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乾鶴……張之維愣了愣,突然想起劇情里,他日后座下十大弟子中的大弟子,便是這個名字。
出現的這么早嗎……
轉念一想,卻也合理。張楚嵐登場前,十大弟子中的老三都已壽終正寢。
修行中人壽終正寢,少不了七老八十,如此算來,大弟子也正是當前這般年紀了。
“張……張爺……您……有什么吩咐嗎?”
方乾鶴略顯緊張,稱呼上也猶豫了片刻。他還是箓生,未正式拜入天師府,既無師父,也不好稱張之維師伯師叔。
叫道長也不好,他已經是半個道士,這么喊怪怪的。
想了想,他選擇稱呼張之維為張爺,長者為爺,北方一般把道士稱之為道爺,這在南方同樣適用。
“張爺……”張之維笑了笑,在龍虎山,這么稱呼他的,方乾鶴還是第一個,以前這個稱呼都是用來稱呼師父的。
“沒什么,你小子天賦還可以,”張之維說道,“不過,修行之路才剛開始,真正的磨煉也才開始,好好記住剛才的這感覺,以后每天都要練,讓炁越來越多,越來越聽話。”
“是,是的,張爺,我一定不會有半點的懈怠。”方乾鶴忙不迭的保證著,滿臉的興奮,他竟得了傳說中的小天師親口稱贊!
他雖然不是異人世家出生,卻也來龍虎山學習也有一段時間了,對于張靜清這個老天師沒多大的印象,但對張之維這個小天師身上的大小事跡,那是如數家珍,早就是張之維的小迷弟了。
張之維對他點點頭,又看向其他箓生:“你們也是一樣。”
“謹記張爺教誨!”箓生們齊聲應道,個個激動難抑,被小天師叮囑修行,實在是值得銘記并為之拼搏的殊榮!
隨后,張之維又更深入的指導了一番,他本身自帶一股讓人清靜的特質,再加上他講解的也非常的到位,口傳心授,很快,又有幾個箓生得炁成功。
這可讓一旁觀看的青年道士大吃了一驚,心里暗道,怎么在自己手里跟榆木腦袋的家伙,到了之維師兄手里,一個個腦袋靈光的跟天才一樣?
他也承認張之維的教學比他的教學高明,但他總覺得……也沒高到這種地步吧?
不就通俗易懂一些嗎?怎么就能讓人醍醐灌頂一般的領悟呢?!
他心里正疑惑著,就見張之維走到幾個他覺得悟性很差的箓生面前,依次在他們的頭上摸了一下。
隨即,幾人身上竟皆有炁息涌動,分明是得炁之兆。
這是……青年道士瞬間想到了李白的一句詩,仙人撫我頂,結發受長生。
摸一下就開竅?不知道能不能請之維師兄摸一下我?青年道士心里暗道,但大庭廣眾之下,終究是沒有付諸行動。
而在張之維的指導下,箓生們也都開啟了各自的煉炁之路,甚至有幾個很難得炁的箓生,也在張之維的撫頂之下得炁了。
這些種種,青年道士都看在眼里,他覺得張之維此舉有拔苗助長之嫌,但他并沒有出聲質疑。
張之維自然也知道這是拔苗助長。
但拔苗助長的前提是這苗是好苗子。
而他剛才手動幫的那幾位箓生就不是好苗子,天賦極其一般,若是在其他門派,可能勉強能入門。
但這里是天師府,先不論心性如何,他們天賦就注定過不了關。
不過,既然這里見到了他,那就是有緣,就算過不了關,他也給了他們一點小小的禮物。
畢竟這個世道不太平,得了炁,也多一分生存的資本。
接下來的幾天,張之維在感悟古今之后,都會來指導一下這些箓生。
在張之維的指導下,所有箓生都開啟了各自的練炁之路,從最初的懵懂,到慢慢掌握了與體內炁溝通的訣竅。
隨后,張之維又教了他們一些“國術”,畢竟光煉炁不會用,如同空有寶山。
他選的是外界武館盛行的八卦掌。
當世流行國術中,八極過剛易惹事,太極入門門坎高。八卦掌居中,又是道家絕學,正為合適。
張之維拳腳劍法皆是一絕,八卦掌自然不在話下,其造詣之高,就是燕武堂的老師傅,在他面前也是站如嘍啰。
只見他緩緩起勢,腳踏八卦方位,乾坤坎離兌震艮巽流轉不息,卦象組合,變化無窮。
八卦掌源于道家,融周易卦象、山河萬象,精妙繁復。
招式易學,意境難求。
招式為形,意境為心。
故八卦掌精髓,在于步法所蘊意境,而非肢體動作。需走出卦象變幻、道家沖虛逍遙之神韻,以雙足演繹天地玄機。
能做到這一步,就可稱的上八卦掌中的宗師。
箓生們連同青年道士,全都目不轉睛的看著這一幕。
張之維演練的速度很慢,完完整整的把其中的意境給展現了出來,所有看到的人,都有一種醍醐灌頂之感,都有收獲。
即便是那個青年道士也是一樣,一法會,萬法通,八卦掌中所蘊含的道家理念,對他來說?還是很有借鑒意義的。
得張之維口傳心授,箓生們很快入門。
當然,在傳授武藝的時候,張之維也向他們傳授了一些做人的理念,雖然沒有動用藍手,但還是在他們的內心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教學完,張之維令箓生自行演練或對練。
箓生們立刻就跟打了雞血一般演練起來,一個個站立馬步,掌如推山,吐氣如雷,迫不及待的想在偶像的面前展示一下自己。
整個龍虎山誰不知道,小天師還沒有徒弟?
若表現良好,被他看中,收為徒弟,傳授雷法,那不是走向人生巔峰?!
其中方乾鶴最為亮眼。
不愧原劇情中的開山大弟子,根骨悟性皆屬頂尖。旁人尚在摸索,他已打得有模有樣,身似游龍,掌如霹靂,儼然一副多年苦練的架勢。
“之維師兄,您的教學能力也太強了吧,就那么短短幾天,他們就已經掌握的七七八八了,這要是放到山下,個個都是好手,沒個十來人都近不了身。”青年道士夸贊道。
張之維搖頭道:“這個水平可當不起夸獎,一個個精氣神散亂,只學會了形,未得其神,也就只能欺負一下普通人罷了。”
“畢竟修行時間還短嘛,有現在這個成色,已經很不錯了。”青年道士說道:“您看那個叫方乾鶴的小子,就表現的不錯。”
“這小子確實還行。”張之維說道:“雖然才初學,但也已經領悟到了精髓,隨意一站,動靜之間,整個脊柱都像是有一條大龍蟄伏著,把全身的肌肉和筋骨都擰成一股繩,隨時都能爆發出來。”
青年道士也說道:“方乾鶴這小子才學幾天,就已經把之維師兄您的這套八卦掌功學會,而且整個背部和脊椎,都有了伸縮展放的力量,這小子確實是個人才啊。”
“對了,之維師兄。”青年道士繼續道:“您之前回山的時候,不是和我們講,升仙儀式的時候,天師說您成天到處瞎指點,不如多收幾個徒弟來教,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您還讓我們幫您留意一下好苗子,這不……”
青年道士對著方乾鶴努了努嘴,有些羨慕的說道:“有一個送上門的好苗子嗎?要不……收下?
張之維點頭道:“可以考慮一下。”
其實,以他現在的年紀,也確實該收徒弟了。
之前師父提及的時候,他還在琢磨著要不要下山走走,看看有沒有好苗子。
現在有送上門的合適人選,他自然也不會輕易放過。
其實,他倒沒刻意想過要集齊原劇情里的那十個徒弟,甚至都沒有去找他們的念頭,但沒想到,徒弟就自己撞上門來了。
這倒真算得上是命運里的緣分。
不過,雖然他沒打算去尋找,卻也沒想過刻意回避。
既然緣分到了,收下又何妨?
不刻意追求,亦不刻意回避。緣至則受,清靜無為——此乃張之維當下心境。
不過嘛……雖然有心收方乾鶴為徒,但也不至于看一眼就收他為徒,一切公事公辦。
要當他的徒弟,成為他的衣缽傳人,可不是練一下龍虎內丹術,打打八卦掌就可以的,那也得有一番考驗。
張之維看向方乾鶴,這小子雖然才十來歲,但打起拳來,神態沉穩,沒有絲毫浮躁情緒。
他點了點頭,思考了一下考驗的內容嘛……
這種事,他還真不擅長。
他又不像師父那樣,喜歡搞些敲三下頭,倒背手之類的操作的玄門師長,也不像周圣那樣喜歡強行貼合典故。
他是一個做事向來簡單直接的人。
思考了一會兒,他心里有了決斷。
等到眾人演練完了,他開口道:
“我對你們的教學,到今天也就結束了,接下來你們去找呂慈,跟著他練功,一直練到受箓儀式開始,這次受箓儀式的第一名,我會收他做弟子。”
說罷,也不等眾人回復,張之維身形一閃,從這里消失不見,留下一臉錯愕的眾人。
眾人愣了好一會兒,等到徹底消化了剛才的信息,紛紛興奮的大叫起來。
之前只是奢求,是幻想,但現在幻想照進了現實。
小天師真的要收徒了,而且就在他們之中,如何不讓人狂喜。
若小天師的收徒范圍是全天下,他們自然不敢奢求什么,但在箓生中選,這豈不是說明,他們每個人都有機會?
作為同一批次進來的箓生,現在彼此之間又沒有真正拉開差距,他們都覺得自己不弱于人。
“這可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你們可要把握住呀。”青年道士感嘆道:“我當年可沒你們這個條件。”
“是,我們一定努力!”箓生們齊齊回復,聲震云霄。
“對了,張爺讓我們去找呂慈呂爺,可以在哪里找到他?”有人問。
“說呂慈你們不知道,但他還有另一個外號,你們一定清楚,那就是……”青年道士一字一頓道:“鋤,地,狂,魔!”
聞言,眾人瞬間反應了過來,鋤地狂魔可是龍虎山的知名人物,上到龍虎山的道士,下到龍虎山的佃戶,就沒有人不知道的。
“張爺讓我們跟著鋤地狂魔修行,那豈不是說,我們接下來的幾個月都要在田地里鋤地?”
一個見識不多的箓生哭喪著臉說道,和鋤地相比,他還是更喜歡煉炁練拳。
“你懂什么?鋤地狂魔可是呂家雙璧里的二璧,實力高強的很,有他的指點,我們這次受箓成功的幾率就大多了,拜小天師為師的幾率也會跟著……跟著……”一個見識廣的箓生說道。
他話還沒說完,已經有反應過來,快快速直奔田地而去。
鋤地狂魔應該去哪找?當然是田里了。
有人一動,其他人便一窩蜂的跟了過去。
很快,此地就只剩下了青年道士一人。
他看著箓生們離開的背影,喃喃自語:“以鋤地狂魔的修行強度,你幾個小子過去,還不得累成狗?”
“累成狗也好,現在不累成狗,受箓儀式的時候也會累成狗。”
“不過,因為之維師兄的插手,這次的箓生只怕是最特殊的一次了。”
隨后,他前往大上清宮,把這件事稟報給了天師張靜清。
張靜清聞言,沒有阻攔,應許了張之維的舉動。
以往,箓生的選拔,都是先在正一觀留幾個月,每日跟著師兄們灑掃庭院、抄寫經文,再教修行吐納……這些種種都非常的枯燥。
但就是要用這種枯燥來磨練他們的性子,好讓他們能沉下心,把靜字刻進骨頭里,能懂得修行不是求神通,是先學會做個踏實的人。
不過嘛,跟著呂慈這個鋤地狂魔鋤地,也應該能達到相同的效果。
別看鋤地簡單,但其實更考驗是心性與毅力,而這,正是修行最根本的東西。
張靜清揮了揮手,讓青年道士退下,他拿起一張報紙,正好了解一下國家大事。
忽然,外面有人前來匯報,說諸葛村武侯派的門長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