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第1493章 阿爾忒彌斯聯盟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科幻>>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最新章節列表 >> 第1493章 阿爾忒彌斯聯盟

第1493章 阿爾忒彌斯聯盟


更新時間:2025年05月08日  作者:十月廿二  分類: 科幻 | 超級科技 | 十月廿二 |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其他小說


盡管2010年時的推特仍然有些稚嫩,無論影響力還是傳播效率都遠不能與后來相比,但這條推文還是如同一顆炸彈,在整個航天界引發激烈爭論。

傳統航天企業的代表紛紛指責馬斯克“不負責任“,而新興太空創業公司則大多態度曖昧。

在輿論層面,關于美國是否應該加入華夏太空計劃的討論同樣迅速分成兩大陣營。

《華盛頓時報》幾乎在第一時間發表強硬派觀點:“允許華夏主導太空規則制定將是一場戰略災難。美國必須加倍投入,確保在月球和火星的競爭中不落下風,這關系到未來百年的國家安全。”

與之相對,《華爾街日報》刊登了題為《太空競賽2.0:美國該對抗還是合作?》的評論文章,指出:“華夏正在用系統性規劃和持續投入贏得太空領導權,而美國卻深陷政治內斗和預算削減,與其繼續這樣把資源消耗在空轉當中,還不如考慮在某些領域進行選擇性合作,以保持影響力。”

其實,從其中微妙的用詞并不難看出,要說他們真有多么想加入華夏的太空計劃,那倒也未必,更多地還是借此對NASA以及國會施壓,希望能從波音和洛馬等傳統承包商手中分一杯羹。

比如最先站出來開炮的SpaceX公司,就一直對NASA選擇SLS作為下一代超重型運載火箭的決定頗有微詞,認為其“昂貴、復雜、且可靠性不足”。

反對者則認為,航天,那還是得由老美國正星條旗的人來搞,你們這些商業航天公司從未將人類成功送上太空,根本沒資格對深空探測這樣的項目說三道四,反而在這種站隊的關鍵時刻表態曖昧,難保不是背后收了華夏人的黑錢。

而在這場辯論如火如荼之際,華夏國家航天局很快又一次放出重磅消息——公布了“月壤陶瓷“相關技術的科學論文,證實這種利用月球土壤3D打印的建筑材料不僅輻射防護性能優異,還能承受極端溫差。論文發表在《自然·材料》期刊上,經過了嚴格的同行評審。

“這絕非只停留在紙面上的計算結果。”論文通訊作者、華夏科學院材料科學家吳清遠在接受視頻采訪時表示,“我們已經將同類型材料制作的織物送入太空并進行了為期一年的性能驗證,下一步將在實際月面環境中測試其性能。”

這一消息進一步鞏固了華夏在太空技術領域的領先形象。

《自然》雜志的新聞板塊對此評論:“華夏在月球基地建設的關鍵技術上已經領先至少57年。如果他們的地月中轉站計劃如期實現,我們將面臨艱難選擇:要么接受華夏主導的新秩序,要么承擔被邊緣化的風險。”

面對這一局面,華盛頓方面的爭論更加激烈。

在國會舉行的閉門聽證會上,雙方議員罕見地表現出團結一致的強硬立場,只是在具體應對策略上仍然分歧嚴重。

“我們絕不能坐視別人來制定太空規則,三十年前不能,現在也不能。”來自阿拉巴馬的理查德·謝爾比揮舞著一份航天白皮書的翻譯件,“這上面明確寫著要建立'服務于全人類'的太空基礎設施。聽起來很美好,但誰來決定什么是'服務全人類'?”

代表弗吉尼亞的弗蘭克·沃爾夫更是直白地表態,為了遏制對方在太空技術的迅速發展,應該從法律層面限制兩國之間任何與NASA有關的聯合科研活動,并禁止NASA所有設施接待來自華夏的“官方訪問者”。

實質上就是要切斷一切進行航天合作的可能。

然而來自加利福尼亞州的黛安娜·范斯坦持有不同意見:“問題不在于是否應該對抗華夏,而在于我們是否有能力對抗。NASA的預算在過去十年實際下降了15,而華夏航天投入增長了300,除此之外,我們每單位重量的發射成本幾乎是華夏的1015倍,在這種條件下,全面對抗是不現實的。”

加州作為諸多商業化航天企業的總部所在地,自然要代表他們的利益——

跟之前來自馬斯克的表態一樣,范斯坦這番話的重點不在于合作,而是抨擊NASA目前的混亂和低效。

會議最終達成妥協:加入華夏計劃的方案絕對無法接受,國會將一方面增加撥款,加速“好奇號“發射和下一代空間站研發,另一方面繼續推動NASA改革,并進一步放寬商業領域的準入原則。

與此同時,華夏航天局正嫻熟地運用科技外交手段。

在邀請歐洲航天局代表團訪問的同時,還向非洲、東南亞和拉丁美洲國家發出合作邀請,承諾提供價格低廉的衛星發射服務和太空科研合作機會。

“這是一種精妙的戰略,“麻省理工學院國際關系學教授約翰·漢普頓分析道,“華夏正在構建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太空合作網絡,既獲取了國際支持,又分化了西方陣營。美國面臨的挑戰不是技術上的,而是體系上的——我們能否調整冷戰思維,適應這個新時代的太空競爭規則?”

當歐洲航天局代表團抵達BJ時,他們受到了超規格接待。

在參觀了華夏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和新建成的空間站指揮控制中心后,代表團團長亨利·杜邦私下對同事感嘆:“他們的設施比我們之前最大膽的估計還要先進五年。拒絕合作將意味著歐洲自愿退出深空探索的第一梯隊。”

在最后一次閉門會議上,華夏航天局提出了具體合作方案:歐洲可以提供部分中轉站艙段和科學載荷,作為回報,歐洲宇航員將獲得月球基地的長期駐留權,并共享所有科學數據。

“這是個難以拒絕的提議,“杜邦在發給ESA總部的加密報告中寫道,“技術上可行,政治上敏感,但戰略上可能是歐洲保持太空影響力的唯一機會。”

當這一消息通過非正式渠道傳到華盛頓時,白宮連夜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總統在會議開始時定下基調:“先生們,我們面臨一個簡單選擇:是讓歐洲倒向華夏,還是提供一個更有吸引力的替代方案?”

經過六小時的激烈辯論,會議達成一致:美國將邀請歐洲、日本和加拿大加入一個名為“阿爾忒彌斯聯盟”的新倡議,承諾在2028年前建立月球軌道空間站“門戶“,并在此后實現載人登月。

“我們在計劃的制定上并不落后,只是比華夏人晚公開了一步。”NASA國際關系辦公室主任解釋道,“希望可以為全世界提供另一個多樣化的選擇。”

而在面對記者關于“是否要求計劃參與者進行二選一”的犀利提問時,他則給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表態——

“在目前階段,阿爾忒彌斯聯盟不具備排他性。”

就在美歐展開外交角力的同時,2010年6月,SpaceX的第一枚獵鷹9號火箭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成功發射,將一艘與“龍”飛船相同重量的模擬載荷送入近地軌道,在隨后的記者會上,馬斯克出人意料地宣布:“SpaceX已經啟動'紅龍'計劃,目標是在2018年向火星發送無人探測器。我們將使用改進型'獵鷹重型'火箭和專門設計的火星著陸艙。”

當被問及這是否是對華夏火星發現的回應時,馬斯克回答:“科學沒有國界。'紅龍'收集的數據將向全球科學界開放。如果華夏或其他國家愿意分享他們的發現,我們將非常歡迎。”

這場圍繞太空領導權的多維度博弈正在全球范圍內展開,而華夏似乎始終保持著戰略主動。當美國還在爭論對抗還是合作時,華夏航天局的“嫦娥四號“探測器已經成功在月球背面著陸,開啟了人類歷史上首次月背科學探測。與此同時,“螢火二號“火星探測器也進入了最后發射準備階段,計劃在下個窗口期前往火星,與“螢火一號“組成聯合觀測網絡。

“這不是一場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華夏國家航天局局長在內部會議上強調,“我們的優勢不在于一時一地的突破,而在于持之以恒的戰略定力和系統規劃。美國可能在某項技術上仍然領先,但在整體太空探索架構上,我們已經走在了前面。”

隨著太空競賽進入新階段,一個關鍵問題懸而未決:

在日益多極化的世界里,誰將制定通往星辰大海的規則?

答案,或許將決定未來百年人類文明的走向。


上一章  |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