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攻略第314章 打開新世界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靖難攻略 >>靖難攻略最新章節列表 >> 第314章 打開新世界

第314章 打開新世界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31日  作者:北城二千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北城二千 | 靖難攻略 


作者:北城二千

“考慮的如何?”

看著還在考慮的蹇義,朱高煦知道他一旦答應要接手這件事,就代表他要和過去的自己做一個分割。

朝野上下許許多多的人夸贊蹇義,是因為蹇義并沒有觸犯他們的利益,而且蹇義也確實沒有黑點。

可如果蹇義接手了四川新政試點這件事,那就代表他將會成為新政對南方推進的推手,他過往的許多好友都會離他而去。

做成了,他蹇義興許會成為四川百姓感激涕零的清官,甚至會被人立廟祭奠,流傳千古。

失敗了,他蹇義在廟堂之上便再無立錐之地,從此人人喊打。

蹇義并不是朱高煦的老班底,因此他不確定如果失敗了朱高煦會不會庇護自己,所以他的顧慮很多,只能試探詢問。

“試點四川新政,殿下準備給臣多少支持,多少投入?”

蹇義這么問,心里必然是想做成這件事,因此朱高煦也不藏著掖著,開門見山道:

“新政一旦開啟,四川賦稅由你分配,我會從關外調派最少三千吏員配合你當差,并且讓四川都司兵馬配合你丈量田畝,清查人口。”

“廟堂之上的彈劾伱不用管,有我為你遮擋,你盡管放手去做這件事就行。”

“不過我要和你說好,四川的新政,最快也要七年時間才能宣告第一階段結束,而開啟時間在永樂四年三月,你需要即日啟程四川,探清楚四川官場的情況。”

“一旦你接手了這件事,便要離開京城最少九年時間。”

“不過我也承諾,你若是回來,六部尚書必然有你一席之地。”

朱高煦與蹇義提前說好了他能給予的支持,以及蹇義能得到的收獲。

如今的蹇義剛剛四十,在這個時代已經不算年輕了。

九年后他四十九歲,距離年過半百也不過幾個月的時間。

他還能在六部尚書的位置上待多久,這個很難說,所以具體怎么衡量,還需要看他自己。

因此,朱高煦沒有挪開自己的視線,而是直視正在思慮的蹇義。

過了片刻,蹇義緩緩起身,朝著朱高煦躬身作揖。

見此情況,朱高煦有些失望,以為蹇義想要請辭。

“臣,愿意擔此重任。”

蹇義忽的應下這件差事,這讓朱高煦愣了一下,隨后才反應過來,表情動容:

“四川百姓有你這樣的鄉親,是他們的福氣。”

“回去準備吧,最遲四月末就會有旨意下發。”

朱高煦給了蹇義一個月的時間來準備,蹇義聞言也不多言,躬身作揖后便起身離開了武英殿。

相較于來時,離開時的他顯得背影坦蕩,少了些退讓。

瞧著他離去的背影,朱高煦看向亦失哈:“你舉薦了一個不錯的人。”

“奴婢惶恐,不過是拾人牙慧罷了。”亦失哈搖頭回禮,朱高煦也低頭處理起了那堆積如山的奏疏。

時間流轉,伴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蹇義也到了走馬上任的日子。

許多曾經的同僚為他打抱不平,畢竟身為左侍郎的他儼然就是未來的吏部尚書,如今被調走四川,怎么看都像下放。

不過只有蹇義自己才清楚,他這一去,等四川新政一開,這群為他打抱不平的同僚也將會站在他的對立面唾棄他。

不過這又如何呢,京城這廟堂的渾水太過,他不想摻和了。

一艘小船,他便前往了四川。

與此同時,伴隨著選秀結束,東宮也新增二十二位奉儀。

由于郭琰已經懷孕六個月,東宮的這二十二位奉儀只能由當年陪嫁的兩名郭府丫鬟,如今的兩位奉儀教導規矩。

到了四月末,隨著規矩立下,郭琰這邊也就開始催促朱高煦翻牌子了。

“這二十二塊牌子看殿下您自己心情,只要節制些,怎么翻都是無礙的。”

五月初的前寢宮里,挺著略微大肚子的郭琰坐在椅子上,旁邊的女官托著托盤,上面放著二十二塊嶄新牌子。

她正在勸旁邊吃飯的朱高煦翻牌子,興許是懷了孕,不自覺便覺得朱高煦不翻牌子是因為自己。

不過對此,每日處理政務的朱高煦卻有些痛苦的看向了那堆牌子:“近來處理公務至亥時,每日寅正(4點)還得起床,休息的時間也不過三個半時辰,身心俱疲。”

“等忙過了這一段時間,到時候我再翻牌子吧。”

由于征南戰事即將開始,六軍都督府大小事務拖住了朱高煦不提,雨花臺興建的太學也即將竣工,故此朱高煦顯得十分忙碌。

那堆牌子不是他不想翻,而是實在沒有這個精力。

放下碗筷,朱高煦也剛好和郭琰交代道:“太學已經竣工,接下來的幾個月我恐怕得去太學居住,你還有兩個半月就要臨盆了,萬事小心些,卻也不用太過擔心。”

“吉林醫院的這群女醫官經驗不用我說,你在吉林時也知道她們接生和產后護理做的如何,不論男女我都會很開心的,母子平安就好。”

朱高煦認真交代完所有,這才見郭琰笑臉盈盈的點頭。

雖說因為懷孕,此時的她有些略微發胖,但在刻意控制下,倒也沒有太過走樣。

她雖說想讓朱高煦翻牌子,但心底卻并不想與旁人分享他。

正好趁著朱高煦這幾個月要去太學,她可以生產過后好好鍛煉一下,等朱高煦回來常住時再繼續培養夫妻感情。

見狀,朱高煦摟著她撫摸了一下后背,隨后才在洗漱過后讓亦失哈為自己收拾行裝。

翌日,朱高煦便在百余名騎兵的護衛下前往了太學。

坐落在雨花臺東南的太學占地二百畝,通體鋪設水泥路,四周以二丈高,二尺厚的院墻圍起來,內興教學樓三所,每所高四層,有教室二十間,每間可容納二百人。

教室結構是后世大學所有的階梯教室,層高二丈,占地四分,空間足夠二百多人共同學習。

除此之外,還有混凝土與生鐵興建的十所大食堂,每所可容納二百學子用餐,保證了采光,還保證了遮風擋雨。

除了教學樓和大食堂外,還有占地三分的一進出小院五百座,每四個學子一座,可容納兩千人。

在這些之外,便是動手實驗的實驗室,每座占地二畝,一共三十座。

整體來說,此時的太學并不大,不過東南方向留有足夠的空地,因此日后擴張十分方便。

至于教室,朱高煦并沒有能教導三百多個學子的精力,所以他只能親自教導那四十七個甲等學子,再由他們去教導那三百多個乙等學子。

進入太學之后,朱高煦便看到了許多來往的學子。

他們幾乎是去年渤海那二萬余學子中最為出色的那一批,不過由于渤海的人口基數太少,因此朱高煦也不確定他們之中有天賦的能有多少。

“希望能跟上我的進度吧……”

看著窗外的那些說說笑笑的渤海學子,車內的朱高煦嘆了一口氣。

他的身份注定給不了這群學子太多時間,從現在到朝政最為繁忙的十月只有五個月,自己需要在五個月的時間里講完未來一年的課程,然后讓甲等四十七名學子吃透傳給剩下的三百余名乙等學子。

等到來年的二月中旬他又將來太學,將來年的課程在幾個月時間內講給第一批甲等學子,再繼續由他們帶隊學習。

這樣的情況,需要持續到第一批甲等四十七人學子完全吃透相關的知識,然后再由他們言傳身教的帶給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等以后的甲等學子。

這樣的情況需要維持三年,三年后朱高煦就能解放開來,因為屆時他所掌握的數理化知識都將留在太學,由他們代代傳承下去。

畢業的甲等學子將會轉攻課題,每一項課題被攻破,都代表大明生產力的進一步增長。

朱高煦不知道自己有生之年能否見到可作用于火車、農業上的蒸汽機,不過如果可以的話,他還真想見見。

很快,馬車停在了一處由兵卒拱衛的獨立小院前。

朱高煦走下馬車,在亦失哈的陪同下走進這處小院。

小院占地半畝,對于朱高煦個人來說已經很大了。

“教材都刊印好了嗎?”

朱高煦滿意的走了一圈,隨后在中堂坐下,詢問亦失哈準備工作。

“殿下放心,都已經準備好了,只要您想,現在就可以開始講課。”

“不過……”亦失哈擔憂的看著朱高煦:“您這么熬下去,奴婢擔心您的身體。”

“老頭子教不了,只能我來教了。”朱高煦無奈聳肩,但他也知道自己不可能一邊處理奏疏,一邊教學,因此他對亦失哈開口道:

“今日起,東宮的奏疏酌情分出三成轉給武英殿,若是老頭子問起來,就說我正在帶著學子們研究威力更大更好的火器。”

朱高煦不可能說自己在研究蒸汽機,畢竟這玩意他心里沒底。

因此想想了后,他倒不如說自己在研制火器,反正燧發槍還在遼東的軍械局研究著,等鄭和找到質量好的燧石帶回,到時候燧發槍也可以提早裝備部隊了。

想到這里,朱高煦看向了院門,只見兩名兵卒抱著厚厚一堆奏疏走了進來。

見此情況,朱高煦只能長嘆一口氣,隨后安排道:“太學每日上課時間為辰時到午時(711點),未時到酉時(1317點)。”

“另外讓人在這院子的書房多準備蠟燭,雖說老頭子能為我分擔不少,但每日卯時和酉時以后我還得處理奏疏。”

“是……”亦失哈看著擔子沉重的朱高煦,盡管應下,眼里卻滿是擔心。

坐了片刻,朱高煦便去了書房處理那一份份發來的奏疏。

這其中戶部和六軍都督府、吏部是最好處理的,比較難處理的是工部的奏疏。

除此之外,朱高煦還得對遼東、山東的奏疏進行單獨處理,忙忙碌碌直到亥時才入眠。

次日天還沒亮他就起身洗漱,將書房那不知何時又堆積起來的奏疏處理了一部分,然后才趕著前往了教學樓。

深吸一口氣,當他推開教室大門的時候,里面坐著的四十七個學子便齊刷刷起身,目光激動的看著他。

朱高煦入南京不過兩年半,對于這批五年前就讀書的學子們來說,他們對于朱高煦并不陌生,畢竟他經常前往吉林的官學。

“殿下……”

學子們正準備唱禮,卻被朱高煦伸手制止:“稱呼教習就可以了。”

“是,教習……”

“教習……”

他們回應著朱高煦,朱高煦也拿出了一本書名為物理的書籍。

“打開物理書籍,今天從《什么是物理學》開始講解……”

朱高煦拿出了炭筆在課堂木板上開始書寫,下面的學子也紛紛開始記錄筆記。

上課前便有人與他們說過他們的任務是什么,他們不僅要承擔學習,還要負責傳授知識。

在太學里,他們的衣食住行都不用擔心,書本筆墨更不用多說。

他們全神貫注,書寫的速度甚至能跟上朱高煦講課的速度。

為了不耽誤時間,他們在朱高煦講完并書寫記錄后才開始提問,并根據朱高煦的解答,在筆記問題的旁邊注釋。

他們從未想過有一天會得到曾經渤海殿下,如今太子的親手教學。

畢竟是從兩萬余人之中殺出的四十七人,懷著對朱高煦的尊敬,以及對新知識的渴望,這一日的課程進度達到了朱高煦都沒能想到的進度。

從一開始的《什么是物理學》,再到《物理學與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關系》,兩個篇章十頁的內容被朱高煦講解過半。

物理學的出現,給他們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在今日之前,如果旁人問他們什么是物理,那他們只能面面相覷,回答不出什么東西。

可今日之后,旁人再詢問他們什么是物理學,那他們將物理是什么大致說個清楚,甚至能從物理學說到科學、說到華夏四千多年以來的科學發展,以及各種技術進步。

當然,他們還沒有學完第二篇章的所有技術進步內容,但書本在他們手中,他們已經能根據從課堂學到的東西,自己往后翻閱看出大概。

朱高煦所置辦的官學、太學教材都是以文字配合插畫而刊印的教材。

這種教材學習起來十分方便,并且白話的內容也方便學子自學。

當一天的課程結束,朱高煦看著那群沒有離開教室,而是自己翻著書自習的學子們,他不由咋舌:“果然學霸就是學霸,哪怕是古代學霸也比我這種學普要強得多。”

“中學三年的教材,恐怕不到一年就能被他們吃透了。”

“不過這樣也好,省了我不少時間和精力,就是總感覺有種挫敗感……”

摸著光溜溜的下巴,朱高煦拿著教材就走出了教學樓。

許多乙等成績畢業的學子早早在外等候,他們的開學時間比甲等學子要晚,甲等學子除了正月和二月外,幾乎全年無休。

乙等學子不同,他們開學時間比甲等學子晚三個月,直到八月中旬才會開學。

他們不敢打擾朱高煦,只是隔著遠遠地仰望他,直到朱高煦坐上馬車離開,他們才會嘰嘰喳喳的討論起來。

時間很快過去,翌日朱高煦繼續教學,不過這次他要教的不是昨日的物理,而是《地理與生物》。

朱高煦所掌握的地理知識足夠撐起一本教材,但他所掌握的生物知識不足夠,因此他將兩門學科放到了一起。

相較于物理,《地理與生物》的內容如故事書一般。

從《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再到《地球如何誕生生命》,這一天的內容對于學子們來說,沖擊力比物理更直觀。

古人很早就在《渾天儀圖注》中寫道“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孤居于內,天大而地小。”,但當朱高煦將宇宙、銀河系、太陽系、地球與太陽、月亮的關系相繼說出后,學子們的世界觀還是受到了沖擊。

尤其是當朱高煦說出人是從單細胞逐漸演變而來時,這更是讓認為女媧造人的學子們感受到了世界觀的崩塌。

好在他們對朱高煦無條件的信任,對于他所講述的知識也會在記載過后提問。

這些問題,朱高煦都會很好的解答,而且比起那些傳說,這些解答無疑更具代表性。

為了讓學子們相信,朱高煦甚至拿出了他命人制作的簡易顯微鏡。

盡管達不到近代與后世那種百萬分之一毫米的觀察,但粗制的簡易顯微鏡還是讓學子們看到了肉眼所看不到的事物。

朱高煦不清楚這臺顯微鏡能觀測到的事物大小有多少倍,但想來應該不低于明末清初列文虎克的那臺簡易顯微鏡。

不得不說,顯微鏡的出現將一個全新的世界展現在了學子們的視野中,他們第一次直觀看到了微小動物和植物,以及從人體到植物纖維等各種東西的內部構造。

趁著這個時機,朱高煦也對他們講解了“微生物”與“醫學”的關系,不過在學子詢問日后是否會學到微生物的時候,朱高煦只能啞然一笑:

“會學到,但篇章不會很多,因為關于這方面的知識太少了,我也沒有時間去研究,因此只有靠你們畢業之后的觀察與記錄了。”

“只要善于觀察,善于記錄,那這些知識將會一代代傳承下去,終有一天我們的子孫會比我們掌握關于微生物的更多知識。”

“許多在這個時代被視為不治之癥的疾病,將會在日后被攻克,成為隨處都能醫治的疾病。”

“不過具體能不能發展到這一步,還得看你們之中有沒有人愿意邁出這一步。”

朱高煦笑著講解,隨后合上了課本:“好了,今天的課程到這里結束,你們也好好休息吧。”

“教習慢走……”

見朱高煦這么說,學子們齊刷刷起身,對朱高煦躬身作揖,恭送他離去。

見他們如此,朱高煦也心滿意足的離開,他知道自己播下了種子,至于種子是否會發芽,何時會發芽,這得看他們自己了。

“教習?”

正當朱高煦從課堂離開的時候,南京城西安街坊內的一處宅院里傳出了詫異之聲,隨后便是笑聲。

“身為一國儲君,居然放下朝政去帶著一幫學生胡搞亂搞,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中堂之中,還沒換下常服的禮部尚書李至剛得到太學消息后,便忍不住的大笑起來。

他不認為朱高煦能教出什么新意,只當是朱高煦為搏名聲而作秀罷了。

“看看吧,那位能堅持多久,但愿不要成為笑料。”

另一處宅院內,作為大學士的楊士奇倒是沒有嘲笑朱高煦,畢竟他和解縉在廟堂上吃了朱高煦不少虧。

即便是自視甚高的解縉也不敢說比朱高煦全才,因為他們真切的研究過遼東官學的教材。

盡管沒能獲取全部知識,但從部分知識來看,朱高煦興許真的是一個數百年難出的全才。

楊士奇不認為朱高煦會為了所謂名聲去作秀,在他看來,朱高煦這么做一定有他的目的。

“你說,若是太子把遼東的那些東西搬上科舉,那我江左學子還能應付科舉嗎?”

楊士奇閉目養神,下意識詢問了府邸的管事。

管事聞言愣了愣,隨后答道:“遼東的那些東西,除了《算術》之外,其余似乎都難登大雅之堂,想要上科舉恐怕沒有那么容易。”

“確實不容易,不過對于那位來說卻很容易。”楊士奇瞥了一眼管事:“別忘了那位的身份。”

管事這時才反應過來,朱高煦的身份是太子,并且還是實權太子,可以說是半個皇帝。

加上朱高煦與皇帝的關系可謂親密無間,因此想要挑撥他們關系也十分困難。

一旦他們父子決定要把這些東西拿到科舉上,那即便群臣阻礙也不太可能實現。

現在整個朝野都知道,遼東官學收容了十數萬學子,這數量僅次于南直隸、浙江和江西三地的官學。

一旦這十數萬學子學成,到時候廟堂恐怕就要變天了。

“想想辦法,看看能不能把遼東的教材都拿到手里,讓江左的官學也將它們作為教材實施下去。”

楊士奇閉目養神,可管事想了想后卻搖頭道:“恐怕其它幾位學士不會同意。”

“哼!”聽到管事這么說,楊士奇冷哼一聲:“為官為人若是不會變通,那就只會遭來橫禍,被周遭所拋棄。”

“低調做事,才能活得長久。”楊士奇說著說著感嘆起來:

“只要活得長久,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實現……”

《明太宗實錄》:“二年五月庚申,上遣太子辦太學。”

《渤海紀事本末》:“五月初,上辦太學于雨花臺,親為教習,諸學子視其為古今奇才,集合百家。”

(本章完)


上一章  |  靖難攻略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