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神探志第一百一十六章 科舉第一場——國子監發解試(第二更)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宋神探志 >>大宋神探志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一十六章 科舉第一場——國子監發解試(第二更)

第一百一十六章 科舉第一場——國子監發解試(第二更)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9日  作者:興霸天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興霸天 | 大宋神探志 
八月。

決定無數士子命運的科舉,終于開幕。

就在考前前一日,狄進也終于步入了國子監。

這是他第二次來。

第一次是轉學籍,將自己的學籍從出身籍貫的并州,轉到了京師國子監。

如今則是來聆聽知貢舉的教誨。

這一屆科舉禮部的主考官是劉筠,翰林學士,龍圖閣直學士,同修國史,尚書都省。

這位是知貢舉的老熟人了,大中祥符八年同知貢舉,天圣二年、天圣五年兩任知貢舉。

而他的文章與楊億齊名,號稱“楊劉”,《西昆酬唱集》其實就是楊億、錢惟演、劉筠等人當年相互唱和,最終編撰出的作品。

講白了,這個文風劉筠就是開創者之一,作為重視駢儷文的西昆體鼻祖,由他主持的科舉,這幾屆的偏向可想而知,極為討厭駢儷文的歐陽修,能夠考得上才叫見鬼。

歐陽修還算是運氣好,等到了下一屆天圣八年,知貢舉變為了晏殊,這位雖然也是西昆體的文風,但寬容了許多,更是一眼看中了歐陽修的才華,點了他為省元。

由于晏殊和歐陽修是同鄉,當時還被詬病,所幸后來歐陽修終究以自身的才華,證明晏殊的眼光無差。

那些是以后的事情,如今的劉筠年紀大了,久病纏身,不能多言,聲音更是小得很,說的也都是最平常的勉勵話語。

過了發解試,才能考貢舉,知貢舉的考官能在此,就是一種無形的鼓勵,因此大家的目光看向這位文壇宗師,都是十分熱切。

站在最前排的,更覺得能沐浴在文宗的文氣中,感覺自己高中的機會都大了幾分。

別以為這群學子不迷信,為了更增一分把握,有的人顧不得失態,很明顯地往前湊上一湊,跟后世吸歐氣一個樣。

狄進位于第一排中,基本是最為淡然的一位。

他的左側是王堯臣,公認的國子監才華第一,右邊不遠處是韓琦和文彥博。

相比起公孫策被針對性地安排到最后面,即便國子監眾學子對狄進很不感冒,卻也無法忽略他的巨大名聲,必須要有這樣的安置,否則是自己失了體面。

甚至就連劉筠在結束后,都多看了他一眼,這才在侍從的攙扶下緩緩離開。

總考官離去后,接下來就是發放名狀,即準考證。

而趁著機會,王堯臣側身道:“狄仕林,你我爭一爭解元如何?”

年輕總是氣盛的,王堯臣顯然對于自己高中頭名志在必得。

狄進倒是不知道這位歷史上的殿試狀元,在解試和省試里面發揮如何,但他并不討厭這樣的競爭,微微一笑:“固所愿也!”

“好!”

王堯臣斗志昂揚,韓琦和文彥博也帶著各自的驕傲,上前見禮,眼神里皆有無形的火花碰撞。

公孫策站在后排,哪怕他身材高大,墊著腳也看不到那么遠,不禁暗暗捏著拳頭:“為難我是吧?待我一鳴驚人,讓你們好看!”

暗暗發誓歸發誓,這個時候是沒法臨時抱佛腳了,眾學子領了學狀,基本上都是回去睡覺,然后第二日四更天左右,就要抵達國子監外。

相比起昨日的隨便進出,這里已經圍上了一圈柵欄。

為狄進送行的狄湘靈、雷澄、林小乙和朱兒,就被擋在外面,對著他張口欲言,卻又不敢說得太多,最后還是幾句最簡單的祝福,然后連連揮手,跟送孩子去高考的家長一樣,眼中全是殷切。

狄進笑了笑,大踏步地走入柵門,滿眼便是等候入場的學子,和維持秩序的巡兵了。

公孫策與他是一起來的,先一步進了場中,此時走了過來,打了個哈欠:“這亂糟糟的,我們是不是來早了?”

狄進見他的模樣,有些關切,但也沒有問出口,以免更增壓力。

倒是公孫策自嘲一笑:“不瞞仕林,我昨晚沒睡好,本以為灑脫,結果還是俗人一個啊!”

狄進道:“這很正常,我也十分緊張。”

公孫策沒好氣地道:“前半句我是認可的,但后半句就是瞧不起我的觀人之術了,這放眼全場,就仕林你最放松了吧?”

狄進確實也想緊張緊張,可他確實不太緊張,反而有種莫名的親切感。

啊!高考!

后世的高考生,身經百戰,三天一小考,每周一大考,考試已是家常便飯。

這個年代的士子,平日里卻是苦讀苦讀再苦讀,十年寒窗,最后只有解試、省試、殿試三場決定命運。

這樣的分配,如果是那種死讀書,心理素質不過關的,一上考場不知所措,腦袋里的學識不翼而飛,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請訪問最新地址

公孫策的表現算是很好了,畢竟跟死人打交道的破案更能鍛煉心智,心理素質絕對是上層。

再看周圍不少學子,身子都在微微發抖,連考卷試題都沒看到呢,臉上就隱隱露出崩潰之色。

狄進并不嘲笑他們,倒也觀察了一番。

不遠處的王堯臣臉色也不是很好看,顯然做不到心平氣和;

文彥博則是不停走動,似在緩解壓力;

倒是三人中年紀最小的韓琦表現沉穩,站著一動不動,單從神情來看十分沉著,只是眼神略微有些呆癡。

對于很多學子來說,等待的時間極為漫長,又好似恍恍惚惚就過去了,五更鼓響。

“咚咚咚——”

國子監的門緩緩打開,負責考務的吏胥,早就列隊完畢,每人手里高舉著牌子,大聲道:“照你們的名狀,找到相應的考務,列隊站好,一刻鐘后,依次進場!”

眾學子亂糟糟地排好隊,開始對照名冊。

國子監這方面倒還好,互相知根知底,都是熟人,但地方上,就要嚴格盤查考生了,姓名、籍貫、年齡,相貌等等,以防有人替考。

每年都會出現類似的事情,即便五人聯名保舉,也避免不了有人鋌而走險。

待所有人驗明正身,就是搜取小抄夾帶,檢查隨身物品,然后去祭拜孔圣雕像。

一通麻木的流程走完,試題終于開封。

不知是不是國子監格外特殊,狄進發現,這里的考卷確實不同,用精致的綾布裹著,貼著封條。

在眾多考生的注視下,卷筒打開,決定命運的考題,終于被取了出來,然后有文書開始謄抄,學子們則分別被引入了不同的考場。

公孫策和狄進不在一個考場,互道祝福后,各自跟著引路的人員,走向自己的位置。

“還行!”

狄進發現,相比起后世明清時期蜂窩似的號房,狹小到考生身體不好的能死在里面,宋朝對于考生的待遇要好不少。

當然這也可能與國子監的環境有關,如果狄進還是在并州應試,就不見得有這樣好的考場環境了,如果再是什么偏遠地區,那就更別提。

而他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放下考箱,從中拿出準備的早飯,開始吃了起來。

再不吃,會冷的。

監考人員路過,都不禁側目。

這架勢……考場老油條啊!

但看年紀又不像,最多考過一次解試的模樣,真是奇怪!

說實話,真正考過多次的,也不見得不緊張,正如高考復讀一樣,第二次考時沒準比第一次還慌,壓力翻倍。

所以狄進懷疑柳永一次次考,除了所傳仁宗不喜歡他的詞賦風格,故意點評不讓他過外,臨場發揮很可能也占一大部分。

比如與狄進同考場的王堯臣,看到這位的瀟灑姿態時,也不禁懵了懵。

本來緊張的身體就有些僵硬,現在競爭對手還吃上了?

呆呆看了半晌,王堯臣才反應過來,自己也帶早餐的,趕忙取出狼吞虎咽起來,但由于吃得太快,又忍不住咳嗽了幾聲,一時間頗失風度。

如他這樣的不在少數,考場里咳嗽聲和噎住的拍胸聲不絕于耳,監考見怪不怪,只是觀察著,看哪個學子嗆得太厲害,上前安撫一二。

畢竟這里的都是有些身份的,萬一噎死在里面,倒也不美。

眼見著一場驚心動魄的早飯吃完,考官又宣布一遍考場紀律,不得交頭接耳、不得左顧右盼、不得擅自離座,任何行動都必須先行報告等等,然后才把考題貼在了迎面墻上。

試詩賦論各一首、貼經十帖、墨義十條。

題目不多。

最關鍵的是詩賦,經義考《論語》和《孟子》,需要合格,但比重低上許多。

所以其他考生的目光,幾乎都集中在詩賦上,唯獨狄進看了看詩賦的題目,在腦海中自己整理的西昆體題庫里面核對了一番,露出胸有成竹之色,然后看向經義。

這個年代,經義的比重確實低,策問更不是必考,全看考官出不出,但他的目標可不是考過解試,成為平平無奇的舉人。

在爭排名的前提下,所有題目都要力求完美,如此才能服眾。

狄進將貼經墨義也仔細審題一遍,穩穩提起筆,開始答卷。

大半年有針對性的學習成果到底如何,今日第一場科舉,就要初見分曉!

請訪問最新地址


上一章  |  大宋神探志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