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攻略第137章 欲要北征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靖難攻略 >>靖難攻略最新章節列表 >> 第137章 欲要北征

第137章 欲要北征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31日  作者:北城二千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北城二千 | 靖難攻略 


作者:北城二千

“三萬六千多石,運到吉林城后你們說還能剩下多少?”

東宮之中,在朱元璋示意武官離去的時候,朱允炆面對面前眾人朗聲詢問。

只是半年的時間,原本只有齊泰、黃子澄二人能入殿的東宮,眼下卻有十余名正五品以上六部官員林立兩班。

望著眼前的局面,朱允炆很是高興,而這都是他扳倒了自家那好三叔的結果。

如今的他早已不把朱高煦放在眼里,因此在得知朱高煦名下商人楊彬買了三萬六千石糧食北運的時候,他并沒有露出什么擔憂之色,反而有些想要嘲笑朱高煦。

“任你當初多么得寵,如今還不是為了幾萬糧食四處奔波,而孤……”

朱允炆掃視殿內群臣,眼下的他已然是揮筆便能調撥數百萬石糧草的儲君了,并且他的位置比任何人都要牢固。

“三萬六千石,先走海運再轉入遼河,繼而從三萬衛走陸路,能送抵吉林城的,恐怕不足六成。”

一名兵部主事開口,這讓朱允炆臉上笑意更甚。

只是他的笑容還未收斂,穿著正三品補服的齊泰卻憂慮著臉站出道:“渤海王入吉林不過數月,便能驅使商賈為其購入如此多的糧食,放任下去恐生亂子。”

“呵呵……”聽到齊泰的話,許多官員忍不住露出嘲笑的表情。

“齊主事未免有些杞人憂天了,據在下所知,歲初時那吉林城還被西陽哈所掠,千戶官戰死……”

“如今這幾萬石糧食即便北運吉林,可吉林無人的局面又如何來破?”

站出來調侃齊泰的人身穿正二品官服,哪怕齊泰年初得到升遷,當下已經是兵部正三品的左侍郎,但這人卻還要比齊泰高二階。

“暴左都御史所言甚是……”齊泰沒有認為對方在羞辱自己,而是認同道:

“缺人是當下渤海王的痛腳,如果不出在下預料,不出三年,吉林城便可自給自足,那渤海王必然會請陛下、請太孫移民實邊,補充衛所。”

齊泰的話讓眾人收聲,畢竟面對他這種實事求是的人,笑他反而是貶低自己了。

“齊先生說的是……”

朱允炆雖然不喜歡齊泰,但畢竟齊泰是伴隨他一路走來的老人,因此也不喜歡旁人嘲笑他。

況且他別的建議暫且不提,這次的建議還是很有建樹的,朱允炆也覺得朱高煦不會那么老實的在吉林衛待著,當下自家爺爺還在位,只要他哭訴,那說不定自家爺爺真的會遷移軍戶去填充吉林衛。

“這事情,孤會緊盯的,當下還是說說朝政吧……”

朱允炆雖然認可,但也沒有深聊,而是改變話題,反而說起了朝政的事情。

見狀,齊泰也沒有什么過多的強調,而是隨大流的加入到了接下來的朝政之中。

比較這人才濟濟的春和殿,朱高煦那邊就略微寒酸了。

“殿下,東西都放這里了,亦掌印說這些明日就要用,連累您遭罪了……”

承運殿里,朱高煦此刻坐在書桌背后,手里拿著筆,面前擺著寫到一半的書,前面還有一個臉上充滿歉意的吏目。

只是他雖然臉上歉意,手上卻毫不客氣,五本厚厚的文冊擺在朱高煦面前,還夾帶了記賬用作畫圖的紙與尺子。

“都要用?”

朱高煦倍感頭痛的放下筆,將幾本文冊翻開查看,那吏目也借機解釋道:

“松花江的渡口布置,城內下水道沖突的改道,還有王府的火墻火道,這些都得您來才行……”

吏目這般說著,朱高煦也是倍感無奈,只能硬著頭皮示意吏目可以出去了。

手上沒有幾個人的他,確實恨不得把一個人分成十個人來用,哪怕他自己都得承擔好幾個人的工作。

沒辦法,吉林城里能辦事的就二十幾個吏目和朱高煦、亦失哈、張純、傅讓這幾個人。

其中二十二個吏目還得去書院教學,因此吉林城近八千人的事情都壓到了朱高煦他們幾人身上,只有時不時從書院抽調吏目來幫忙,才能解決眼下的棘手事情。

“希望楊彬能帶五十名吏目回來吧……”

揉著眉心,朱高煦停下了自己手上所寫的書,轉而開始對火道、下水道開始繪圖。

從正午忙碌到黃昏,他終于解決各種事務,簡單吃了頓晚飯后,又繼續趁著太陽還沒落下工作。

等到太陽即將落下,一盞油燈也被人抬了進來。

朱高煦抬頭看去,卻是消失了一天的亦失哈,而此刻的他滿臉疲憊。

“辛苦了……”望著亦失哈,朱高煦雖然也很累,但還是臉上掛起了笑意。

面對他的笑意,亦失哈也不得不感嘆自家這位殿下的精力充沛。

加入渤海王府以來,亦失哈幾乎很少看到朱高煦黑臉的時候,不管面對多么困難的問題,哪怕所有人都覺得棘手而焦慮時,他卻總能帶著笑意積極面對。

這樣的處事態度影響了許多人,因此即便再怎么疲憊,亦失哈卻還是擠出笑容:

“奴婢是殿下的家奴,為殿下做事,又何來辛苦之說呢?”

“你可不是我家奴……”朱高煦搖搖頭,接過油燈放好后對亦失哈笑道:“我身邊不需要家奴,你是我的同袍和吉林城的功臣。”

他這話說的亦失哈心頭一暖,確實朱高煦從未將他視作奴仆,許多事情都交給他做。

在朱高煦身邊,他很少感受到在宮廷中的那種規矩和冷漠,在這吉林城,他也不是那個旁人連名字都不知道的亦失哈,而是渤海王府的亦掌印。

可以說,在宮廷中他享受不到的尊重和尊敬,他都在吉林城享受到了,這就是他想要追求的東西。

“先坐下吧”朱高煦看著亦失哈一直站著,便招呼他坐下。

亦失哈聞言也坐到了一旁的一個椅子上,并對朱高煦匯報起了今日的許多事情。

“今日又開墾了三百多畝耕地,把人力和畜力集中起來后,開墾荒地的速度確實快了許多。”

“城內的下水道已經全部掘好,現在只等石匠帶人壘砌下水道,然后用水泥和碎石鋪設道路了。”

“您的那兩畝稻田,奴婢去看過了,長勢不錯,照顧的很好。”

“下游的渡口也鋪設到阿木寨了,估計再過一個月就能鋪設到撒叉河口。”

“另外……”

他將所有事情如數家珍般說給朱高煦,朱高煦也坐在一旁靜靜聽著,時不時拿起一本文冊,記錄下亦失哈所說的各種工程進度。

期間亦失哈想自己動手,但被朱高煦笑著安慰他盡管說便是。

如此過了一刻鐘,亦失哈說完了,朱高煦也記完了。

“這么算起來,現在我們有一萬三千九百多畝新地,加上老地就一萬七千多畝了。”

朱高煦合上文冊,笑著轉過身來:“現在是七月十九,算起日子來,除去收割三千畝老地要花半天時間,在入冬前我們還有五十天左右的時間。”

“這五十天按照現在的進度,差不多可以開一萬五千多畝,到入冬前,今年開的新地能有接近三萬畝新地,這速度比我之前預估的還快……”

吉林城的開墾速度比朱高煦想象中還要快,當然這還是得歸功于他們從六城之地買來的牲畜。

“如今城里有耕牛三百七十二頭,挽馬八百多匹,開墾速度想慢也很難。”亦失哈笑著:

“入冬前,再深翻一下地,從四周山上收集干草焚毀作肥,估計來年能產出一萬六七千石糧食。”

“加上老地的糧食,估計能養活六千多口人了,再辛苦一年,我們就可以自給自足。”

亦失哈這么說著,但朱高煦卻緩緩收起笑容,因為他知道今年開荒快是因為王府提供口糧,并且承諾了均分田地。

放到明年,還能不能有這樣的速度就得打個問號了。

“之前答應了百姓干完今年就均分田地,如今要均分也可以,城里算上新出生的娃娃,一共七千九百多人,每個人能分四畝多地。”

“這四畝多地,也就能產出不到三石的糧食,頂多能養一個人四五個月。”

“況且到時候均分了土地,城里的百姓都有了自己的土地,要忙著照顧自己的土地,恐怕沒有時間來幫衛所開墾荒地,即便開墾,恐怕也會有偷奸耍滑的人。”

朱高煦沒有低估人性,因為他前世從父輩口中聽過當年開荒時的情況,偷奸耍滑的人始終都存在,任何地方都會有。

因此,他對亦失哈交代道:

“等打完了西陽哈,你和張純一起召集每家的戶主,咱們開誠布公的談一下。”

“田地可以均分,但種什么東西,怎么種,都得由所里來安排。”

“另外明年不繳田賦,糧食留給百姓們自己過冬吃,但王府也就不再管冬季的口糧了。”

“明年的王府提供的口糧到秋收結束后停止,在此之前的口糧依舊是每個月六斗,入冬后均分田地。”

“等到了后年,王府從開荒開始提供口糧,每人每月六斗,持續到入冬前停止,入冬均分田地。”

朱高煦改了改開荒的規矩,今年到明年不管是不是開荒,每個月每個人基本都給六斗糧食。

這些糧食從實際角度來說是吃不完的,因為城中孩童已經一千口了,這些孩童一個月吃四斗糧都算比較多的,正常都是三斗半。

因此,許多人家都在家中存了些存糧,這些事情朱高煦是知道的。

他沒有管是因為王府府庫還算充裕,沒有必要節省那么一點,百姓有點存糧也是好事。

不過從明年秋收結束開始他就得停止在冬期供糧了,因為百姓們每年可以從秋收得到的糧食會越來越多,直到他們再也種不下為止。

以當下的速度,朱高煦預計明年洪武二十九年入冬前,吉林城的耕地起碼能增加到七萬畝,洪武三十年吉林城能收獲不少于四萬石糧食。

這批糧食,足夠養活吉林城的普通百姓,而兵卒有軍餉,這批軍餉依靠王府的歲俸就能支撐。

洪武三十一年,朱高煦會在四月份支取自己的歲俸和吉林衛的軍餉。

不出意外,同年五月老朱就會駕崩,同年七月朱允炆著手削藩周王,那時朱允炆就會開始對諸藩有防范,而自己能拿到俸祿的時間只能在五月前,五月后朱允炆即位就不一定會被自己發俸祿了。

哪怕洪武三十一年的俸祿發出來了,但建文元年的俸祿卻有很大可能不會給。

十二月,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

隨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駐開平,并調走北平原屬燕王管轄的軍隊,對朱棣加以監視,朱棣也只能裝瘋賣傻來求一條活路。

如果說洪武三十一年是朱允炆對周藩的報復,那建文元年就是徹底與藩王撕破臉了。

建文元年四月,朱允炆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

湘王柏懼,無以自明,闔宮焚死。

齊王被軟禁在南京,代王被軟禁在封地大同。

六月,朱允炆再削岷王,廢為庶人,徙漳州。

不到一年時間,周、齊、湘、代、岷五王被削,老朱已就藩的十九個兒子被廢四個,其中一個自焚而死。

一下子干掉了四分之一還多的藩王,這讓所有人人人自危。

最終在岷王被廢后一個月,朱棣以八百王府護衛起兵靖難,擒殺張昺、謝貴,并命燕府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遂據北平……

洪武三十一年的糧食,很有可能是朱高煦能到手的最后一筆糧食,所以從洪武三十年秋收,百姓可以自給自足后,他就要盡最大的可能開始存糧。

這其中局面里,朱高煦面對最大的阻力就是東北的氣候。

從十月開始,三萬衛以北就會開始大雪紛飛,一直到來年三月末才能通車。

這代表有六個月的冬期是他無法向外獲得補給,所以他要存糧,只能在洪武三十年十月以前進行。

算上運糧時間,他必須得在八月前完成運糧的事情。

仔細算下來,朱高煦只有兩年的時間……

靖難之役打了四年,而自己如果要參加,很有可能會面臨大寧卜萬、劉真和遼東楊文、吳高、平安五人的圍剿。

大寧與遼東合起來起碼有八萬戰兵,而在歷史上,因為要防守兀良哈、女真和韃靼本部,劉真與卜萬、楊文吳高這兩個方向的統帥只各自率領萬余兵馬包圍燕山山脈,進攻永平城池,防止朱棣北逃草原。

可如今朱高煦自己身在吉林城,即便遼東東部還要防御朝鮮和建州衛女真,但能調動出來打自己的也有不少于三萬兵馬。

要是朱允炆集中力量對付自己,把劉真和卜萬麾下的大寧兵馬也調來,朱高煦很有可能要獨自面對四到六萬的大寧、遼東精銳。

面對這樣數量的敵軍,朱高煦壓力不大是不可能的,何況如今的他手中只有一千多人。

想到這里,朱高煦深吸了一口氣,他最理想就藩的地方是開平,但因為老朱的防備,自己還是被調到了吉林城。

憑借吉林城,他想要和遼東、大寧的四到六萬機動軍隊作戰,哪怕努爾哈赤和八旗再生也不一定打得過。

劉真、卜萬、陳亨、楊文、吳高、平安這群人都是軍功斬首上萬乃至數萬的存在,即便努爾哈赤來了,同等兵力下也不敢說能穩贏。

朱高煦如果只有一千多人,那即便他是韓信項羽在世,無論如何也是打不過這兩支軍隊的。

他必須要在剩下不到兩年的時間里,盡可能的擴編軍隊,而養軍就需要錢,就需要糧食。

存錢、儲糧……這就是朱高煦在兩年內必須完成的任務。

“府庫的毛皮人參和各類藥材,價值超過十二萬貫了吧?”

朱高煦看向了亦失哈,由于只有一盞油燈,因此殿內有些昏暗,但這并不能阻擋朱高煦那灼熱的目光。

與他的目光對視后,亦失哈點了點頭:“獲利起碼能達到十二萬貫,這次楊彬用來運糧的車輛,估計剛好可以將這批貨物運到南邊。”

亦失哈的話讓朱高煦頷首表示認同,隨后他又盤算起了北邊的情況。

“我若是擊敗西陽哈,你以為可以從各部召集多少男丁參軍?”

借女真人來增加軍隊數量,繼而圍剿北邊不服大明的部落是朱高煦早就定下的布局,亦失哈自然也知道。

對此,亦失哈思考片刻后才說道:“當下若是殿下想,那善出堡最少能出百來人,弗提斤城最少可以派三百人聽我們調遣。”

“不過這兵權雖然在我們這,但這些人的親眷都在善出堡和弗提斤城,一旦我們勢弱,說不定他們就會把人馬調回去。”

“倒是剿滅西陽哈后,奴婢估計僅這兩堡就能出六百人,其余四十六個寨堡能陸續出一千五百人左右。”

亦失哈先說了當下能出兵的部落,不出意外,四十八個寨堡只有兩個與他們關系最近的愿意出兵。

至于其它的寨堡則是不敢下注,畢竟從七月初五開始,西陽哈一連焚毀了懸掛渤海旌旗的六個寨堡,為此許多小寨堡都將渤海旌旗撤下,朱高煦原本好不容易通過貿易建立起來的威名也遭遇滑鐵盧。

不打西陽哈,他在這關外之地就成了笑話。

盡管朱高煦不在乎旁人眼光,但這一戰牽扯到了他的利益。

擊垮西陽哈,擊破與他站在同一反明陣線的部落,是朱高煦能最快建立關外威名,并且能獲得大量人力、男丁的道路。

想到這里,朱高煦緩緩起身:“去休息吧,明日還有許多事情需要處理。”

“是……”見朱高煦只是詢問,而沒有透露任何想法,亦失哈知道自家殿下恐怕在謀劃著自己想不到的大事。

他沒有多嘴詢問,而是如朱高煦所說的一樣返回了自己的屋子睡覺。

他們二人休息了,只是南邊的人卻沒有休息。

伴隨著朱允炆、朱允熥及朱高熾等世子長大,老朱也在天下勛貴文臣之中開始為自己成年的子孫們選拔妃嬪。

由于此次選拔涉及頗深,許多親王、世子、郡王都涉及其中,因此引來了不少報名的勛貴文臣。

乾清宮里,朱元璋翻著一本本寫有勛貴文臣之女的名單,旁邊坐著許久未曾露面的郭英。

“這些勛貴之女適合親王和世子們,就是不適合允炆他們幾兄弟。”

朱元璋抖落著手中名單,倒是郭英開口建議道:“光祿少卿馬全之女聽說知書達理,又懂得持家。”

“相貌如何?”

與清朝注重血統,滿蒙血統優先,漢人女子不行不同,朱元璋本人對除皇后以外的妃嬪并不忌諱血統,他只忌諱后宮干政。

因此為了謹防后宮干政,避免權臣和后妃勾結禍亂朝綱,朱元璋在朱標死后就給他的兒孫們制定了幾點選妃的基本要求。

每次的選妃都由內廷的宦官被派遣開始,如今年被朱元璋本人派出的宦官就有兩千余人,他們分別前往全國各地去挑選十三到十六歲之間的女子。

這些女子被選中后,會被宦官帶著回到京城,然后從身高胖瘦中挑選,不符合規定的人就會被淘汰掉。

到了第二輪,外廷的太監們會挑選的十分仔細,不管是皮膚、五官還是頭發都要被細細的查看,身材是否豐腴也在必看的行列內。

除了外表,還會讓少女們報出自己的籍貫,姓名,年齡等情況,以便觀察少女的嗓音。

像公鴨嗓,結巴,大舌頭都在淘汰的行列。

最后還要用尺子仔細的丈量少女手足的尺寸,并且會讓她們走上一段路,看看這些人的儀態。

像骨頭粗壯的,大腳的,舉止不優美的又被淘汰一批,只有最后達標的人才能進入下一輪選拔。

在這一輪,評委秀女的就是內廷之中有等級的宮女了。

所有秀女需要在隱秘的房間里脫光衣服,被查驗是否有異味,身材是否勻稱,皮膚是不是細膩,身上有沒有什么缺陷。

經過了嚴格的貼身檢查之后,這些人才能見到內廷中被老朱選為評委的妃嬪。

當下這一流程已經到了最后一程,而這次挑選的五千秀女中,留下的只有一百七十二人。

老朱得在這一百七十二人中選出自己的兒媳婦和孫媳婦,這讓他有些難以選擇。

“武官的女兒強壯能生養,只是身材太高了,容易壓到身邊人的的氣勢。”

“你說的那個馬全之女在這名單上嗎?身高幾何?”

老朱詢問郭英,郭英卻不緊不慢道:“應該在,那女子我見過,大約五尺左右,正巧合適。”

“回頭我看看……”老朱沒有干脆應下,而是選擇了再考察考察。

想著,他看向了手上的名錄,對上面的一個名字感了興趣:“這個張麒之女不錯,身材和性格都很適合高熾。”

“確實不錯。”郭英看了一眼名單,點頭附和。

他這邊說完,老朱那邊就圈了紅,朱高熾的世子妃就這樣定下來了。

不過圈完紅后,老朱忽的轉過頭來,對著郭英嘆氣道:“這些女子都不錯,就是高煦生的高大,恐怕這些柔柔弱弱的他看不上。”

“陛下可以選一些有點英氣的女子……”郭英還沒有察覺到什么,本著好心推薦道:“吳良和吳……”

他還沒介紹完,老朱卻突然打斷道:

“我聽說你家有兩個孫女都生的英氣,上馬能射箭,下馬能刺繡,只是不知道為什么不在名單里。”

“我想,她們二人配高煦正好,你以為呢?”

“……”聽著老朱的話,郭英本想生氣,但最后卻嘆氣道:“陛下,她們才十二……”

“高煦也才十六,差不多差不多,事情就這么定了,你挑一個適合高煦的,我也不要多。”

朱元璋自我滿意的點頭,拿著朱筆就當著郭英的面,給他兩個孫女的名字填了上去,然后笑呵呵的把名單和朱筆遞到他面前,老臉燦爛:

“來,你選一個吧……”

(本章完)


上一章  |  靖難攻略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