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小說
幾天后,就在外界普遍認為在美國設定的12月31日大限之前,不會再有什么重大動靜時,財經頻道卻出人意料地在產經新聞過程中插入了一檔名為《5G,未來已來》的專題欄目。
在預告中,這個部分會持續16分30秒。
如果是一個單獨的節目,那甚至還有點短。
但作為新聞的一部分,已經是難以想象的篇幅。
至少在財經頻道的歷史上很少出現。
但即便如此,一開始仍然沒有引起太多關注。
畢竟5G作為國家戰略,宣傳片早已拍過不少。
預告也顯得平平無奇,似乎又是一次常規的技術或者商業推廣。
尤其還設定在了產業經濟新聞的過程中,似乎更加印證了這種猜想。
只有部分高校和機關單位下達了“收看并寫觀后感”的要求。
然而節目開播后,敏銳的觀察者立刻嗅到了不同尋常的氣息——
節目并未采用慣常的專題片模式,而是一次有主持人、有嘉賓、有現場導演的……
外場轉播。
最初的鏡頭聚焦在京城某核心商圈,主持人以現場體驗的方式,直觀展示了5G網絡與4G網絡在下載速度、高清視頻播放流暢度上的巨大差異。
下載一部高清電影的時間差,直觀得令人咋舌。
隨后畫面轉回室內,由工建委主任欒文杰宣布,全國第一個5G試點區域在京城正式向公眾開放。
內容完全呼應欄目標題中的“未來已來”。
但這只是鋪墊。真正的重頭戲在后半段。
也就是欒文杰的發言結束之后。
京城三家移動運營商以及負責基礎設施建設的華夏鐵塔集團代表齊聚一堂。
四方在鏡頭前鄭重簽署了一份協議。
協議的核心承諾令人側目:
所有第一批部署在京城5G試點區域的基站設備已全部就位,鐵塔集團保證將在2015年1月1日前啟動施工,于2015年4月30日前完成所有試點區域的5G信號開放。
整個節目,從主持人到簽約方,沒有一家企業被點名,沒有一處出現“菊廠”或“華興科技”的字樣或LOGO。
甚至包括記者測試用的那部手機。
哪怕全世界人都知道它是什么型號,但為免“商業宣傳”之嫌,還是通過后期技術手段抹去了標識。
然而,“全部基站設備已經到位”這幾個字,在當下的時間節點,無異于平地驚雷。
業內無人不知,目前供應5G基站的主力就是菊廠和華興科技。
尤其前者,更是唯一能提供端到端5G解決方案、支撐如此大規模快速部署的核心供應商。
節目全程“處處不提”,卻偏偏“處處都是”。
這種情況下,并不難解讀出這檔節目背后的深意——
用最最實際的動作,呼應之前工建委和兩家企業擲地有聲的表態。
財經頻道的受眾面相對有限,播出時間又是別扭的黃金檔之后,因此節目的影響力直到第二天才逐漸擴散開來。
但卻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
不,應該是炸彈。
直接激起層層疊疊的水浪,讓原本就做足了準備的輿論再次爆發。
跟往常類似,主流媒體大多持謹慎態度。
但仍然有評論文章給出了頗為明確的指向。
盡管12月31日的禁令尚未落地,節目內容本身無法證明兩家目標企業真正具備長期的抗壓能力,但既然選擇在此時播出,并由官方媒體背書,那么就是在釋放明確且積極的信號,也是向全球5G潛在客戶和資本市場注入的一劑強心針。
一些半官方背景的媒體則更加直接。
節目傳遞的核心信息是:華夏的5G建設步伐不會因外部干擾而停滯,基礎硬件保障已然就緒,這是對市場疑慮最有力的回應。
相比之下,互聯網平臺和自媒體的反應則要激烈得多。
在夾總的大手操縱之下話題#5G未來已來#迅速沖上熱搜榜首。
“我算看出來了,央媽這哪是宣傳5G?這分明是騎臉輸出!”一位科技博主激動地寫道,配圖是簽約儀式上“設備已到位”的特寫鏡頭。
“漂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老美想掀桌子?看看誰手里的牌更硬!”另一條高贊評論充滿了揚眉吐氣的快意。
“在禁令前夕搞這么一出,太解氣了!就是要讓全世界看看,誰在真正推動技術進步!”類似的情緒在評論區洶涌澎湃。
當然,也不乏冷靜甚至擔憂的聲音。
“現在是不是太高調了?萬一31號老美真下狠手后續壓力會更大。感覺應該等對方先出牌。”這條相對理性的評論也獲得不少支持。
“低調?人家刀都架脖子上了還低調?展現實力才能讓對方忌憚!我支持亮劍!”反駁者立刻針鋒相對。
圍繞著“該不該此時高調”的爭論在各大平臺激烈上演,觀點碰撞,火花四濺。
然而,在這片喧囂中一股別有用心的暗流開始涌動。
某知名問答平臺上,一位擁有百萬粉絲、頂著“著名經濟學家”、“XX大學客座教授”頭銜的大V,發布了一篇洋洋灑灑近萬字的“雄文”。
題為《規則之殤:反思5G爭端背后的深層邏輯》。
文章的核心論點極具沖擊力:
……近期圍繞5G標準的紛爭,表面看是技術路線與市場份額之爭,深層次則是華夏部分企業未能真正融入國際商業文明規則所致。
菊廠、華興科技等企業在國內市場憑借特殊背景與激進策略,慣于‘贏者通吃’,擠壓同行生存空間。如今將這套叢林法則帶入國際市場,妄圖獨霸標準,壟斷利益,自然引發眾怒,招致國際社會的反制。
所謂‘制裁’,實則是國際規則對無序擴張的必然矯正。我們應反思自身商業倫理,而非一味指責外部環境……
這篇偷換概念、夾帶私貨的文章,巧妙地迎合了一部分“反思怪”和“理中客”的心理,更因其“專家”身份和看似“深刻”的分析,迅速被多個營銷號和大V轉發擴散。
“終于有人說真話了!”、“企業不能只講狼性,更要講規則!”、“支持理性分析,反對盲目自嗨!”……
類似的評論開始出現在相關話題下。
雖然立刻遭到大量網友的猛烈抨擊,但不可否認,這篇文章及其所代表的論調,在混亂的信息場中成功撕開了一道口子,吸引了巨大的流量,也攪渾了輿論的池水。
而那位經濟學家也是一夜之間“火”出了圈。
盡管帶著濃濃的硝煙味……
“常院士,這最近幾天,外面可是熱鬧得很吶……”
就在京城輿論場風起云涌之際,常浩南正身處千里之外的盛京。
窗外是盛飛集團巨大的廠區,以及陰沉天空下寒風凜冽的北陵機場。
擁有自主起降能力的“騶虞”毫無疑問屬于一架“飛機”,因此生產工作還是被交給了航空工業集團具體負責。
而有能力生產這么個東西的,自然只有盛飛和蓉飛兩家。
后者這會兒正忙著轉產殲20,恨不得把殲10產線都扔給小兄弟貴飛,根本騰不出手來再接這么個單獨的任務。
所以順理成章地。
就放在了盛京。
而現在,01號“騶虞”原型機已完成全部總裝和地面測試,只剩下等待合適的首飛窗口。
在一間臨時布置的辦公室里,暖氣開得很足。
常浩南與“騶虞”項目的副總設計師刑牧春、負責原型機總裝的總師邊立楨坐在一起,面前的三個茶杯正冒著裊裊熱氣。
剛才那句話,正是邊立楨說出來的。
常浩南下意識摸了下口袋,然后才意識到個人手機已經交了上去。
當然,不需要手機,他也很清楚對方口中的“熱鬧”是指什么。
“應該又是半導體禁令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