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攻略第307章 父不識子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靖難攻略 >>靖難攻略最新章節列表 >> 第307章 父不識子

第307章 父不識子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31日  作者:北城二千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北城二千 | 靖難攻略 


作者:北城二千

“一二一”

“一!二!”

“嗶嗶——”

“旗正飄飄,馬正蕭蕭,好男兒,好男兒,好男兒報國在今朝!”

南京觀音山下,當早操與刺耳的哨聲響起,國防大學那占地二百余畝的操場上,數千名身穿鴛鴦戰襖的學子正在喊著口號口號,唱著由朱高煦所“編曲填詞”的《從軍歌》,意氣風發。

校臺上,三百余名身穿曳撒的武官站成方陣,而檢閱他們的,則是一大清早出現在國防大學的大明永樂皇帝朱棣,以及被他拉來的東宮太子朱高煦。

在這群武官中出現了涇國公陳亨、英國公張玉、武定侯郭英、保定侯孟善等人的身影。

朱棣帶著朱高煦檢閱著他們,直到看到了魏國公徐輝祖的面孔朱棣才停下腳步,不過徐輝祖卻根本不看朱棣。

瞧著他那模樣,朱棣有些惱怒,覺得徐輝祖作為自家人為什么不理解自己。

只是想到了自家徐妹子后,他還是放下了脾氣,掃視了這五位勛臣身后的那三百名武官。

相比較陳亨他們這群四五十歲的勛臣,后方的三百多名武官年紀不一,其中有百余名十分年輕,并且長相與漢人有些細微差別。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們都是朱高煦從神機營之中選拔的中高級武官。

這百余名武官幾乎就是整個神機營的骨干,他們在交接了手中工作后,便參與到了國防大學的教學之中。

即便如此,卻沒有人敢于瞧不起他們,因為論火器作戰,這個時代沒有哪支軍隊比他們更有經驗。

“魏國公,匯報大學情況!”

朱棣公事公辦的開口,徐輝祖也向前一步隨后作揖:“國防大學現今為永樂一期,現有教習三百四十六人,學院四所,班級二百班,合計學子六千七百九十七人!”

徐輝祖匯報完畢后,便后退一步退回隊伍之中,朱棣則是聽得牙疼。

如今雖然已經是永樂元年臘月二十八日,距離除夕夜也不過兩天,可國防大學入學的武官子弟才上了四個月的學。

四個月的時間,一萬四千余武官子弟跑了七千多,這讓他這個皇帝情何以堪。

要不是還有近六千八百人留下,他恐怕已經沒臉了。

想到這里,他回頭看一眼跟著自己的朱高煦:“只是開學四個月就跑了這么多人,到來年二期入學的時候,不會只剩下兩三千人吧?”

“兒臣也沒想到會跑這么多,不過跑了也好,留著這群意志不堅定的人也無法畢業。”

朱高煦很是無奈,他原本預計到期末還能有七千人,現在看來雖然不至于像朱棣說的兩三千,但估計也不會超過五千人。

這五千人,能在五年后畢業的人恐怕只有不到兩成,剩下的要么留級,要么就退出。

不過他們要是能畢業,那擔任一個百戶綽綽有余,一千人就能帶好十萬人。

“按照你這么弄,剩下還沒消息的一萬六千多武官子弟恐怕明年連入學都不會來,直接選擇平授散階了。”

朱棣擔心看著朱高煦,朱高煦卻坦然道:“兒臣早就想過這件事了,因此已經給六軍都督府下了教令。”

“明年正月開始,各地衛所可自行舉薦十名軍戶入國防大學參學。”

“此外,天下武舉也會更改難度,不再有武狀元和武進士,只有武舉人。”

“武舉人不享受任何特權,只有入學國防大學的資格。”

“如此一來,兒臣估計民間與衛所合計能選出上萬人。”

國防大學面向的從來不是武官子弟,而是整個六軍都督府體系下的二百余萬衛所子弟,以及整個天下有意參軍的儒生。

大明共有內、外衛五百五十六個衛,每個衛舉薦十人便是五千五百六十余人,加上民間武舉人,每年萬人入學都只是保守估計。

相比較本就抗拒入學的武官子弟,這上萬有意向的學子,才是朱高煦需要的人才。

“你這么弄,若是真能弄出點什么,興許能用在科舉上。”

朱棣聽完了朱高煦的奇思妙想,當即朝他表示肯定。

他沒有壓低聲音,因為這件事情明年就會曝光,到時候只要廟堂上的那群人稍微注意些,而日后朝廷又有這方面的意思,那他們肯定不難猜到。

武舉與國防大學的配套看上去有些顛倒,畢竟普通百姓沒有參加武舉的本錢。

不過眼下大明的軍事資源不算多,不可能對民間投入太多,只能維持當下的條件。

等以后基礎軍事資源上去了,國防大學也肯定要在各省扎根。

這個體系一旦利用好,那每年必然會涌出不少有天賦的將領。

想到這里,朱棣看向了徐輝祖他們:“四個月以來,可有表現顯眼的武官子弟?”

“成山伯之子王通不錯……”徐輝祖回答,這熟悉的名字也讓朱棣高興:“是他啊,前幾日王真找我說過他,準備等他畢業后讓他襲爵。”

“能得到你的夸贊,看樣子這小子也差不到哪里去,哈哈哈……”

朱棣爽朗笑著,可站在他身后的朱高煦卻十分汗顏。

王通,那不就是在柳升戰死交趾,而后畏怯棄地的那個將領么,盡管他命長活到了景泰年間,期間還參與了北京保衛戰,立下了戰功,但這樣的人放在大明開國將領之中,能力或許還不如徐達手下的一個淮西指揮使。

這樣的人都能被單獨提出來夸贊,這讓朱高煦不敢想象這群武官子弟到底廢材到了何種程度。

在心底嘆了一口氣,朱高煦只能慶幸自己手下大多都是青壯派。

“好了,既然有出色的苗子,那伱們就好好培養,不過最后還是得靠實力說話。”

朱棣吩咐了一句,隨后便轉身下了校臺。

朱高煦跟上,父子二人開始在孟善、陳亨、張玉等人的陪同下在國防大學游走。

國防大學的建筑都是后世的現代建筑,以熟鐵、混凝土澆筑而成,三所學院各有教學樓十棟,每棟占地二畝,高四層,有教室四十八間。

乘上大輅,而來仰望那一棟棟教學樓,朱棣不免抓了抓胡子:“這水泥是好東西,只可惜產量不高,不然可以讓全天下的城池都用上。”

見朱棣這么說,朱高煦也匯報道:“孫鋮在遼東置辦水泥場七十二處,兒臣也讓亦失哈在各省置辦水泥場各一處,南北直隸各十處。”

“如今這一百零三處水泥場早已開始運營,年產八萬六千余噸。”

“噸?”朱棣對這新出的詞有些好奇,朱高煦也解釋道:“一噸為一千斤。”

“嗯,這么多水泥,你準備用往何處?”朱棣詢問朱高煦,朱高煦也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官道的修建,以及城池的城建和下水道,還有水渠、河道、堤壩都需要它。”

“兒臣算過了,官道修三丈寬,厚三寸的話,每年留出一半的水泥,可以修建三百里左右的官道。”

“三百里官道雖然看上去不多,但日后各地水泥工場還會如雨后春筍般陸續出現,只需要百年的時間,就能修建起串聯各府縣的混凝土官道。”

朱高煦訴說著自己的暢想,可朱棣卻皺眉:“朝廷需要官道,這混凝土官道走起來也舒服,不過朝廷只需要幾條主要的混凝土官道就足夠。”

“自吉林到金州,自沈陽抵達全寧,自全寧抵達北京,北京至揚州……”

朱棣似乎是覬覦水泥很久了,表面上不詢問,可私底下已經在腦中構筑了一條龐大的交通網。

他的想法就是能讓軍隊以最快速度開拔進入各省,對于混凝土道路的用處,與秦馳道的觀念差不多。

“主要干道先修建是必須的,但日后朝廷若是富裕了,再做到串聯各府、各縣才能更好統治地方。”

“更何況,官道也能給商賈和百姓使用,可以促進各地商品往來,這是好事。”

朱高煦信誓旦旦的說著,盡管他用來修路的混凝土強度連后世的C15都差著級別,可問題這個時代的大明朝也沒有負重幾十噸的車輛在道路上行駛。

就大明最為常見的十六輪馬車來說,這樣六匹馬才能拉動的長排馬貨車也不過五六千斤罷了,折算后世的噸位,連四噸都沒有。

以后世標準來看,這批混凝土官道連豆腐渣工程都不算,可放在大明,它就是勾連地方,能保障地方百年交通通暢的存在。

“修建道路和你所說的城池道路、下水道,你準備動用徭役還是發放工錢?”

“還有,這混凝土產出如此之高,你動用了多少工匠,每年花費多少?”

朱棣記得朱高煦說過,徭役可以不用,但不能沒有,故而詢問他。

“發放工錢,朝廷從海外獲取了那么多銅錢,始終得花出去,讓錢流轉起來才行。”

“至于水泥場的用工數量是二萬六千余人,每人每日工價十文,現結現走。”

“修建官道與城中道路、下水道的工價,也以每日十文來作價。”

說到這里,朱高煦開始與朱棣詳細說起了經濟類的問題。

徭役可以節省錢糧不假,但也耽誤農時和百姓開荒時間。

眼下朝廷每年從海外與西南賺取數百萬貫金銀銅錢,單銅錢就不下二百萬貫。

這二百萬貫銅錢對于大明來說就是超發貨幣,絕對不能在單一地區將這二百萬貫用光,這樣會導致地方通貨膨脹,物價飛漲。

這筆錢必須分散的投入地方,才能在保證物價穩定的同時,對大明的道路、城建、水利等基礎設施進行建設。

農民手里有錢了,自然就會去消費,也拉動了地方的經濟,地方的官府只要稅收沒出現問題,也可以通過商稅回收一部分。

相較于蠲免,朱高煦更傾向于以工致富。

這些東西,朱高煦一直和朱棣說了兩個時辰,直到他們已經在百余名騎兵的護衛下離開了國防大學,他都還沒和朱棣說清楚。

“這些話,你也與郁新他們說了?”

朱棣總覺得這些東西似曾相識,但聽得迷迷糊糊。

朱高煦點了點頭:“郁新、夏原吉他們都是朝廷需要倚重的重臣,自然要與他們說這些事情。”

“好……”朱棣頷首,那表情和動作讓朱高煦還以為他已經理解了自己說的,然而朱棣卻開口道:

“這些東西日后不用與俺說,俺聽著頭疼,你只要保障好地方錢糧,別讓營造北京和北征、疏通運河的事情停了就行。”

“還有,俺覺得那古今典籍館確實有用,若是大明早有你這樣的人去把里面的書都讀一遍,恐怕大明也能提前富強不少。”

“俺想了想,想把古今典籍館內有用的書籍都抄寫到一起,弄成一部能裝下百家之言的類書。”

朱棣突然說要修書,朱高煦一聽便知道了這書恐怕就是《永樂大典》,不過他并沒有同意。

“修書是好事,但必須要讓書籍傳播開來才行。”

“父親您就算現在讓人修書,以當下的人力物力也頂多編撰出一類書,可若是稍等幾年,等遼東那邊的學子畢業,您則是可以在編撰之后進行拓印,不至于日后失傳。”

朱高煦說罷看了一眼窗外,這才發現他們沒有返回內城,而是向著南邊走去。

瞧著馬車的動向,車上的朱高煦也不由皺眉:“我們這是去哪?”

“去大教場,俺著實有些想老三了。”朱棣還在回味朱高煦的話,聽他這么說便回答了起來,并很快拉回話題。

“你說的有幾分意思,若是修書卻傳不下去,那確實無法彰顯俺的功績。”

“這樣吧,等遼東的學子畢業,你選人來幫俺編撰這本書。”

“是!”朱高煦點頭應下,畢竟他也想借著編撰《永樂大典》的機會,往里面塞入一些“自古以來”的書籍。

一想到這里,朱高煦就看向了窗外,看到了一些即便在這寒冬臘月還在田間干活的百姓。

“還是得提高生產力……”

望著那群農民,朱高煦腦中閃過了蒸汽機、內燃機等各種可以提高生產力的東西,只是他雖然知道這些是什么,上學時也學過,但終歸在常年工作中忘記了。

他只記得蒸汽機的原理就是通過燃燒燃料產生熱能,將水加熱生成蒸汽,然后利用蒸汽的膨脹力推動活塞或轉動軸,從而實現能量轉化。

只是原理和具體步驟完全是兩碼事情,他記得原理不代表他弄得出來。

他能弄出火繩槍和加農炮、燧發槍是因為他見過這些東西,而且對于大明工匠來說,制作這些東西并沒有代溝。

可眼下,蒸汽機他連外形都不記得,除了能提供原理,他其它什么都提供不了。

正因如此,他才會想要從渤海、遼東歷年學子之中選出一批有理科天賦的人。

“算算時間,成績也差不多出來了,不知道能有多少人被選中。”

朱高煦想到了眼下渤海的期末考,而朱棣見他不說話,當即也開始拿起朱筆,對大輅上的奏疏處理了起來。

見狀,朱高煦也跟著開始處理,其中一份便是上次陳瑛彈劾雒僉、車舒他們的奏疏。

雒僉與他相關的十余名官員及其家人被下發到云南為教諭,至于車舒等五十余名官員及其親眷則是被徹查后流放廣西,牽扯人數兩千多。

對于這個數量,朱高煦十分滿意,但這還不是他最想要的。

他最想要的是在手中擁有足夠多的官員后,開始嚴抓貪腐,并將許多衙門的“常例收入”定為非法收入。

到時候,他就可以每年抓一批流放一批,以此來充實邊疆人口了。

在他這么想著的時候,遠方也開始傳來火炮發射的聲音。

“轟轟——”

“這炮聲,應該是攻城炮吧。”

朱棣目光中透露著興奮,顯然在這大半年的奔波中,他已經記住了各類加農炮的炮聲。

朱高煦倒沒有因此而警惕,反倒是有些高興。

畢竟朱棣能更好的掌握火器部隊的使用方式,那他在征戰漠北的道路中也將順暢不少。

“對了!”朱棣忽然想到了什么,看向朱高煦說道:

“你那戰役推演弄的不錯,俺準備弄到軍中考考將領們。”

“這倒是可以,不過……”朱高煦遲疑了片刻,這讓朱棣皺眉:“怎么?”

“沒有……”朱高煦假裝為難:“不過我覺得父親您還是不要抱有太大期待。”

“恕兒臣直言,北邊的將領之中除了朱能、宋晟二位以外,其余諸將包括丘福、譚淵、陳武、火真等人都只適合為將,率領數千上萬兵馬還好說,一旦超過兩萬,恐怕打出的結果還不如帶兵一萬來的漂亮。”

“你是瞧不起他們?”朱棣此刻還沒有經歷丘福的慘敗,因此還對老兄弟們抱有幻想。

不過其實他心里也有自己的看法,那就是自家的那群弟兄確實沒幾個能站出來獨當一面的,所以他才想要從中選出幾個可以獨當一面的重點培養。

只是現在從自家老二這句話來看,估計這群人是真挑不出幾個如張玉、朱能這樣獨當一面的帥才了。

“人都被你調到南邊了。”

朱棣只能埋怨起來了朱高煦,朱高煦聞言也啞然道:“北邊可還有孟章、陳懋、王義、陳昶、徐晟他們幾個呢。”

“那倒是,不然俺也不會與你索要他們。”朱棣抓了抓胡子,對自己的眼光似乎很認可。

孟章、陳懋、王義和陳昶、徐晟這五個人里除了徐晟只適合做先鋒外,其它四個人都可以好好培養。

他們雖然達不到耿炳文等人的高度,但依舊是如今大明的中流砥柱。

當然,他們最大的優勢還是年輕,哪怕是年紀最大的王義也不過三十九歲罷了。

“嗶嗶——”

“來者停車檢查!”

木哨聲響起,朱棣便一臉幽怨的看向了朱高煦,顯然這種經歷他已經遭遇多次。

朱高煦無視了朱棣那幽怨的眼光,率先走下了馬車。

“殿下千歲——”

見到突然出現的朱高煦,大教場門口的二百兵卒連忙躬身作揖,這讓跟著下車的朱棣有些牙疼。

“陛下萬歲!”

好在一名百戶官瞧見了朱棣,當即帶頭喊了聲萬歲,不然朱棣今日可就沒面子了。

“好好檢查,我們先騎馬進去。”

朱高煦和朱棣二人不需要檢查,因此他叫人牽來了兩匹乘馬。

許久沒有騎馬的朱高煦在翻身上馬時不由得想起了赤驩,故此詢問道:“赤驩在馬場如何?”

“回殿下,生了許多小馬駒,弟兄們把它伺候得好好的。”百戶官咧嘴笑了出來,朱高煦聞言也點了點頭:“稍許我去看看他,幾個月不見了。”

赤驩自從被帶回南方,便承擔起了軍馬場培育馬種的任務,過得也算瀟灑,就是與朱高煦經常需要幾個月才能見面,每次見面都賴著他不走。

今日好不容易來一次大教場,他也剛好可以去見見赤驩。

“走吧。”

朱棣抖動馬韁,招呼朱高煦一聲后便往大教場內策馬而去,朱高煦也緊跟而上。

不多時,二人便策馬來到了大教場的操場邊緣。

在操場上,近萬兵馬正在訓練,他們二人勒馬在邊緣觀摩。

這里的兵都是從渤海募來的女真兵,不管來多少次,朱棣都能兩眼放光的看著他們訓練。

“若不是你給朕限制了,朕真想帶著在京兵馬去盡數北上,好教那草原至上的胡人知道如今大明的厲害。”

朱棣掃視著在這個操場,以及在不遠處其它操場的女真兵馬,毫不掩飾自己的渴望。

“呵呵,父親言重了。”朱高煦輕笑:“兵馬能不能打,得看怎么訓練。”

“朕自然知道,但朕還沒帶這支兵馬打過仗,手癢難耐。”朱棣爽朗一笑,而他的笑聲也讓不遠處正在訓練的兵馬聽了個清楚。

一些好奇的人看向了這邊,其中就包括了朱高燧。

“爹?”

軍陣之中,當朱高燧瞧見朱棣的時候,他大腦宕機片刻,不敢想象自己朝思暮想的父親會突然出現,甚至一度以為是幻覺。

“朱高燧出列,準你一刻鐘的假!”

當百戶官的聲音在朱高燧耳邊響起,他這才意識到眼前的朱棣不是虛妄。

“爹啊!!”

一時間,眼淚奪眶而出,他干脆丟了手中兵器,埋著頭朝朱棣狂奔。

朱棣壓根沒認出這是朱高燧,不由被嚇了一跳:“這是誰?”

“這是高燧。”朱高煦失笑道:“您不是要來見他嗎?”

“這是老三?!”朱棣錯愕看去,壓根看不出半點相似,不知道的還以為是烏斯藏的西番人。

“爹!您要為我做主啊!”

跑到了朱棣面前的朱高燧立馬就抱住了朱棣的腿,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哀嚎著:

“我要回王府,我現在就去長沙就藩,我再也不想在這里待著了!!”

(本章完)


上一章  |  靖難攻略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