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芳第二百七十九章 你懂朕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蘭芳 >>蘭芳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七十九章 你懂朕

第二百七十九章 你懂朕


更新時間:2024年05月05日  作者:御炎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御炎 | 蘭芳 
其實,但凡這三個人里面有一個人覺得自己不該做這個領袖,那這三個人的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

但問題在于這三個人都覺得自己可以成為領袖,不想退讓。

陳大刀當然覺得應該讓自己這個大哥來充當最高領袖。

張秀才則覺得應該讓最有文化的自己來充當領袖。

王小二則認為應該讓兵力最多、威望最大的自己來充當領袖。

三人誰也不服誰,一場爭吵之后,不歡而散,之后數次磋商也沒有達成協議,于是干脆分家,你干你的,我干我的,誰也不搭理誰。

但是在關鍵的西安城的歸屬問題上,三人又出現了矛盾。

王小二覺得自己麾下士兵最多,攻打西安城也是自己出力最大,所以西安城的歸屬應該是自己的。

張秀才則認為自己設下計謀攻城略地,進攻西安城的指揮也是自己完成的,所以西安城應該交給自己。

陳大刀則認為第一個登上西安城墻的人是自己,自己立下了先登的功勞,無論怎么說,西安城都已經歸屬于自己。

三人各執一詞,爭吵不休,吵著吵著三人就開始動手,拳打腳踢,摔桌子砸板凳,最后干脆在西安城內火并。

這一火并就收不住火氣了,王小二仗著人多勢眾把陳大刀和張秀才圍起來打,張秀才和陳大刀為了活命,只能聯手對對付王小二,三支軍隊不久之前還在攜手作戰,現在卻成為了火并的敵人。

整個二月份,這三人都在西安城內火并,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分不出一個勝負,搞不出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最后連攻打其他地方的軍隊都被他們召集回西安城繼續火并。

本來李政那邊是有點前瞻意識的,得知清軍前來攻擊的時候,也曾想過要和西安府的義軍聯手對付清軍,所以派人聯系了西安方面,但是因為這三個領袖之間的火并,使得沒有人響應李政那邊的請求。

一個很好的配合李政前后夾擊消滅清軍主力的機會被他們丟失了,隨著時間推移,三人之間的火并規模也越來越大,最后引發了全面戰爭。

戰爭中首先出局的是空有一身武力而沒有其他優點的陳大刀,他親自率領部下沖擊王小二控制的據點的時候,被一發鳥槍打斷了手臂,最后失血過多而死。

陳大刀死后,剩下的部下非常憎恨王小二,于是歸順了張秀才,張秀才得到了陳大刀的部下,彌補了武力上的不足,于是開始發揮自己在戰術規劃上的優勢,把只知道仗著人多勢眾干仗的王小二打的節節敗退。

李政那邊憑借少數兵力和王杰奮戰,戰斗的很艱難,但是張秀才和王小二卻因為一己之私坐擁大量兵力而沒有在乎李政那邊的奮戰。

等二月底三月初,王杰靠著優勢兵力把李政所部擊退到了甘泉縣的時候,李政所部只剩下五千多兵馬,王杰大軍包圍甘泉縣,李政陷入絕境,最終戰敗自殺。

延安府的這個大唐政權也沒堅持多久,就完蛋了。

又一個“皇帝”丟了性命。

王杰在延安府和鄜州一帶展開清洗,把所有頭面人物都殺死,把他們的部下都強行編入清軍之中,補充了這一戰所受到的損失,把兵力恢復到了四萬多的程度,整頓數日之后,開始向西安府進軍。

王小二和張秀才此時還不知道他們正在面臨十分糟糕的局面,還在自相殘殺爭奪西安城,互相之間殺戮導致實力下降,義軍人數從巔峰時期的八萬人下降到了現在的六萬不到。

王杰得知這個事情比較早,他知道西安義軍爆發內亂的時候,王杰仰天大笑,直呼天佑大清,當有人建議他立刻揮兵進攻西安的時候,他卻拒絕了這個建議。

“賊終究是賊,只知道互相殘殺爭權奪利,卻沒有長遠的眼光,對付這群賊人,哪里需要大軍突擊?且看我修書一封,保管教他們束手就擒!”

王杰冷笑著寫了一封招降書派人送去西安府,指名道姓要送給張秀才,還大張旗鼓表示大清皇帝要招降張秀才,要破格賜他進士出身,任命他為陜西提督,封一等子爵,只要張秀才投降,并且把王小二的腦袋帶來,賞賜立刻生效,絕不食言。

這個消息很快在西安城內傳開,王小二得知這個事情之后大驚失色,立刻派人去叫罵,讓張秀才想清楚一點,這是清狗的反間計,千萬不要中計,否則他們自相殘殺,得意的是清狗!

張秀才考慮的更多。

王小二派人來叫罵,在他看來不過是喪家之犬的哀嚎,但是清政府的勸降消息卻是實實在在的。

這樣大張旗鼓的勸降,如果沒有兌現諾言的話,對清政府的信譽打擊是毀滅性的,本來大家就不怎么相信清政府,現在連皇帝的諾言也不能相信了,那清政府絕對是在自尋死路。

那要不要答應呢?

該說不說,作為有秀才身份的張秀才來說,對于功名利祿自然是十分熱衷的,只是自己技不如人,科舉考場上卷不過其他人,只能淪為底層的“失意文人”當中的一員,雖然自視甚高,卻不得伸張,所以自然而然產生了對清政府的痛恨之情。

值此天下大亂,他當然想要證明自己這個讀書人不是百無一用的,和那些泥腿子是不一樣的,所以面對王小二和陳大刀這兩個泥腿子,他是十分看不起的。

眼下清政府給他送來了他最渴望的東西——功名利祿,如果說他不動心絕對是假的,但是對于清政府的未來,他不敢說有多看好。

皇帝都被抓了,京師都被攻破了,一個皇子在山西做了皇帝,怎么看怎么是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局勢,這個新皇帝能有什么能耐也不知道,萬一是個廢物,他現在投降帶清,不就等于棄明投暗嗎?

可是當下這個局面,面對屢戰屢勝的王杰大軍,真的能堅持住嗎?

如果堅持不住,往什么地方跑?

哪里有援軍可以幫助他?

思來想去,張秀才開始動搖了,他忽然想到,自己和王杰不一樣,王杰不遵守諾言的話就會社死,以后就不會再有人投降了,但是自己本來就是個叛徒,再背叛一次也無所謂。

這一次可以投降帶清,只要維持好自己的本部部隊不被王杰吞并,一旦情況不妙,他大不了來個窩里反,給王杰來個中心爆破,再次回歸到反清義軍的序列當中,不也是一招妙棋嗎?

想清楚這個問題之后,張秀才便基本上決定要投降了,現在唯一的問題是,在他走下一步棋之前,會不會被帶清直接不講武德的卸磨殺驢。

他讀過《水滸傳,知道宋江等人投降之后雖然做了高官,但是下場都很不好。

皇帝沒有放過多少人,投降的大部分都死了,他如果投降,會不會也是一樣的下場?

他不打算和帶清同生共死,所以也不想讓自己被帶清給白白騙了,丟了性命,于是他沒有搭理王小二,繼續派人和王杰聯系,詢問王杰能否保證他的功名利祿和生命安全。

他要一個保證。

果然,王杰為了促成張秀才的投降和西安的“光復”,決定破格給予張秀才一些承諾。

比如允許張秀才在投降后保留兩萬人的直屬軍隊,改編為大清綠營,允許張秀才處理王小二所部的戰利品,清軍抵達接收西安之后,張秀才可以加入漢軍鑲黃旗,成為一個榮耀的旗人,成為帶清的自己人,以此確保安全。

并且王杰立刻就派人回去向皇帝永琰匯報消息,請求永琰支持他的決策,以推動西安的光復。

張秀才得到了王杰的保證之后,下定了決心,將自己的打算向投靠自己的部下軍官文士通報,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之后,決定動手。

于是在一個月黑風高夜,安排自己手下的精銳軍隊進攻王小二所部,王小二所部不敵潰散,殺到第二天上午,王小二所部完全崩潰,王小二本人被圍困在了西安城東北角的一座民房里做最后的抵抗。

意識到張秀才是真的打算滅了他投降帶清,王小二十分悲憤,他親自叫罵張秀才,說張秀才居然相信清狗的承諾,難道不害怕被卸磨殺驢嗎?

現在清狗能給他諸多好處,是因為他王小二還在,他王小二一旦死了,張秀才還有利用價值嗎?

以清狗的行事風范,一定會卸磨殺驢的!

王小二希望以此說動張秀才,讓張秀才幡然醒悟。

然而王小二沒有意識到,張秀才已經有了相關的預案,所以才選擇了向王杰投降,并且獻上王小二的人頭做投名狀。

王小二在絕望中做最后的抵抗,最后房屋大門被火炮轟開,王小二本人在絕望中自殺,張秀才順利打敗了王小二所部,獲得大量戰利品,還順便把王小二所部的一些頭頭腦腦都給殺了,精挑細選一些青壯加入自己的部下,整編了軍隊。

等王杰帶領清軍抵達西安附近的時候,張秀才派人送去了王小二等人的頭顱和一些“違禁”物品,王杰大喜,想要入城,但是張秀才表示需要等到清帝圣旨、確實加封之后才能獻出西安城。

王杰的部下感到憤怒,但是王杰制止了憤怒的部下,答應了張秀才的要求,駐兵城外,并不入城。

另一邊,剛剛搬遷到太原定都的永琰因為接二連三得到了王杰戰勝的消息,很高興,歡樂之下終于下詔允許和珅組織一場比較豐盛的宴會在三月初一進行歡慶,還裝模作樣的學他老爹搞了一次春耕秀,儼然一副大清江山即將恢復的架勢。

隨后,他就接到了王杰送來的戰報,讀到王杰請求讓張秀才加入漢軍鑲黃旗并且允許他擔任陜西提督、統領兩萬綠營兵的建議時,明顯有些猶豫。

他找來了和珅、永錫、輪柱等旗人、宗室重臣進行商議,一群人商量來商量去,最后在和珅的建議下,永琰答應了王杰的建議,應允了王杰提出來的對張秀才的承諾,并且寫下了圣旨,發往西安。

不過這個事情并非如此簡單。

和珅辦事離開之后,永錫單獨留了下來。

“皇上是否對此事有些憂慮?”

眼見自己的心思被永錫看穿了,永琰也就沒有繼續隱瞞,把自己的心事全都告訴了永錫。

“王杰連戰連捷,平定諸多叛逆,這個事情朕自然很高興,能夠兵不血刃收復西安,朕也很高興,但是永錫,朕總是有點放心不下這個事情,心里總是打鼓,你能否為朕解惑?”

永錫點了點頭。

“皇上的憂慮,可是因為擔心漢人勢力就此做大?”

“你懂朕。”

永琰嘆息道:“王杰是能臣,朕很高興,但是王杰到底是漢人,眼下大清損失太多旗人,就算不斷收納旗人,也多是漢軍旗人。

漢軍旗人除了最早的一批陳漢軍,到底還是漢人,與咱們不是一條心,這樣的旗人再多,戰功再大,也不能挽回危局。

跟隨王杰征戰的也多是漢人,少旗人,他收降的自然也都是漢人,最多是漢軍旗人,漢軍旗人不是大清之根本。

當今天下,滿蒙旗人少,漢人多,長此以往,遲早朝堂上、軍隊里都是漢人而不是滿蒙旗人,如此一來,朕如何安寢?永錫,你有什么辦法嗎?”

永錫也只能嘆息。

但是他明顯比永琰要想得多。

“只恨賊人兇狠,殺我太多族人,以至于情況一發不可收拾,眼下我族人青壯折損六成以上,短期內根本無法彌補,若要維系大清江山,只能仰仗漢人和漢軍旗人。

當前局勢下,漢軍旗人總比漢人更加可靠,所以奴才建議,還是盡可能的多把能臣猛將收歸漢軍旗,然后予以較高的待遇,使之與普通漢人區別開來。

盡可能優待漢軍旗人,而苛待一般漢人,這是先祖留下來的以漢制漢之策,如此能使漢軍旗人更有可能效忠大清而不輕易背反。”

永琰聞言,思考了一陣子,緩緩道:“如此一來,漢軍旗人人數大漲,八旗又要以漢軍人數居多,朕如何放心的下?”

“漢軍旗人在太上皇出旗之策推動之前,本就是八旗里最多的,順治爺、康熙爺,還有雍正爺之時,漢軍旗人都是最多的,最多的時候甚至能到七成,當時不也是風平浪靜嗎?”

永錫緩緩道:“若要以漢制漢,就必須要給漢軍旗人不一樣的待遇,使之忠誠,再把其他漢人的不滿轉移到漢軍旗人身上,如此,就能確保我大清皇室與滿蒙旗人的安全。

說實在的,皇上,奴才要說一句大不敬的話,當初奴才就很不贊同太上皇的出旗之策,出旗之策把太多漢軍都給剔除了,這不利于大清在漢地的統治,這只會加重漢軍旗人對大清的不滿。

這些漢軍旗人覺得他們的先人也是跟著大清南征北戰的,現在大清坐穩江山就要卸磨殺驢,他們心里又該如何埋怨朝廷呢?

如果能盡可能多的保留漢軍旗人,至少漢軍旗人和漢人都會對大清懷有感念之心,愿意積極進入漢軍旗,如此,大清才能興盛啊。”

永琰尋思了一會兒,覺得永錫說的有道理。

“這一點朕倒是沒有想明白,你說的似乎也有些道理。”

永錫連連點頭。

“畢竟漢地還是漢人最多,我滿洲人較少,如果不能以漢人為主,反而排斥漢人,當然會使漢人不滿,于是群起而攻,太上皇實在是操之過急了,圣明如康熙爺、雍正爺可都沒有這樣做啊。”

“嗯,伱這話有點道理,朕……朕再好好想想。”

永琰對永錫的話略有些感悟。


上一章  |  蘭芳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