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攻略第239章 尷尬境地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靖難攻略 >>靖難攻略最新章節列表 >> 第239章 尷尬境地

第239章 尷尬境地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31日  作者:北城二千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北城二千 | 靖難攻略 


作者:北城二千

“你說甚?老二把大寧拿下了?!”

北平承運殿內,只是隔了一日,朱棣便收到了朱高煦將松亭關及整個大寧拿下的消息。

這個消息傳來時,不止是他,而是殿內的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昨日他們還在愁著沒有打下山海關,無法合軍來對付耿炳文,結果才過了一日,朱高煦把大寧二十二個衛都拿下了。

“回殿下,我家殿下已經拿下了大寧二十二衛,順帶擊潰了來犯的元將哈剌兀,把哈剌兀活捉活埋了。”

“我家殿下派末將來,是想問問北平還有多少糧秣,我軍糧秣已然不足。”

渤海千戶官吳孟站在殿內正中,對朱棣作揖開口。

他這話一說出口,朱高熾便率先開口:“還有一百九十余萬石。”

“可否撥一百萬石前往遼東?”吳孟也不客氣,直接要走了一百還多的糧食。

“這……”聽到朱高煦一開口就要那么多,朱高熾立馬將目光投向了朱棣。

此刻的朱棣倒是十分高興,他站起身來樂呵笑了兩聲,然后才回答道:“糧食倒是可以調撥,但你先告訴俺,你家殿下有多少兵馬,另外何時能攻克寧遠?”

朱棣很好奇自家老二現在有多少兵,而吳孟也沒讓他失望:“我渤海眼下應當有兵八萬,過幾日殿下破了劉嵩后,理應有十萬,但殿下說過要整軍,不會超過九萬。”

“九萬?還整兵?”

聽著吳孟的話,張玉、丘福等人面面相覷。

要知道北平、大寧、遼東三地的兵馬已經十分精銳了,在這樣的精銳中還要整軍,朱高煦的眼光著實有些高了。

“別整軍!”

果然,聽到吳孟的話,朱棣連忙打斷:“他要是嫌兵馬多,叫他送來給俺,別浪費。”

“另外伱說他很快就能破劉嵩,可是有了什么想法?”

“這末將不能說。”吳孟很守原則,他與渤海大部分將領一樣,對于燕軍態度只是稍好,對朱棣也只是出于自家殿下父親而尊重,并沒有大寧、遼東等都司兵馬對朱棣的那種敬佩。

“行,你回去告訴老二,就說他若是能把遼西拿下,俺便讓人運糧一百萬石給他,不過我這里民夫不足,叫他派些兵過來。”

“此外,這份是南邊的軍情,耿炳文二十萬大軍即將北上,教他早些安排好自己的事情,隨后與俺南下對敵。”

朱棣遞出一份信,站在他身旁兩個沒有胡須卻皮膚古銅的人中走出一人,將那封信遞給了吳孟。

吳孟接過情報,隨后作揖:“末將現在就返回大寧,殿下可以撤走薊州和昌平、密云的兵馬了。”

話音落下,吳孟轉身便離去,而丘福則是緊皺眉頭,等他走遠才開口道:“二殿下手下的兵確實精銳,就是過于桀驁了。”

“傲點好啊……”朱棣眼饞的看著離開的吳孟,以及跟隨他離開的渤海兵卒。

渤海兵卒各個被朱高煦養的虎背熊腰,哪怕不知兵的人也能看出其驍勇程度,何況朱棣。

“得想個法子從老二手底下弄些渤海的兵來。”

朱棣把心底話給說了出來,眾人聽到后面面相覷,朱棣也在反應過來后咳嗽道:“咳咳,老二沒帶過十幾萬的大軍,這些比兵給他,他也不一定能帶好,俺替他帶帶,反正到時候再還回去便是。”

他雖這么說,可眾人都清楚,但凡被他借走的東西,就沒有還回來一說。

瞧著他摩拳擦掌,諸將都在為自家二殿下而惋惜,唯有朱高熾心情落到了谷底。

在眾人中,姚廣孝敏銳察覺到了他的變化,但沒有開口。

“好了,都退下,去把密云、昌平、薊州的兵撤回來,這下俺能用的兵更多了,對上耿炳文那老侯爺勝算也就更大了。”

朱棣樂呵呵笑著,顯然已經想到了自己節制朱高煦,統轄十幾萬大軍時那意氣風發的模樣。

“我等告退……”

眾人起身退去,朱高熾也在其中,唯有姚廣孝雖然起身,卻沒有離開。

朱棣樂呵過后,也看到了沒有起身的姚廣孝,他知道姚廣孝有話要對他說,因此等朱高熾他們離開后,他才走下高臺,對姚廣孝詢問:“老和尚,你不走是要與俺吃飯?”

“殿下是否想過世子與二殿下日后如何相處?”

姚廣孝直言開口,這問題讓朱棣愣了愣。

說實話,他還沒有想到那么遠,因為他的腦子基本都被如何擊敗耿炳文所占據了。

當然,他也沒想到自家老二這么能打,開戰不過三個月,就直接拿下了大半個遼東與整個大寧。

眼下經過姚廣孝提醒,他自然知道姚廣孝想說什么。

朱高熾的世子位是老朱冊封的,為的也是阻礙朱高煦繼承燕府,不至于讓燕府對朝廷的威脅加大。

只是或許連老朱都想不到,朱高煦居然能在他死后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拉出近四萬大軍南下,并且三個月擊垮遼東都司,拿下大寧。

“眼下,二殿下手中有關外近百萬百姓,幾日后手中兵馬更是多達十萬,勢力比您還要大。”

姚廣孝侃侃而談,分析著當下局面:“渤海的兵卒將帥您也見過,他們如此桀驁,只聽從二殿下的話,便是對您也只是保持基本的尊重。”

“眼下他們還有遼西的四萬余官兵與九連城的一萬余官兵未收拾,一旦他們收拾了這群人,渤海與遼東便高枕無憂,因為前面有您在擋著。”

“既然高枕無憂,自然沒有必要入關。”

“他們需要入關的理由,無非就是為二殿下打下這天下罷了。”

“這種局勢下,如果世子一直占據世子位,那敢問渤海的兵卒,為何還要入關打仗?”

姚廣孝質問朱棣,朱棣的政治手段也并不差,自然清楚他想說什么,因此不由沉默起來。

瞧著他沉默,姚廣孝只能加大力度:“若是世子位不是二殿下的,而建文又回心轉意,選擇將三都司冊封給二殿下,您以為二殿下麾下的那些驕兵悍將是會選擇打官軍,還是轉過頭來打您?”

“即便有二殿下阻止,可最好結局也不過就是作壁上觀罷了。”

“人言眾人拾柴火焰高,可被掌握火候的那人,亦不是被眾人所拾柴火給限制住?”

“您要考慮張指揮使、朱指揮使等人感受,二殿下也同樣需要考慮麾下將領感受。”

姚廣孝說完了一切,便再也不開口繼續說下去,反倒是朱棣經過提醒,大體梳理了脈絡。

他眼下的局面,比唐高祖李淵還要尷尬。

李淵與李世民,起碼在打下長安,乃至李世民出戰薛舉之前都是一部人馬,李世民用的也是李淵的人馬,選人也是從李淵麾下將領選人。

哪怕到了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麾下將領,也有大半出自李淵帳下,這群人不過只是選擇了李世民罷了。

反觀自己與老二呢?

自己與老二麾下的人根本沒有太多接觸,他們也并不信服自己,反倒是自己麾下的丘福、朱能、張玉等人比較親近朱高煦,對朱高熾只能說是上下級關系。

這樣的情況下,朱棣反倒是比李淵更容易當上太上皇,而朱高熾更是連競爭的機會都難得,畢竟李建成還有部分兵馬和李淵拉偏架,可朱高熾什么都沒有。

“你要俺廢了高熾的世子位?”

朱棣沉默許久后開口,姚廣孝卻搖搖頭:“貧僧也不知道,但是貧僧覺得,有必要提醒您。”

“除非您覺得世子能力超過二殿下,否則最好不要效仿唐高祖之舉,在二位殿下之間玩弄制衡。”

姚廣孝這話還算說的收斂,畢竟李世民麾下的人除了尉遲恭幾個降將外,其余人都與李淵有著關系,不敢直接對李淵動手。

可再看朱高煦那邊,渤海軍的人可沒有幾個和朱棣有關系,他們對朱棣動手可沒有愧疚感,尤其是北山之中的野人女真,他們可不在乎什么世俗道德。

朱棣要是敢在朱高煦和朱高熾中間玩平衡,恐怕這次靖難打到一半,就要打成燕府內戰了。

“高熾……”

朱棣面色復雜,但他口中呢喃的卻是朱高熾的名字。

姚廣孝知道他為什么為難,畢竟古往今來,即便父子退位繼位,也很難有圓滿的結果,更別提兄弟了。

當然,更致命的還是前宋趙匡胤那幾個兒子的下場,雖說大部分還算下場圓滿,但最有威脅的趙德昭,那可真的是被斥責而自殺。

趙德昭如此,那朱高熾呢?

雖然輩分不同,可威脅卻一直存在,即便朱高煦不想殺,但渤海呢?

“剛才貧僧看到了世子表情復雜,想來他已然想到了這件事。”

姚廣孝開口,而這件事讓朱棣有些難受,他抬手打斷了姚廣孝:

“這件事,俺自己再想想,另外老二還是識大體的,下次我與他見面后,好好問問他是怎么想的。”

朱棣將希望放到了朱高煦身上,想讓他來告訴自己答案。

這是一種推脫,可姚廣孝卻能理解他。

如果朱棣不重視親情,那朱高煦早在兀良哈禿城的時候就被他綁起來送給朱允炆了,朱高熾與朱高燧更是連北平都回不來。

他成在親情,因為親情讓他留下了朱高煦,進而促成了今日遼東、大寧二都司俱覆滅的結果。

他也敗在親情,因為親情讓他在朱高熾與朱高煦之間難以抉擇。

“其實說這些太早了,俺連黃河都還沒見到呢。”

朱棣訕笑著來打圓場,之所以以這個借口來打圓場,也是因為在今日之前,他都未曾想過自己可以拿到天下,所以自然不會想儲君之位帶來的問題。

可今日后不同了,他們父子合并已然十七萬,并且騎兵眾多,外無強敵,已經有了角逐天下的本錢。

其實要是給朱棣時間,經歷過今日大寧投降消息的朱棣用不了多久就會想到儲君的問題,姚廣孝不過是提前點出罷了。

“貧僧告退……”

見朱棣如此說,姚廣孝也行了一禮,隨后緩緩退出了承運殿。

瞧著他離開,朱棣也躊躇片刻后返回了燕府后院的前寢宮。

在這里,他瞧見了高興的徐氏。

此刻她正在高興的寫信,而這信不用多言,自然是寫給朱高煦的。

“徐妹子,你得到消息了?”

朱棣強擠著笑容走進殿內,徐氏聽到他的腳步聲后便知道了來人是他,只是不曾回頭,笑著寫信說道:“自然得到了消息,因此才要寫信問問高煦情況。”

“嗯……”朱棣走到徐氏身旁坐下,十幾個呼吸未曾開口。

察覺到他的不對勁,徐氏也放下了手中的毛筆,疑惑回頭看向他:“這樣的消息,你怎么也沒點反應?”

“我……”朱棣欲言又止,最后還是決定將姚廣孝的話告訴徐氏。

他慢慢開口解釋自己高興不起來的原因,徐氏聽后,臉色也漸漸從高興變成了凝重。

“殿下你是怎么想的?”

徐氏詢問朱棣,朱棣卻面露糾結:“俺也不知道,俺覺得老二應該不會對老大怎么樣,所以想等他帶兵入關后與他說說。”

“嗯。”徐氏松了一口氣,她最擔心自家殿下玩制衡這一手。

“既然事情還沒決定下來,那就暫時先不用去想它,等高煦回家再與他說吧。”

徐氏安撫了朱棣,隨后轉身便繼續給朱高煦寫起了家書。

瞧著她的背影,朱棣只能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放到了朱允炆頭上。

如果他不這樣狠辣削藩,自己也不會起兵,自家一家人也不會陷入這種局面。

連帶著,朱棣連曾經的大哥朱標都埋怨上了。

興許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對待朱標的態度也開始因為朱允炆而漸漸轉變。

同樣,在他的布置下,密云等城兵馬被季節到了北平城外,一時間朱棣可動用之兵變得更多,而局勢也開始變得難以琢磨。

“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三天時間轉瞬而過,待唱禮聲響起,朱高煦也帶著大軍從松亭關返回了大寧城。

相較于半個月前,此時大寧城內外的人口變多了許多,兵馬更是如此。

陳亨沒有出城迎接朱高煦,畢竟還得避嫌一段時間。

倒是同樣招降歸來的朱權、趙牧等人在城外迎接他。

“外面人太多,先去衙門談事。”

朱高煦與站在城門口的二人吩咐,二人也果斷上了馬匹,向著都指揮使司衙門進發。

待他們回到這里的時候,陳亨與幾名將領已經在這里等待。

他們一一上前自我介紹,其中卜萬與陳亨不必多說,讓朱高煦比較意外的是房寬與陳懋三兄弟。

房寬從洪武十五年便參軍,眼下已經四十有二,年紀不算小了,戰前他被卜萬安排到了冷口關駐守,見到陳亨的部將后直接舉城投降。

陳懋三兄弟年紀最大的是二十有九的陳恭,其次是二十有六的陳忠,最后才是年二十一的陳懋。

三兄弟與陳亨長得相像,五官不算出眾,可濃眉大眼,從面相來看是忠勇之人。

不過從三兄弟在歷史上的情況來看,雖然他們能打仗,可手上也不是特別干凈,但這基本是明朝邊軍的通病。

日后朱高煦要嚴格治軍,自然得杜絕這些東西,所以對這三人,他還得好好打磨才行。

當然,對于陳恭三兄弟,朱高煦最看重的還是陳懋。

陳懋畢竟從洪武年間一直活到了天順年間,如果不是突然患病,朱高煦都懷疑他能活到朱見深繼位。

如果好好打磨,興許能服侍自家四代人,畢竟自家體弱多病的大哥都活了四十八,自己身強力壯,不可能比他還短壽吧。

想到這里,朱高煦坐上了主位,看著眼前眾人,先大體說了一下方向問題:

“眼下,北平以北只有遼西的四座城池和遼東的九連城能阻礙我軍。”

“我此次南下為奉天靖難,以清佞臣。”

“若是大兄肯交出黃子澄、齊泰,那我自然會乖乖待在關外,可眼下大兄依舊執迷不悟,寵信佞臣,打壓武官與我等藩王。”

朱高煦將大寧諸將拉到與自己同一陣線,然后繼續開口道:“我父親讓千戶官吳孟給我帶來了消息,只要打通了遼西走廊,便可以運送百萬石糧食進入遼東,幫助百姓開荒。”

“我知道你們之中有些人對昔日的袍澤下不去手,這沒有關系,你們的敵人不是南軍,而是北虜。”

說罷,朱高煦對眾人開口道:“長興侯率大軍二十萬北上,我父親那邊人不夠用,因此裁軍便不裁撤了,今教令陳亨為遼東都指揮使,卜萬為北平行(大寧)都指揮使,王義為渤海都指揮使。”

“拔擢趙牧為北平行都指揮同知,陳恭為北平行都指揮僉事,陳懋為廣寧衛指揮使。”

“另外,北平行都司兵馬事宜,皆由寧王朱權統轄,諸將各自領兵聽從,為我大明好好駐守此地,不要再發生胡兵入寇一事。”

拿下了大寧,自然要給出工出力的人升官加爵,眼下雖然不能加爵,但升官是沒有問題的。

卜萬肯定是不愿意南下打南軍的,既然這樣,就讓他在大寧待著就行。

陳亨與陳懋自己要放到遼東,其中陳懋肯定要與自己南下的,陳亨則是在遼東好好修養。

“謝殿下隆恩……”

諸將作揖應下,朱高煦也繼續道:“北平那邊,我父親需要些兵馬,因此我準備拔擢房寬為大寧都指揮同知,帶一萬大寧步卒南下。”

“末將領命!”房寬站了出來,確實他對朱高煦不太熟悉,更熟悉朱棣,因此前往北平他也樂于其中。

見他應下,朱高煦便繼續開口道:“陳忠與李遠二人組織大寧各都司軍戶,明日開始向廣寧遷移,大寧二十二衛三所八關只需要留下一萬五千軍戶及其家眷便足夠,其余人盡數遷往遼東為民,設正七品司馬一職,專與移民百姓開荒。”

“即日起,我渤海麾下百姓皆發日米,成人實糧二斤,未成人一斤半,所開荒田地盡數歸開荒百姓所有,摒除雜稅,只征田賦,田賦設五賦一。”

朱高煦與諸將說了自己的政策,而這些政策大多都已經在渤海執行很久,中基層官兵或許不知道,但他們自然是了解的。

這種政策需要南邊不斷輸糧才能維持下去,只是渤海的體量與整個關外的體量差距太大了,所需的糧食恐怕也會是一筆驚人的數額。

不過對此,陳亨等人倒是沒說什么,畢竟糧食這種事情不用他們操心。

眼看朱高煦吩咐完所有,陳亨站出來作揖道:“殿下,敢問我軍何時開拔廣寧?”

面對詢問,朱高煦也不假思索的回應:“明日我麾下六千騎兵開拔,同時帶上廣寧官兵所有家眷充作第一批遷移之人。”

“這之前,請陳老將軍派人去秘密聯系廣寧城中大寧兵卒,若是他們愿意投誠,廣寧四衛田地可由他們均分。”

朱高煦出手十分大方,廣寧四衛的屯田數額不下六十萬畝,而大寧前往廣寧的戰兵與屯兵數量在四萬左右,其中有兩萬屯兵在義州和中左衛等地運輸糧食給廣寧城的劉嵩。

這四萬人若是均分六十萬畝耕地,那就是每人可以得到十五畝。

當然,如果算上他們的家人,那基本就是每人三畝,但這也不少了。

這樣的條件提出,許多不愿意當兵的屯兵恐怕會積極響應。

“此外……”朱高煦繼續說道:“若是被選入我渤海軍的,每人發十畝入伍田,每年二十石軍糧,八貫錢作為軍餉。”

“這一條件不止是作為招撫廣寧兵卒的條件,也是針對日后任何南兵的條件。”

“愿意為民就均分田地,愿意為軍依舊發十畝入伍田,軍餉按照剛才說的一樣照發。”

朱高煦要殺人,還要誅心。

他想知道,天下百萬軍戶中,到底有多少人在面對這樣的政策時還愿意支持朱允炆,又有多少人愿意支持給他們發政策的自己。

這其中,尤其是百萬軍戶之中,日子最為困苦的七八十萬屯軍為他關注之重點。

只要掌握了這群人,靖難就會變得十分容易……

《渤海紀事本末》:“乙未,上移大寧三十萬人入遼。”

《明世宗實錄》:“乙未,上聞大寧軍戶困苦,特移寧民三十萬入遼,實邊富遼。”

(本章完)


上一章  |  靖難攻略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