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第470章 事與愿違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第470章 事與愿違

第470章 事與愿違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2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作者:→

熱門小說

俗話說:"山中確有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別看做皇帝的一年到頭都有人喊他"萬歲!萬歲!萬萬歲!"其實他的壽命還不一定有那"白云生處有人家"的山里人的壽命長呢。

妙莊王是個明白人,他既不去求什么不死之藥,長生仙方,也不指望自己萬壽無疆。只想將自己親手創建的萬世基業,傳給子孫也就心滿意足了。

有道是:天有寶,日月星辰;地有寶,五谷園林;國有寶,忠臣良將;家有寶,孝子賢孫。妙莊王登基整整十年,除寶茵王后為他生了兩位"千金"以外,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俱不開懷。

自古道:"五倫之中,唯有君、親、恩最重;百行之本,當存忠、孝、義為先。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平民百姓是這樣,國君皇帝也不例外。

妙莊王有些沉不住氣了。人到絕境之時,往往習慣于求助神靈。妙莊王本來不敬神鬼,但是為了自己親手開創的偉業后繼有人,也不得不興師動眾去燒香拜佛,求神問卜了。

三年之內,他在京城周圍修建了十多座寺廟、庵堂,百雀庵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座。

此外他還為兩百多尊菩薩重新換袍裝金,招募了三千多名和尚、尼姑、道人,終日為皇家求佛問祖,祀仙祝神。

他發誓,王后不開懷,求神不停息。

蒼天不負有心人。這一次,王后這回懷孕與前兩胎不大一樣,前兩胎是左邊肚子鼓,這一回是右邊腹部高。前兩胎是五個月才發現胎兒動,這一回剛剛三個月,那小東西便四處亂蹬,四個月才隔著三層單衣便可見到動靜,五個月以后早已是"懷中如藏白玉兔,八幅羅裙開后門"了。

更有趣的是,懷前兩胎她一直是左腳出門,右腳進門,這次卻一反常規慣例,凡舉步投足無不左腳爭先。種種跡象表明寶茵王后這回懷的一定是太子。

向來持重的妙莊王,不知為什么突然輕浮了一回。他急不可待地向文武大臣們宣布:正宮娘娘第三胎懷的是太子。

消息傳出,朝野上下,無不歡欣雀躍,許多性急的競提前送了賀禮。

俗話說:唱戲的多,喝彩的更多。時間不長,送禮者便蜂擁而至。究竟收了多少金銀珠寶、衣褲服飾誰也不清楚,只知道僅僅小伢穿的鞋襪就有九九八十一箱。

寶茵王后暗暗叫苦。

她覺得,第三胎盡管與前兩胎不大相同,但孩子是肚子里的活寶,誰能說得清楚呢萬一再生個皇姑,豈不讓妙莊王在國人面前丟丑

為了能立于不敗之地,她勸妙莊王以謝絕送禮為由,糾正一下先前的失言,說明胎兒是男是女,尚且難以定論。

哪料到對王后一向言聽計從的妙莊王卻說:"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堂堂國君豈有出爾反爾之理!"

寶茵王后說:"臣民能聽陛下旨意,三軍能聽從陛下號令,難道這未出世的胎兒也......"

沒等她把話說完,妙莊王"叭"的一聲摔碎手中茶杯,吼道:"生了太子到逍遙莊報喜,否則與此茶杯同!"說完,便起身擺駕回逍遙莊去了。

妙莊王一去就是幾個月不回京城,不理朝政。

寶茵王后在宮中度日如年,她盼望孩子盡快出世,又害怕孩子的生日便是她的死日。

她恨不能懷上三年六個月,又巴不得明天一大早能向妙莊王報佳音。她幾乎每天都要做夢,時而笑醒,時而淚濕鴛鴦枕。她山珍無心嘗,海味不想品,只盼生個小兒郎。

分娩的日子一天天接近。為防止意外,寶茵王后不敢請接生婆來接生。不敢叫宮娥彩女到床前侍候,而是讓自己的姐姐和兩個女兒在床前聽用。

她再三叮嚀:"萬一生個女兒,不要透露半點風聲。"奇怪的是,這孩子一連生了八天八夜,硬是不得下地。

寶茵王后沉不住氣,她打定主意,孩子不出世決不請妙莊王回宮。

可是到了第九天剛交子時,執事太監突然在宮外高叫一聲:"圣上駕到!"

寶茵王后大吃一驚,忙問,“怎么回事?”

大女兒妙清說,“母后,是女兒六天前見母親生了三天三夜還生不下來,便自作主張地對執事太監說孩子已經出世,生的是位太子,要他去請妙莊王起駕回宮。”

皇后一聽這話,頓時渾身直起雞皮疙瘩:"孩兒你害苦了為娘啊......"

妙莊王已經回宮,如果孩兒仍不出世,到明天就是生個金子做的男孩,也是欺君之罪啊!年僅九歲的大公主自以為是替母親分憂解難,哪懂得其中的利害。聽母親這么一說,嚇得淚流滿面。

皇姨一邊安慰侄女兒,一邊對著皇后的肚子喊道:"孩子,你整整等了九天九夜,如今妙莊王回來了,你為何還不出世啊"

話音剛落,那孩子真的從寶茵王后的腋下蹦了出來。出世后,皇姨連忙拔了一撮頭發塞入寶茵王后腋下。后來那頭發變成了女人的腋毛,民間至今流傳著"腋下有毛是真女人"的說法呢。

寶茵王后見這孩子出世時,異香滿屋,霞光遍地,料定必是吉祥之光,心里十分高興。

可抱起來一看,竟依舊是"皇姑",頓時目瞪口呆,半天說不出話來。

她本來按照妙莊王的旨意,將三皇姑處死,又不忍心下此毒手!本當保住女兒性命,可圣命難違。

更何況大女兒假傳懿意,已有欺君之罪在先,如果再不將小女卡死,又有抗旨不遵在后。那就是:黃泥巴掉進了褲襠——不是死(屎)也是死(屎)啊!

她再三考慮,覺得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將錯就錯,宣布三皇姑是"大太子",這叫做不錯則已,一錯就錯到底。

妙莊王聞奏大喜,定要親眼看看"太子"。

萬歲開了金口,誰也不敢勸阻。

寶茵王后實指望瞞過一年是一年,瞞過一月算一月,沒料到連一天也未瞞上,就要麒麟皮下露出馬腳了。

事已如此,她只好硬著頭皮將孩子遞了過去,心想:要殺要剮悉聽尊便吧!

妙莊王接過孩子一看,竟高興得大叫一聲:"阿彌陀佛,總算生了個胖小子!"說完又伸手將那小"雀雀"摸了摸,像是要驗驗真假。

寶茵王后一聽這話,不知是從哪里來了股力量,只見她"嗖"的一聲坐了起來,"咚、咚、咚"三步并做二步跑上去,奪過孩子,看了又看,摸了又摸,硬是找不出半點破綻,心中暗暗稱奇。

嘴唇不停地顫抖著……

你說是有人使了調包計吧,生下來還不到一個時辰,姐姐和女兒尚未離開臥室,孩子一直在自己懷里。更何況孩子兩眉之間那顆"雙龍戲珠"的美人痣,是無論如何也換不來、掉不去的啊!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只因天機不可泄露,筆者又不敢妄作猜測,也就成了不解之謎。

三皇姑變成大太子之后,妙莊王巴不得兒子一天三變,三五年就能長大成人,八九年便能代理朝政。

望子成龍心切的妙莊王為了給兒子起名,也頗費了一番心思。他的兩個女兒都是根據"妙莊"的年號分別取名為妙清、妙緣的,兒子是興林國的幼主,當然少不得那個妙字。

圍繞妙字,他想了一大串名字,什么妙美、妙斌、妙男、妙女、妙主、妙君,甚至妙貓、狗也全設想到了,硬是沒有一個中意。妙善太女孩子氣,妙斌雖然有文武雙全之意,卻缺少"子出于父而強于父"的喻意,妙男、妙女則太俗,叫妙主、妙君則太淺薄、直露,叫貓、狗雖有"名賤人貴"之意,卻實在難登大雅之堂。

皇后見妙莊王為了的名字,足足費了一個時辰,仍然定不下來,便心疼地說:"太子出世本是皇家的福音,也是興林國臣民的福音,想不到并不是萬歲您的福音。"

"好,福音好,起名叫妙音更好!"妙莊王恨不得要拜皇后為"一字之師"。

"妙音"從此成了幼主的名字,成了妙莊王和皇后的希望所在和精神寄托。對于滿朝文武、三宮后妃,"妙音"二字又成了神圣的象征。

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是寄希望愈大,失敗則愈慘重。

想不到這句話竟在妙莊王身上應驗了。

平民百姓的孩子一歲就會走路,兩歲就會說話,三歲就會撒嬌,四歲能唱會跳。吃一些粗茶淡飯,長得黑里透紅,胖胖乎乎,能經風雨。可是這貴若心肝的太子,吃的是珍肴百味,穿的是綾羅綢緞。

一年四季,風不吹、雨不打,不知為什么,他竟"萎萎縮縮,黃黃瘦瘦",好像蒜瓣兒插進黃沙里長也長不大,發也發不粗。

如果是僅僅如此,倒也罷了,按照妙莊王自己的說法是:"不想他長不想他大,只想他年年月月在"。

最令人喪氣的是他兩歲還不會走路,三歲還不會說話,成了地地道道的啞巴。

妙莊王為了這事,硬是傷透了腦筋。

他覺得身為一國之主,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倒也無可非議,就是瞎一只眼,殘一只手,只要有管理才能,照樣能統率臣民。唯獨不會說話的啞巴,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坐江山的喲!為了讓太子能開口說話,妙莊王請了數十名名醫,搜集了近百個祖傳秘方,花了近千個日日夜夜,不僅是"米湯淘飯——原還原",而且招致了許多不三不四的流言蜚語。

有人私下議論他是前世做了惡,今生出家墮落。

還有人說他是因為褻瀆了神靈,所以得到這種報應。

妙莊王做夢也沒想到,三年前的"皇家福音"三年后竟成了"皇家禍根"。

希望的破滅,受辱后的激情,使妙莊王的心理失去了平衡,他開始抱怨,開始憎恨,抱怨上天沒長眼睛,憎恨神靈欺人太甚。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