忑的把菜從碗里夾到了朱棣的碗里,隨后小心看了一眼朱棣,發現他滿意點頭后才松了一口氣。

“云南那地方要比江南和北平高,去了之后得注意飲食,不要吃高油高鹽的東西。”

朱高熾還在忐忑不安,朱高煦卻一直與張氏交代著,張氏也將這些話全部記下。

他那話朱高熾聽得火大,卻又無可奈何,只能可憐巴巴的看著張氏,希望她少記些。

“一份好的食譜,能讓人多活好幾年。”

話題最后,朱高煦以這句話作為結尾,而朱棣聞言也想到了自己前面那三個弟兄,不由咳嗽道:

“王彥,日后俺的膳食就按照俺爹的來做,不過鯽魚不能少。”

“奴婢領命。”王彥應下,朱棣也開始拿起筷子為徐氏夾菜,同時對朱高煦說道:“老二,還有什么養生之道都說出來,就當茶余飯后的話題了。”

“是……”朱高煦點頭,剛想開口卻見四周的藩王都在看著這邊,似乎已經將剛才的話聽了進去。

“其實這個人的壽數,大概是可以推算出來的,例如長輩正常去世的年紀,以及長輩容易患上什么病癥之類的,其實都有可能在后代身上呈現。”

“不過這個機率也不是絕對,例如娶妻生子就會影響到。”

朱高煦說著,朱棣卻不信道:“你這話,俺怎么覺得神神叨叨的。”

他抓了抓自己的大胡子,壓低聲音道:“你大伯、二伯、三伯可都走在你爺爺前面呢。”

“他們也不是正常去世的啊。”朱高煦哭笑不得,朱棣也才反應過來,連連點頭。

其它諸藩倒也沒深想,畢竟朱標、朱樉、朱棡的死因大家都知道。

朱標死于背癰,朱樉被毒死,朱棡則是抑郁而死,三個都不是正常死亡。

這么一想,朱棣便放心了不少:“按照你這么說,俺只要不生病,起碼能和高皇帝活到一個歲數?”

“應該是吧。”朱高煦心虛回答,因為他現在也不知道朱棣能活多久。

歷史上朱棣活了六十五,可隨著自己的插手,朱棣沒有在靖難之役中耗費四年精力,而且政見上也沒有人阻礙他,因此朱高煦還真不好說他能活多少。

原本是六十五,現在恐怕是保底六十五。

朱高煦壓根不擔心朱棣能活多久,他現在是擔心自己活不過朱棣。

“那要是這么說,我起碼也能活六十。”朱高熾樂呵呵的開口。

“好了,別把這事情當真,高煦這也只是經驗所得罷了。”

徐皇后打斷了眾人的遐想,伸出筷子為朱棣夾了幾塊鯽魚肉,眾人見狀也紛紛討論起了其它的話題。

待時間來到正午,正旦家宴結束之后,朱高煦也帶著郭琰返回了東宮。

只是才入了東宮,便聽到了朱瞻壑那嚎啕的哭聲,郭琰聞聲連忙快走進了春和殿,隨后見到了手忙腳亂哄孩子的亦失哈等人。

“交給我來抱吧。”

看著朱瞻壑哭鬧,郭琰只能從亦失哈手里接過了朱瞻壑,哄了哄后便聲音漸漸變小了起來。

抱著孩子,郭琰對跟上來的朱高煦歉意道:“這孩子吵鬧,我帶他回前寢宮,殿下您在這里處理政務吧。”

“好,需要了就叫我。”朱高煦倒沒有矯情,畢竟他的第一身份是太子,隨后才是郭琰的夫君,朱瞻壑的父親。

如果為了家人而怠慢國事,那他也不會想著造反。

“臣妾告退。”

見朱高煦應下,郭琰抱著朱瞻壑,帶著女官們離開了春和殿。

瞧著她們離去,朱高煦這才走向了自己的位置,亦失哈也連忙跟了上來。

“殿下,安南那邊楊展、傅讓他們傳來了奏疏,現在安南八成以上的地方都在朝廷手里,剩下兩成分別掌握在胡氏父子和陳季擴、簡定手中。”

“太原、海陽等地都出現了民亂,不過很快被鎮壓了,西廠還沒刺探出情報,但大體來看應該就是陳季擴和簡定搞的事情。”

亦失哈匯報結束,朱高煦也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上。

“安南不是那么好吃的,這我早有準備,欽州的三千胥吏都抵達安南了嗎?”

靠在椅子上,朱高煦示意亦失哈坐下答話,亦失哈便坐在三步外回答了朱高煦的問題。

“都已經抵達安南,并且接受了紅河以北的府衙、縣衙,開始齊民編戶,丈量土地并散布均分田地的消息了。”

“就當地的情況來看,紅河以北的百姓恐怕連戰前的一半都沒有。”

戰爭無疑是消亡人口的最好辦法,不過朱高煦也沒想到紅河以北的八十萬百姓會消亡大半。

“沐春和傅讓在干嘛?”

得知紅河以北的情況后,朱高煦也不擔心遷徙人口,均分田地的政策。

陳季擴和簡定不可能推翻安南豪強富戶在地方上的權利,因此均分田地無疑是激起安南百姓與這群豪強富戶矛盾的最佳辦法。

現在明軍還能以圍剿胡氏父子的名頭留在安南,所以朱高煦不希望沐春和傅讓犯傻。

“得了朝廷的旨意后,他們便主力在清剿長山的車蠻,鎮壓當地的叛亂,用車蠻的人頭偽裝為胡氏兵馬,以此讓陳季擴和簡定無話可說。”

“不過陳季擴和簡定似乎不耐煩了。”亦失哈說著,朱高煦也詢問道:“那陳季擴冒充陳氏宗室的消息放出去了沒有?”

“放出去了。”亦失哈點頭:“正因流言遍地,陳季擴和簡定才會耐不住性子,臘月間三次向黔國公他們討要南邊六路的疆土。”

“想得倒挺好。”朱高煦輕笑,心里也總算了解為什么簡定和陳季擴會失敗了。

說白了就是根本摸不清楚自己的優勢,如果他們像黎利一樣去長山打游擊,那自己還會有些頭疼,可現在他們占據了紅河三角洲平原較為富裕的中下游三十個縣,這完全就是在自尋死路。

“他們應該開始募兵了吧?”朱高煦詢問,亦失哈也點點了點頭:

“過去一個月募兵三萬,還招募了五萬民勇守城,不過他們的錢糧不足,想來一旦到無以為繼的時候,必然會對我軍出手。”

“那就等著他們出手,先平了他們,再平滅胡氏父子。”

朱高煦給出了自己的回答,隨后便對亦失哈繼續詢問:“蹇義最近在干什么?”

他提起了蹇義,那個被廟堂群臣認為下放四川的“可憐人”。

“去了四川之后倒是沒有做出什么事情,只是四處走訪,巡視治下州、府。”

“他還給東宮上了奏疏,就在您的案上。”

亦失哈作揖回答,朱高煦也在桌上找了找,不多時便見到了蹇義的奏疏。

他打開看了看,其中內容無非就是蹇義所寫的四川情況。

其中,蹇義提到了自己的家鄉巴縣。

他先是肯定了四川人口稀少,但就他家鄉巴縣的情況來看,男丁數量肯定比十八年前他走出四川的時候多了許多。

就他的估計,巴縣的人口應該在過去十八年里增長了三成不止。

如果把這個比例放到整個四川,也就是說整個四川起碼增加了四十萬百姓,算上靖難之役以來遷徙進入四川的百姓,恐怕現在不低于二百萬,而四川的《黃冊》上只記載了一百六十七萬七千余口。

至于耕地,就巴縣情況來說,也差不多增加了兩到三成之間,四川耕地應該不止《魚鱗圖冊》上的一千余八十萬畝。

“和我估計的差不多。”

合上奏疏,朱高煦看向亦失哈并詢問:“這份奏疏是直達東宮,還是經過了六部?”

“直達”亦失哈不假思索的回答:“蹇布政使派自己的親信,親自從四川送來京城的,沒有經過六部任何一人。”

“倒是沒選錯人。”朱高煦頷首,然后分析了一下蹇義給出的情報。

如果四川人口真的有二百萬,那最少需要外調五千胥吏才能掌握基層,如果要將其作為試點,恐怕還需要更多。

“現在山東的胥吏數量是多少?”

朱高煦抬頭詢問亦失哈,亦失哈聞言便起身在后方書架翻找了一陣,隨后才拿出一本山東的文冊翻開回答:“已經增加到八千二百余名了”

“不過眼下山東的官學教習不足,可正月三十就要開學了,您看……”

亦失哈提起了山東官學開辦的事情,朱高煦也詢問道:“學子數量多少?”

“三十六萬七千四百二十七人,遠超我們的預估。”亦失哈給出的數額讓朱高煦頭疼,他忍不住扶額道:“還缺多少?”

“還有兩萬三千的缺額,少了這批教習,起碼有十三萬學子不能上學。”亦失哈苦著臉回答。

“沒辦法了,只能調整年齡,讓十三歲以上的先入學。”

無法解決教學資源問題的朱高煦,只能暫時想出這個辦法,同時對亦失哈交代道:

“讓山東布政使司告訴山東百姓,就說入學學子太多,只能暫時滿足一部分。”

“今年沒排上的,等明年繼續排,總之朝廷一定會讓他們的孩子上學。”

“是”亦失哈點頭,將手中文冊塞回書架之中,同時開口道:

“看樣子只有等明年年末遼東的學子畢業,然后才能在永樂五年滿足山東學子就學了。”

“不過殿下……”亦失哈臉上露出猶豫,可最后還是硬著頭皮詢問道:“朝廷需要那么多讀書人嗎?”

“……”朱高煦沉默片刻,末了才回答道:

“至少就現在而言,朝廷需要……”

(本章完)


上一章  |  靖難攻略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