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神探志第三百七十九章 始終沒有勇氣的太子和太有勇氣的漢臣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宋神探志 >>大宋神探志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七十九章 始終沒有勇氣的太子和太有勇氣的漢臣

第三百七十九章 始終沒有勇氣的太子和太有勇氣的漢臣


更新時間:2024年05月06日  作者:興霸天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興霸天 | 大宋神探志 

嫡母?還是親娘?

從中間選一個!

這簡直就是送命題,耶律宗真人都傻了。

平心而論,若論母子之情,他肯定跟皇后蕭菩薩哥更親,畢竟從小是對方養大,而且這位嫡母脾氣也好,對他十分慈愛;

反觀那位親娘元妃蕭耨斤,偶爾見到時,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的,他小時候看著就怕,現在也完全親近不起來。

可耶律宗真很清楚,元妃家族強勢,將來自己登基,真正依仗的后族,恐怕是那位兇悍的親娘和一群親舅舅,因此隨著年歲增長,也對待那位親母恭謹守禮,不敢表露出半分疏遠。

而現在,父皇讓他選一個……

你自己不選,讓做兒子的選,沒有這般道理吧?

經過短暫的愣神,耶律宗真回過神來,趕忙以洪亮的聲音道:“父皇春秋鼎盛,千萬莫要說這等話,兒臣也定會護母后周全!”

耶律隆緒卻聽出了那僥幸的心理和底氣的不足,輕輕嘆了口氣:“你若是這般想法,來日是做不了什么的!你生母是強勢之人,卻往往意氣用事,比如此番,她將燕王調任西京鎮守,朕本以為只是一時火氣,不料她竟真的一意孤行,連親弟弟都如此對待,何況旁人?”

耶律宗真聽說了燕王蕭孝穆的事情,心里對那位刻薄寡恩的元妃也有些畏懼,垂下頭,不作聲了。

“也罷!”

耶律隆緒心里本就有答案,在問了太子后,愈發明確,有些事情終究要自己活著的時候做,不再繼續發問,讓兒子議論嫡母和生母,本就是有違孝道的事情,若是被以張儉為首的那群漢臣得知,又要上書勸諫了。

他將話題轉回最初的案子:“指使趙安仁獻藥的,是哪一方賊子,你可有懷疑?”

耶律宗真立刻答道:“兒臣以為,宋人嫌疑較大!”

耶律隆緒表情平靜:“為何?”

耶律宗真不敢說西夏那邊也有類似的案件發生,卻采用了李元昊的觀點:“若讓我大遼內亂,得利最大的自是宋人,他們時刻想要北上奪取燕云之地!而趙安仁本就是宋人,早年被擄來我朝,入宮為內侍,若有宋人諜細與之聯系,誘導其報復我大遼,也最方便!”

耶律隆緒不置可否:“還有呢?”

耶律宗真小心翼翼地看了眼父皇,低聲道:“那得審問趙安仁,以獲實證!”

“朕已處決了他!”

耶律隆緒一句話就堵死:“此人受了那么久的刑,已近瘋癲,即便開口,也難保不是胡言亂語,留之無用!況且他若是真的知道幕后指使者,恐怕早就被滅口,如今無人問津,在他身上費力氣,也是徒勞無功罷了!”

耶律宗真怔住,人都殺了,幕后主使還怎么找?

然而耶律隆緒還真有了判斷:“那些藥物多為西域所傳,占據河西的黨項人嫌疑更大,其用意自是挑撥宋遼盟約,欲讓我兩國再掀戰火,李氏方能從中獲利!”

耶律宗真一驚:“父皇之意,莫非是要責問西夏?西夏一直是我大遼支持,宋人才會忌憚,一旦我大遼改變態度,那就是如了宋使之意,他們可就要對西夏用兵,滅此邊患了!”

耶律隆緒淡淡地看著他:“你不是一貫想要用兵么?為何又不愿了?”

耶律宗真滯了滯,趕忙道:“兒臣只是不愿宋人壯大,兩國雖有盟約,但也是我大遼居上,宋人居下,決不可變!”

“此言不錯!然你小覷黨項李氏了!”

耶律隆緒一方面想到李氏父子的野心勃勃,對于西夏的提防確實在增加,給這群黨項人得勢,對于遼西之地同樣是威脅,不能養虎為患,另一方面,也想趁機衡量一下宋軍如今的實力:“西夏多沙漠瀚海之地,又是西羌盤踞,黨項李氏父子積蓄了相當的國力,敗之不難,滅之……哼!我大遼都沒有十足的把握!”

耶律宗真并不認可,西夏哪有這般厲害,契丹鐵騎一旦開赴,還不是犁庭掃穴?

“宋人少戰馬,后勤運糧更見困難,要跨越沙漠對夏用兵,不見得能討得好去,若是宋人真能勝,西夏必來求援,到時援手,既盡宗主之責,也不失朝廷信譽!”

耶律隆緒說到這里,看著不以為然的太子,用心教導:“切勿輕視藩屬,各族部落是我大遼統治的根基,也是禍亂之源,你的眼光不能只放在宋人身上,而忽略了其余的威脅!回東宮,好好將夏人的事情想一想,是戰是和,干系甚大,豈可沖動行事?”

耶律宗真動了動嘴,最終拜倒下來:“兒臣謹遵父皇教誨!”

目送著兒子退下,耶律隆緒眼中露出失望之色,卻又很快掩去。

而這位遼帝并不知道,太子耶律宗真走出殿外,心頭也猛地一悸:“不好!李元昊和‘金剛會"的事情,剛剛又沒有向父皇坦白!”

趙安仁的事情結束了,父皇已經把罪名定在西夏身上,不是也是,但李元昊并沒有放棄,還要在壽辰上對宋使進行第二次暗殺!

若是成功了,倒也罷了,若是此人又失敗了,不會把他交代出去吧?

耶律宗真面色數變。

理智告訴他,此時完全可以再入殿稟告,等待父皇定奪。

但身子顫了顫,卻始終沒有那個勇氣,更不愿意再看到父皇失望的眼神。

最終這位遼國太子沒有轉身,腳下匆匆,漸行漸遠,直至徹底消失在崇德宮外。

遼帝的壽辰到了!

中京皇城,張燈結彩。

遼國的諸多盛會里,大部分都保留著草原民族的習俗,多在草原扎營,幕天席地,載歌載舞,而在皇宮之中的筵席,每年只有壽辰和元旦,也正是在這座中京城內,召見各國使臣,共聚一堂。

正使狄進、副使潘孝安,領宋使團,早早等候在指定位置,努力做到目不斜視,避免對于宮廷禮數很不周全的遼庭筵席,露出嘲弄之色。

他們目不斜視,來往遼國官員的視線卻是時不時地落了過來,看看宋人,又望向夏人。

正使李成遇、副使野利仁忠,領夏州使團,乖順地站在藩屬里面,完全沒了爭鋒相對之意。

這種低眉順眼的態度,讓不少人大為失望,他們恨不得宋夏兩方在壽辰上打起來。

但也有些知情者,理解夏人為什么不敢放肆。

此番宋使在中京城內遇襲,最有嫌疑的是誰,各方心知肚明,如此囂張的行徑也觸怒了陛下,不僅召見宋使入宮安撫,還放出話來,遼庭準備不再繼續支持一手扶持起來的黨項政權,夏人使臣自然蔫了……

既然勝負已分,兩邊鬧不起來,有人便出面了。

率先出面的,是樂安郡王耶律宗德,這位貴族子弟端著一杯酒,笑吟吟地走了過來:“狄正使,陛下大壽后,我們相聚的日子可就少啦!”

狄進微笑舉杯:“山高水長,萬里路遙,情誼不變,承蒙諸位對《蘇無名傳的厚愛,待得第九卷寫出,我會派人送至,讓各位一睹為快!”

“哈哈!好!好!”

耶律宗德連飲三杯:“那我等便是心滿意足了,唯一可惜的是,終究見不到狄神探千里斷案的場面,陛下還是給夏人留了些情面啊!”

狄進知道,這說的是衛慕氏之死的案件,自從他故意掀起輿論浪潮,這群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契丹貴族,就期待著正義審判的名場面出現,還時常堵在四方館口。

實際上,這件事難以真正實現,畢竟讓宋人斷西夏主母遇害的案子,就意味著遼庭徹底站隊,與西夏翻臉相向,以遼帝的手段,不會把事情做得如此絕。

“咳咳!”

不過樂安郡王此言,也透露出了重要的消息,狄進剛要繼續詢問,重重的咳嗽聲傳來,左丞相張儉走了過來,淡然道:“狄正使,老夫有話說!”

耶律宗德被硬生生打斷,不悅地哼了一聲,拂袖而走,狄進則看向這位對大遼鞠躬盡瘁的漢臣:“張相公有何賜教?”

張儉冷淡地道:“賜教不敢當,狄正使此行圓滿,老夫是略表恭賀之意罷了!”

狄進笑了笑:“多謝!”

張儉接著道:“老夫還有一語,望狄正使謹記,貴朝興文抑武,本是大善,若是行差踏錯,興無名之師,兵兇戰危,后果難料,勿謂言之不預!”

狄進笑容不變:“張相公老成持重,所言不差,我等泱泱大國,所行皆重法理,豈能興無名之師?”

正說著呢,一位老年內官端著晶瑩剔透的酒注,出現在身側。

狄進目光轉動,在這位內官身上落了落,又嗅了嗅鼻子,眉頭揚起:“這酒的香氣,聞起來怎么似樊樓的和旨?”

老年內官道:“正是貴京樊樓的和旨酒,我大遼萬國來朝,諸國使臣家鄉所釀美酒應有盡有,還請宋使享用!”

“遼主陛下有心了!”

狄進探手伸向酒注,但還未接觸到把手,又皺起眉頭,緩緩縮了回去:“能在異國他鄉,暢飲樊樓美酒,本是快事,可我這心頭,怎么有些不安呢?”

張儉目睹這一幕,淡淡地道:“怎的?狄正使莫非認為我大遼的筵席,還有人要謀害你不成?”

狄進輕嘆:“不可不防啊!”

張儉冷笑一聲,伸出干枯的手,拿起酒注,給自己的杯子滿上,仰首喝了下去。


上一章  |  大宋神探志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