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第406章 彌勒顯化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第406章 彌勒顯化

第406章 彌勒顯化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2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作者:→

熱門小說

這天,陸生到了岳林寺。住持很是驚訝。

陸生說:“去年三月三,布袋和尚親口告訴他:‘明年今月今日,我取彌勒果,供養大眾。你們一定要到岳林寺去。’所以,我今天一大早就趕來了。”

聽完此言,岳林寺住持雙手合十,對空說道:“南無彌勒菩薩。布袋僧,果然是彌勒顯化。”

眾人不解,住持說:“布袋和尚,已經于昨天夜里安然順化了。”

“啊……”眾人大吃一驚,“可是,他說要以彌勒果供養大眾……”

住持道:“他現在正是以清凈涅盤道果來供養我們大家啊!你們想,一年之前,他就已經預知,要在這一天圓寂。這豈是一般修行人所能做到的?所謂的‘彌勒果’就是在暗示,他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啊!”

“對、對!”陸生一拍膝蓋說:“其實,布袋和尚早就透露過一些消息,比如,他經常從他的布袋里掏出一些對象,一邊展示給人們看,一邊說:‘這是兜率陀天的’。這分明是在暗示我們,他來自兜率天的。”

“是的,是的,他還曾將自己拉的屎說成是彌勒內院的東西。唉……人們都以為他這是瘋癲粗俗,玷污神圣,從而忽略了他,甚至因此而鄙視他。豈不知,他就是彌勒下凡啊!”

陸生文縐縐地吟誦道:

袒腹含笑,隱得如癡;

似同凡類,不知所由;

隱顯難量,順逆莫測;

實而不虛,混而不躁;

常持布袋,示佛宗猷。

游化諸方,內秘般若沖玄之正智;

韜光晦德,外示落魄不間之中流。

談吐蓋天蓋地,舉止非凡非圣;

包攝無量密因,運出無緣妙用。

絕唱之詞,包容天地大道,卻不轉世;

稀奇之舉,蘊藏人生哲理,無人能識。

咦,這個布袋和尚,生亦荒唐,死亦荒唐!

岳林禪寺住持擊掌道:“好一篇贊辭,陸先生真是出口成章啊!唉,說來慚愧,布袋和尚出家于少林寺,圓寂于岳林寺,更是曾經協助先師閑曠老和尚重建岳林寺,而岳林寺許多僧人卻素來厭惡他的行為不規范,嫌棄他丟人現眼。殊不知,我們是以凡夫之心,度圣賢之腹。”

這時,忽然之間,也不知從什么地方傳來了小兒的歌詠:

何者布袋僧,攜杖離天宮。

度化大因緣,偶現于四明。

儀形不恭飾,處世少從容。

布袋現妙用,平常示神通。

往復三十年,予樂避禍兇。

可笑世間人,懵懂不知情。

聽到兒歌,人們突然想到,那十六個經常環繞布袋和尚嬉戲的童子,來無蹤,去無影。

他們與布袋和尚配合默契,互現神通,看來也絕非一般人家的孩童,他們一定是十六羅漢的顯化。

慶友尊者和賓頭盧尊者而成的十八羅漢。而實際上,后增添的賓頭盧因翻譯的名稱不同,是重復的,而慶友實際上是記載十六羅漢。

人們正在商量怎樣安葬布袋和尚時,居住在城北橫山腳下的一位姓沈的居士,匆匆趕來,說是自己早已給布袋和尚準備好了墓地,而且是他生前親自相中了的。

原來,奉化縣城北面一里許,有一座林木蔥蘢、風景秀麗的封山。

早在幾年前,布袋和尚時常去山上游覽。

有一天,在山中一個叫“中塔”的地域,他恰邂逅到了沈居士。沈居士見他在此山瀏覽了很久,便開玩笑說:“布袋師父若是喜歡這里的幽靜雅致,就在這里搭一間茅屋,長期靜修吧。”

布袋和尚說:“這塊風水寶地,沒有佛睡覺,就不能有僧打坐。”沈居士調侃他說:“那你就先在這里睡一覺吧。”

布袋和尚一本正經地說:“占人家的地方,得經過主人的同意,否則就是盜竊,就是犯戒。”

沈居士說:“這中塔的山地,都是我家的。”

布袋和尚嘻嘻一笑:“那山僧就向你化緣啦。”

沈居士問他:“和尚要多大的地方?一畝?二畝?還是……”

布袋和尚搖搖頭,說道:“我只要袈裟大的一塊地就行了。”說著,布袋和尚真的在山坡上躺了下來。

沈居士笑著說:“可是,睡覺得有房屋,你總不能就這樣睡在地上吧?”

布袋和尚莫名其妙地說:“我不要房屋,也不睡在地上,而是要睡到地下。”

于是,大家就在布袋和尚當年躺過的地方挖坑建墓,安葬了他的肉身。

然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布袋和尚過世之后,人們依然經常在明州、杭州、越州見到他的身影。

他一如往常一樣,居無定所,行無軌跡,言語無狀。

可是,岳林寺那些親自埋葬了布袋和尚的僧眾并不相信,總是一笑了之——死人豈能復活,簡直太荒唐了。

有一天,兩個從天臺山云游而來的僧人說,“布袋和尚眼下正在天臺山國清寺掛單呢。”

雖說僧人不打妄語,但岳林寺的人們還是將信將疑。

又過了一些時日,岳林寺有個出家人從外邊回來,他說,“他途經東陽道的時候,遇見了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跟往常一樣,嘻嘻哈哈,瘋瘋癲癲,赤著雙腳,手里卻拿著一只鞋。

僧人問他,“到何處去?”

他說,“到天臺山。”

布袋和尚對他說:“我在岳林寺出來的時候,誤拿一只鞋,請你帶回去。”

這個僧人回到岳林寺,才知布袋和尚已示寂數月了。

大眾反復觀看他帶回來的那雙鞋,的確是布袋和尚的。

因此,人們感到十分奇異,便開棺察看。

當棺蓋打開的時候,人們只是從中看到了一只鞋,而不見布袋和尚的肉身……

而今布袋成空,回眸一笑,百般滋味在心頭;

將來彌勒下生,龍華三會,億萬蒼生成佛道。

布袋和尚圓寂之后,他的俗家弟子蔣摩訶,在自己居住的應家山專門建造了一座塔,取名“奉師塔”。

塔中,供奉著陸生畫的布袋和尚像。蔣摩訶題詩曰:

兜率天宮阿逸多,

不離天界降娑婆。

相逢為我安心訣,

萬劫千生一剎那。

彌勒菩薩的本名就叫“阿逸多”。

其后,蔣摩訶云游到了鄞縣東鄉小盤山,在山峰高峻處筑庵靜修。

他輕易不下山,專門訓練了一只大黃狗,每當米盡糧絕的時候,他便在狗脖子系上一百個銅錢,黃狗獨自到街市中糴米馱回,往來二十里,從未出過差錯。

布袋和尚遷化十年之后,有一位奉化人奉吳越國的派遣,到前蜀王國公干。

他在回來的路上,行至棧道時,竟然邂逅了這個大肚子和尚!當時,那人被嚇了一大跳。

布袋和尚依舊哈哈一笑說:“施主不用驚慌,你并不是白日撞見鬼了。貧僧之所以要與你相見,是想托你捎話給蔣摩訶。”那人說:“蔣摩訶我知道,他就住在應家山。”

布袋和尚說:“不,不,他眼下在鄞縣東鄉小盤山進修呢。”

那人說,“他交差回鄉,正好要先到明州會一個朋友,而明州的治所就在鄞縣,所以很方便。”

布袋和尚笑著說:“貧僧正是知道你要在明州停留,所以才托你的。你見到蔣摩訶,對他說:‘相見之日已近,愿自愛!’”

這人回到明州之后找到蔣摩訶,把布袋和尚托轉的口信告訴了他。

蔣摩訶聽了,說:“我已知之。”

于是,蔣摩訶遍訪親友,一一話別,然后沐浴更衣,跏趺端坐在蒲團上,安然而逝,往生到兜率陀天。

摩訶居士死后,就安葬在了明州東鄉小盤山。他的后人,世世代代信佛崇佛,修行之風一直延續了千年。

當時,有一位名叫王仁佶的候補官員,系福建莆田縣人。他在等待任用期間,到江南天興寺游覽之時,遇到一個大肚子和尚。

那和尚禪杖頭上挑著一只碩大的布袋,笑嘻嘻走到王仁佶面前,說道:“見過父母官。”

王仁佶一愣,說道:“學生尚未被委任官職,如何是您的父母官?不知大師仙鄉何處?”

那大肚子和尚哈哈一笑,說:“到時候你就知道了。”

說完,忽然不見了蹤影。

第二天,王仁佶被委派到奉化縣任縣令。他上任之后不久,在官衙又遇到了那個有幾分神秘的大肚子和尚。

胖和尚笑道:“恭喜恭喜。”

王仁佶合十說道:“大師原來是這奉化人。大師系世外高人,如何預先曉得下官將任職仙鄉?您是未卜先知,還是……”

胖和尚也不回答,從懷中拿出一圓封書,對王仁佶說:“我七日不來,則可開以看之。”

說完,他又一閃而失,沒了蹤影。

王仁佶是一位誠實的君子,七天過后,未等到那胖和尚,便打開了圓封,其中有一首偈子:

彌勒真彌勒,

分身千百億。

時時示世人,

世人俱不識。

后面書寫著九個字:“不得狀吾相,此即是真。”

王仁佶一打聽,才知道那個胖和尚,原來就是奉化的布袋和尚!而布袋和尚,就是彌勒菩薩的示現。

王仁佶將這件事詳細記錄了下來,并且將那首偈子刻在了石碑上。

這首偈子,與布袋和尚的寂偈一模一樣,人們更加確信,布袋和尚,就是彌勒菩薩。

于是,人們奔走相告,競相描摹布袋和尚的形象,供奉在佛龕之中。

在布袋和尚曾經游化過的廣大江浙、閩南地區,寺院之中也開始以布袋和尚的造像,替代了原來的天冠彌勒,供奉在天王殿里。

漸漸地,布袋和尚就是彌勒化身,得到了全國僧俗的一致認可。

于是,大肚子笑彌勒——根據布袋和尚生前的模樣塑造的佛像,堂而皇之進入了佛殿之中,供人頂禮膜拜。

日日空攜布袋,

少米糧無銀錢,

卻落得大肚寬腸,

不知眾檀越信心時,

用何物供養?

年年冷坐山門,

接張三帶李四,

總見他歡天喜地,

請問這頭陀得意處是什么由來?

埋葬在封山上的布袋和尚那座墳墓,雖然在查驗時沒有在棺材里看到他的肉身,可是,那個墳頭卻屢屢放射出奇異的光芒。

每逢重大佛教節日,早晚都可以看到五彩繽紛的佛光,十分靈驗。

地方官員將這一神奇現象報告了朝廷,皇帝頒詔,為布袋和尚賜號為“定應大師”。

皇家的認可,使布袋和尚的聲名更加顯赫。他的形象流傳到了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凡是佛教流傳的地方,都有他的滿面笑容......

這正是:

彌勒菩薩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何其歡也;

布袋和尚滿腮含笑,笑世間可笑之人,不亦樂乎。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