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芳第三百四十章 怒火中燒的外樣大名們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蘭芳 >>蘭芳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四十章 怒火中燒的外樣大名們

第三百四十章 怒火中燒的外樣大名們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05日  作者:御炎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御炎 | 蘭芳 
德川治濟的一番話最終把所有人說的啞口無言。

本多忠籌和安藤信成轉而決定支持德川治濟,但還是有人反對這一提議,最后德川治濟雙手一攤。

“不攤給外樣大名,就只能由諸位一起共赴國難了,大家一起分攤一下,每個人湊個十萬八萬兩銀子,或許賠款也就湊齊了。”

一陣沉默之后,德川治濟之前的建議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

而且,不單單是均攤戰爭賠款這一提議得到了大家的支持,甚至于德川治濟提出的威脅京都朝廷、給德川幕府這一行動提供大義名分的提議,也得到了德川幕府官員們的支持。

在接下來的幕府會議上,面對一些道德君子的反對,德川治濟明確提出自己的看法。

這場戰敗絕對不能由幕府單獨吞下苦果,必須要想辦法把這場戰敗由幕府的戰敗上升到日本全國的戰敗,把所有的責任均攤出去,不能由幕府單獨承擔。

不管其他勢力有多么的無辜,也必須要一起拉來承擔這場失敗的惡果,否則德川幕府將不能繼續穩固統治,大家的地位也會受到動搖,大家的利益也會被嚴重動搖。

屆時,難道大家想要再迎來一場關原合戰嗎?

到那個時候,大家是西軍,還是東軍?

該說不說,德川治濟還是個老謀深算的聰明的家伙,他的這一決議得到了幕府的支持,隨后他親自帶領一支軍隊去了京都。

通過武力威懾與減少甚至是停止撥付經費給朝廷的威脅,他成功脅迫光格天皇下達詔書,宣稱此次戰敗是日本全國的戰敗。

此次戰敗的責任,自天皇以下全體臣民都有責任,所以戰爭賠款需要由大家共同承擔。

根據德川治濟的計劃,將戰爭賠款的三分之一規定為幕府直接繳納,剩下三分之二要由全國各地所有大名一起承擔。

在具體的份額攤派之中,德川治濟根據各地大名與幕府關系的親疏遠近進行分配。

親藩大名和譜代大名群體中,在幕府擔任職位的不需要攤派。

御三家與一橋德川家作為幕府最堅定的支持者和最親近的血脈親屬,各自攤派五萬兩。

其余親藩大名、譜代大名根據各自領地的多寡,象征性攤派一萬兩至五百兩。

剩下的全都是外樣大名群體來承擔。

外樣大名群體中,德川治濟也進行了劃分,沒有一刀切。

與幕府關系比較親近的、素來友好的,就攤牌的少一些,比如前田氏加賀藩。

加賀藩是江戶時代第一大藩,領地一百零二萬石,經濟狀況比較好,但是因為與德川家長期保持深厚的姻親關系,所以僅僅只需要承擔九萬兩的份額。

至于與幕府關系很不妙的薩摩藩、長州藩、佐賀藩等等外樣大名的領地,就要承擔數量比較大的賠款。

薩摩藩是僅次于加賀藩的第二大藩,在與幕府的關系上也遠遠不如與德川家有長期姻親關系的加賀藩,所以此次直接被分攤了七十一萬兩白銀的份額。

長州藩被分配了六十八萬兩的份額。

佐賀藩被分配了五十九萬兩的份額。

另外,東北地方的大藩仙臺藩被要求承擔四十七萬兩的份額。

其余諸多外樣大名也根據各自的石高而被分配了二十萬至四十萬的份額。

這份戰爭賠款攤派計劃中,德川治濟不完全看經濟發展程度和實際收入程度,更多的是根據與德川幕府的親疏程度來分配份額。

就這樣,他還大言不慚地說等戰爭賠款交付之后,大家需要在德川幕府的領導下自強不息,以期奪回被奪取的利益,試圖轉移矛盾到政府身上。

這詔令是冠冕堂皇的,把該說的不該說的都給說了,最后僅僅是考慮到各藩被壓迫太甚極有可能聯合反抗的因素,于是允許各攤派賠款的外樣大名擁有一年至三年不來江戶拜見將軍的“特殊優待”。

原本與此事毫無關系的光格天皇在武力威懾與財政威懾之下不得不接受德川治濟的要求,強行背上了這口黑鍋。

于是德川治濟志得意滿的離開之后,光格天皇直接氣的暈了過去,臥病不起。

與此同時,德川治濟倒也不是完全沒有排除戰爭的可能性。

因為對這些日常哭窮的家伙深深地了解,所以別說那些外樣大名,就算是親藩大名也未必愿意接受幫幕府均攤戰爭賠款的要求。

雖然有些人需要承擔的份額比較小,但是這對于他們來說屬于飛來橫禍,完全不是他們的責任卻要他們一起承擔后果,他們要是能乖乖的答應就怪了。

所以德川幕府很有可能需要進行一兩次的小規模戰爭來表明自己的決心。

雖然會花很多錢,但是這對于幕府來說或許也是一件好事。

德川治濟就把這里頭的門道說得非常清楚。

“這一次行動,只要有了天皇給的大義名分,不僅僅可以讓各地大名替幕府分擔戰爭賠款的負擔,也可以同時發現對幕府不夠忠誠、不夠服從的大名到底有多少。

過去因為種種原因,雖然幕府占據絕對優勢,但也不能討伐那些對幕府不夠恭敬的大名,而這一次如果他們連天皇的旨意和將軍的詔令一起違背,那么就不一樣了。

屆時,幕府就有足夠的大義名分可以調遣軍隊討伐那些不聽從命令的大名,削弱他們的勢力,奪取他們的領地,說不定戰爭賠款可以湊齊,還能留下來不少彌補財政的虧空。”

德川治濟認為這是一石三鳥的絕妙行動,是挽回幕府統治危機、重新梳理幕府武力威懾的一招妙手,是扭轉乾坤、轉敗為勝的第一謀劃,他為此十分得意。

幕府相關人員也對德川治濟的這一突出想法感到非常的贊賞。

他們聲稱這場戰敗對于幕府來說的確是恥辱,是壞事,但是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這場戰敗所引發的后續影響如果操作的好,或許可以成為幕府進一步深化對日本全國統治的絕佳契機。

反敗為勝,不外如是!

于是在戰敗之后一個月,德川幕府一掃戰敗初期的頹唐,居然開始舉辦起宴會來了,日日鶯歌燕舞,大搞排場,弄得當時還沒有離開日本的外交總長陳啟隆非常驚訝。

“明明打了敗仗,不努力自強、改善弱點,居然還舉辦宴會,繼醉生夢死?到底是故意為之還是本性如此?”

通過內應進一步了解之后,陳啟隆無奈的捂住了自己的眼睛,為自己有那么一瞬間以為德川幕府要臥薪嘗膽而感到羞愧。

這群累世貴族早就從根子上壞掉了,沒希望的。

可以說精神勝利法的精髓已經被德川幕府完全掌握了,其精神勝利法的運用之精妙,連阿q見了都要磕個頭喊一聲祖師爺你大顯神威呀!

德川幕府這一系列不做人的操作執行下去之后,消息當然也被趙學寧完全得知。

趙學寧當時就判斷德川幕府這一策略對地方壓迫太甚,只要執行層面出了一點問題,幕府和地方上的大名絕對要兵戎相見。

再加上德川幕府對這件事情的強硬立場,趙學寧認為戰爭的烈度不一定會很小。

而對于這件事情,趙學寧認為政府應該采取的立場就是支持幕府的立場。

在軍事委員會上,趙學寧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認為德川幕府足夠無恥,足夠卑劣也足夠無能,這樣一個幕府如果在這場行動當中獲得了勝利,成功鎮壓了日本國內的反對勢力,必將進一步激化其自身利益與日本國家利益的對立。

他們如果能在的支持下獲得戰爭的勝利,并且嘗到甜頭,就是在與日本國本國的利益越走越遠,而和越走越近,直至完全對立。

到那個時候,為了得到更多的支持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德川幕府必然進一步向靠攏,他們會出賣越來越多的國家利益,換取多方面的協助,最終完全成為的傀儡,

這十分有助于全方位掌控日本的經濟命脈,為下一步將其納入中華聯邦之中奠定基礎。

所以政府有必要在這件事情上對德川幕府予以重大支持,采取完全支持德川幕府并深化合作、拉攏的態度,當德川幕府的軍事力量難以為繼的時候,軍隊需要果斷出擊,幫助幕府軍作戰。

趙學寧的這一看法得到了軍事委員會的大力支持,所以很早就定下了針對日本國內情況的論調,隨后趙學寧就冷眼旁觀等著日本國內鬧出亂子來。

可以說接下來發生的一切都沒有超乎趙學寧的意料。

在得到了天皇詔令和將軍府命令的情況下,除將軍直屬領地的管理者們之外,所有的親藩大名與外樣大名都感到驚訝,當然更多的是感覺到了惱火。

他們不知道幕府怎么有這個臉把幕府的失敗說成是全日本的失敗,他們怎么敢把幕府的責任以一招乾坤大挪移給均攤到了所有大名頭上。

別說素來與德川幕府面和心不和的外樣大名們對此感到十分惱火,就算是那些關系比較近的親藩大名也有點難以接受這個事情。

你幕府跟人家打了敗仗,要給人家賠款,你自己賠就是了。

將軍家的領地是全日本最多的,人口也是最多的,最肥沃的土地都是將軍家的直屬領地,將軍家直屬四百萬石,還掌控了幾乎全部的貴重金屬與重要商貿渠道!

你們是最有錢的,到頭來你們自己不愿意出錢,還要貪我們這仨瓜倆棗,這是不是有點太過分了?

比起分攤份額相對較少的親藩大名,外樣大名們明顯更加惱火。

因為在這個均攤方案當中,一千一百六十七萬兩的戰爭賠款中,有超過一半的份額都被外樣大名分攤了,剩下的則是由親藩、譜代大名和幕府共同分擔。

這過于明顯的依照遠近親疏來制定的分攤方案實在是讓外樣大名們非常惱火,

如果要大家分攤,你弄一個相對公平點的分攤方案,自己多一點,外樣大名少一點,說點軟話,對于大家伙多多少少也是一個安慰,大家伙兒也不會那么生氣。

可是伱這赤裸裸的居心不良,這吃相未免也太難看了一點!

這擺明了不就是要針對外樣大名嗎?

且不說德川幕府規定之下,外樣大名沒有參與德川幕府中央政治的資格,最主要的是德川幕府還規定了各地大名的參覲交代制度,使得地處偏遠的外樣大名承擔著非常嚴峻的財政負擔。

按規定,全國外樣大名分為東西兩半,一半住江戶,一半住領地,每年四月進行交換更替。

另外,大名的妻子須常住在江戶,事實上作為人質。

每年到了時間,各地大名依地位帶領侍從,構成“諸侯行列”,按期到江戶參覲交代。

由于大名帶領人員前往江戶時人數往往眾多,且大名一般會有一些攀比心理,不愿意丟了面子,甚至強行雇傭人員充當臨時部下也要擴充隨從人數,所以往返于江戶和領地之間的耗費十分巨大。

因此這一制度不僅可以使幕府實際上把居住在江戶的大名作為人質而加以控制,還可以大量消耗大名的財力,使之無力叛亂。

而且跟著大名抵達江戶的都是具有較高消費力量的中上級武士階層,消費能力很強,所以這群人的抵達也能增加德川幕府的財政收入,使江戶城的商業更加繁華。

用他們本地的錢來江戶消費,創造江戶的繁榮,頗有現代金融轉移的風味,德川氏統治者的統治思維可絕對不落后。

可以說德川幕府的這一制度不僅剝削了大名的錢,也控制了他們的時間。

日本各地山地比較多,交通不便,大名在江戶的時間是硬性規定的,而前往江戶的路途又要耗費很多時間,所以總體來說,大名每年一般只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呆在領地,另外三分之二的時間不是呆在江戶就是在趕路。

對于地處偏遠的外樣大名來說,一來一回,一年就不剩多少時間了,根本沒有多少時間治理內政、增加聲望。

大名長期不在領地,藩政大權只能交給家臣團處理,以至于家臣團的勢力不斷擴張,大名的權力受到影響。

如此一來,包括親藩大名在內的地方大名很難說能夠成功反抗德川幕府的統治,這一統治模式還是比較牢固的。

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地方大名們也不是沒有應對措施。

比如做一陣子大名之后就把位置讓給自己的繼承人,自己宣布隱居,退居幕后,但是不放棄權力,實際執政。

如此,前往江戶折騰來折騰去的任務就交給繼承人,吃苦受罪也是繼承人去承擔,自己就能長期留在領地執政了,等自己死了,繼承人也有樣學樣的退位隱居做幕后掌權人,躲避制度,實際執政。

這都是下有對策的產物。

很多封建禮法制度的約束都是針對名義上的統治者,只要跳出名義的范疇且依舊能把握住實權,就能獲得更大的自由度,這也是一個政治潛規則。

當然了,受到這種制度針對的大名們肯定是不高興的,尤其是外樣大名,他們更是嚴重不滿。

面對這種過于明顯的削弱控制策略,他們要是高興,就奇了怪了。

此番軍隊炮打江戶城,德川幕府的軟弱和軍隊的拉跨被居住在江戶的親藩、譜代大名與外樣大名們看了個真切。

雖然他們也震恐于軍隊的強力,但是德川幕府的衰弱已經被他們看穿了。

因此在四月份東西兩半大名交換駐地的時候,返回各自領地的地方大名們就已經開始在自己的領地內宣揚幕府的軟弱無能和軍隊的腐朽。

尤其是返回領地的西部地區外樣大名們,他們更是對德川幕府在戰爭期間的混亂與軟弱無能大加宣揚、嘲諷。

其中以長期與幕府關系不好的薩摩藩與長州藩為代表,另外土佐藩、佐賀藩、熊本藩等諸多西部地區的外樣大名也同樣對德川幕府的行動冷嘲熱諷,對德川幕府的畏懼大大衰減。

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川幕府居然還利用光格天皇的名義強行對他們攤派了大量戰爭賠款,更是讓他們怒火中燒。


上一章  |  蘭芳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