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攻略第112章 功臣末路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靖難攻略 >>靖難攻略最新章節列表 >> 第112章 功臣末路

第112章 功臣末路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31日  作者:北城二千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北城二千 | 靖難攻略 


作者:北城二千

“好!”

臘月初五,伴隨著武英殿內的一聲叫好,云南的軍報也送到了朱元璋的手中。

瞧著手中的軍報,朱元璋忍不住點頭,顯然對軍報內容十分滿意。

他拿起那軍報對殿內的四孫驕傲道:“兩萬圍五千不足以稱道,但正面交手時七千橫擊五千,最后僅付出不足六十人的傷亡就換得了一場大勝。”

“斬首一千二百余級,俘虜三千七百余人,還趁勢拿下了越州城,平了這土蠻的叛亂,允恭這一仗打得漂亮!”

殿內四孫已經看過戰報,不過朱元璋沒開口,他們始終不敢發表意見。

如今朱元璋既然放出了話來,那他們也就可以各抒己見了。

率先開口的人不出意外的是朱允炆,面對朱元璋已經給出的評價,他繼續錦上添花道:

“如此看來,魏國公應該很快就能平定寧遠刀拜爛和廣南儂貞祐二賊的叛亂了。”

“不……”聽著朱允炆的話,朱元璋搖了搖頭,并不認同他的看法,甚至給出了自己的評價:

“刀拜爛和儂貞祐所處的地方和這土蠻阿資不同,寧遠與廣南二地山高林密,遍布瘴氣,便是允恭想尋幾處平坦的地方決戰都不容易。”

“況且這阿資一死,此二賊恐怕會撤兵固守,依托高山密林與瘴氣來拖住允恭他們。”

朱元璋沒有被這小勝沖昏頭腦,他很清楚云南土司的兵馬并不強盛,但他們之所以可以一直讓明軍頭痛到現在,主要依靠的還是地利。

面對廣南和寧遠那兩處地方,即便是朱元璋親自領兵,也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將其平定,必須要做好鏖戰的準備。

想到這里,他對司禮監隨身太監道:“替朕擬旨,告訴魏國公不要輕敵冒進,只需要在維摩、教化三司、大窩關等地駐兵屯墾,將二賊拖到春耕即可。”

“是……”隨身太監應下,轉身操辦去了。

瞧著他離去,朱元璋滿意的坐下。

他很清楚,云南的土司大多限制于耕地稀少而鮮有囤糧,即便有囤糧,卻也支撐不住幾萬大軍吃上小半年。

只要他們撐不住,那春耕時分必定會放回一部分土兵去家中耕種,屆時就是他們兵力空虛,明軍趁勢而進的時候。

“高煦這些日子在干嘛?”

似乎是放松下來了,朱元璋主動提起了朱高煦,聽著他的話,朱允炆及朱高熾也紛紛看向司禮監的隨身太監。

面對問題,司禮監隨身太監作揖回禮道;“聽下面的人說,二殿下這幾日在屋里哼曲,順手學了琵琶和古箏、古琴等樂器。”

“哼曲彈琴?”聽到回答,朱元璋表情愕然。

不止是他,朱允炆四人也十分驚愕。

饒是他們再怎么想,也想不到朱高煦抱著古琴琵琶彈奏,口中哼著歌曲的模樣。

只是不管他們再怎么想不到,此刻的朱高煦確確實實的抱著一把琵琶在書房里彈奏。

他不僅靠在椅子上,還翹著二郎腿,慵懶的彈著手上那一把嶄新琵琶。

這琵琶很普通,是秦淮河上花個百來文就能買到的琵琶。

不過相較于這個時代的那些樂手,朱高煦這廝彈得琵琶卻讓人聽得十分帶感。

屋外,耳房內的林五六等人全部躺在榻上,聽著隔壁主屋的朱高煦彈奏,時不時跟著抖抖腿。

“我說殿下這琵琶怎么跟成了精一樣,彈得曲子和我們去秦淮河聽得都不一樣?”

“管那么多作甚,有免費的聽就不錯了。”

“反正我聽著這曲子,殿下好像挺高興的。”

“這哪是高興,那琵琶都快成精了……”

耳房里的林五六幾人搖頭晃腦,時不時拍拍大腿。

盡管跟不上節拍,可架不住他們頭次聽那么帶感的曲子。

不僅僅是他們,就是隔壁幾個軍戶院子的小孩大人也紛紛安靜下來,聽著隔壁院子那位“大人”的曲子,只覺得很有意思。

他們并不懂朱高煦所彈得曲子叫什么名字,可若是丟個后世人來這待著,估計會忍不住趴在墻頭,破口大喊:“是誰彈的搖滾!”

琵琶搖滾,這是朱高煦前世學的一手絕活,原本是看了網絡上用人用琵琶彈了好幾次樂器風格后跟著學的,除了新生晚會亮了一手,之后的日子就漸漸荒廢了。

倒是不曾想來到了這大明朝,他反倒是重操舊業的彈起了琵琶,而且還把不少前世的曲子都帶了回來。

“這《逃亡列車》彈得手疼……”

良久,朱高煦睜開了眼睛,同時甩了甩手。

自冬月過去,他自覺救了傅友德后,便每日高興的來回哼曲。

到了后來,由于需要寫的東西已經寫完,他干脆重操舊業的讓王儉、林五六弄來了古琴、古箏、琵琶等前世略有涉及的樂器,憑著這身體的記憶力將曲子譜出來后,每日醒了就是拿著琵琶來幾首流行樂消磨時間。

不然這大門不能出的日子,著實是有些折磨人。

“殿下,吃飯了!”

聽著琵琶聲停了,林五六從榻上翻身而起,提著食盒就往朱高煦書房一邊喊一邊走。

待他打開書房房門,只見魁梧的朱高煦翹著二郎腿在甩手,手里還抱著一把琵琶。

盡管已經看了好幾天,但林五六還是看不習慣。

朱高煦這個年紀正長身體,只是三個月時間,他這身高卻是又漲了一些,前幾天林五六給他量衣服的時候這才發現朱高煦都五尺八(185cm)了。

一個身高五尺八,腰圍二尺九的魁梧漢子懷里抱著一把琵琶,這畫面怎么看怎么別扭。

虧是朱高煦的甲胄被收走了,要是他再穿上甲胄彈著琵琶,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廟里的東方持國天王跑出來了。

當然,刨除這違和的身材,單聽這曲子還是不錯的。

“殿下,兄弟們都吃過了,您快點吃吧。”

林五六拿著食盒到書桌前開始拆開擺放,幸虧這幾日朱高煦沒有練習書法,因此直接擺菜即可。

正常來說,書桌是肯定不能擺放這飯菜的,哪怕林五六這種糙漢子也知道,不過朱高煦都這么交代,他自然也就照辦了。

只是幾個呼吸,等朱高煦把琵琶放好轉身回來,書桌上已經擺好了兩葷一素一湯的四個飯菜。

“每日待在這院子里,除了照顧赤驩就是彈些曲子,著實無聊……”

朱高煦坐下邊吃邊說,林五六聽后卻苦笑。

在他們看來,朱高煦這樣的日子簡直不要太舒服,哪怕是他們班值的這群人,也覺得這幾個月是他們當兵以來最舒服的日子。

不用操練、站哨還可以輪班,而且輪得很快。

除了站哨的時候,其它時候不是躺在耳房休息,就是院里喝酒打牌。

那耳房里還有火墻,暖和和的,每日三餐還有酒有肉,雖然不能喝多,但那日子每天都和過年一樣,舒服的緊。

這么舒服的日子,放在朱高煦眼里反倒是不舒服了,林五六也不知道該說什么,只能用笑容來糊弄過去。

當然,朱高煦也只是抱怨,他知道自己過的日子已經是大明富戶才能享受的日子了,不過幾個月不能出門,他還是有些牢騷的。

要不是傅友德和馮勝那邊沒傳來什么壞消息,估計他這幾天也不能這么高興。

“這米很清甜啊,是新稻嗎?”

談話間,朱高煦品嘗出了碗里米飯的口感,盡管不如宮里的貢米,但口感絲毫不比后世市面上的一些大米差。

“是新稻。”林五六笑道:“這是所里兄弟們家中剛收回處理好的粳米,我看院里的米缸空了,特意從所里帶了百十斤過來。”

“留錢了沒?”聽林五六說這米是所里的兄弟們帶來的,朱高煦第一反應就是給沒給錢。

林五六和朱高煦朝夕相處那么多天,自然知道他的性格,因此笑著點頭:“都留了,按照市價給的。”

見林五六這么說,朱高煦也點了點頭,吃著這米飯的同時也詢問道:“今年的畝產如何?”

“有高有低,基本每畝能收個三百四十來斤。”林五六的話讓朱高煦點頭,他對江南的糧食畝產能有這么高并不奇怪。

他來大明一年多,基本也了解了大明現有作物和各地區的畝產情況。

拿水稻來說,江南、湖廣的水稻畝產能有三百四五十斤,河南、山東及北平山西能有三百斤左右,陜西和甘肅等地就較差,只有一百六七十斤。

除此之外,小麥的畝產也是由西北向東南遞減,畝產在一百三十斤到一百六十斤。

諸如大麥、小米、大豆也是同樣的畝產,唯有被稱為蜀黍的高粱產量稍微高些,即便北方也能達到一百六十斤,往南方最高能到二百斤。

在現有的糧食作物中,經濟價值最高的是大豆,一畝地的大豆能榨出大約二十斤左右的豆油,能賣八九百文錢。

以大明現在的情況來看,除非遭遇災荒,不然不存在吃不上飯,吃不上肉的情況。

朱高煦記得,明代史料里盡管多次出現人相食的記錄,但這并不是代表明代比前朝過的差,而是明代文人在記載地方事情上更詳細。

同樣一件事情,漢代可能寫一句話就了結,例如“某某縣,人大饑”,但到了唐宋就會開始增加篇幅,而到了明代就會記錄更加完善。

不過不管怎么說,人相食的事情是實實在在發生的,這除了基層賑災系統崩壞,還有地方賦稅沉重和糧食產出不同的問題。

同樣的一畝地收同樣的稅,雖然都是三十稅一,但江南百姓一畝地產出三百五十斤糧食,算上雜稅頂多交五十斤糧食就能了結,農民還有三百斤糧食可以吃。

可是放到了北方,哪怕是如山西那樣沒有遭遇太大兵災的地方,畝產糧食也不過三百斤,同等比例下藥交出四十幾斤糧食,留給農民的只有二百五十來斤。

同樣的稅收和雜稅,北方一畝地僅比南方少交幾斤,可北方產出糧食遠不如南方。

這就導致了明代北方人口不斷有南逃跡象,因為在政策上,他們只在洪武、永樂年間比較舒坦,越往后就承擔的越多。

如果朝廷想要吸引人口去北方,最實際的就是減輕賦稅。

如后世財政轉移那樣的政策,如果用在明代,將江南的賦稅投入北方建設,那北方一定能在幾十年內恢復元氣。

不能說重回唐宋時期的景象,但起碼會比現在好得多得多。

不過這樣的政策如果真的要施展,那江南的淮西、浙東、江右三派肯定不會同意,畢竟他們的根子都在江南,不可能幫著朝廷從江南抽血給北方。

明面上的降低北方各省的賦稅是行不通的,只有通過其它手段對南方加稅才行,而且加稅也得注意對象。

例如眼下占據天下兩層賦稅的江東六府,它們所繳的賦稅已然是天下最高,對它們必須減稅,而對其它地方應該加派其它稅收才行。

朱高煦記得,朱棣是用遷都北京,將龐大的在京官員送往北平,如此才讓北平這一省之地活躍起來。

可即便如此,朱棣也不得不對江南妥協,留下了南京這個削弱版的六部班子。

朱高煦如果想要不妥協,就得拉出足夠多的讀書人,并在地方保留屬于朝廷的武裝力量來威懾士紳富戶。

想要做到這些,就必須將衛所制轉為募兵制,然后異地調兵駐守,每隔幾年輪換一次,讓地方鄉紳富戶拉攏他們的成本變高。

不過如果真的要這么做,朱高煦就不得不面對巨大的財政壓力。

哪怕他開采了云南的金銀銅礦,甚至把日本的銀銅礦也占據開采,卻也無法徹底解決財政壓力。

想要解決財政壓力,必須增加稅收,而增加稅收還想要百姓支持,就必須要讓百姓的收入變高。

面對一個農業社會的大明朝,想要讓百姓收入增加,那就只有從農業下手。

這點,朱元璋已經給朱高煦做出了表率,那就是派遣大量的讀書人和匠戶去參與地方上的農業水利建設。

正確的水利建設可以讓一個地方的糧食產量增長三成,這點已經被朱元璋做完了,那么留給朱高煦的就只有新作物這一條路了。

“美洲是一定要去的……”

吃著飯菜,朱高煦沒有遲疑的下了決心。

美洲有許多東西是他和大明朝需要的,其中最缺的就是番薯、花生,除了這兩者之外,土豆和玉米則是可有可無。

番薯的產量即便放在這個時代也是驚人的,花生則是榨油率高得離譜,是同時代大豆和芝麻的近兩倍之多。

在單位的時候,朱高煦看過一些民國時期的檔案,其中就有包括他們縣一些糧食作物畝產的記錄。

在二十一世紀的后世,玉米的產量能達到每畝千斤以上,土豆更是達到了三四千斤的水平,而這也是很多人眼中美洲作物高產的由來。

然而,這個數據是近現代經過科學育種后的產量,并不是這些作物原本的數據。

事實上在近代育種技術改進之前,美洲作物并沒有許多人想象的那么高產。

哪怕在民國時期,玉米的產量也不過每畝一百八十多斤,土豆也只有三百斤。

這個數據遠不及已經普遍耕種,并且畝產超過三百斤的水稻。

相比較之下,即便在民國時期,沒有經過化肥播種的番薯,卻依然能保持九百到一千二百斤。

即便番薯的含水量很高,但用來應急卻是萬金油,而且番薯的番薯葉可以食用,變相增長了它的畝產。

番薯和花生,這兩個作物前者在災荒年間能保命,太平時可以用于飼料,而后者則是實打實的經濟作物。

使用大豆和芝麻榨油來滿足大明六千余萬百姓,最少需要四千多萬畝土地,但如果使用花生,那就能騰出兩千萬土地來耕種糧食。

不僅如此,花生生產出來的油也可以販賣往大明的各個朝貢國,畢竟在食物匱乏的這個時代,油不管放在哪里都是高價貨品。

朱高煦只要有機會,便一定要讓鄭和下西洋出現,并且這次的目標不僅止步于好望角,而是更西邊的美洲。

明代風帆船去美洲,最便捷的路線是順著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抵達美洲,但這條路線缺少了補給點,想要推進這條航道,最少需要十幾年的時間來布置。

與之相比,一路到非洲都有補給點的印度洋航道通行成本更低,而且可以從阿拉伯海商手中獲取航道路線。

他腦中不斷回想著前世的世界地圖,將鄭和下西洋的路線完善成一條,寄希望于鄭和能夠一鼓作氣的抵達美洲。

不過他想了想,這難度實在是太大,不說別的,僅僅好望角以西的海域兇險程度,就需要人花費不少力氣才能探明出一條安全航道。

“好事多磨,大不了多下幾次西洋就是,我還有時間。”

朱高煦感嘆一聲,他對自己的身體還是有自信的。

前身歷史上活到了四十六歲,并且還是非正常死亡。

如果按照自家便宜老爹和老朱的去世年齡來算,自己只要不吃丹藥不作死,正常來說可以在靖難之役結束后活到六十幾。

唯一讓他有些忌憚的,就是老大才活了四十八,老三才活了五十。

“還是得好好養身啊……”吃完飯菜,朱高煦感嘆一句。

也在他感嘆之余,距離他二里地外的穎國公府卻是忙上忙下。

似乎是入了冬季,寒氣開始增多,因此傅友德在入冬后便染上了風寒,身體每況日下。

從生病到現在,不過一個月的時間,曾經那個老當益壯的傅友德此刻卻消瘦許多,面部的皮肉凹陷,手上的皮肉也只剩薄薄的一層。

“如何?”

臥房里,伴隨著御醫將診脈的手撤開,傅忠傅讓兩兄弟連忙上去詢問,而那御醫則是沉吟了一會,思慮過后才道:

“老國公這是年紀大了導致的體虛,若是放在十年前,這風寒只需要一副湯劑就能解決,可如今還是得看老國公自己。”

說話間,那御醫看了一眼昏睡中的傅友德,又接著嘆氣道:

“另外與您二位說句實話,老國公這病不僅僅是身體上,主要還是因為心病。”

“這心病去不了,即便服用再多的湯劑,去了這風寒,老國公身體也很難恢復。”

御醫說罷,開始起身收拾自己的藥箱,而傅忠與傅讓則是被他的話說得呆愣原地。

片刻后,等二人反應過來,皆表情復雜的看向躺在床上的傅友德。

按道理來說,他能活到七十歲,這已經是武將之中的佼佼者了,作為兒孫傅忠他們應該高興。

可傅忠他們兩人都知道,如果沒有這幾年的這些事情,自家父親還能活得更久些。

他們都知道自家父親的心病是什么,但他們更知道這心病不是他們能解決的。

現在的傅友德,早已有了死志,或許在他看來,事情都因為自己而起,如果自己死了,那傅家的子弟就不會遭受牽連了,那為他說話而導致禁足數月的朱高煦也就能放出來了。

他的心思,傅忠和傅讓都能理解,只是作為人子,看著自家父親這模樣,他們實在做不到不救治他。

“這是湯劑的藥方……”

御醫寫好了藥方遞給傅忠,但他的目光卻停留在床上的傅友德身上。

他搖了搖頭:“這件事情,下官回了外廷后,還得告訴陛下,望二位見諒了……”

“先生不用道歉,我二人心里早有準備。”傅忠攔下了想要作揖的太醫,順帶看向旁邊的傅讓:“老五,送張御醫出府吧。”

“嗯?”沒反應過來的傅讓疑惑看向傅忠,卻見傅忠與張御醫的模樣,這才反應過來,示意張御醫跟自己走。

不多時,傅讓將張御醫送到了穎國公府門口。

由于不能出府,傅讓只能將他送到這里,并在之后看著他坐上馬車離去。

順著馬車離去的方向,傅讓似乎看到了遙遠的紫禁城,看到了那位端坐在金臺之上的皇帝。

那位……

曾經也是自己可敬的皇帝,時不時還會找自己聊聊家常。

只是這樣的局面,在幾年前的某一天突然變了,自己被禁足兩年,好不容易與家人團聚,這還沒半年就有可能要與父親永別。

傅讓不知道自己該不該恨那位,他知道那位也是被逼無奈,可他們一家呢,他們就該死嗎……

(本章完)


上一章  |  靖難攻略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