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第866章 就叫渦扇20吧!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科幻>>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最新章節列表 >> 第866章 就叫渦扇20吧!

第866章 就叫渦扇20吧!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24日  作者:十月廿二  分類: 科幻 | 超級科技 | 十月廿二 |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80噸……那比運8還是要稍微大一些吧?”

丁高恒并沒有馬上回答,而是思忖片刻,然后對常浩南問道。

后者點點頭:

“對,目前運8的最新改進型是運8f400,最大起飛重量在65噸左右,極限狀態下的載重能達到20噸,不過這就只是紙面性能了,實際不會這么起飛的。”

常浩南此前參與過運8三類平臺的改進工作,對這些指標自然還是比較清楚的。

稍作停頓之后,他又繼續補充道:

“如果新的中型運輸機使用兩臺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作為動力,那無論如何肯定要比運8和c130大上一圈,80噸這還是考慮到軍用運輸機需要過量的結構冗余,而且還有在劣質跑道上進行短距起降的需求,否則要是按照民航機的標準來算,推個100噸左右都綽綽有余。”

渦扇10的核心機畢竟是4代的底子,哪怕目前因為工藝和材料問題處于較低標定的殘血狀態,但最終表現出的推力指標也不可能弱于ps90a,而油耗和壽命就更不用提了。

兩臺ps90a都能推動百噸級的圖214/c909,那兩臺新發動機顯然更是沒問題。

“我的意思是,你剛剛說新機型瞄準的市場是想要淘汰老式c130和安12的用戶,這會不會跟他們的定位需求不符?”

丁高恒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或者說,是立項決策過程中其他人的擔憂。

因為他同時從抽屜里掏出了一個筆記本,把常浩南剛才說的一些要點給記了上去——

解放軍航空兵本身雖然也有中型運輸機更新換代的需求,但是在手頭已經有了近二十架各種型號的伊爾76,后續仍然有十幾架伊爾76mf訂單未交付的情況下,顯然并不迫切。

至少換裝優先級不可能高于殲11b和殲10a。

所以最好還是能通過出口實現快速回本。

在大型飛機出口這塊,華夏其實沒什么像樣的經驗。

雖然這幾年也陸續簽署過幾筆運8f400的外銷訂單,但加起來也只有個位數的成交量。

這種面對第三世界國家的軍售,單個產品身上的利潤本就不多。

每單一兩架的生意真就是賺個吆喝。

當然運8改進型本就是短平快的低成本項目,賺吆喝就賺吆喝了。

可新機型那是要研發經費的。

雖說利用常浩南這些年累積下來的口碑,當然還有創造的價值,哪怕直接扶一個項目上馬也并非難事。

但最好還是能以理服人。

這方面,常浩南當然是沒問題的。

因此當即解釋道:

“像是c130那樣純粹的戰術運輸機,在裝備序列里面的定位非常單一,都要配合更大的戰略運輸機來使用,像美國,以前是c141,后來是c17,蘇聯人更是直接取消了安12的升級計劃,把伊爾76當成通用運輸機來用,搭配更大的安22執行空運任務……”

“但這是大國,至少是地區強國才能玩得起的辦法,現在冷戰結束,大部分國家都開始放松在軍事方面的投入,更是伺候不起這么復雜的體系,所以對于中小型國家來說,其實更需要沒有那么專業,但是功能更齊全的型號。”

“我們這個新型運輸機,可以直接參考伊爾76的機身截面,保持或者略微減小寬度,主要減小長度和翼展。這樣雖然體量上只比c130大20噸,但是實際可裝載貨物的體積要多得多,對于中小型國家來說,一種型號包打全部需求,而對于我們來說,也可以作為輕中重搭配中的輕型運輸機來用。”

“甚至還可以考慮在設計的時候就在機翼外側布置空中加油所需的硬件系統,只要在機艙里安裝油罐,就能承擔一部分空中加油機的職能……”

常浩南的思路,其實就是一機多用。

世紀之交這會的人,尤其是96年以后,重新開始承擔外部軍事壓力的華夏人,其實很難想象進入21世紀之后,世界各國的武備廢弛程度有多么夸張。

畢竟冷戰時期,很多軍隊的目標就已經是“讓國民以為自己受到了保護”。

現在沒了來自華約的威脅,那即便沒有軍隊,國民也可以認為自己已經受到了保護。

所以,別說字面意義上的小國,哪怕是一些過去可以被稱為“列強”的國家,軍隊也是能混一天算一天。

什么戰略運輸需求?

幾年都未必能趕上一次的玩意。

真到了那個時候,去租幾架戰略運輸機嘛。

抱著這種心態的國家可是相當不少……

而在聽過了常浩南的完整計劃之后,丁高恒并沒有繼續猶豫太久,便開口回答道:

“裝備研發的事情,誰也不可能一言堂,所以具體是否立項,還是要經過航空工業那邊的判斷,還有上級批準才行。”

“當然,從我個人的角度看,你的想法應該是可行的……”

實際上,能表態到這一步,其實就已經是答應的意思了。

搞技術的,又是領導,自然不可能把話給說得太滿。

“那就麻煩丁主任了……”

常浩南也松了口氣。渦扇10設計定型之后的那三個新型號,畢竟是航空動力集團成立后第一批自主立項的項目。

雖然從他一個重生者的角度看,以后肯定都大有市場。

但總歸還是提前找好下家比較穩妥。

否則萬一他這邊研發進度太快,發動機都定型了還沒找見合適的裝機項目,那可就尷尬了。

“對了,小常。”

丁高恒說著把已經記滿大半頁的筆記本給合了起來:

“這個新型號發動機,你們準備叫什么?”

正式的裝備型號名稱其實是軍隊給的,有些時候廠家會有另外一套命名系統。

比如殲5,就是東風101,殲6是東風102……

但后來國內的研發工作長期處于亂套的狀態,逐漸也就放棄了這套規律。

對于本就是按照軍隊要求研發的,基本就是直接叫型號名稱。

反過來,軍隊有時候也會參考廠家的叫法。

“渦扇20吧……”

常浩南幾乎想也沒想,就把這個名字給安了上去。

“渦扇11是給教8仿制的動力,渦扇12是80年代已經下馬的型號,渦扇13是97年黎陽那邊提出來的一個核心機型號,14這個數渦噴14已經用了,而且也算是新型號,跳過去,渦扇15我準備留給真正的第四代發動機……”

“與其后面繼續一個個排下去,這個大涵道比渦扇對于咱們國家來說算是個全新的開始,所以不如一步到位,直接跳到渦扇20吧……”

盡管和渦扇10的情況差不多,渦扇15也好,渦扇20也罷,跟上一世的同名型號幾乎沒有任何技術上的關系。

但習慣這東西,還是很難改變過來。

而這方面,沒有任何包袱的丁高恒自然是從善如流。

隨后,二人繼續聊了些跟渦扇20有關的其它事情。

又過了大概半個小時,常浩南準備起身離開。

不過,正當他已經準備找機會道別的時候,突然想起來了一個事情。

“說起來,丁主任,c808的第一次商業航線運營,具體安排在什么時候來著?。”

常浩南問道:

“我好像還沒接到滬飛那邊的邀請。”

之前他本來和栗亞波說好,讓后者自己爭取參與c808首航的機會。

但后者半道被他支開,去研究碳纖維激光加工,準備發nature去了。

這個研究周期就比較長了。

所以,缺的這塊他這個導師還是得給補上。

聽到常浩南的問題,丁高恒愣了一下,旋即意識到常浩南作為航空動力集團的領導,確實收不到滬飛那邊的情況匯報。

“是這樣,本來計劃是11月份,但是現在可能要延期到明年3月或者4月。”

丁高恒回答道。

“哈?”

常浩南一愣。

說實話,他已經很久沒遇到過項目延期的情況了……

尤其是c808連取證都已經完成了,后續流程應該暢通無阻才對。

不過很快,丁高恒的進一步解釋就讓常浩南從驚訝變成了喜悅:

“二毛的伊夫琴科和馬達西奇那邊,在一些零部件的交貨方面出了點麻煩,導致量產機上的發動機一直下不了線,現在烏法發動機工業聯合體還有莫斯科禮炮工廠正在想辦法填補這個空缺……”

“那可太好……”

這本來就是常浩南布局的一部分,因此他此時的表情大概跟吉姆哈克剛聽到前首相因心臟病而掛了的時候差不多。

幾乎把自己兩輩子經歷的全部痛苦給回憶了一遍之后,才勉強壓住笑容:

“那可太遺憾了。”

“按照合同,他們恐怕要賠給我們一大筆違約金……”


上一章  |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