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攻略第91章 鳥盡弓藏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靖難攻略 >>靖難攻略最新章節列表 >> 第91章 鳥盡弓藏

第91章 鳥盡弓藏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31日  作者:北城二千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北城二千 | 靖難攻略 


作者:北城二千

“參見二殿下……”

正午,伴隨著朱高煦在武英殿用膳結束,他便沒有休息的出宮前往了宋國公府。

在宋國公府外兵卒的唱禮聲中,朱高煦翻身下馬,看了看眼前一張張熟悉的面孔,不由笑道:“林五六,近來如何?”

今日班值兵馬是戌字百戶的兄弟,朱高煦這幾個月來與他們隔日就能見面,自然熟絡。

他一邊詢問兄弟們的近況,一邊將赤驩的韁繩遞給了長槍手林五六。

“日子還算不錯,與殿下您在時差不多,王百戶對我們與您一樣好。”

林五六沒想到朱高煦居然能記得自己的名字,一時間有些受寵若驚。

“好,若是有什么困難,叫王儉來府軍前衛坊找我。”

朱高煦說罷,拍了拍林五六和旁邊另一名兵卒的肩膀,隨后便要入宋國公府內。

“殿下”恰巧,王儉從府內走出,當即笑臉躬身,對朱高煦作揖。

“只是我如今戴罪之身,即便想為你上疏,恐怕也毫無用功。”

“你若是能幫忙,便幫一幫,我不想讓他走在我前頭。”

面對他的話,朱高煦也點頭表示贊同,而后好奇詢問:“國公在前院嗎?”

照常理來講,看劉基的書應該就能了解到明初的作戰形態了。

朱高煦抬手作揖,虛心詢問起了馮勝:“國公,我近來觀看前朝史書,發現元末各軍都是廝殺走出的精銳,就是不知為何,我軍總能夠脫穎而出。”

即便當時南京外城還有大片耕地,可以養活南京之中數十萬人,但時間上已經來不及。

對此,朱高煦也不打腫臉充胖子,而是作揖回禮:“小子確實迷糊了,請國公賜教。”

“呵呵……”朱高煦尷尬一笑:“日后要坐鎮地方,總不能全都依靠郡王屬官來治理地方,小子自己也要有點本事才行。”

“這個……”馮勝難得被朱高煦問住了,饒是他沉吟半天,也未曾說出一個準確的數字,最后只能含糊其辭道:

其兵種組合以長槍兵為主體,其戰術思想以機動進攻為基本原則,這些特點都令明初步兵看起來不像古代傳統式的步兵。

這個答案,朱高煦給不出來……

后世的強軍政策很好用,可政策必須結合時代背景才能發揮到極致。

看著馮勝的背影,朱高煦良久沒有回過神來,似乎被馮勝的那些話擊中了命門。

見狀,朱高煦這才離開,而后來到了自己常學習的倒座房。

“此外,關于用兵韜略,我記得在洪武元年時,陛下曾與劉青田談過我軍與其余諸軍不同的地方。”

“我也想,只是爺爺那邊……”朱高煦苦笑。

“日后若是行軍打仗,可萬萬不能表露情緒,免得動搖軍心。”

可如果爆發戰爭,這些作坊將會滿負荷制作甲胄火器,而這個速度和產量朱高煦也曾從奏疏中看過。

馮勝走過來后看了一眼他放下的,臉上露出幾分詫異:“你還會看這種書籍?”

朱元璋和劉基對軍事問題的認識,恰恰反映出了兩個極端。

馮勝轉過身,胯步走出了倒座房。

不過在即將要走出倒座房的時候,馮勝忽的停住了腳步,轉頭看向了朱高煦。

真正能影響他的,只有未來的靖難之役,以及如何在老朱恩準下得到屬于自己的護衛。

“當今陛下在濠州時便以善使長槍而出名,麾下二十四將也均以長槍為主兵。”

“今日的事情我已經知道了,想來你夾在武英殿內不好受吧。”

以他看兵書學來的兵法來講,步卒理應結陣自保,徐徐前進來確保大軍不會遭受重創。

這樣的分化,朱高煦可以從自家舅舅徐輝祖與曹國公李景隆這段時間的行蹤就能看出。

“沒有,這幾日一直在后院讀書。”王儉搖頭回答,聞言朱高煦也點頭走進了宋國公府內。

一想到這里,朱高煦便忍不住的往如何盡快結束靖難之役去想。

馮勝提到了‘小朱都督’,而在此前,能被稱為朱都督的人,只有朱高煦的堂伯,朱元璋的侄子,那保衛洪都的大都督朱文正。

他這話說出后,馮勝臉上也露出了無奈的神色:“京城這個是非地,你還是早早離開為妙。”

只是面對日后的局面,朱高煦更不愿意讓朱允炆將刀劍架在自己脖子上。

“穎國公的事情,我也聽說了一些……”馮勝語出驚人,并擠著笑臉道:

朱高煦被他這一番話說的也平靜了不少,因而護著他走出倒座房。

“若說均分田地,諸如張士誠、明升之流也曾均分田地,可一到戰場,其部下卻在遭挫時潰散逃亡,不如我軍能面對北虜騎兵時,明知前方萬險,卻依然臥槍而上。”

“陛下聞言,又曰‘兵者謀也,因敵制勝豈必泥于古哉,朕嘗親當矢石觀戰陣之事開闔奇正頃刻變化猶風云之無常勢要在通其變耳亦何暇論古法耶。”

如果他自己都不了解這個時代人的想法是什么,那他又能怎么走近他們,從而獲得他們的擁戴?

“這個還是得看地方的衛所將領訓練如何,以及當地戰事如何。”

這樣的成功不可復制,因此到了如今洪武二十七年,如一代明軍那般敢于握槍與騎兵對沖的步兵開始越來越少。

他一如既往的翻閱兵書,但同時也會看一些四書五經來充實自己。

“我眼下雖看你是個帥才,但你沒有真正領兵打仗,誰也不知道你究竟是小朱都督,還是那小馬謖。”

朱高煦如果不能了解百姓的思想,那他就只能照貓畫虎。

工部及民間冶鐵作坊一共產出三千余萬斤鐵料,這些鐵料大多投入農具,僅有少量投入軍工生產。

南京城這一百里長的城墻,想要全部站滿,最少得肩并肩的站六萬人,若是想要守住,非二十萬人難以辦到。

“我先和你說說北伐的事情……”說著,馮勝開始從北伐戰爭講起明軍的特點,而后又說到了呂梁之戰,蔡家莊之戰等等牽扯到明軍精銳的詳細情況。

只可惜,朱文正自己將前途葬送,令人惋惜。

他撫了撫須,安定了心神后才解釋道:“當時我軍中多以兩淮農戶出生,在兩淮之地,百姓都將善用長槍作為武藝高強的代表,因而大多能征善戰的將領和兵卒都喜歡自號“長槍元帥”、亦或者取姓配以長槍來作為外號。”

在分地無效的基礎上,他只能尋求其它東西來激勵部下。

想要盡快平息靖難之役,只有閃擊南京,并成功將朱允炆包圍在南京城內。

他的話是他一直以來的問題,他確實不太明白,為什么明軍步兵居然敢和騎兵正面碰撞沖鋒。

可以說,明初發展出這樣超越古代傳統的步兵體系,也是在北方蒙古鐵騎強壓下的結果,是客觀環境逼出來的產物。

畢竟作為南京最強力量的殿前豹韜衛和殿前河州衛這兩支精騎都葬身中原戰場了,剩下的兵卒便是連守城都很難做到。

朱文正,那可是二十歲攻下應天,二十五歲擔任大都督,節制中外諸軍事的天才人物。

這群人文化底子很薄,大字不識一籮筐,再加上常年間戰事頻繁,閱讀古籍研究古代軍事的機會就更少,因此他們對戰術的運用理解,更多來源于自身的摸索。

別人不知道他日后要干嘛,他自己還能不知道嗎。

想到這里,朱高煦不免在沉思過后對馮勝詢問。

“呵呵,你這春光滿面,又要升遷了?”朱高煦作揖回了一禮,給足了王儉面子,同時也好奇詢問起來。

“呵呵……”馮勝啞然一笑:“倒是我老糊涂了,你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吧。”

一群標榜自己清廉的人,若是不去地方辦事,那與廟宇之中的泥塑有什么區別,朱高煦不由發笑。

“那劉青田則說陛下言‘任將在陛下,將之勝不若主之勝也。然臣觀陛下常不拘古法而勝,此其所難也。”

結果在馮勝所講述的蔡家莊之戰中,明軍步兵既實現了陣型的高速移動,又沒有給蒙古騎兵留下任何破綻,表現堪稱驚艷。

片刻后,他看了一眼朱高煦,不得不說道:“你年少早熟,學習兵法比旁人快上數倍,只可惜僅限于紙上談兵。”

不過朱高煦仔細一想倒也不覺得奇怪了,畢竟明朝崛起于南方,這里的氣候使得明軍不得不面對自身騎兵絕對劣勢的局面。

既然知道事情必然發生,而他無法阻止,那他只能盡力將靖難之役的影響縮小到最小。

五軍都督府麾下的每個都司,若是全力打造甲胄和火器,每個月能制造甲五千套,火炮數百門,銅銃數千把,諸多都司合計,每月能造甲八余萬套,全年能造近百萬套甲胄。

他這話沒什么問題,因為他一直都覺得自己不夠了解大明的百姓。

蔡家莊之戰發生于洪武十三年,此戰的亮點在于,明軍幾乎靠純步兵,以夾擊方式打敗了人數倍于己方的蒙古騎兵。

他這話,給朱高煦透露了一個情報,那就是如今的明軍戰力分化嚴重,已經不如開國時的整體戰力了。

“由于善使長槍者常常能升官發財,又得軍中士卒敬佩,因此面對北虜騎兵時,許多長槍步卒都以刺下騎兵為榮,等不得騎兵沖鋒后結陣死守。”

“是!”王儉笑逐顏開,憨厚作揖。

這一分苦笑,勝過千言萬語,馮勝很快明了其中含義,并下意識摸了摸自己的長須。

要是他活得久一些,他甚至能活到建文年間,讓朱棣知道什么是來自堂兄的毒打。

不然,即便你是太子,是儲君又能怎么樣,還不是奉天殿上一言畢,廟堂之下人頭落。

不過在離開之前,他似乎想起了什么,轉身拍了拍王儉的肩膀:“明日叫一些沒事的兄弟去我那院里吃吃飯,我還沒好好和兄弟們敘舊。”

因此,面對馮勝的夸贊,朱高煦一邊惶恐,一邊心虛。

朱文正只是預謀叛逃,但他朱高煦可是實打實的準備造反啊……

馮勝給出的評價很高,高到朱高煦自己都不由惶恐的站起身來搖頭道:“國公謬贊了,我如何當得這番夸獎。”

以他當時的年紀和地位,恐怕會與徐達一起主持北伐,甚至節制徐達。

縱觀整個古代戰史,明軍這種以步卒機動夾擊騎兵的戰術思維,并且獲得勝利的戰事并不多見,但卻在元末明初戰爭中百花齊放。

“你怎么額頭出了如此多細汗?”馮勝看著惶恐的朱高煦,啞然笑道:

捫心自問,他雖是老朱的孫子,但說到底也不過是老朱數十個孫子中的其中一個罷了,若是自己日后真的對朱允炆起了威脅,老朱真的會不忍心對自己下殺手嗎?

要知道,在明軍以前,歷代軍隊如果沒有嚴密的步兵陣線,那根本無法抵御騎兵沖擊,而步兵在移動陣型時,維持陣型的難度較高,很容易被敵軍騎兵的沖擊打散。

這樣生產力,比同時代的世界各國加起來還要強大。

忽的,馮勝的聲音在窗口響起,朱高煦抬頭一看,果然看到馮勝往前院走來。

蒸汽機、后膛槍、火車什么的他弄不出來,但想要聯合工匠制作燧發槍、火繩槍還是有可能的。

僅朱高煦了解的情況來看,去歲洪武二十六年,僅稅糧便收繳三千二百余萬石。

元末明初,江淮地區的軍事領袖大多是草根平民出身。

朱高熾和朱允炆一樣,雖然沒有直接說出,但總覺得儒生和文官不應該做一些跑腿的活計。

可以說,這一個時辰的內容聽完,朱高煦只覺得明初步兵在古代的歷朝步兵中算是一個異類。

顯然,他知道朱高煦有一些問題要詢問他,而事實也是如此。

只要朱允炆削藩念頭不變,朱高煦就必須要做準備。

說句難聽的話,所謂的軍事水平和軍事技術在絕對的生產力面前就是浮云,這也是燕軍只能和南軍野戰,卻無法長期占據除北平、永平、河間三府以外的其它城池。

“國公,如今的大明,還能有多少如國初時的長槍步卒。”

從這里,朱高煦就可以看出,劉伯溫本人對軍事的理解不是來源于自己的親身經歷,而是更多地來源于書本。

朱高煦沉默許久,他很清楚這個任務的難度有多大,所以他必須要有一支聽命于他,且戰力彪悍的部曲。

說罷,馮勝緩緩站了起來,看架勢是準備回后院了。

“笑什么?”

可以說,如果不是他最后因為埋怨朱元璋而想去投靠張士誠,那他就是明初版的霍去病。

在當今天下,想要不被人用性命威脅,便只有坐上那把椅子。

確實,在朱高煦未入武英殿前,在京御史很少有出京巡察的時候,因為擔任這個官職的,大多都是有名聲、學識、風骨的儒士,但這并不是他們可以坐在京城白拿工資的理由。

他對朱允炆已經不抱期待,而靖難之役又毫無疑問葬送了朱元璋花費二十幾年訓練的數十萬精銳健卒。

“人言長江后浪推前浪,你這后浪居然只是聽了一句話便被嚇成了這副德行。”

此外,還有攬口銅炮就有一千門,手把銅統一千把。

如南直隸、浙江、江西、福建等地雖有在冊數十萬衛所兵馬,但能打的恐怕只有南京城周邊,以及浙江寧波一帶的備倭衛所兵。

他日后如果想要培養一支強軍,就必須要為他們培養出信仰。

在馮勝的臉上,他看到了幾分英雄遲暮的景象。

只要君王對你起疑,那你所能做的,也不過就是引頸待戮罷了。

這些例子太多,以至于馮勝講了整整一個時辰,期間喝了三杯茶,而朱高煦則是在一邊傾聽,一邊伺候。

“哪能……”王儉失笑:“這才做了百戶官不到兩個月,又無戰功,如何升得上去。”

呂梁之戰即傅友德率二千長槍兵,正面沖鋒擊垮元朝左丞李二的一戰,這一戰朱高煦已經聽過了,因此相比較呂梁之戰,蔡家莊之戰更讓他好奇。

歷史上的朱高煦可不是左右朱棣發動靖難的主要推手,真正推動朱棣靖難的人是朱允炆。

江淮地區雖然在元朝統治過程中建立了蓄養戰馬的大規模馬場,但實際上由于馬場荒廢外加氣候因素,這里所能提供的合格戰馬量非常有限。

馮勝沉吟片刻,許久后不知想到了什么,忽的笑了出來。

要知道,這點產量只是定額制造來以備不時之需的,因此許多工匠都沒有參與制作甲胄火器。

“我如湖泊落葉,只能順水漂流。”

“陛下不讓伱走,你便走不了,只能安靜下心來與我學些本事。”

明初軍隊的戰術,繼承于“古法”嗎?

諸如這樣的例子,在平夏戰爭、北伐戰爭中比比皆是。

徐輝祖與李景隆二人都善于練兵,此前就常在北方練兵,而如今這幾個月他們都在閩浙兩省來回奔波,顯然閩浙兩省的衛所兵戰力堪憂。

這一瞬間,朱高煦愣住了。

馮勝說出了明初明軍之中的一種氛圍,這種氛圍讓朱高煦感到新奇,只是不等他深想,馮勝又說道:

朱高煦不希望這些健卒葬身中原,因為他們本該被大明朝用于開疆拓土。

馮勝講述了劉基與朱元璋的對話,這段對話粗看之下,似乎只是劉基在單純地拍朱元璋馬屁,但假如深入分析二人說話的背景,那么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擺在了眼前……

論體量,眼下的大明手工業可以完爆整個世界。

哪怕他愿意去死,可朱棣呢?朱高熾呢?

如果僅憑分發田地,就想要得到百姓的支持,那歷史上那么多農民起義就不會失敗。

“后來,陛下前往定遠自立門戶,也要求軍中以長槍來比較武藝,常常考校兵卒長槍技藝,不少兵卒因此得到了嘉獎。”

當然,更重要的一點還是朱高煦沒辦法用分地這個政策來激勵部下,因為如今的大明朝根本不缺耕地,而是缺能種地的人和畜力。

“國公……”朱高煦放下手中的,起身回了一禮。

在馮勝口中,朱元璋曾給晉王朱棡下過一道命令,其中提及軍隊的戰術原則時,朱元璋認為使用步兵要“與騎兵并進而夾攻”,不斷強調要訓練進攻型步兵,而非防御型步兵。

對此,朱高煦自然想到了三府嫡長入武英殿理政的事情,不過對于他來說,這件事情根本就影響不了他。

朱高煦沒有送他,而是站在屋內,看著斜陽下他那佝僂的背影,整個人都沉默了。

明軍的這種步兵機動性確實很罕見,饒是朱高煦想了又想,也無法在古代戰爭史中找到類似的案例,只能從近代的子弟兵身上找到相似例子。

有的時候,即便他不想,但命運卻容不得他。

只是他的這份心思不能表露太過明顯,所以面對馮勝的話,他也故意嘆氣道:

“若是陛下同意將你外放,歷練幾年后或許能減小北邊壓力。”

這么一看,倒也不難理解為什么靈璧之戰后,南軍便再也無法阻擋燕軍腳步,僅一個月便丟失了淮河以南的所有防線。

忽的,朱高煦不知道說些什么,或者說他根本說不出來什么。

“迷糊了?”馮勝笑著撫了撫長須,看樣子有些高興。

饒是你年輕驍勇善戰,治國安邦,打下大片疆土又待如何?

從前番在武英殿與朱高熾的對話中,他便差不多了解了他與朱高熾的理念問題。

可就是這少量鐵料,最后卻生產出了甲胄一萬三千多副,馬步軍刀兩萬一千把,弓三萬五千余張,箭矢一百七十萬支。

“這個嘛……呵呵”

或許也正是這個原因,他們之間的對話中才會出現馮勝所說的“然臣觀陛下常不拘古法而勝,此其所難也”。

不過,朱高煦曾經翻看過他的這兩本兵書,結果卻大失所望,因為這兩本兵書之中大段模仿甚至抄襲前代的兵學著作,甚至連都被抄進了書里。

“陛下曾言、克敵在兵,而制兵在將。兵無節制則將不任,將非人則兵必敗。是以兩軍之間決死生成敗之際有精兵不如有良將。”

由于明軍的戰馬嚴重不足,機動進攻和保護側翼的任務,在很多時候就不得不落在步兵身上。

在朱高煦思索間,馮勝忽的開口說起了武英殿內的事情。

據朱高煦所知,劉基雖是文人出身,但他博覽群書,還撰有和兩本軍事著作。

結果到了元末,明軍長槍兵抓著長槍就懟著騎兵沖鋒,硬生生將蒙古人的騎兵多次沖垮,搞得元末一眾元朝軍閥看到大明的長槍兵就頭疼。

“該從何說起呢……”馮勝一時間也不知道要從哪里說起,因此沉吟了許久,直到一字時間過后才開口說起了幾場戰爭。

由于太過依賴步兵,即便明軍此后騎兵數量增加,但也無法改變明軍以步兵機動作戰的基本想法。

想到這里,他不由看向了馮勝,而馮勝也走進了倒座房內,坐在那張用于休息的床上。

話雖如此,馮勝卻也感嘆道:“只可惜,這行軍打仗不是下棋,能征善戰者,往往都不是從兵書上學來的兵法。”

如今的明軍,若是按照秦嶺淮河作為分界線,那南軍之中的精銳都聚集在西南及湖廣,不是在趕苗拓業,就是在威懾中南半島及青藏地區的土司。

說白了,在劉基看來,明初軍隊的作戰原則和“古法”中的作戰原則有很大的區別。

只是眼下的他沒有屬于自己的人和地盤,他所能做出來的一切都不能在現在做出來,不然就是為朱允炆做嫁衣。

朱高煦不是很精通理科,但作為當過兩年兵的人,他也大概了解火器的進程。


上一章  |  靖難攻略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