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攻略第12章 天下糜爛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靖難攻略 >>靖難攻略最新章節列表 >> 第12章 天下糜爛

第12章 天下糜爛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31日  作者:北城二千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北城二千 | 靖難攻略 


作者:北城二千

“咴…咴……”

清晨,當霧氣褪去,一輛驢車自大教場內駛出,而車上坐著的便是換了身黑色短褐的朱高煦和楊展。

楊展在前駕車,朱高煦坐在驢車上,看著不斷倒退的大教場,心里對十幾里外的鎮子多了些好奇。

嘴笨的王瑄被留在了院里,因為今天魏國公府要送來東西,得有人看家。

坐在搖晃的驢車上,朱高煦看了一眼那頭瘦驢,不免問道:

“民間牛肉價既然那么賤,那牛價便宜否?”

“這得看牛。”楊展一邊熟練駕車,一邊回答道:

“昨日我和王瑄沒去看,但之前在松江府時,我記得一頭黃牛也就七兩,犁牛貴些,須十兩才能購得。”

“那馬呢?”朱高煦有些好奇,但楊展卻犯難道:

“這我不知,得殿下您等會自己看,況且也不一定有,如今天下缺馬,價格難定。”

“缺馬?咱們缺馬嗎?”朱高煦疑惑反問,但楊展卻跟見了鬼一樣的回頭道:

“缺啊,我在松江府時就沒見過有幾個人能騎馬,到了南京也是騎驢偏多,只有入了大教場,才見了如此多的馬匹。”

“我記得洪武二十一年楚王殿下征云南阿魯禿建功,陛下特賜了秦馬三十匹,結果諸藩王都羨慕的緊。”

楊展的話讓朱高煦對大明的馬匹情況有了個了解,但他卻疑惑問道:

“楚王要那么多馬作甚,他封地在武昌,應該也沒有什么外敵吧?”

“武昌附近自然沒有,但長江以南,湘江以西便都是諸蠻和山寇。”楊展解釋著,同時也提出他記得的幾場藩王剿匪事跡:

“我記得前年,楚、湘等殿下均領兵平湖廣西南的山寇諸蠻,殺了不少蠻子。”

“不過倒也正常,眼下長江以南、湘江以西,廣州西去皆以土蠻居多,朝廷雖然遷移了不少人,但聽聞當地十蠻二漢,窮苦的緊。”

楊展給朱高煦講述了大明在西南的局勢情況,總的來說自漢以后,漢人在西南的聚集地就少的可憐。

到了晚唐,西南漢人又經歷大規模的戰亂。

到了宋代,盡管漢人在當地的數量稍微變多了些,但此后蒙元入關,大量漢人又死于戰亂。

等朱元璋收復天下及云南等地時,西南漢人數量少的可憐,這才有了遷移大量百姓前往西南之舉。

但即便如此,如后世湖南、貴州、云南、廣西,及四川成都以南,廣東廣州以西均以少民居多。

也正是因為如此,朱元璋才會在武昌、荊州、昆明、成都等地設置藩王駐守。

在洪武年間,除了周王朱橚外,其余藩王都有著需要防備的對象,哪怕是山東的齊王、魯王也需要防備倭寇,保護勾連南北的運河。

在楊展口中,大明朝除了福建、浙江、江西、南直隸及山東、山西、河南、北平外,其余諸省基本都是胡漢雜居,并且胡人數量不少的動亂省份。

陜西北部有內遷的蒙古人,西邊有吐蕃人和羌人,河西走廊還基本都是色目人和綠化蒙古人。

四川成都以南基本都是彝人,云南和湖廣、廣西、廣東情況則是更為復雜。

至于遼東,那除了軍戶便沒有漢人,均是高麗人、蒙古人和女真人。

能被大明視為基本盤的,也就南京、北平及閩浙、江西、山東、山西這一京六省了,甚至河南內部的歸化蒙古人也十分不安分。

這么看來,朱元璋要治理這樣的一個帝國,確實需要很大的精力和魄力。

坐在車上的朱高煦不免佩服起了老朱,但同時他又想到了朱允炆。

就自己那個好大兄的削藩手段,如果沒有一個強人站出來,那大明的未來還真是很難說。

這么想著,朱高煦心里不免增加了幾分緊迫感,對于研讀兵書,學習兵法的想法更加強烈了。

“殿下您休息會,還有七八里地,估計還要半個時辰。”

楊展交代著,同時也熟練駕馭驢車在土路上躲避那些坑洼的地方。

順著他的話,朱高煦也渡過了無聊的半個時辰。

直到辰時,二人才瞧見了田野之中冒出一點建筑,隨后建筑不斷放大,一個集鎮出現在了二人眼前。

這鎮子叫大樹營,是外城南部方圓二十余里唯二的集鎮。

朱高煦和楊展到了鎮口,向守在這里的軍戶出示了軍牌,隨后就牽著驢車進了鎮里。

明代的江南集鎮,大多都依附著一條條河流,而大樹營也毫無疑問。

其實朱高煦對大樹營這個鎮子的名字很感興趣,因為他后世去過云南旅游,但這三個字在當地卻是一個值得尋味的地名。

不曾想來到了明代南京城,他居然能見到一個把這三個字當做鎮名的地方。

他在鎮內走動,鎮內土地基本都是夯實的土路,土路兩側則是一排排木瓦房及搭上茅草鋪擺攤的腳商。

明初朝廷規定百姓只能穿雜色盤領衣,不許用黃色,而男女衣服不得用金繡,也不可用錦綺、纻絲、綾羅等材料,只許用綢、絹、素紗、布。

到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又下令,庶民不許穿靴,只能穿鞋。

不過對于百姓婚嫁,朱元璋倒是比較寬容,規定庶人婚嫁時,可以穿九品的冠服。

另外,百姓平時不能用冠,只可戴政府規定的四方平定巾、巾幗或網巾。

至于商賈,朱元璋視商賈為下等,這在服飾制度中也有體現。

如農民之家尚且允許穿綢、紗、絹、布,但商賈之人卻只許穿絹、布,而不許穿用綢、紗。

除此之外,他還明確規定,如果農民之家有—人為商賈,就不許家人穿綢、紗兩種材質的衣服。

這些知識,對于生活在互聯網時代的朱高煦來說并不陌生,因此他也覺得朱元璋管的太多太雜。

不過當他來到這個時代他才發現,朱元璋的那些規定,對于真正的普通百姓來說,根本沒有什么存在約束的地方。

如眼下的大樹營內,來往販賣物資的百姓大多頭戴皂布巾,身穿青布棉襖、布褲、白布襪、青布鞋。

諸如錦綺、纻絲、綾羅等材料的服飾及長靴,根本就不是普通百姓能穿得起的東西。

甚至如朱元璋規定可以穿的綢、紗、絹,四方平定巾、巾幗或網巾等東西,也不是這個時代百姓能穿戴得上的存在。

“果然耳聽不如眼見……”

朱高煦感嘆著,但同時又唏噓道:“恐怕也就我能瞧見這一幕了。”


上一章  |  靖難攻略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