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802章 龍山問禪(1)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802章 龍山問禪(1)

802章 龍山問禪(1)


更新時間:2024年04月21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張柬之被貶嶺南新州,杜甫、杜位二叔侄出臨安游歷名山大川至惠州,特取道前往拜訪。

張柬之請他們去龍山國恩寺朝拜六祖。

在龍山國恩寺,了解了許多六祖惠能的奧秘,深知五祖把秘訣和袈裟金缽傳授給了惠能,惠能才是真正的佛教禪林第六代宗師。

步出龍山國恩寺后,在龍山腳附近,杜甫、杜位、張柬之無意之中聽到當地民眾說及六祖惠能從曹溪回到新州的另外一種版本:

六祖自得五祖傳以衣缽后,更潛心佛門,一心想設壇講教,普度眾生。他立志在故居新興縣建一所寺院,傳教佛經禪機。但要建一座寺院,不是說說那么容易的,非要一萬幾千兩白銀不可。

為了這件事,六祖惠能日又思夜又想。有一晚,他望著五祖傳給他的衣缽發呆。在朦朦朧朧之中,只見觀音菩薩飄然地來到他的面前,對他說:“你現住的地方后邊有一座山,叫龍山。沿著山脊一路行,見到一個鑊底的山坑處,掘至二尺半深處,那里有一罐白銀,夠你建寺用了。不過,在挖出白銀的坑里,你要記住種上一棵荔枝樹,你千萬要記住。”

六祖正在為建寺院的事憂愁,聽了觀音菩薩所講,一時高興起來,禁不住手足舞動,把臺面的那盞油燈也碰落地下。“咣啷”一聲,把六祖從夢中驚醒。原來是南柯一夢。

但他一想,又不像做夢,因為觀音菩薩的吩咐他還記得很清楚,很明白。于是,第二天一早,六祖惠能火速趕回去,按觀音菩薩所指,找到那個地方。嘿!果然他挖出一罐白銀。

六祖高興至極,按照觀音菩薩的吩咐,精心地選了一株荔枝樹苗,并親手在那個地方種下。后來,龍山寺建好了,而六祖親手種下的那棵荔枝也枝繁葉茂,每年都結滿了荔枝。那些荔枝不但殼薄肉厚,而且清甜爽口,附近的民眾都很喜歡吃。于是,很多人就開始跟著種這種荔枝,而且種的人越來越多。

過了很久,州背村的進士黎常從福建任監察御史卸任歸鄉時,又把福建一種叫“狀元紅”的荔枝種也帶回來種。可供種植的荔枝品種更多了。于是,種荔枝的人也越來越多。一時間,“新興荔枝”便遠近聞名,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遠最后竟傳到京都,連皇帝都知道。皇帝聽說新州的荔枝是六祖所種,想必不是平常之物,于是傳下圣旨,要新縣向朝廷進貢荔枝,并派去“欽差”督運。荔枝送進皇宮后,皇帝立即傳諭妃子及宮人前來品嘗。她們一邊吃一邊圍著皇帝說:“從來都沒有吃過如此甜蜜味美的荔枝。”

皇帝龍顏大悅,連聲稱贊:“好香!好香!”即傳旨下詔:“州州香荔,年年進貢。”

從此以后,凡到新州縣任職的縣太爺,都要進貢荔枝給朝廷,新州香荔也因此而馳名中外。

杜甫聽完以后,向著張柬之,打趣地說:“張宰相,可要記得進貢啰!”

張柬之聽后,幽默地,“規矩嘛,總是要的!”說完相視而笑。

杜甫、杜位和張柬之他們邊走邊談,不經意間,杜甫見不遠處有一股蒸汽升騰蔓延開來,甚感奇怪地向著杜位:“前面是何方所在,為何有一股蒸汽升騰?”

杜甫、杜位和張柬之他們好奇地來到蒸氣升騰之處。只見有十幾個人挑著水桶在那里排隊等水。

張柬之覺得好奇,問了就近的那位老伯。但他聽不懂外地人說的北方話,疑惑地望著對著張柬之,不知如何回答。

杜位被朝廷發配到新州充軍十載,學會了當地話,于是,他充當起翻譯來。

杜位用本地話問:“老叔,你哋做乜野系呢度排隊等水架?”

經過一番了解后,杜位方才得知,這冉冉升騰的確是滾燙的溫泉且與禪宗六祖惠能有關。于是,杜位把這位老叔所講的原原本本地對杜甫和張柬之翻譯了一遍:

這口溫泉與六祖惠能有關。當年六祖惠能回來,適遇新州大早,特別是龍山的百姓喝無水,吃無糧。

禪宗六祖惠能得知后,身披袈裟,扮成苦行僧到各鄉了解民情。他來到夏盧村,知道鄉親缺乏柴草和水,且生有皮膚病,就來到上洞村東面的盧溪河邊,用他那支錫杖敲擊地面,口中念道:“溫泉水,噴出來,快為百姓來解災!”

他剛念完,便有一股溫泉水噴涌出來。很快,鄉親們就發現了這口溫泉,高興地挑著溫泉水回家燙食物吃。用它來洗澡,身上生疥瘡的和患有風濕痛的,很快就痊愈了。

從此,每逢浴佛節,寺僧也到此洗浴。消息很快傳遍了全縣,但這可氣壞了那些地霸,他們串通官府,要派兵封鎖這口溫泉。有一隊官兵手持刀槍,如狼似虎般地來到這里。他們還未站穩腳跟,滾燙的泉水便向他們噴去,燙得他們滿地打滾,死的死,逃命的逃命,再也不敢來了。此后,那口溫泉終年不斷地噴出泉水,造福于民。

杜甫和張柬聽了以后,都說當地百姓有福。

了解了平地冒溫泉后,杜甫、杜位和張柬之信步在盧溪河邊。杜甫依依不舍四處眺望,但見那遠處懸浮在縹緲夜空中的龍山國恩寺,在燈火閃爍下顯得特別耀眼,猶如天上的玉宇瓊樓,一片盎然詩意,格外地禪意溫馨,令遠道而來被稱為“詩圣”、“詩史”的杜甫贊嘆不已。

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

杜甫詩“有集六十卷”,題為《杜工部集》。杜甫律詩的成就,首先在于擴大了律詩的表現范圍。杜甫律詩的最高成就,可以說就是在把這種體式寫得渾融流轉,無跡可尋,寫來若不經意,使人忘其為律詩。

杜甫在書法上是非常成熟而有深度。他的書體以楷隸行草兼工,整體以意行之,贊賞古而雄壯,注意書寫中的速度、節奏、筆勢、墨法等內容,在唐代是很有深度的書家。同時,他對于唐代隸書家的贊揚、對于曹霸、張旭的評價都足以使他在書法史上留下盛名,而他的“書貴瘦硬”說更是奠定了杜甫在書法理論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的作品以文采飛揚、思維敏捷、知識豐富著稱,備受萬千讀者喜愛。他對儒、道、佛的研究,見解獨到,特別是對佛家的研究,更是見見,思思,善于在舉止言談中一步步將聽者帶入禪文化意識的河流,啟迪哲思。

闊別多年,張柬之正想與他在風景秀麗、靈氣飛揚的盧溪河畔聚聚舊,誰知話未出口,一只螢火蟲好似從國恩寺方向飄飄忽忽飛到他的眼前晃了一下,然后飛在他的頭上轉了幾圈,又輕輕飛落在河邊那排鳳尾竹上。不知什么緣故,突然之間,他指著眼前這條靜靜的如江、如潭的盧溪河……

莫不是河中有禪機?張柬之順勢而望,這是一幅怎樣奇妙而又獨特的景象啊!如明鏡一般的河面上,倒映著一輪明月,河水在竹叢中靜處;天空遼闊無云,無風吹臨,水波不興,平滑如鏡;水鏡雖小,卻將整個天空納入其中……

水中倒映的月亮,萬里無云的天空……此情此景,張柬之心靈之中有一種火花似的光亮閃現出來,正待迸發之際,只見他雙手搓腰,高聲吟哦:“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

張柬之雖然對禪宗文化研究尚淺,但他分明感受到了杜甫這句如詩般的話里蘊藏著的凜冽禪機,直達人的靈魂深處,令張柬之頓悟。

此時,之于張柬之看來,水是水,月是月,因了月光的照射,水中有了月,月在水中。但水中的月,不是月,只是水的幻象;月在水中,是水的反射。這有點是是非,非是是的感覺。由此,張柬之想到《金剛經》所言,千萬人心中,千萬尊佛。千萬佛如同千江水月,萬佛即是一佛。以心覓佛如水中撈月。心無所求,心如止水,心佛相應,此心是佛。

佛門信徒雖多,皈依佛門的原因和目的卻不盡相同。正如“千江有水千江月”——月只有一個,可是因為水的不同而折射出千差萬別的倒影。禪宗有很多精妙的小故事流傳于世,禪宗所講求的“頓悟”,正是佛家不拘泥于固定模式,希求人性中佛性回歸的最好體現。未開悟之人,一絲不茍地遵循佛門戒律,在遵循中得到心靈的平靜;即將開悟之人,在遵循的過程中漸漸領悟佛家的精義;頓悟之人,已然參透了佛家的真諦,超然物外,不再為規則所囿。江里有水,天上有月,只要千江里有水,千江上便都有月;天空有云,云上是天,只要萬里天空都無云,那萬里天上便都是青天。

張柬之想:“千江有水千江月”,月如佛性,千江如眾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人不分貴賤,是人便有佛性。佛性在人心,無所不在;就如月照江水,無所不映。任何一位眾生,只要他有心學佛,他便都有佛性,任何一條江河,只要有了水,它便都會有明月。月光明亮,佛性自足;天月無所不照,佛性無所不在,道亦無所不生;“萬里無云萬里天”,天空有云,云上是天。只要萬里天空都無云,那么,萬里天上便都是青天。天可看作是佛心,云則是物欲、是煩惱。煩惱、物欲盡去,則佛心本性自然顯現。

以“千江有水千江月”來看人間,則天下蒼生,包容含蓋,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美,有美的地方就有善,有善的地方就有愛。美在千江水,善在千江月,道在萬人心。萬里無云,便是萬里晴天,物欲煩惱盡去,佛心本性自然展現,明鏡自然恢復光明。

有感于此,一道靈光在張柬之腦海里閃掠,“千江有水千江月”,這不是杜甫借喻禪意,對他最好的安慰嗎?

張柬之會心地向杜甫報以微微一笑。杜甫如炬的目光停在張柬之的臉上,與他相對而笑。

這正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心有靈犀一點通。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