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第358章 向大海要金子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第358章 向大海要金子

第358章 向大海要金子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2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作者:→

熱門小說

“唉,這時勢......”那個女孩的父親無奈地搖了搖頭,欲說又上。

布袋和尚說:“那也不能把孩子往那個地方賣呀!你既然沒能力養活這孩子,把她送到尼姑庵里去吧。”

那個女人說:“和尚,你是成心和老娘搗亂!告訴你,她爹已經收了我的銀子,這人就已經是我的啦!你若再管閑事,小心我到官府里告你強搶人口!”

布袋和尚將詢問的目光轉向那中年男子。他卻刻意回避,不肯抬頭,也不吭聲。布袋和尚從未見過這樣狠心的爹,不由得踢了他一腳,說道:“俗話說,虎毒不食子。你怎么比虎狼還要殘忍?你的心是肉長的嗎?”

沒想到,那中年漢子像打悶雷一樣,雙手捂著臉嗚嗚痛哭起來。

他一邊失聲哭泣,一邊歇斯底里地傾訴說:“我不是人!我蛇蝎心腸!們都可以諷刺我、挖苦我、打我、罵我。可是,我愿意背井離鄉逃難?我愿意舍棄自己的親骨肉?還不都是被戰亂逼的!你們站在干岸上,如何知道我們這些難民水深火熱的滋味?等那些殺人如麻的流寇到了你們這里,再加上無惡不作的官兵,燒殺搶掠的土匪,你們就明白了我的處境!嗚嗚……”

布袋和尚悚然而驚。是啊,烽煙四起,天下大亂,怎么能責怪一個苦難深重的小民道德淪喪呢?

圍觀的人悄聲說:“那你也不能賣親生女兒啊!”

那漢子道:“我倒是很想把我自己賣掉,可是,誰買一個大老爺們呢?你們誰若是買我,我就不賣女兒了!”

人們面面相覷,都不吭聲了。

他繼續說:“我還有一個小孩子,我們一家總得活下去吧?”一個五尺高的漢子,撲通一下跪在了大家面前,淚流滿面說,“你們都是好心的大老爺,請你們給我指一條活路吧!”

眾人唏噓不已,卻也只能陪著流淚,毫無辦法。

布袋和尚想了想,將漢子攙了起來,說道:“你把賣孩子的錢還給她,你們一家跟我到岳林莊里去。只要我們有一口飯吃,就餓不著你們。”

布袋和尚將中年漢子一家四口領回了岳林莊,卻也領回了沒完沒了的麻煩——逃難的人們聽說岳林莊的布袋和尚收留難民,便蜂擁而至。

上百個難民,差點把田莊的大門推倒、圍墻擠塌!

小小的岳林莊,如何能容得下如此眾多的流民?就算容得下,又怎能使這些無家可歸的人填飽肚子、安居樂業?總不能都剃了光頭當和尚、尼姑吧?就算當和尚,也得有飯吃啊!布袋和尚的肚皮雖然寬大,卻不能耕種出糧食。所以,整天樂呵呵的他也嘗到了發愁的滋味。

傍晚,布袋和尚慢慢悠悠從岳林莊走了出來。他一邊漫步,一邊思考著如何安置那些難民。不知不覺地,他走到了莊前的海邊上。

夕陽灑金,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似乎飄蕩著一層金粉。若是能從大海里撈一些金子就好了,這樣,那些可憐的流民就不用為生計發愁了。

大海里撈金?

布袋和尚忽然被自己的近似于幻想的思維感動著,因為他真的要向大海要金子了!

原來,岳林莊前面的海灣十分平坦,經常被大潮侵入,海灣邊上的塘田一直無法正常耕種,所以早已經廢棄了。他由大海撈金聯想到了筑堤造田——在海灣筑起一道長堤,阻擋住海水的侵蝕,這樣就能把堤內廢棄的塘田改造成旱澇保豐收的良田了。

布袋和尚雖然年輕,但他是大徹大悟的人,慧眼通天,他感到這個方法切實可行。

當夜,他找到裘村的那些鄉紳,與他們商量攔海筑堤的事情。

裘村民眾一向對這個整天笑瞇瞇、樂呵呵的大肚子莊主很有好感,再加上圍海造田是造福鄉里的好事,是安置難民的善舉,因此,村民都積極響應。

于是,布袋和尚帶領著那些難民與當地的村民,組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大軍,開始了筑塘修堤。

浙江沿海,潮害頻發,所以,修海塘自古以來就是沿海人民最為重要的大事。那些有經驗的老塘工都知道,修海塘、筑海堤,首先要打木樁,取走松軟的海泥,拋下大量磐石作基礎,然后在迎波面砌上石料,才能經得住狂浪大潮的沖刷拍擊。

布袋和尚沒有如此雄厚的財力,就把這些費力、費工、更耗費錢財的工序全都省略了,他指揮著人們直接用沙子來修筑海堤。

這松散的沙子,能經受得住狂潮、臺風、巨浪的沖擊?

布袋和尚拍拍自己的大肚子,對心存疑慮的人們說道:“你們放寬心,風浪來了,有我的大肚皮擋著呢。”

當地人都知道,這個看起來有些邋遢的胖和尚很是有些道行,不但料事如神,而且他做出的一些事情,事前往往看似超出常理,事后卻又感到合情合理。所以,人們不禁暗中猜測:以沙堤擋風浪,莫非,布袋和尚有什么奇特的法術不成?于是,人們就悄悄留心著他的一舉一動。

經過幾天的觀察,人們發現,每天人們收工之后,布袋和尚總要獨自到幾里之外的橫江口,用他那只布袋裝回滿滿一袋子東西,然后趁著夜色在新筑的堤岸上邊走邊撒,嘴里還念叨著誰也聽不懂的咒語(慈氏菩薩誓愿陀羅尼):“那謨婆誐縛帝舍吉也母那曳怛他誐多野……”

有幾個膽量大的年輕人十分好奇,他們在布袋和尚走后,趕緊到大堤上查看,然而,布袋和尚撒下的不過是黃沙而已。

天曉得什么緣故,布袋和尚撒過黃沙的新堤,就會變得堅硬似鐵,用鎬頭刨上去,也只能刨出一個小白點。這條異常牢固的沙堤,至今依然發揮著作用。一千多年來,天文大潮沖擊,長年累月海浪沖刷,臺風卷起狂濤拍打,始終無法撼動這項古老的水利工程……

黃沙一抔湮海水,化作長龍鎖波濤。

沙堤建好之后,擋住了海浪,潮水不再侵入,布袋和尚馬不停蹄,立刻帶領人們平整堤內的土地,把這片荒蕪了多年的地主修成平平展展的稻田。人們看到,北側有一個高高的土丘,南邊是一個低洼的水潭。挖平土丘,填入水潭,就能多整理出幾畝土地。大家都是流離失所的難民,更加深切地體會到了土地的重要,所以,未等布袋和尚吩咐,大家自發行動,開始挖掘土丘,填埋水潭。

布袋和尚見此情景,欣慰地笑了,于是,他放心地返回岳林莊,去處理莊里的事務。

第二天上午,他來到造田工地,發現土丘依舊高矗,水潭仍然幽深,工程進展不大。他再看那些干活的人們,一個個滿臉倦容,無精打采,有一些人干脆躺在了干燥的地方,懶洋洋地曬起了太陽。他心里明白,前些日子筑海堤的時候,人們干得太猛了,消耗了過多的體力,現在疲態盡顯;再加上糧食不足,人們只能半饑半飽,所以人人無精打采,心有余而力不足,效率當然大打折扣。

布袋和尚高深莫測地一笑,并沒有責備大家,甚至連鼓動、激勵的話也沒說,而是轉身走了。

他來到一片竹林邊,捋了一把青青的竹葉,放入那只布袋里。他再次返回了工地,趁人們不注意,將布袋里的竹葉悄悄倒入了水潭之中……

一會兒,只見水潭之中像是開了鍋,一大群活蹦亂跳的鯽魚,有的快速游動,有的跳躍出水面,濺起朵朵水花……

上山追兔子,下河摸魚蟹,歷來就是人們津津樂道、樂此不疲的歡快事兒。

況且,他們都是餓著肚子的難民,如何肯放過這個一飽饑腸的大好機會!看到水中的鯽魚,人們眼睛發亮,都來了精神,紛紛下水摸魚。

這些鯽魚真有些邪門,居然一個勁兒往水潭邊上的土丘里鉆。

奇了怪了,只聽說過鲇魚打洞、泥鰍鉆泥,疥蛤蟆埋到土堆里,何曾見過鯽魚在土丘上打洞?

人們總是這樣,越是好奇越來勁,就不停地往土丘里面挖,非要看看這些會鉆土的鯽魚長得什么模樣!

然而,這些鯽魚比泥鰍還滑,人們剛剛挖著土丘,它們又鉆回了水潭。

人們不禁來了氣,發一聲吶喊,說:“填平這個水潭,看你們這些死魚頭還往哪里逃!”

人們又激動又興奮,忘記了疲勞,忘記了饑餓,甚至忘記了時間,只是使勁揮舞著镢頭,刨土丘、填水潭,忙得不亦樂乎……

轉眼之間,大半天時間倏然而過,原來高高的土丘被挖沒了,深深的水潭被填平了,那些奇怪的鯽魚呢?人們卻一條都沒捉到。

然而,他們并不失望,反而更加開心,因為,就在他們近似游戲的過程中,一大片平平整整的土地形成了。

望著這旱澇無憂、不受潮水侵襲、能保證他們生計的稻田,人們的眼睛潮濕了,模糊了……

一顆菩提心,百畝幸福田。

晚鐘敲明月,早朝叩心弦。

布袋和尚的慈悲誓愿筑成了五十丈沙堤,圍住了大片海灘,改造出了一百多畝排灌便利的良田。

然而,他能改天換地,卻無力阻止大唐帝國內的連年混戰。

黃巢的起義軍早已遠離了兩浙,但戰火卻一直沒有平息。

因戰事波及,兵燹蹂躪,村落變成一片焦土,城鎮化為殘垣斷壁,人們紛紛外逃,土地荒蕪,十室九空。

東部沿海遠離戰場,相對安全,所以,這里集聚了大量躲避戰亂的人們。

人多地少,糧食嚴重匱乏,吃飯成了大問題,每天都有饑民活活餓死……

出家人本來應該一心修行,打坐念佛不問世事,但布袋和尚卻悲天憫人,為饑民的出路而心急火燎。

近幾年,岳林莊的收成幾乎沒有上交過岳林寺,全都接濟了難民,他也多次外出化緣,以解流民的燃眉之急。但是,這些辦法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若想使這些逃難的人們真正安頓下來,唯有土地;若想生長出更多的糧食,唯有土地!

可是,到哪里去尋找大片的土地?

岳林莊外通向小海灣的岸邊,有一座蜿蜒起伏的大山。它莽莽蒼蒼,雄渾生動,好像一條奔向大海的蒼龍,正在仰天長嘯。

因此,當地人都叫它“嘯天龍山”。

布袋和尚爬上嘯天龍山之巔,久久佇立在峰頂,向前方凝望著。

山勢逶迤,海岸蜿蜒,山腳下的淺淺海灣,大潮退后的灘涂,裸露著爛泥、草墩。幾小塊零星的田地,可憐巴巴的萎縮在岸邊,田埂被潮水沖得扭扭歪歪,七零八落,一副十年九荒的慘敗模樣。

他再舉目遠望,遼闊大海浩浩蕩蕩,波濤滾滾,水天一色,無邊無際:

海到天邊天是岸,山登絕頂人為峰。

布袋和尚人在絕頂,眼望天邊,心中的豪情油然而生!他決心開展一場更為轟轟烈烈的圍海造田運動,向荒蕪的灘涂要土地,向東海龍王借糧食。

因為有前期修筑海堤的成功先例,所以,附近十多個村落的人們,以及大批難民都很佩服布袋和尚。

他的禪杖所指,人們立刻浩浩蕩蕩奔向了治海防潮、圍灘造田的筑堤工地。

三年辛苦不尋常。

人們在布袋和尚的指揮下,咬緊牙交,苦干三年,終于在嘯天龍山腳下造出了兩千五百畝稻田。

這片大田的海堤雖然打了木樁,砌了石坡,卻還不如那道沙堤堅固,最終被海水湮滅了,據說有其因緣。

當初,大堤修筑完畢,土地開墾、平整之后,經過丈量,共得水田兩千五百余畝。

當地人看著平展展、旱澇無憂的土地,不由自主地起了貪心,他們私下里夸大了原來那些零零散散、十年九災的土地的數量,總共扣下了五百畝自己經營,沒有租給參與修堤造田的難民耕種。

因此,各種歷史文獻對這項工程的記載都是“得田兩千余畝”。

布袋和尚慧眼通三世,如何不明白當地人的小把戲?

他之所以一笑了之,一則,是因為當地人貢獻出了屬于自己的灘涂,修塘筑堤出力至微,理應多得一些好處;

二來,成住壞空是每一件事物的根本規律,都是因緣和合,自然會隨緣而變。因此,五百年之后,潮水沖毀了海堤,海水灌人,所有的稻田變成了一片汪洋……

五百畝,五百年,絕對不僅僅是巧合。

那些難民,大都是城里的居民,不會種莊稼。插秧時,他們東一榔頭,西一棒槌,腳丫子在田里亂踩一氣,真正是“手忙腳亂”。

他們插過的苗田,這里過稀,那里太密,這一株深,那一棵淺,東倒西歪,雜亂無章。

更要命的是,由于他們的腳下移動沒有規律,胡亂挪動,將水平耙平的地面踩得坑坑洼洼,高低不平。

這樣一來,插到腳印里的秧苗沒了頭頂,栽到泥巴坨子上的水稻露著根,低處的必將被淹死,高崗上的會被曬干。

如此種下的水稻,收成必將大打折扣!

布袋和尚下到水田之中,向人們傳授著插秧要領。

他向后移動腿腳時,不是高高抬起,再重重落下,而是腳丫子在泥里直接向后移動,這樣就不會在平平的地面留下深深的腳印。

他每一列插六株秧苗,身體左邊兩株,右邊兩株,雙腳之間兩株。這樣插出來的秧苗,株距適當,橫平豎直,左右成列,前后成行,無論如何看,都平平整整,齊刷刷,如同網格一樣。這樣的稻田,通風最好,充分利用了光照,也就是最合理地實現了密植。

布袋和尚一邊插秧示范,一邊吟唱著根據自己的悟道偈子改編的《插秧歌》: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凈方成稻,退后原來是向前。

后來,連當地的人們也紛紛效仿布袋和尚的“六株”插秧法,種出來的稻田格外好看不說,而且秋后的產量也大大提高了。

那時候,農戶都不重視田間管理,等到秧苗成活之后,并不及時耘田,田地之中,稻秧與雜草叢生,水稻與稗子比高。這些稗子與雜草既影響水稻的采光,又與之爭肥,因此普遍收成很低。

布袋和尚是一個開了悟的人,心靈已經完全與自然規律相契合了,所以他深知,農田里的雜草,如同禪者心中的雜念,雜念紛飛,智慧不現;雜草叢生,水稻難長。

他來到田間,用禪杖在稻株之間點點戳戳,將那些雜草連根去除。

如此一來,草死了,地松了,水稻扎根容易了,生長得更加旺盛。

他又咿咿呀呀地唱起歌來:

三分耕種七分管,從種到收多耘田。

雜草入泥變肥料,秋后滿倉笑開顏。

這些年來,布袋和尚的種種舉措從來就沒有出過錯誤,所以三里五鄉的人們也就習慣了聽從他的勸告。

于是乎,人們如同布袋和尚手拿一根禪杖耘田,也不“比貓畫虎”,專門用木棍來戳稻田中的雜草。

可是,他們拙手笨腳,沒有準頭,雜草去除的不多,傷害的稻秧不少,真是弄巧成拙,畫貓畫虎反類鼠。

為何同樣一根木棍,到了布袋和尚掌中,靈巧得如同手指,而自己拿著卻如此不聽話?

他們專門來到岳林莊,向布袋和尚請教。

布袋和尚聽了之后,差點沒把自己的大肚皮笑破。

他用禪杖一個個敲打著他們的腦袋瓜子,數落說:“你們長的這個東西都是榆木疙瘩呀?看到我用禪杖,你們就非得使木棍嗎?我和尚沒家沒業沒兒女,你們為什么一個個老婆孩子一大窩?”

“嘿嘿….”村民們被他數落得不好意思了。

布袋和尚說:“你們別光嘿嘿,不動腦子。你們要記住,什么事情都不能生搬硬套,比葫蘆畫瓢。就說耘田這件事吧,我那一天因為手上有個傷口,不能沾水,不得已才以禪杖代手的。真正的耘田,應該是躬腰用手,將雜草連根拔起,然后塞進稻秧下面的泥里。這樣,既除了草,又肥了田。就算沒有草,也要將稻子株株摸到;土地暄松,根深苗壯。”

一個青年農民不解地插話說:“可是,你用禪杖耘田,不用彎腰,既省力,又快捷。而我們為什么就不行呢?”

布袋和尚說:“老話說,熟能生巧。貧僧我整日禪杖不離手,自然運用自如,如同手臂延伸。你們初次用木棍耘田,當然不聽使喚啦!”

原來如此!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