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第829章 C808,成功取證!(4K)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科幻>>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最新章節列表 >> 第829章 C808,成功取證!(4K)

第829章 C808,成功取證!(4K)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12日  作者:十月廿二  分類: 科幻 | 超級科技 | 十月廿二 |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鬼吹燈小說:、、、、、、、、、、、、

兩天之后,栗亞波便跟著常浩南一起,從西郊機場登上了前往上滬的飛機。

從前者那布滿血絲但炯炯有神的雙眼來看,孩子估摸著是興奮得一晚上沒睡。

上了飛機之后,更是這摸摸那看看。

畢竟,這年頭坐飛機已經屬于稀罕事。

公務機就更不用說了。

哪怕是常浩南,當年第一次上這架飛機的時候,表現也沒好到哪去。

所以他倒也沒阻止對方。

一直到飛機開始滑行,栗亞波才老老實實地坐回到常浩南和姚夢娜對面的位置上。

后者因為之前讀博的時候給鎬飛解決過不少問題,所以也拿到了一份邀請。

畢竟是第一次有華夏自己的噴氣式客機順利完成全部取證飛行——

滬飛過去確實生產過一批40架md82客機不假,可是那不能算是自己的型號,只相當于給麥道公司打工而已。

也無需重復進行取證。

而c808盡管和圖334的相似程度很高,但圖波列夫和滬飛專門按照華夏的要求和標準進行過升級調整。

甚至為了保證生產一致性從而降低成本,在喀山航空工廠正式轉入量產的俄制圖334100c,最后也是大體采用了c808,而不是圖334原型機的技術狀態。

只是在高寒適應性裝備和座艙儀表之類的地方,保留了原來的設計。

這么一種飛機,要說是“自主研發”,或許還差點意思。

畢竟總體設計和相當大一部分零部件仍然來自國外。

但說是屬于華夏的型號,那誰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陣仗搞得隆重一些,也很正常。

公務機的速度要比一般的客機略快些。

34師的飛機,在航班調度上優先級又很高。

所以從京城到上滬,也就是不到兩個小時的樣子。

這功夫,浦東機場的一號跑道才剛建成投入使用半年,后來屬于商飛的新總裝車間更是影子都沒有。

所以滬飛總裝之后的飛機都會對接到位于城市北郊的大場機場。

在過去,讓民航在軍用機場做試飛還比較麻煩。

但是滬飛在97年那一波調整之后已經屬于國防科工委系統,反倒方便了很多……

挑戰者601在大場機場唯一的一條跑道上輕盈落下。

剛才在半空中的時候,常浩南就已經看到了地面上的情況。

總裝車間門口,101105總共5架原型機和取證驗證機呈半圓形排列開來。

而在那周圍,人頭攢動。

五架飛機機頭正對著的中心位置,一座鋪著紅毯的主席臺也已經被臨時搭建起來。

“老師,這五架飛機都停在人群里面,今天是不是就沒辦法試乘了?”

栗亞波的臉幾乎貼在了舷窗上,語氣中有些失望。

顯然,他以為那張登機參觀用的邀請券是一張機票。

“本來也不可能有,今天只是參加個儀式而已。”

常浩南覺得有些好笑地搖搖頭:

“c808現在只是完成了取證試飛,又沒有正式投入商業運營,這五架飛機也還處在原型機狀態。”

“把今天這么多重要的來賓塞進一架原型機,哪有人敢拍板啊?”

栗亞波一聽覺得也對。

畢竟當年空客a320就這么玩過一次,結果直接撞樹墜毀。

以至于至今仍然流傳著一個都市傳說。

說那片樹林是波音種的……

波音種樹當然只是個梗,但有這么一個前車之鑒的情況下,保守一些也很正常。

不過,理解歸理解,失望的情緒還是沒那么容易會消退的。

二人說話的功夫,飛機已經緩緩停了下來。

“也別太失望。”

常浩南說著解開安全帶:

“今年年末,最晚明年初,第一架量產型的c808就要投入商業運營,航線不出意外應該就是京城飛上滬。”

栗亞波眼前一亮。

“不過,首航儀式,我估計就不會參加了。”

常浩南話鋒一轉:

“你要是想參加的話,就試試看能不能在那之前,把手頭的項目搞出點名堂來,到時候讓他們給你本人發邀請函。”

旁邊的姚夢娜聽到這句話,也露出會心一笑。

以常浩南如今的影響力,給自己的學生搞個參加首航的名額,自然不難。

但是別人給的,終究不如自己拿的。

再說,栗亞波也有這個潛力。

之前面試的時候,如果不是常浩南也看中了這個學生,那她本來是準備出手的。

果然,聽到常浩南的話,栗亞波不僅沒有失望,反而重新興奮起來。

這要是擱在熱血漫里面,估計眼中的斗志都已經能燃燒起來了。

隨著機艙門向下打開,常浩南一行人依次走下舷梯。

滬飛方面自然早就已經安排了總經理周慶之親自接待。

在航空工業進行集團化改革之后,滬飛也已經從中獨立出來,成為了一個級別稍低但直接對科工委負責的企業。

這主要是為了避免以后賣客機的時候,因為航空工業集團的軍工屬性而帶來的一些不必要麻煩。

而一起出現在舷梯下面的,甚至還包括提前過來的科工委副主任張洪飚。

“浩南同志。”

二人握了握手:

“我到科工委就任之前,就已經聽說過不少你的事跡了。”

雖然是第一次見面,但張洪飚倒是表現的很熱情:

“這次我還是特地找丁主任打了申請,否則啊,這個代表科工委參加儀式的機會,還輪不到我嘞。”

張洪飚是上個月大會開完之后,接替到年齡退休的張東旭進入的科工委,負責軍民融合產業這塊的事情。

所以滬飛還有國產客機項目,其實就是他的主管范圍。

只不過這么一番話術下來,兩個人之間的關系顯然熟絡起來了不少。

其實要論級別,張洪飚還是要比常浩南高上半級。

不過,一來是后者的情況顯然不能以常理論斷。

二來,張洪飚跟科工委其它副主任不同,是沒有軍職的。

也是科工委第一位沒掛銜的領導班子成員。

以常浩南的視角,自然能猜到這是上級已經開始有意去除科工委的涉軍色彩,為下一步的轉型做鋪墊。

但對于張洪飚本人來說,他肯定還是擔心自己的工作不好開展。

所以跟常浩南這個同樣沒有銜的骨干部下搞好關系,絕對沒有壞處。

幾人一番寒暄過后,便沿著紅毯走向遠處的總裝車間。

而這條路,顯然是專門設計過的。

因為中間恰好會經過大場機場的一個地標——

恰好在20年前首飛的運10原型機。

這架飛機原本停在稍靠廠區外圍的地方,顯然也是為了今天的儀式而特地轉移過來的。不過,安排的好。

張洪飚和常浩南一起在旁邊駐足。

后者抬頭看了看這架已經因為風吹日曬而顯得有些破舊的飛機,心中不免有些感慨。

只不過,現在張洪飚就在旁邊。

對方要是不說點什么的話,常浩南也不太好開口。

而張洪飚的配合也恰到好處:

“對于咱們來說,運10,應該算是個教訓。”

“是啊……”

常浩南回答道:

“技術水平不足,這屬于客觀上的能力問題,但解散技術團隊、封存技術資料,甚至后來還把資料給弄丟了……這就是思想問題了。”

運10的研發并不是科工委主持的,二人diss起來自然毫無心理負擔。

而跟在后面的周慶之正愁找不到機會插話,見狀連忙表態:

“當初運10下馬的時候,我還只是個技術主管,記得那個時候,程不時同志打過好幾次報告,希望能在引進md82總裝線的同時,保留一部分運10的研發和生產力量,給未來的國產客機留個火種。”

“結果民航局那邊沒同意,最后還是把整個生產線和團隊全都弄過去轉產麥道了……”

滬飛是幾年前才被調整到科工委下面的新成員,周慶之這一波,明顯是要表達跟過去切割的意思。

常浩南自然也聽得出來。

不過,他雖然也瞧不上原來民航局那批人,但沒必要在這種場合表現出來。

于是周慶之又繼續道:

“就這么著,96年麥道要被波音并購的消息一出來,我們從上到下幾乎全都不知道怎么辦好,那段時間正好又趕上大下崗,一時間風言風語說什么的都有,要不是科工委及時給我們指條明路出來,還不知道會是個怎么樣呢……”

說這話的時候,周慶之一直看著常浩南。

作為局內人,前者當然知道具體是誰在當時最關鍵的時候推了整個滬飛集團一把。

只不過有些事情,反而不適合說的太明白。

常浩南笑了笑,點點頭回答道:

“c808和c909,只是解決咱們國產客機的有無問題,總體設計畢竟還是別人的。”

“等把這兩個型號給吃透之后,咱們肯定還要搞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客機,你們滬飛,也算是任重而道遠吶……”

“哪里哪里……我們畢竟已經有一定經驗了。”

周慶之擺擺手:

“常總去年說要給未來的干線客機設計國產的大涵道比發動機,這才是真正的硬骨頭……”

顯然,作為主要負責大型民用機研發的單位,滬飛也始終在關注著航空動力集團的動向。

當時周慶之就推測,c909受制于基礎設計的問題,如果換裝更大直徑的發動機,很難保證發動機短艙下沿和地面有足夠的安全裕度。

所以當時常浩南口中的“新一代干線客機”指的肯定是c909之后的全新型號。

而今天,也算是驗證了這個猜測。

下午兩點,取證成功慶祝儀式正式開始。

首先,自然是由周慶之上臺進行總結和匯報:

“國產噴氣式客機,是航空工業戰線數十萬職工一直以來為之奮斗而實現的期盼,也是華夏航空工業幾十年來幾代人夢寐以求的夙愿,為了實現這一夙愿,從最初的運10工程算起,滬飛集團已經經過了七千余個日夜的不懈奮斗……”

常浩南坐在周慶之身后的主席臺上,目光掃過臺下受邀的一眾嘉賓。

很多當年參與過運10和md82項目的技術人員,如今已經是垂垂老者,沒能有機會參與到c808客機的研發和生產當中。

聽著周慶之回顧過去二十年的故事,心中自然是五味雜陳。

尤其是當年運10研發團隊的幾名負責人,更是潸然淚下……

而作為首個啟動用戶的華夏聯合航空代表,臉上則是自豪和憂慮并存。

能夠首先運營國產噴氣式客機,就產業政策上來說,自然算是巨大利好。

但另一方面。全新的飛機和后勤保障體系,意味著全新的一套技術團隊。

在機隊規模擴大化之前,成本沒辦法分攤下來。

而且,剛剛服役的新型號飛機,一般都處在故障率澡盆曲線的高點上。

這意味著每飛行小時平均維修工時更高,很難像是成熟型號那樣,每天在同一條航線上掛著不同航班號飛三四次。

總之,挑戰和收益并存。

常浩南甚至還看到了幾張外國面孔,應該是國外客戶。

要知道,c808恰好卡在華夏和歐美適航互認范圍的最高點上。

也就是說,這將是一架同時獲得caac、easa和faa認證的飛機。

對于一些無需執飛遠程航線的航司來說,還是比較有吸引力的。

至于參與研發的其他單位、滬飛職工、以及圖波列夫方面的外國專家……

自然也都是皆大歡喜。

不過,在一片喜氣洋洋之中,也有例外。

民航局派來出席的代表,臉色就不是很好看。

畢竟,滬飛過去屬于他們的管轄范圍,是后來才被截胡的。

剛開始的時候,還有不少人準備看科工委的笑話。

畢竟,在那時候看來,沒有歐美方面的配合,先不說客機能不能造出來,就算造出來了,拿不到人家的適航證明也很難找到銷路。

結果沒過多長時間,就傳來了華夏和歐盟jaa簽訂適航互認協議的消息。

而緊接著,就是c808和c909一支線一干線客機先后上馬……

再然后,這兩個型號的發展堪稱一帆風順……

要只是如此也就罷了。

但麥道在被波音并購之后,又很快放棄了全部md系列客機的產品線。

這意味著,如果當初繼續堅持搞md90,這功夫恐怕已經大敗虧輸。

兩相對比下來,結果就有點耐人尋味了……

看過這一圈眾生相之后,常浩南微不可查地笑了笑。

如果此時手中有個相機,他倒是很愿意把剛剛的一幕記錄下來。

這個時候,周慶之也已經講到了取證試飛的時候。

“浩南同志。”

坐在常浩南旁邊的張洪飚突然開口道:

“這么大個飛機取證試飛,就用了一年多點的時間?”

常浩南有些不明就里地點點頭,還心說這50噸級支線客機哪看出大來了……

而且一年多也不算快了。

要知道,眼下還沒有個正經名字的a380,上一世哪怕從首飛開始算,到拿證也就用了1年10個月而已……

結果張洪飚稍一停頓,又繼續道:

“我之前去冰城考察的時候,可是聽那邊的同志說,當年他們給運12做取證的時候,足足用了好幾年功夫……”

這下常浩南懂了。

那要是跟運12比,確實是挺大,也挺快……

“這就是咱們跟歐美實現適航互認的好處。”

他稍加思索之后回答道:

“去國外做適航,一方面的人生地不熟,工作語言工作方式都不適應,另一方面也免不了人家故意給你設絆子,肯定還是在咱們國內搞來的方便……”

張洪飚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緊接著又問道:

“那這個銷路……我剛才聽慶之同志說,啟動用戶只有國內的聯合航空和巴蜀航空,能不能有足夠大的機隊規模?”

“這個倒不是問題。”

常浩南搖了搖頭:

“第一批量產機只有幾架,啟動用戶本來也不可能太多,產能爬坡又需要很長一階段,滬飛現在需要操心的不是訂單量,而是能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訂單。”

“再說,這個平臺如果把客艙下面的一部分行李艙改成附加油箱的話,大概能保證56千公里的航程,做個特種機平臺或者專機絕對沒問題,可以拿來兜底……”

相關、、、、、、、、、

__科幻小說


上一章  |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