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神探志第一百一十章 官家想看更新?抱歉,不寫!(二更)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宋神探志 >>大宋神探志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一十章 官家想看更新?抱歉,不寫!(二更)

第一百一十章 官家想看更新?抱歉,不寫!(二更)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9日  作者:興霸天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興霸天 | 大宋神探志 
“公子,這又是一封國子監舉辦的文會請帖!”

“不去。”

“公子,這是應天才子王堯臣的請帖!”

“王堯臣,確實是才華橫溢之人,此次科舉狀元的熱門啊,與他談論詩文么,倒是有些心動……不去!”

“公子,這是媒婆……”

“丟了。”

“公子,這是一位叫張茂則的內官,所遞的拜帖。”

“嗯?”

林小乙之前所言,狄進只是聽著,時不時回復一句,直到這里,才抬起頭來。

正如他當時判斷的那樣,要解決國子監的風波,不是去與那些文人士子講道理,而是速速結案。

如今劉從廣一案結束,并且朝堂已經做出指示,他的名聲瞬間逆轉,國子監學子哪怕心里再不滿,表面上也不敢說他欲以話本傳奇賣弄才能,不務正業的怪話了。

于是乎,文會和私人的請帖紛紛遞入家中,紛紛邀請他這位年輕一輩里最富盛名的學子參加。

狄進很清楚,他此時只要參加,稍微放低些身姿,馬上就能融入這群士子之中,好像前面的事情沒有發生過。

但又怎么可能沒有發生呢?

那群人暗地里不知怎么咬牙切齒,準備狠狠壓下他,出胸中一口悶氣呢!

狄進倒不是怕輸,故意不上桌,不給對方一敗自己的機會,而是清楚那些爭斗并無意義,接下來真正的戰場,是國子監解試!

尤其在得知王堯臣、韓琦和文彥博也在的情況下。

說實話,他還真不知道這三位名臣,居然這么早就來了國子監,其實想想也對,各地寄應開封府的才子不少,這些歷史上的同科進士,齊聚京師并不出奇。

倒是他在心中一味跟后來的太學相比,對于現在的國子監有些先入為主的惡感,以為里面全是些仗著父輩恩蔭的庸碌之輩,是帶著一些偏見了。

當然,之前知曉他們在,可以去見見,如果聊得投緣,做一做朋友無妨,現在也沒必要了,考場排名論高下吧。

這一屆科舉,歷史上的狀元是王堯臣,這一位的名氣自然比不上韓琦和文彥博,但是與狄青有一件趣事。

話說天圣五年進士榜,王堯臣高中魁首,進士游街,一群剛入伍的士卒也站在京師兩旁,一睹這位狀元郎的風采,十九歲的狄青就在其中,聽到其他的士兵感嘆“彼為狀元而吾登始為卒,窮達不同如此”,狄青回答的則是“不然,顧才能何如耳”。

當時其他士兵都笑他,就這臉上刺字的窮小子,還想跟高高在上的狀元郎比才能?結果二十五年后,兩人同在樞密院,狄青是樞密使,昔日的狀元郎王堯臣是樞密副使,反倒成了狄青的副手。

這個故事是出自文人筆記,真假已經不得而知,但在民間流傳甚廣,屬實是經典逆襲。

狄進也由此記下了王堯臣的名字,更確定他就是明年殿試后,被仁宗點為第一名的進士,算是自己的競爭對手之一。

論實際才華,他不如這位大才子,但科舉考試不完全比才華,狄進倒是想試一試。

何況既然立下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苦讀人設,倒也沒必要打破,那些文會邀約,狄進一個不去。

唯獨這上門拜訪的……

張茂則?

歷史上服侍仁宗左右的內侍,就叫這個名字,而他拜帖里的身份也是內官,顯然不是同名。

“宮里的宦官,來尋我作甚?”

正在狄進思索這個問題時,有節奏的敲門聲起,他問都不問,就直接道:“明遠兄,請進!”

“仕林這般客氣作甚?”

遞拜帖的是正常禮節,公孫策作為左鄰右舍都是直接串門,笑吟吟地走入:“又在備考?”

狄進有些無奈:“不然呢?”

公孫策道:“聊聊案子啊!就如你破了這劉氏之案,明面上議論的聲音消失了,不過這等通奸殺夫弒父的丑聞,茶余飯后怎么的也要談論個一年,那日劉氏兄弟的丑態更是被無數人看到,外界已經在傳小妾胡娘子是他們逼殺的,哼!”

請訪問最新地址

公孫策雖然看出了溫大夫有些問題,但由于缺乏房契的線索,并不知背后的全部真相,對于胡娘子并沒什么額外的同情之意,只是有些忿忿:“這劉氏兄弟窮兇極惡,最終自食惡果,果然是如你書中所言,天理昭彰,報應不爽!”

狄進沒有接話。

公孫策見對方不上鉤,忍了忍,終究沒忍住:“仕林,你這蘇無名的第五卷,準備何時出?”

狄進理所當然地道:“自是等到科舉之后。”

公孫策一滯:“你一向是苦讀進取的,但現在正是京師對《蘇無名傳》最為好奇的時刻,不少人傳你揮筆一書,令京師最囂狂霸道的外戚之家,跌落塵埃!”

狄進搖了搖頭:“之前說我不務正業,自食惡果,如今搖身一變,成了打擊外戚的英雄,話都由這幫人說盡了……”

公孫策笑道:“這不說明他們服軟了么?前據而后恭,何等可笑!”

不得不說,這位是會嘲諷人的,狄進心里想著那群人扭曲的嘴臉,也不禁笑了笑,主動道:“若無明遠兄這位伯樂,此書恐怕也不會刊印,這已經寫好的四卷,自是交由文茂堂出版。”

公孫策對于這段經歷也頗為得意,拱手一禮:“那我便卻之不恭了!”

《蘇無名傳》前兩卷的雕版已經出爐了,緊趕慢趕,卻又沒有降低質量,試印了幾冊,效果頗佳,現在之前暗暗說他敗家子的掌柜,恨不得把他供起來。

毫無疑問,能搶在熱點時期,獨家刊印市面上熱度最高的書籍,這對于任何一家書鋪,都是千金換不來的好機會。

不僅是書冊售賣的大利潤,關鍵是能抬高文茂堂在京師書坊的地位,在文教大興的國朝,實在太重要了。

對于狄進來說,他想繼續寫第五卷、第六卷,其實也完全沒問題。

之前借鑒的內容主體,是清朝時期的《狄公案》,作者不詳,里面不少情節,明著罵武則天提拔的黨羽,將朝堂弄得烏煙瘴氣,暗諷的自然是慈禧太后。

那些情節被狄進刪的七七八八,因為一旦寫出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罵劉娥的,問題是劉娥也不是慈禧啊,就目前來說,人家執政治國,令朝野安定,政局平穩過度,有大功于社稷,只因為性別問題就陰陽怪氣,顯然完全不合適。

所以狄進刪刪改改后,無縫銜接《大唐狄公案》,這部后世相對更有名,是一位外國人寫的,荷蘭的外交官,叫高羅佩。

此人極為精通中國文化,語言考究,文筆優美,古文詩詞信手拈來,后世狄進第一次看的時候,萬萬沒想到這會是外國人寫的,而其中的不少篇章,還都是高質量的佳作。

順帶一提,《大唐狄公案》的英文版本流傳于世界各國,創造了“中國的福爾摩斯”,使得外國人對于中國的名偵探第一印象就是狄仁杰,名聲倒是要遠遠超過包拯和宋慈,不過由于九十年代《包青天》在東亞各國的火熱,東南亞那片自是更熟悉包公。

言歸正傳,狄進本來自己就能創作,又有參考資料,他想要出書,多的不說,再出個四卷完全沒問題。

只是現在并不缺錢,名氣相較于目前的身份很高了,過猶不及,還是先穩一穩為好。

倒是前面四卷,既然已經在小規模范圍內流傳出去,藏著掖著沒必要,狄進同樣希望,通過公案話本的傳播,推廣自己的斷案理念,為后續作鋪墊。

公孫策此行雖然沒能催更成功,卻為自己喜歡的作品能為更多的人欣賞到,覺得頗有成就感,愉悅地離開了。

而狄進稍加思索后,開口道:“接下那位張內官的拜帖,其他的推了吧。”

林小乙依言去辦。

僅僅一日后,張茂則就登門拜訪了,相貌清秀,衣著簡樸,言語更是謙卑:“小人見過狄郎君!”

張茂則今年其實才十三歲,跟林小乙、劉永年一般年紀,比起狄進小三歲,后世就是個初一學生,但不知是宮中的營養沒有虧了這些內侍,還是在那樣的環境下更磨練人,行為老派,舉止得體,待人接物已完全是成年人的模樣。

狄進確實好奇對方來意,說話也不云遮霧繞,反倒是開門見山:“不知中貴人來此,是宮中哪位貴人有了吩咐?”

張茂則稍稍抿了抿嘴,回答道:“是官家!官家對狄郎君所著的公案傳奇十分喜愛,特讓小人來詢問,后續是否還有?”

狄進面露幾分怪異,一個兩個都來催更是吧,這可不能慣著,不假思索地道:“請中貴人替我稟明陛下,進為趕考士子,如今正一心備考,恐無余力分心于話本……”

林小乙聽得心砰砰跳,皇帝要看書,公子居然拒絕?

張茂則倒是沒有多么意外。

由之前的案子可見,這位不是幸進邀寵之臣,不然不會忤逆執政太后,讓劉府真相不可遮掩。

那么為了科舉,拒絕為皇帝寫話本逗樂,是完全正確的事情,士林稱頌的就是這種品德。

但就在張茂則準備行禮離去,將這番話語原原本本告知官家之際,狄進想了想,又來到桌邊,拿起一沓稿子:“我這里倒還有些此前寫下的殘稿,中貴人需要么?”

張茂則一怔:“殘稿?”

狄進微微點頭:“另一部作品的,只是寥寥十幾篇段落,并未有實際情節,也并不有趣,但我以為,它的價值要遠超任何傳奇話本,只是合不合陛下心意,就不知了!”

請訪問最新地址


上一章  |  大宋神探志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