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神探志第四百四十四章 讓遼國擺清位置從實力從地位與宋說話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宋神探志 >>大宋神探志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四十四章 讓遼國擺清位置從實力從地位與宋說話

第四百四十四章 讓遼國擺清位置從實力從地位與宋說話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26日  作者:興霸天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興霸天 | 大宋神探志 

“狄漢臣!‘寧悔不擊,不可悔不止’,是你說的話吧?”

杜衍居于馬上,打量著行禮的狄青,微微一笑。

狄青沉穩回話:“確是末將淺見。”

這是西北戰時發生的事情,狄青率軍與西夏軍交鋒,取得了一場小規模的勝利,西夏軍逃亡,宋軍在后追擊,結果追著追著,西夏軍突然停下,狄青麾下都覺得西夏人被山川險要阻隔了去路,便要爭先收割軍功,唯獨狄青擔心是西夏人的埋伏陷阱,制止了手下進擊。

結果西夏軍離去,宋軍上前檢查地形,發現確實是一片深澗阻擋住了前路,不禁大為惋惜,也是唯有狄青不覺得可惜,還告知左右,“萬一落其術中,存亡不可知,寧悔不擊,不可悔不止!”

西軍中許多將領對其放跑了這唾手可得的功勞而不以為然,劉平卻對之頗為贊賞,連當時在陜西任轉運使的杜衍都聽說了,此時同樣出言贊道:“用兵之道在于持重,面臨勝利而能戒止,這是過人之處啊!”

狄進同樣深感欣慰。

國朝二十多年太平,武臣其實是極為渴望開戰,建功立業的,歷史上狄青從軍十多年,連個武官的品階都沒混到,僅僅是三班差使,但宋夏開戰,短短三年之間,就屢立戰功,一路升到了從五品的秦州刺史。

要知道宋朝的從五品基本是副國級了,三年時間從一位低階武官晉升到這個級別,再過兩年,就成為了武人巔峰的三衙管軍,這種火箭般的升官速度,狄進都比不了。

而此世的狄青,由于保護官家生母李順容有功,入品階更早,卻又沒有在京師虛度光陰,早早請求外放,先至河東與夏人打交道,后至陜西與夏軍交鋒,如今已是正九品的右班殿直。

看似品階不高,卻是因為他不像其他西軍將領看到夏軍就嗷嗷往上沖,恨不得收割人頭換作軍功,難得的沉穩性情,令他入了軍中上層的眼,主管一方堡寨,根基打得更加扎實。

這也是狄進將他調來代州的原因。

不能因為歷史上的成就,便盲目地予以相信,畢竟人都是經過歷練來的,所幸從狄青目前的表現來看,他已經脫穎而出,積累了相當的前線經驗,是一位足以托付重任的出色將領,才有了此次任命。

狄青也時刻不忘昔日的指點:“多蒙狄相公交托兵書,告知將帥不知古今歷史,終為匹夫之勇,末將才有今日成就。”

狄進解釋:“我進京趕考那一年,恰在京畿客棧偶遇漢臣,見他英武不凡,出類拔萃,生出親近之意,后來多有往來!”

兩人同姓狄,哪怕沒有直接的親屬關系,一旦有了提攜的關系,也基本被視作一路,與其遮遮掩掩,不如坦然對待。

“原來如此!”

杜衍不以為意,以經略相公之尊,本就能照拂親信下屬,提拔這等年輕沉穩的將領,愈發證明了狄進的慧眼如炬,話題重新回到之前的戰事上:“你準備如何迎敵?”

“首先,以逸待勞,挫敵鋒芒!”

狄青本就是河東人,此來代州,又親自考察了一番雁門關防線以及附近的山川地勢,聞言開始分析局勢:“遼人鐵騎若偽裝盜匪,最可能的行進路線,是繞過西陘寨,自小道進攻深處山巒的麻谷村、大石村、胡谷村!這些村落里自有精壯,為緣邊弓箭手,末將準備派人將婦孺接入寨中,解除后顧之憂,再以精銳助力這群緣邊弓箭手,挫敵鋒芒!”

杜衍微微點頭。

無論是雄州、代州這種靠近邊界的地域,還是陜西邊防,各種忠烈社、弓箭社,都是遍布各鄉各村的,百姓家里普遍藏著弓刀,民風剽悍,不可輕侮。

之前遼人以小股騎兵寇邊,直接擄掠的外加聽到消息后逃離的,有三百多戶,但剩下的村民更多。

這些人有的是無處可去,畢竟古代拖家帶口,逃往別處,無地可耕,如何生存是大問題,有的則干脆磨刀霍霍,準備跟北虜干上一架,保衛自己的村子。

別小瞧他們,禁軍是衛國,弓箭手是保家,這些緣邊弓箭手守衛家園時爆發出來的戰斗力,就連尋常禁軍都比不上。

不過村中終究沒有完善的防御工事,難以抵擋遼騎的奔馬,再加上婦孺往往也會成為拖累,大部分時候還是敵不過的,所以狄青考察之后,準備將村中婦孺接走,再將小股精銳藏于村落,痛擊遼人。

試想蕭惠不敢大規模開戰,只能小股部隊侵擾挑釁,進攻村落,如果這群遼軍再被鄉兵所敗,那是真的要破防的。

杜衍同樣深入過前線,不是不知兵的文臣,馬上道:“待得敵將暴跳如雷,增派援軍,你再親率精銳,于要道伏擊?”

狄青抱拳:“是!”

很簡單的戰術布置,但結合雁門關防線的地形和民風彪悍的環境,又是能夠切實完成的戰術。

杜衍思慮片刻,認為按照狄青的布置,就算不能取得大勝,也不會敗陣,確實穩妥。

可想到澶淵之盟后,好不容易與遼國罷兵言和,現在又要開戰,哪怕只是小規模的沖突,終究有些猶豫不定。

事關兩個大國的戰與和,讓人顧慮的地方實在太多了,開弓可沒有回頭箭!

狄進既然調了狄青來,具體戰事部署就不發表意見,眼見杜衍認可戰術,卻對戰略目標持懷疑態度,才接上:“杜公以為,北虜三萬騎兵,屯于關外,人吃馬嚼,耗費的糧草不在少數,只是為了威嚇么?”

杜衍眉頭微動:“仕林之意是?”

狄進道:“遼軍最終的目的,還是入夏!”

杜衍目露詫異:“那位遼使劉六符不是有言,李德明伏低做小,遼主愿予機會么?”

“確實如此!”

狄進沉聲道:“所以遼軍此次入夏,不僅不會敵對李德明,反倒是會幫助黨項李氏,穩定政權!”

杜衍神色凝重起來:“這支遼軍,會在關鍵時刻,成為西夏的援軍?”

狄進道:“以遼主的雄才,自然知道河西之地一旦被我朝收復,且不說有了良馬的補充,宋軍的實力再非往日可比,單單是開了通往西域的貿易,就能讓遼國無法自詡為中國正統!”

“所以屯兵西境,用意有兩點!”

“倘若李德明背叛我朝,兵鋒正盛,勢不可擋,遼軍便合力攻夏,加以遏制,以免將來遼西京道也面臨威脅,倘若李德明不敵我朝兵鋒,遼軍同樣可入夏,但這回就變為繼續扶持!”

“或許遼庭還希望扶持世子李成遇,借機掌控西夏政權,逐步將河西之地收入囊中,如若不行,至少要確保夏州李氏政權不會被我朝所滅,河西之地不會被我朝收服,這才是屯兵關外的戰略部署!”

杜衍緩緩撫須:“此言有理!”

這番部署說白了,就是誰弱幫誰,遏制對方發展,維持平衡的同時,又確保遼國自始至終都能師出有名。

但結合遼帝壽辰被擾,在諸國使臣面前丟了面子,還能直接拋開個人情緒,如此冷靜地布置,就著實難得了。

狄進同樣很佩服遼圣宗耶律隆緒,那位不愧是在位時能令遼國處于國力全盛的雄主,所幸他快死了:“如今遼國的內部局勢,是遼主年邁,身體每況愈下,偏偏太子年幼,宮內皇后與元妃爭斗不休,朝堂上也傾軋不斷!”

“地方上契丹貴族無止盡的盤剝壓迫,矛盾重重,尤其是緊鄰高麗,渤海、奚、漢、女真各族混居的遼東,愈發有動蕩之勢!”

“這是我們最好的攻滅李氏,重奪河西的機會,而想要辦到這一點,避免三萬鐵騎真的入河西攪局,就要在此地,先將遼國高高在上的氣焰打滅,讓它認清楚,今時不比往日,應該擺清楚位置,從實力從地位出發,與我國打交道!”

狄青聽得心潮澎湃,努力想要控制,但還是忍不住激動之情,連連點頭。

杜衍也有感觸,深吸一口氣:“仕林,你考慮得確實深遠!”

他之前所言的目的,其實就是讓狄進在已經占據上風的情況下,服個軟,退一步,讓遼庭君臣也有臺階下,維持邊境安定。

結果現在狄進別說退一步了,他希望更進一步,通過小規模的戰場勝利,向遼國施壓,以便在接下來滅黨項李氏政權的過程中,遼軍不會入河東攪局。

這考慮得實在深遠,也著實有些狂妄。

關鍵在于,即便達成了,遼國就不會愈發瘋狂,反倒真正撕破臉下場么?

狄進當然考慮過這種情況。

事實上,如果不是遼圣宗耶律隆緒年邁將逝,如果不是繼承的太子年幼,又有元妃和皇后兩股水火不容的勢力,如果不是遼東有大延琳即將發動一場聲勢浩大的起義,他這么做還真的會讓契丹人惱羞成怒,指不定就撕破盟約,再度南下入侵了。

可現在,他有九成的把握,在內憂外患的局勢下,遼國不可能動全國之力,與宋撕破臉皮。

“內無安定,外不能攘夷,故攘夷之道,必先安內”,這個道理其實是放眼古今而不變的。

偏偏這些關鍵,無法完全說透。

遼帝的大限將至,狄進只是提了一句,元妃和皇后死掐的矛盾,不是真正出使遼國親身體會的,想象不出其中的激烈程度,而遼東醞釀的一場必然會發生的叛亂,也被含糊地說成遼國內部矛盾重重,有動蕩的趨勢。

畢竟這種事極為敏感,心里清楚就行,說出來別人不見得相信,你說渤海遺民會在遼東大規模的造反就造反啊?

正因為話不能說盡,狄進的心中也不免有些緊張。

原來的并州知州韓億,倘若任河東路經略安撫緣邊招討使,是絕對不會贊同他的想法。

現在的杜衍,又會做出怎樣的決斷?

杜衍沒有一口否決,但權衡再三,還是緩緩地道:“然此事非同小可,老夫這就寫下奏劄,快馬送往京師,請太后、官家與兩府定奪!”

狄進暗嘆一聲,不再勸說,更不會在這位面前抬出便宜行事之權,而是直接道:“我擔心遼軍可能很快按捺不住,村寨是否要早作準備?”

杜衍這次沒有任何遲疑:“漢臣,村落的布置你去辦好!無論如何,不能讓我朝的百姓再度遭受北虜的侵擾!”

“末將領命!”

狄青抱拳,毫不拖泥帶水地離去。

雖然身為正使,有主張一路軍政的權力,可對于這位才華橫溢,又將凡事安排好,只待自己前來的晚輩,杜衍反倒有些歉然:“仕林,伱所言所慮不無道理,只是此事干系太大,老夫擔心瞻前顧后,錯失了收服遼東的大好時機,卻又憂慮稍有不慎,河東河北又將陷入戰火之中……”

狄進道:“這是哪的話,杜公已經對我萬分信任,此事確實難以定奪,那呂氏商會的貨物,是否放行?”

忍讓一步本就是杜衍的原意,他想了想,頷首道:“放行吧!趁著奏劄送往京師的途中,也能看一看我們給予誠意后,遼人會作何反應!”

“終于!終于!”

蕭惠看著長長的車隊,再親手翻開包裹在外的布匹,仔細查看了那些契丹權貴最喜歡的香精、寶器、佛像,哈哈大笑:“那邊不會再催魂似的催了!”

事實證明,元妃的不講理還在他的想象之上,在得知這批貨物出了問題后,直接派出豪奴前來質問,語氣極不客氣,儼然是沒有將他這位統帥一軍的大將放在眼中。

蕭惠很無奈,在別人面前,他能耀武揚威,可論及在軍中的威望,他只配給蕭孝穆提鞋,哪怕蕭孝穆被元妃冷落了,可那終究是親兄妹,隨時能夠重用,而陛下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了,近段時間聽說都難以下床,根據太醫診斷,恐怕離大限之日不會太遠。

根據蕭惠得知的情況,皇后只知守在陛下榻前,反觀元妃早已將目光聚于朝堂之上,開始大肆打壓異己,提拔親信。

說實話,若論親近,誰都愿意選擇和善可親的皇后蕭菩薩哥,但真論朝堂上的鐵腕統治,身為太子生母的元妃蕭耨斤,優勢實在太大,蕭惠都不知道對方怎么輸,自然更不敢得罪對方。

劉六符在邊上也是如釋重負,堆出笑容:“將軍此番令宋人屈服,乖乖地將我朝的貨物送回,傳回中京,亦是一段佳話啊!”

蕭惠的笑臉瞬間凝固,取而代之的是惱羞成怒:“你去了雁門寨五次,足足半月,才將這批貨物索回,是不是還覺得立功了?”

作為一貫的主戰派,囔囔著要馬踏中原,結果這回三番五次派出使者,好說歹說,才將貨物通融了放過來,軍中已經有不少人指指點點,覺得他向宋人服軟……

關鍵是此事傳回去,太子和朝堂重臣是不是也會多想,認為自己外強中干,丟了大遼國體!

“不!下官之意是……啊!”

劉六符話一出口,其實也有些后悔,剛要解釋,一只手掌就在眼前急速放大,慘叫一聲,天旋地轉之間,猛地栽倒在地。

蕭惠將這段時間的憋屈都發泄在了這個漢臣之上,一巴掌扇倒劉六符不說,還上去踹了起來:“廢物!廢物!我大遼的雄威,都是被你們這群無能之輩給敗壞的!”

劉六符抱頭蜷縮在地上,眼神里也露出濃濃的恨意。

毆打臣子,換成宋廷那邊,簡直難以想象,可契丹貴族的脾氣上來,根本不管什么禮節,而此舉也將他們的自尊徹底踐踏于腳下。

以致于一貫逆來順受的劉六符都忍不住了,呻吟著道:“將軍,你就是將下官打死,也改變不了什么,只有一件事,才能讓旁人改變對你的看法啊!”

蕭惠停下腳,厲聲道:“什么事?”

劉六符噗的吐出一口血水,目光閃爍,咬著牙道:“當然是攻宋!”

蕭惠冷冷地道:“你讓本將軍不得上命,自作主張地出兵?”

劉六符道:“大軍不可輕動,然將軍的親衛,難道不能去邊關巡視么?”

“嗯?”

蕭惠稍作思索,獰笑起來:“不用你說,本將軍早有此意,那狄進之前索要多少宋民?”

劉六符立刻道:“三百一十七戶代州百姓!”

“三百一十七戶……三百一十七戶……”

蕭惠道:“將蕭十四喚來!”

不多時,一個體態魁偉,臉上帶著兇惡疤痕的漢子走入,半跪下來:“將軍!”

蕭惠看著他:“十四郎,近來軍中屬你鬧得最兇,想去邊關過過癮?”

“是!”

疤臉漢子精神大振,高聲道:“蕭十四愿立軍令狀,若不能大掠而歸,甘受軍法!”

“好!”

蕭惠擺了擺手:“寫軍令狀,本將軍要在十天內,看到三百一十七戶宋人的頭顱,你能否辦到?”

帳中文書還真的寫了軍令狀,放到面前,疤臉漢子毫不遲疑地按了指模,發了毒誓:“將軍收好,待我砍回五百戶宋人的頭顱,再來繳令!”

蕭惠再度露出笑容,滿意地道:“很好!多滅幾個村落,本將軍要讓宋人醒悟,該以什么樣的姿態與我大遼說話!”


上一章  |  大宋神探志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