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第1685章 總要回饋一下老本行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科幻>>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最新章節列表 >> 第1685章 總要回饋一下老本行

第1685章 總要回饋一下老本行


更新時間:2025年08月19日  作者:十月廿二  分類: 科幻 | 超級科技 | 十月廿二 |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其他小說


兩天后,京城。

華夏航空動力集團總部大樓。

常浩南帶著警衛,推開了位于頂樓一間小型會議室的隔音門。

室內,橢圓形的會議桌旁已經圍坐了十來個人,全都是航發集團旗下各核心研究所的骨干設計師。

為首一個身材魁梧的光頭,正是已經擔任集團總工程師、變循環發動機項目總師的劉永全院士。

見到常浩南進來,在劉永全的示意下,眾人紛紛起身,會議室里響起一陣短暫而克制的掌聲。

常浩南抬手向下虛按兩下,示意大家落座。

“各位,有一段時間沒見了。”

他一邊跟眼前的老伙計們寒暄,一邊走向主位。

劉永全熟練地幫常浩南打開嵌在桌面內的多媒體控制系統接口,同時半開玩笑地說:

“常總,您可是有日子沒親自來參加我們的技術協調會了……我們這都私下里嘀咕,怕您把咱們這攤子‘傳統項目’給忘了呢。”

“忘?”常浩南熟練地將視頻線插頭接入筆記本接口,聞言搖頭失笑,“忘了誰也不可能忘了吃飯的本事。”

他環視了一圈在座的專家們,語氣帶著一絲欣慰:

“只是航發這塊……這些年大家干得爭氣,硬骨頭啃下來不少,局面穩扎穩打,對手大概也覺得暫時無機可乘,所以沒把這里當做主要的‘戰場’。”

“這不,那邊局面剛一穩住,我就趕緊過來了。”

聽到這話,在場所有人的身體都不由自主地挺直了些許。

僅僅十幾年前,航發還是華夏航空體系,乃至整個工業體系中顯而易見的短板。

但如今卻已經成為別人都不敢點名的硬腳蟹了。

這其中當然有常浩南的巨大功勞,但其它人也同樣付出了卓絕的努力。

坐在劉永全對面的張振華此時也接過話頭:

“常總,劉院士,說到這個,我這次去上滬配合接待阿提哈德考察團,感觸很深。”

他昨天跟阿提哈德航空公司簽署了一攬子協議,幾個小時前才從上滬回到京城:

“之前總下意識覺得咱們的CAAC認證比EASA、FAA矮一截,擔心用戶不認可,結果反而是人家石油土豪看得更透徹,根本沒拿適航互認協議當回事,直接表態只要CAAC認證通過,他們就同步認可……”

劉永全點點頭:

“局勢的變化確實太快了,尤其是最近這大半年,咱們正面硬抗華盛頓的全方位壓制,最后反而占據上風,讓很多人,甚至包括很多自己人終于開始意識到實力對比已經發生了變化。”

張振華聞言自嘲地笑了一聲:“不說別人,連我的心態都還不是很能調整過來。”

“具體工作中不適應也是難免的,只要慢慢習慣就好……”

說話間,投影已完全就緒。

常浩南不再寒暄,點開一個標注著“變幾何分流環三維流場拓撲降維分析”的加密文件。

一組高度抽象、由復雜拓撲結構和偏微分方程構成的框架圖顯現出來。

“好了,敘舊和感慨先放一放。”

他清了清嗓子,正色開始今天的正題:

“在座的都是航發領域的老兵了,空氣動力學又是應用NS方程通解最直接、最成熟的領域之一,所以今天這個會,我就不從最基礎的部分開始念叨了。”

常浩南輕點鼠標,切換投影畫面。

一個結構精巧復雜、呈環狀分布的機械裝置三維設計圖占據了整個屏幕。

細密的連桿、精巧的鉸接點、層疊的扇葉結構清晰可見。

他用激光筆的紅點指向屏幕上的環狀裝置:“這是永全同志三個月前提交的,用于第五代‘渦扇25’雙變循環發動機上面的變幾何分流環設計方案。”

說著看向左手邊的劉永全。

后者身體微微前傾,點點頭然后介紹道:“是的這個分流環是渦扇25實現‘三模式’,也就是亞聲速巡航渦扇、超聲速渦扇、高速渦噴之間無縫切換的核心作動機構之一,它整體集成安裝在風扇出口后方、高壓壓氣機入口之前的中介機匣上。”

他用手指在屏幕上比劃著關鍵結構:

“核心結構是成對出現的母扇葉,根部通過精密轉軸鉸接固定在中介機匣的內端壁上,而在每片母扇葉的上下表面,又分別鉸接著一片更小型的子扇葉。整個機構的核心動作邏輯是:當分流環需要從聚攏狀態(高涵道比,渦扇模式)向擴張狀態(低涵道比,趨近渦噴模式)轉變時,涵道比隨之減小。”

“動作的動力源由電控液壓系統提供,通過作動筒驅動一套精密的空間多連桿,該機構首先帶動母扇葉圍繞其根部鉸點進行精確的角度偏轉。與此同時,連桿機構會聯動一組錐齒輪副,同步驅動子扇葉,使其精確地旋轉嵌入到相鄰母扇葉之間因擴張而產生的間隙區域……”

“這種母、子扇葉的協同運動,核心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減少乃至消除傳統變幾何機構在作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氣流泄漏和非設計點流動分離,從而實現三種模式間更高效、更平穩、氣動損失更小的過渡。”

介紹完基本結構,劉永全稍作停頓,緊接著語氣變得凝重起來:

“目前,這套設計方案的01號和02號原型件已經安裝在了渦扇25的03號、04號原型機上進行地面臺架測試,但最大的挑戰在于理論模型。”

“我們目前用于支撐設計的,是基于簡化假設的分流段二維氣動模型,無法有效處理跨聲速流場下,尤其是模式切換過渡態中,流場固有的強非線性和多自由度強耦合問題。”

他微微嘆了口氣:

“具體來說,模型難以精確重構第一涵道(核心流)和第二涵道(外涵道)在變幾何過程中的復雜渦系相互作用及其對下游壓氣機入口流場的擾動,更無法準確描述不同模式切換瞬間的瞬態氣動載荷和流動穩定性邊界。這導致我們目前很大程度上依賴大量的、成本高昂的迭代試錯和高密度地面測試。”

“時間壓力非常大,”劉永全的眉頭緊鎖,“盛京方面負責的、適配渦扇25的下一代戰斗機項目,整體進度已經非常靠前,并且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海軍艦載航空兵也希望盡快獲得一種具備強大超音速巡航和全向隱身能力的艦載機,用于取代殲15系列。”

其余眾人也紛紛點了點頭。

隨著太平洋兩岸的實力對比逐漸發生變化,華盛頓方面選擇鋌而走險的可能性也在逐漸攀升。

越是這種時候,就越需要強大的軍事威懾力,迫使對方保持足夠的戰略定力。

劉永全繼續道:

“所以,如果這個變幾何分流環的問題不能在短期內取得決定性突破,那我們很可能要在首批量產型渦扇25上取消雙變循環功能,退回到結構相對簡單、但性能潛力大幅受限的單變循環方案裝機,這將對戰機的全包線性能和未來升級空間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常浩南安靜地聽著劉永全詳盡的闡述,在他話音將落未落之際,輕輕擺了擺手,示意暫停。

“從今天起,我們可以徹底放下那個二維模型了。”

他說出這句話的語氣極為篤定:

“對于這類工作范圍尚在常規高超音速以下的航空發動機,其內部流場問題,只要不是涉及極端高溫、極端化學反應的燃燒室核心區,利用NS方程通解,我們已經可以做到在設計階段,就直接計算出精確結果。”

會議室里瞬間變得落針可聞。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常浩南和他身后的大屏幕上。

“不僅如此。”常浩南緩緩站起身,來到屏幕旁邊,“如果安裝這臺發動機的飛行器已經設計完成,那我們甚至還可以根據參數,給出一個適配度最高的最優解來!”


上一章  |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