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攻略第263章 長江天險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靖難攻略 >>靖難攻略最新章節列表 >> 第263章 長江天險

第263章 長江天險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31日  作者:北城二千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北城二千 | 靖難攻略 


作者:北城二千

建文二年三月三十,在春季的最后一天,北平上空忽然開始焦躁起來。

俯瞰地表,兩支大軍于清晨時分列陣相對于白溝河。

白溝河北,戰旗獵獵,號角長鳴,烏壓壓的延綿數里,一眼看不到邊,在他們身上那明晃晃的甲胄襯托下,這一隊伍仿佛一道矗立在白溝河北的鐵壁。

白溝河南,同樣的大軍出現,他們身披同樣的鎧甲,手持同樣的兵器,排列成整齊的方陣,卻冷眼看著河北的大軍,宛如一道橫亙在河南的巍峨長城。

河陽城,這個依托白溝河而修建的城池,在宋遼對峙時曾發揮過巨大作用。

時隔四百多年,它再度發揮作用,成為了南軍可以依靠的城池,而北邊的燕軍則是站在空曠的河北地。

白溝河寬不過一里,但卻隔絕了兩軍,成為了橫亙在兩軍中間的一道‘城墻’。

誰要發動進攻,就先得沖破這道‘城墻’,而連接這道‘城墻’的所有橋梁,都已經被吳高、徐凱下令摧毀。

“這數量,恐怕不下十萬,燕逆這是把能帶出來的都帶出來了。”

河南岸,都指揮使胡觀眺望北岸燕軍陣仗,表情凝重。

雖然隔著很遠,可他依舊能看到不少烏壓壓的馬群。

“聽聞韃靼國公趙脫列干率領數萬部眾南下歸附燕逆,燕逆手中可用騎兵,恐不下二萬余,與之交戰,必須依托水網,限其四蹄。”

吳高將手握在劍柄上,表情同樣凝重。

不過,相較于朱棣,吳高還是覺得朱高煦帶給自己的壓力比較大。

他與朱棣交手,起碼能短兵相交,勝負在五五之數。

可若是與朱高煦打,遠了他拿炮打你,近了他又安排輜重車與火銃搭配,一邊得和他短兵,一邊還得防備他的火器,著實頭疼。

“算算時間,曹國公眼下應該到滄州了。”

吳高看向漸漸明亮的天色,推算著李景隆何時能到達前線。

與他一樣,河對岸的朱棣也在推算李景隆何時能到前線。

“算算時間,李九江北上的七萬大軍,應該還需要五天才能抵達此處,俺們得在五天內擊垮吳高才行。”

朱棣抓著大胡子,在他身邊多了許多生面孔。

自全殲陳暉、滕聚所部后,得知李景隆回防,他立馬率領大軍撤回北平,同時接受了韃靼國公趙脫列干的投降,整編出了七千騎兵。

這七千騎兵加上前番的三千小達子營,也有萬騎之多了。

加上他原本的騎兵,以及俘虜陳暉、滕聚的騎兵,現在的他光騎兵就有兩萬六千余人。

在他身后,還有五萬馬步兵,六萬步卒,合計全軍十三萬六千人。

“殿下,若是我們能在此擊敗吳高,那南軍數量就驟降至二十萬,難以與我軍爭鋒了。”

朱能開口的同時,一旁張玉也說道:

“如果真的能擊敗吳高,屆時只要我軍渡過白溝河南下,完全可以和青州的二殿下配合,在北平廣袤平原上,將李景隆所部二十萬大軍包圍。”

張玉開口同時,丘福也追隨道:“聽聞李景隆這次未與二殿下交手就北上,只留下李堅和南邊的盛庸那十萬兵馬來防備二殿下,屆時我軍南下,二殿下恐怕也能拿下不少城池,我軍可以以魯東三府為糧倉,進而拿下徐州、直逼淮安。”

行軍打仗不是看誰的大軍強大就能征服,而是要看誰的后勤做的更好。

歷史上燕軍南下多次不成,不敢深入的原因就是沒有穩定的糧倉。

可眼下朱高煦拿下魯東三府大半之地,等到九月就能收獲數百萬石糧食,完全可以支撐燕軍進攻徐州,逼近淮安的計劃。

對此,朱棣也十分高興:“老二速度應該比我們快些,說不定等我們打完這一仗,老二都已經拿下青州府和兗州府了。”

“到時候,俺們再拿下徐州,南邊的淮河便不足為慮了。”

他們侃侃而談,暢想著和朱高煦匯合,一路打下徐州、拿下淮安。

只是在他們的注視下,南軍的隊伍突然騷亂了起來。

“怎么回事?來了援兵?”

朱棣拿著從王義那里“借”來的單筒望遠鏡打量南岸,雖然看不清楚,但可以看到一支輕騎隊伍出現在了南岸。

“李九江到了?”朱棣愕然,因為能率領輕騎抵達河陽的,只有李景隆、俞通淵、平安幾人,而幾人都跟著李景隆活動。

“這不可能吧?”朱能聞言不敢置信:“從德州到此處足有四百里,哪怕是上直精銳,也得五天才能趕到。”

“俺也不信,可那架勢一看就是李九江。”

朱棣拿著單筒望遠鏡,好似一個偷窺狂,不斷窺探南軍情況。

一旁的諸將很是著急,朱能更是直接道:“日后見了二殿下,得為弟兄們多討要幾個望遠鏡才行。”

“這李九江看架勢很著急啊……”

朱棣看著那隊輕騎抵達就開始視察江防,頓時樂呵了起來。

他還以為李景隆被他的大軍給嚇到了,想著如何防守自己,卻不想此刻的李景隆滿腦子只想著進攻。

“國公,您如此著急為何?”

吳高與胡觀二人緊跟著李景隆,不解他為什么著急檢查江防,著急去看被破壞的橋梁。

面對二人詢問,狂奔兩日的李景隆顧不得臉上狼狽,掃視四周后才凝重開口:“渤海庶人輕裝突襲了淮安,如今已經渡過淮河,按照前幾日的速度來看,眼下恐怕已經快要進入揚州府境內了。”

“這……這……”胡觀愕然,吳高也是如此。

饒是他曾與朱高煦交過手,卻也沒見過朱高煦這么瘋狂的一面。

輕裝突襲淮南,打到淮南又如何?

沒有輜重和火炮,他能打下揚州城嗎?

揚州城高二丈,寬三丈,即便是用艦炮來炮擊,也難以在短時間內破城,更別提就算拿下揚州,造船也需要幾個月時間。

幾個月的時間,都夠云南、甘涼的沐春、宋晟勤王了。

“想來他是有所依仗,來此地的路上我接到了沐陽塘騎的加急,其中渤海庶人之所以能快速拿下云梯關,首功便是上百艘戰船的火炮。”

“如果他想,完全可以拆卸部分火炮走陸路去進攻揚州,吸引長江水師馳援揚州,而后派渤海水師突襲長江口。”

“因此,我已經派人給盛庸、陳瑄送去了消息,不管朱高煦如何舉動,他們不得離開長江口半步。”

李景隆來時路上已經想清楚了,朱高煦無非就是想要吸引長江水師注意去馳援揚州,然后突襲江口。

盡管這很難辦到,但只要有一點可能,李景隆都得伸出手將它掐滅。

“賊軍數量,恐不下十萬眾。”

李景隆眺望河北,表情凝重。

最壞的事情發生了,朱高煦輕裝突襲淮南,朱棣傾巢而下白溝河,南軍陷入了兩面作戰中,并且南北跨度超過千里。

這樣的距離,即便是八百里加急,也需要一天半的時間才能將消息送到他的面前,傳遞回去又是一天半。

一來一去三天時間,足夠改變很多東西。

“修復渡口和狹隘處的石橋需要多久?”

李景隆詢問吳高,吳高聞言卻遲疑片刻,而后推算道:“大約五天。”

“五天……”李景隆聞言緊皺眉頭,可最后還是揮手:“修復渡口,另外派步塘沿白溝河布置,燕逆馬群甚多,完全可以沿河搜尋突破口,我軍為步卒,行動不便。”

“下令將所有挽馬、乘馬集中起來,交給兩萬兵卒乘騎。”

李景隆將全軍馬匹集中,進而組建為馬步兵。

這么做,可以說是拋棄了十萬人的機動性,但眼下他必須這么做。

有白溝河作為阻礙,朱棣即便要渡河,也只能是一批批渡河,不可能十余萬大軍全數渡河。

如此一來,兩萬人的作用就很大了。

很快,吳高按照李景隆的交代開始操辦,不多時一支不足兩萬人的馬步官兵被組成,他們開始沿河搜尋,而這一幕也被燕軍搜尋的騎兵所偵查,并傳回給了朱棣。

“李九江這小子果然不好對付……”

得到消息,朱棣抓了抓自己的大胡子,顯然對突然抵達前線的李景隆感到了棘手。

不過哪怕李景隆抵達,卻也無法阻止他渡河決戰的決心。

只要這一仗打完,屆時老二配合好自己,自己擔任主攻,頂多一年就能打到揚州,利用揚州船廠造船渡江而下。

朱棣志得意滿,不再在意李景隆的舉動,而是讓麾下騎兵搜尋可以渡河的地方。

“一…二…三!”

“用力推!”

在朱棣與李景隆二人角力時,已經打到淮河以南的朱高煦卻正在率領大軍前往揚州的路上。

并不寬闊的土路上,挽馬艱難拉拽著一輛輛炮車。

淮南河網密布,官道雖然有五丈寬闊,但道路不算平坦,炮車行進速度不是很快。

偶爾遇到炮車卡住,馬步兵便紛紛下馬前來推車。

三百門火炮和十個基數的彈藥,成功讓渤海軍從每日一百三十余里的行軍速度,下降到了六七十里。

在這樣的速度下,朱高煦他們至今還沒有進入揚州府境內,不過也只距離二十余里不到了。

“往前再走二十五里就進入寶應縣境內,我們距離揚州也只有二百四十里左右了。”

陳昶拿著地圖與朱高煦在馬背上交流,朱高煦聞言略皺眉頭。

他有想淮南水網會阻礙行軍,但他沒想到淮南水網那么密集,正如眼下……

“殿下!”

塔失的聲音從隊伍前方傳來,他起馬從南邊奔來,來到朱高煦面前后苦著臉作揖:“前面的橋梁被拆毀了。”

“果然……”朱高煦略皺眉頭,他早就想過江南鄉紳會阻礙自己南下,沒想到這群人手段來的這么快。

“修復需要多久?”

“大約一個時辰。”塔失作揖,朱高煦也頷首:“修復便是,這次趕路我們不用著急,我軍糧食還夠吃半個月。”

“是!”塔失應下,而后調轉馬頭離去。

在他離去后,陳昶則是皺眉道:“按照楊善人給的圖紙,從此地前往揚州,起碼還要經過大小橋梁七十六處,若是這群鄉紳將每處橋梁都拆毀,那我們起碼要被耽擱七天。”

“分出十隊千人馬步兵先走,保障橋梁不被拆毀。”朱高煦不假思索開口,陳昶也頷首,轉而叫來了多爾和齊去率領萬余馬步兵先一步南下。

拆橋不是那么容易的,鄉紳雖然能發動徭役去拆橋,可他們沒有足夠的火藥,想要摧毀所有橋梁不現實。

朱高煦只要讓大軍前進路上的十座橋梁無憂就足夠,哪怕第十座被毀,馬步兵們也能緊急修好橋梁。

“按照時間來說,盛庸應該明日就能抵達揚州。”

“只要不下雨,我們三日就能抵達。”

陳昶推算時間,朱高煦則是看了眼刺眼的太陽:“四月淮南少雨,這也是我選擇在這個時候輕裝突襲的原因。”

“我們的腳步不用快,別忘了我們的任務是吸引江淮南軍注意,真正的主力可不是我們。”

“是!”陳昶點頭,繼續與朱高煦聊起了其它事宜。

時間一點點過去,他們也走過修復好的橋梁,繼續向前方進軍。

直到黃昏,他們抵達寶應縣南面的槐樓鎮,而這里的百姓似乎已經聽說了渤海軍即將到來,因此全部逃的不見了蹤影。

槐樓鎮緊鄰運河,但此刻運河的船只憑空消失,顯然盛庸走在了他們前面,并調走了所有運河船只。

“殿下,沒有發現行軍的蹤跡,南軍應該走的是運河西邊。”

槐樓鎮內,朱高煦難得坐下休息,便見陳昶前來匯報消息。

對此他倒不覺得奇怪,盛庸從沐陽出發,一路走運河旁的官道,直線距離和道路暢通無阻的情況下自然要比他們更快,哪怕是朱高煦拋下火炮,輕騎突襲也追不上他,淮南的水網,就是天生克制北方的騎兵。

何況既然知道自己渡過淮河,盛庸自然不會傻乎乎的走運河東邊的官道,想來應該是走西邊的官道,然后南下運河,繞到揚州城西面進城,不給自己奇襲他的機會。

“他應該快抵達揚州了,只要他到揚州,朱成功那邊就可以行動了。”

朱高煦目光沉著,并不以盛庸抵達揚州而視為失敗,反而覺得盛庸的抵達,會讓整個江南將注意力集中在揚州……

“聽說沒,叛軍快打到揚州了!”

“打到揚州?那不是快打過長江了?”

“京城還安全嗎?”

“京城肯定安全啊!你沒見這幾天江東門擠滿了人,那些都是從江北逃難來的。”

如朱高煦預料的一樣,當他率軍馳騁淮南,盛庸帶兵入駐揚州的消息傳開后,整個江南人心惶惶,尤其以揚州、通州等江北百姓最為惶恐。

以往生意一般的渡船突然火爆,每日都能拉十幾趟,賺的盆滿缽滿。

從三月二十九至四月初一,僅僅三天時間,便有不下三萬人逃到京城,致使京城魚龍混雜,鬧出了許多案子。

這樣的情況,從民間反應到廟堂,致使許多官員都懷揣忐忑。

他們許多人并不知兵,問起長江來,也只能說出一句“長江天險”,就無法再說其它。

因此在他們看來,賊軍既然已經打到揚州,那距離渡過長江恐怕不遠了。

不過,對于知兵的五軍都督府等諸將來說,他們卻根本不擔心朱高煦能渡過長江。

先不提他還沒打下揚州,就算他打下揚州,也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湊齊一支渡江舟師,他的水師再怎么犀利,面對長江口那數十座的沙州炮臺,以及滾滾而下的江水,又如何從海口突入?

只要長江口的水師不出問題,朱高煦就沒辦法渡江,這已經成為眾人的共識。

在這樣的共識下,朱允炆也對長江水師產生了擔憂。

正如眼下的武英殿內,他召集了六部五府在京的官員,甚至連他厭惡的郭英也被召見。

當著群臣的面,他詢問道:“眼下,諸位愛卿應該都知道,唯有長江水師可保長江,朕雖然信任陳瑄與楊俅,但還是擔心長江水師之中有些別有用心之人。”

“因此,朕想詢問詢問,要不要對長江水師徹查一番?”

朱允炆一開口,群臣面面相覷,黃子澄聞言作揖:“陛下,長江水師理應徹查,不過應該交由陳瑄、楊俅二人徹查,朝廷最好不要派人去查。”

黃子澄想的簡單,楊俅和陳瑄二者,前者的兒子為朝廷戰死,后者與朱棣、朱高煦毫無交集,兩人應該是不可能投靠朱高煦的。

讓他們徹查,不至于將朝廷牽扯進去,不至于讓水師的水兵們埋怨朝廷。

對此,朱允炆頷首,卻還是不放心:“長江沙州與南岸的炮臺,是否要交給衛所接手?”

“陛下……”齊泰站出來作揖:“眼下江東一帶的炮手都是長江水師的,原因就是兵馬都調往了北邊,若是交給衛所的屯兵接手,恐怕不會熟練。”

“陛下!”郭英突然開口,這讓眾人將注意力放到了他身上,同時目光復雜。

朱高煦可是郭英的孫女婿,如果朱高煦真的打進南京,那郭英必然受惠。

這種情況下,郭英不避嫌,居然還主動站出來,這倒是出乎眾人預料。

“陛下,臣以為可以調陳瑄、楊俅入京,由陛下檢測二人忠心,給予賞賜,然后再調他們返回江口駐防。”

郭英的提議很好,但壞就壞在這話是從他口中說出來的。

從他口中說出來的提議,哪怕是好提議,朱允炆也絕對不會接受,誰知道他是在幫朱高煦還是在幫朝廷。

“武定侯建議不錯,不過朕還想聽聽更多的。”

朱允炆笑容和煦,不知道的還以為他與郭英關系甚篤。

見朱允炆不理會自己的話,郭英也只能嘆了一口氣。

他固然心疼自家孫女,可他也是朱元璋的郭四。

朱元璋想讓朱允炆繼承大統,他是打心底支持的,奈何朱高煦……

一時間,郭英想到了朱高煦。

現在回想起來,那小子似乎一直不安分,只是他也沒想到,那小子會鬧得這么大,居然還繞開了江淮防線,直插揚州。

“陛下可派人賞賜二位,看看二位態度如何,再決定是否召二位入京。”

齊泰眼看朱允炆不答應郭英的建議,只能換了種方式開口。

果然,在他這么開口過后,朱允炆也沒有再拒絕,而是頷首道:“既然如此,就按照齊先生的方法去辦吧。”

“此外,朕還想問問,揚州城能守住嗎?”

朱允炆目光直視齊泰,齊泰聞言作揖回禮:“揚州城為太祖高皇帝命人修建,城墻高大寬厚,又有水次倉一處,儲糧數十萬石,足夠城中百姓吃數個月。”

“況且其依托運河與長江,想要運輸糧食和火藥輕而易舉。”

“即便賊軍圍攻揚州,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拿下。”

“陛下北調的旨意已經送抵德州,德州的宋瑄、劉真二人已經率領六萬兵馬南下,只要吳高快馬南下,應該能在徐州追上六萬大軍,節制六萬大軍南下。”

“此外,青城的李堅所部也開始對登萊發起攻勢,如今渤海水師皆在南邊,登州一地只有數千守軍根本無力抵擋李堅。”

“屆時三府收復,渤海庶人后路斷絕,唯有死矣……”

齊泰侃侃而談,畢竟在他看來,朱高煦這次輕裝南下就是自尋死路。

那是四萬人,不是四十人,四萬人所需糧食是一個天文數字,而江北之地因為元末殘破,早已不復漢唐、兩宋時期的富庶。

哪怕朱高煦搜刮淮東,頂多也就強撐兩三個月罷了,屆時李堅和李景隆應該能解決登萊,擊退朱棣。

只要他們調整兵馬南下,朱高煦這四萬人都得覆沒淮東。

“如此,朕就放心了。”

眼看朱高煦打到揚州,朱允炆倒是聽勸了不少,除了調動兵馬保護江南,其它行動他也不再干涉。

如此一來,倒是給了李景隆自由發揮的機會……

《渤海紀事本末》:“上至淮南,庸以揚州自守,建文君調堅將兵四萬攻青州,高馳援南下,與瑄、真合兵六萬往揚州去。”

《明世宗實錄》:“上兵淮南,諸府縣皆降,庸不得已,走河西南下入揚州,建文君恐揚州有失,調高大軍十六萬馳援,又遣堅兵十萬攻青州。”

“上聞曰:“建文君懼我,雖數十萬眾奈何?”率兵往揚州而去。”

(本章完)


上一章  |  靖難攻略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